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单元 物体的运动
1 位置和运动
2 运动的方式
3 运动的快慢
4 运动和力
5 运动物体的能量
2单元 声音的世界
6 声音的产生
7 声音的传播
8 声音的高低强弱
9 怎样听到声音
10 噪声污染
3单元 电
11 电在我家
12 让灯泡亮起来
13 导体和绝缘体
14 安全用电
4单元 岩石和矿产
15 认识岩石
16 矿物
17 金属的来历
18 保护矿产资源
5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19 太阳与影子
20 地球的形状
21 海陆分布
22 美丽的月球
6单元 科学擂台 交通信号灯模型大比拼
23 交通信号灯模型大比拼(一)
24 交通信号灯模型大比
第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
1 位置和运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需要依靠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确定。
2.能说出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需要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向和距离。
科学探究
1.能从生活中各种运动与静止的现象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2.能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获取有关物体位置与运动状态的科学事实。
3.能运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记录整理信息。
4.能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活动结论。
5.能对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确定运动物体的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孩子荡秋千、人们乘坐热气球观光的图片或视频,公共汽车行驶、飞机在空中加油、地球同步卫星、航天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等视频。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 “应用与拓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孩子荡秋千、人们乘坐热气球观光的图片或视频。
2.引导:荡秋千和乘坐热气球的情景大家可能都体验或见到过,你能判断
坐在秋千或热气球上的人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吗?
3.提问: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二)观察比较,获取事实
1.出示:操场上学生们踢足球的两幅图片。
2.引导:观察图片,判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3.讲解:判断一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时,总要选取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如果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那么它就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比如,我们以球门作为参照物,房屋和树木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说它们是静止的;同学们和足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说这些物体是运动的。
4.判断:学生观察判断图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并将判断结果记录在《科学学
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三)汇报交流,形成知识
1.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小结:以球门为参照物,学生、足球与球门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说这些物体是运动的。房屋、树木与球门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说它们是静止的。
3.引导:刚才我们是以球门为参照物来判断学生、足球、房屋和树木的运动状态,如果我们换一个参照物,它们的运动状态还一样吗?
学生分组交流。
4.总结:判断一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时,总要选取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时,物体是运动的;位置随时间没有发生改变时,物体是静止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的。
(四)运用知识,拓展延伸
1.引导:教室内有很多物体,吊扇、黑板、桌椅等,判断它们中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说说判断的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
2.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腾云驾雾的视频。
3.讨论:孙悟空腾云驾雾的视频是如何拍摄出来的?
4.小结:物体的运动状态具有相对性。我们坐在教室里,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我们也是在运动的。世界是运动的,静止是相对的。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引导:我们在二年级的学习中,知道了描述静止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物、方向和距离三要素。如果我们要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也需要这三要素吗?
2.提问:如何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
(二)描述位置
1.引导:(出示小明发课本的图片)小明在发课本的时候,他是运动的。
我们该如何描述他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呢?描述他的位置需要哪些条件呢?如果小明从讲台出发给同学们发课本,讲台距离第1排课桌约3米,每排课桌之间的距离约2米,选取讲台或课桌等物体做参照物,请你用参照物、方向和距离描述小明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2.判断:以小组的形式,模拟发作业本的活动。
判断不同时刻发作业本同学的位置,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
活动结果。(可以用文字描述、数据描述、绘图描述等方法。)
4.小结: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需要用参照物、方向和距离来确定。
(三)运用知识
1.引导:在公共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汽车里乘客的
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乘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对于汽车司机来说,乘客的
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乘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判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判断,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页中。
3.讲述: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请你根据本课所学的知识,课下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家长和老师等方式,解释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腾云驾雾的视频是如何拍摄出来的。
2 运动的方式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运动方式及其特征。
3.能举例说出某种物体的运动包含几种运动方式。
科学探究
1.能从观察到的运动现象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观察各种物体的运动形式及其特征。
3.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4.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和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物体运动方式的视频、小车、苹果、纸风车、秋千模型、弹簧玩具、皮球、乒乓球、竹蜻蜓、轮胎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
“应用与拓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人在跳,车在行,鸟在飞……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中。(出示人、动物、各种物体运动的图片或视频。)观察一下有哪些物体在运动。
2.提问:常见的运动有什么特点?它们有哪些运动方式?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观察物体的直线运动。
(1)引导:(出示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百米运动员比赛、苹果自由落体的视频)火车、运动员、苹果的运动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通过活动来探
究吧!
(2)观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仔细观察他(它)们的运动路线,画出物体运动的轨迹。(建议用小车模拟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学生沿过道行走模拟百米运动员比赛;让苹果从手中自由落地,观察苹果的运动轨迹。)
(3)讨论:比较三种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
(4)小结:通过大家的画图和描述,我们发现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
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从树上落下的苹果都在做直线运动。
2.观察物体的曲线运动。
(1)引导:除了直线运动,物体还有哪些运动方式?(出示转弯的火车、转动的风车、荡秋千的小孩、投出的铅球、颠簸的木马等图片。)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有什么特点?让我们通过活动进一步探究和发现吧!
(2)观察:
①观察方法。
A.让轨道上的小火车(玩具车)、风车、秋千模型、弹簧玩具运动起来,观察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特点,画出它们运动的路线。
B.用手向外抛小球,观察它是怎样运动的,画出它的运动路线。
②温馨提示。
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活动中注意安全、安静。
③学生观察,画出各种物体的运动路线,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
(3)交流:指定小组代表展示物体运动的路线图,说说各种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4)讨论:比较几种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曲线运动)
(5)总结:物体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讨论:请你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评价:对本课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认识了转动、摆动、振动等主要的运动方式。其实很多物体的运动不单单是一种运动方式,往往包含着几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2.提问:推轮胎的比赛中,沿跑道前进的轮胎有几种运动方式?
