2022冀人版(2017)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材料》教学设计(含目录)
材料
6 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7 塑料
8 服装材料
材料
6 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能说出从陶泥到陶泥瓶的制作过程中材料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构成它们的物质没有改变。
3.能描述陶瓷制品的加工过程。
科学探究
1.能够从材料来源的角度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3.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人造材料的加工过程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3.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知道材料根据来源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并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对生活的中-一些常见的材料分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塑料盆、玻璃杯、石子、木板和沙土等实物,让学生先用感官进行观察,并提问:这些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学生观察后回答。
3.引导: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它们是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制成的,你能根据来源区分身边的材料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比较,形成知识
1.认识天然材料。
(1)提问:课本中的塑料杯、书、棉布衣服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这些材料又是从哪里来的
(2)观察: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回忆生活经验,思考上述问题。(以上三种物品分别由塑料、纸、棉布制成,学生经过分析判断,得知塑料是以石油为原料经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得到的;纸是由木材等加工制成的棉布是由棉花加工而来的。进而分析得出石油、木材和棉花都是来源于自然界。)
(3)汇报:指定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与评价。
(4)引导:生活中还有哪些将天然材料加工后制成人造材料的例子 将
你知道的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
(5)结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然材料的概念,像木头、棉花、沙土、石油等可以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的材料叫天然材料。
2.认识人造材料
(1)观察 出示玻璃加工过程的图片或玻璃加工过程的视频让学生进行观察。(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进行观察,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玻璃是利用什么材料,怎样加工制成的 (玻璃是用石英等天然材料为主要原料经过煅烧制成的。)
(3)结论:像玻璃、塑料、金属、尼龙等用天然材料加工而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三)拓展延伸,实践应用引导: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天然材料制成人造材料的例子,跟大家来分享一下。
交流: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要求学生在知道的常见材料中,区分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陶瓷实物作品陶瓷花瓶、陶瓷碗、陶瓷壶。
2.引导:生活中常用的碗、花瓶、瓷砖等物品,很多都是用陶资材料制成的
3.提问:陶瓷材料是怎样加工成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亲自动手制作一件陶瓷作品。
(二)掌握方法,设计作品
1.讲解制作方法。
(1)和泥。把土块捣碎。加入量的水进行调和,用手拌,搅和均匀
(2)练泥。取一块泥,用手掌揉,然后将泥块举起一定高度用力向下摔,逐渐摔成圆柱形。把练好的泥放入盆中,盖上湿布。
(3)揉泥。用两掌稍稍压住掌心中的泥块慢慢转动,使泥块随着转动而反复翻转,最后被成圆形或椭圆形。
(5)精接。把还体各部分粘接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坯体。
(4)捏泥。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将泥捻成所需形状。
(6)干燥。把完成的坯放在通风的地方进行干燥。
(7)烧制。按照素烧的升温曲线进行气烧操作,达到烧成温度时止火。
(8)冷却。按照素烧的温度进行冷窑,以防素胎惊裂。
(9)上釉。采用刷釉、浸釉等方法上釉,使素胎内外皆有釉。(以上方法步骤(7)(8)(9)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实现,可以通过讲解或视频让学生知道每个步骤的目的,便于学生对人造材料加工过程的学习。)
2.作品设计。
(1)讲解设计思路。
①没计造型。如长圆柱形、喇叭形、身圆形、大肚形等。
②没计装饰。画出样品外表图案,如花朵、线条、动物等。大生
③呈现形式。可以采用课件、图片等形式呈现出来。
(2)学生分组设计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价。
(三)分工合作,制作作品
1.小组制作。
(1)温馨提示
①使用雕刻刀时注意安全。
②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
③小组成员要团结合
(2)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2.展示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讲解评价标准:(1)作品造型美观。(2)作品工艺精致。(3)作品有创意
学生交流,并进行相互评价。(教师引领学生选择出造型美观、有创意的陶瓷作品,并对设计独特的小组进行表扬。)
讲解:在用陶士做陶泥瓶的过程中,陶泥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构成它的物质没有发生改变。陶泥花瓶经过高温烧制变成了陶瓷瓶。陶土是天然材料,陶瓷是一种人造材料。
(四)拓展延伸,实践应用一当动。(引导:为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发明家不断研究出新的材料。学生汇报搜集新材料的信息,从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1)材料的名称和来源。
(2)简单的制造过程。
(3)新材料的特点。
(4)新材料的用途。
交流:把搜集、整理好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在交流各自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认识新材料的感受。
讲解:以树脂为材料制作的眼镜,重量轻,佩戴舒适度高;采用多种新材料制成的航天服,具有隔热、阻挡宇宙射线等作用。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新材料
教学反思:
7 塑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塑料的优点,了解塑料的缺点和白色污染的危害,找出力所能及的解决白色污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究塑料的优点;通过小组分析讨论得出力所能及的治理白色污染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全面认识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环境污染的忧患意识,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对塑料进行研究,通过比较的方法认识塑料的优点。
教学难点:
体会白色污染的危害,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礼物,它是用我们身边的常见材料做成的,你们猜一猜是什么材料呢?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展示饮料瓶小制作)。它是用塑料做的,喜欢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塑料(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塑料的特性
生活中,你们在哪里还看到过塑料制品?塑料不仅用于制作生活用品,其他领域也少不了它(PPT播放工业、农业、航天用塑料)上至航空部件,下至儿童玩具,塑料到底有什么优点,使它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呢?
(一)集体讨论探究方法。
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什么(ppt实物),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这些材料,找出塑料的优点?(观察,看,摸,闻,比)
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我们一起看看用哪些方法研究(ppt小结)
(二)学习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填写思维导图。
我们先看一下实验步骤:
1、选择3组实物观察比较,找出塑料的优点。
2、小组内轮流说一说塑料的优点,完成思维导图。
3、用彩笔把塑料的共同优点圈起来。
注意事项:
1、组长组织讨论,记录员做好记录,选好汇报代表在组内尝试汇报。
2、材料包没有的实物在讲台和屏幕上展示。
3、时间充裕的小组继续完成全部五组实物对比。
我们来看一下实验记录单怎么填写。
(三)分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巡视指导。
(四)2)小组汇报(投影展示)
时间到了,让我们看看哪个小组的汇报最精彩。
生汇报师板书(轻便、可塑、色彩鲜艳、牢固、防水、不易传热、不易导电、价格便宜,不易分解等)
小结:同学们找到塑料这么多优点,真不简单!正是塑料有这么多优点,所以在很多方面替代了有限的天然材料和一些传统材料。
三、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找到减轻白色污染的方法。
(一)了解塑料的缺点。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难道塑料就没有缺点?你们在使用塑料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它的缺点?
你们真是有心人!善于观察生活。塑料燃烧后会释放有毒气体污染空气,所以塑料类的垃圾是不能通过燃烧处理的在,处理起来很麻烦。
(二)感受白色污染的危害,观看图片、视频。
根据同学们的课前调查,我们假设一个家庭每天使用5个塑料袋,哪一周使用多少个?一年使用多少个?(ppt图片展示成山的废弃塑料)世界有上千千万万个家庭,这要制造多少塑料垃圾呀!我们来看一个相关的视频。
(三)小组讨论,找出力所能及的减轻白色污染的方法。
白色污染的危害真大!让我们利用集体的智慧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减轻白色污染,我们能做些什么?
1、请在小组内讨论并完成实验记录单的填写。(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
时间到了,让我们看看哪个小组想出来的办法又好又多。(小组汇报)
3、你想的办法真好!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饮料瓶变废为宝的视频)
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那么多的解决办法。让我们回顾一下(生齐读):
1、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物品;
2、回收利用废旧塑料;
3、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活动;
4、使用可降解塑料。
四、总结
塑料就像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它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又带来了“白色污染”的危机。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合理利用塑料,努力减少“白色污染”,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
8 服装材料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常见服装材料的名称。
2.能描述某些服装材料的渗水、保温等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科学探究
1.能从不同服装材料的渗水性、保温性等性质,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2.能通过观察、实验、阅读等获取服装材料性能等科学事实。
3.能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记录整理信息,表述结果。
4.能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5.能对探究活动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服装材料的性能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能在探究过程中实事求是,准确记录数据,尊重观察结果。
3.能与他人合作,愿意沟通交流;能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服装材料对生活的重要性,体会到不同服装材料有不同的用途。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不同服装材料的渗水性、保温性等性质,提出探究性问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参加不同的活动、在不同的场合会穿不同类的衣服,比如,运动时穿运动服、出席宴会时穿礼服、下雨天穿雨衣等。我穿的服装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服装材料吧!
2.提问:你认识哪些服装材料 不同的服装材料有什么性能
3.出示观察方法:
(1)查看衣服标签。
(2)观察纤维的孔隙。
(3)触摸衣服的表面来识别服装材料。
4.交流: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二)观察现象,获取事实
1.比较棉布和橡胶雨衣的渗水性。
(1)提问:棉布和橡胶雨衣的渗水性哪个好
(2)掌握实验方法。
①出示实验方法。
A准备大小相同的棉布衫和橡胶雨衣材料各一份。
B.用滴管分别在它们表面滴相同滴数的水。
②出示注意事项。
A.每次滴水的位置保证在同一个地方。
B.用胶头滴管滴水时,要与桌面保持45度夹角。
(3)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中。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4)得出实验结论。
①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②教师小结:棉布渗水性强,橡胶水性弱。
2.比较羊毛杉和棉布衫的保温性。
(1)提出问题。
羊毛衫和棉布衫哪个保温性好呢
(2)猜想假设。
学生进行猜想后,交流猜想结果。
(3)掌握方法。
①实验方法。
A向两个杯子中加入温度、体积相同的水。
B.一个水杯用羊毛杉,另一个杯子用棉布衫分别包起来。(注意:羊毛衫和棉布衫的厚度要相同。)
C.每隔2分钟用温度计测量杯中水的温度。
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A.在测量之前要先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B.根据估计的温度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C.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但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壁。
D.玻璃泡全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要稍候一会儿,等它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量液体中。
F.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要有数字和单位
(4)实验观察学生分组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中。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5)得出结论。
①汇报:说一说你们组的实验数据。
②讨论: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结:羊毛衫比棉布衫的保温性强。
引导:生活中还有很多服装材料的保温性很好,说说你都知道哪些?
(三)联系生活,实践运用
1.引导: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不断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制作功能的服装,你还知道哪些多种功能的服装
2.阅读: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不同功能材料的服装。
3.交流:将整理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并与同学交流。(要求从服装名称、用到的材料、具有的功能三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
4.教师总结与评价。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