(二)获取事实,形成知识
1.观察轮胎的运动。
(1)引导:推轮胎比赛是一项非常有趣的竞赛活动,你知道前进的轮胎有几种运动方式吗?
(2)观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推轮胎比赛,观察轮胎是怎样运动的。
(3)讨论:轮胎在运动过程中有几种运动方式。
(4)小结:轮胎的运动包含转动和直线运动等运动方式。
2.判断其他物体的运动方式。
(1)引导:(出示图片)运动员的脚、比赛中的乒乓球、直升飞机的螺旋桨,这些物体的运动又包含几种运动方式呢?
(2)观察:播放物体运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运动员的脚、直升飞机的螺旋桨、比赛中的乒乓球是怎样运动的。
(3)讨论:分析脚的运动、乒乓球的运动、螺旋桨的运动包含几种运动方式。
学生讨论,将讨论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
(4)小结:运动员的
脚的运动方式包含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直升飞机的螺旋桨既有转动又有随
飞行路线进行的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等;乒乓球的运动方式有转动、向前的曲
线运动等。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引导:我们在操场上进行的跑步、跳远、踢毽子等体育运动,它们各包含着几种运动方式呢?
2.观察:(播放操场上学生运动的视频)学生观察运动现象,判断各种体育活动包含的运动方式。
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的判断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总结:各种体育活动中分别包含着一种或几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3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用速度的大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能说出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见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科学探究
1.能从具体的运动现象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通过计算等方法获取列车运动快慢的科学事实。
3.能用图表等方式记录物体运动经过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
4.能运用分析、比较、判断等方法分析活动结果,得出活动结论。
5.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如实记录测量所获得的相关数据。
2.能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意与同学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体会到交通工具运行速度的提高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雨燕、猎豹、人运动的图片或视频、秒表、显示交通工具速度数据的图片或课件等。
学生准备
有关交通工具速度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雨燕、猎豹、人运动的图片或视频。
2.引导:如果要进行一场200米的比赛,雨燕用4秒钟可以到达终点,猎豹需要8秒钟,短跑运动员需要20秒左右,而一只蜗牛最少要用20个小时。你知道谁跑得快吗?
3.提问: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比较运动的快慢。
(1)引导:我们班要选拔短跑运动员,谁跑得最快?用什么方法比较呢?
(2)讨论:有几种方法可以比较两个同学跑步的快慢?
(3)讲解:判断学生跑得快慢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大家都跑10秒钟,看谁跑得远。第二种方法是大家都跑100米,看谁用的时间短。
(4)比赛:布置学生课前进行,学生分组测量、记录。教师要强调观察记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要求各小组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5)讲解:我们通过各组的数据可以看出来,跑完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跑得越快;在相同时间内,跑过的路程越长,跑得越快。如果两位同学跑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都不同时,怎样比较谁快谁慢?我们可以用物体的运动速度进行比较,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数据越大,说明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快。计算公式是“速度=路程÷时间”。
请计算小组内各位同学跑步的速度,比一比谁最快。
(6)计算:根据记录表计算各位同学的跑步速度,并把计算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7)小结: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通过速度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快,物体运动得也就越快。
2.了解交通工具的速度。
(1)引导:我们出行时,会根据需求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你都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和它们的行驶速度呢?下面我们通过调查来获取不同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
(2)要求:
①调查时,可以了解同一时间内不同交通工具行驶的路程;也可以调查不同交通工具行驶完成同一路程时所用的时间。
②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出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
③绘制出不同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条形图。
(3)学生调查、记录数据。
(4)计算: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自行车、汽车、高铁等行驶的速度,并将数据绘制成条形图,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5)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计算的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6)小结:交通工具为我们的出行带来很大的方便,通常情况下,我们根据路程的远近、速度的快慢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随着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我们可选择的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多。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引导:根据列车时刻表,如果选择7点左右从北京西站出发到达石家庄站的列车,你觉得选择哪趟列车比较合适呢?你能计算出每趟列车的平均速度吗?
2.计算:出示列车时刻表以及北京到石家庄的列车行驶路程共281千米,让学生进行计算。
3.讨论:哪个车次的列车行驶速度最快?高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
4.小结:火车是我们出行时比较便捷的交通工具之一,我国的高铁是国家名片,高铁运行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安全、快速、舒适的出行体验,更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
4 运动和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
2.能归纳出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启动,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止。
科学探究
1.能设计出多种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案。
2.能根据方案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整理结果,得出活动结论。
4.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科学态度
1.能对探究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
2.能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设计多种让静止的物体动起来的方案。
3.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意识到利用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小车、磁铁、塑料尺、绳子、毛巾、棉布、木板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播放赛车比赛视频)汽车在行进中时常需要停止、启动、加速、减速……这些都是汽车不同的运动状态。
2.提问:物体的运动状态经常变化,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
(1)引导:你有几种方法能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吧!
(2)设计:根据生活经验,设计一些方法可以让小车动起来,并将设计的方法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
(3)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四个实验:①使用绳子向前拉小车,让小车动起来;②把塑料尺掰弯,紧挨小车,松手后靠尺子的弹力让小车动起来;③在小车上绑一块磁铁,用另一块磁铁吸引,让小车运动起来;④用手向前推小车,让小车动起来。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5)小结:我们可以使用拉力、弹力、磁力、推力等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
2.让运动小车的状态发生改变。
(1)引导: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让小车由静止到运动需要施加外力。如何让运动小车加速、转弯和停止运动呢?下面我们比一比,看谁想出的方法多。
(2)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改变小车运动状态的方法,并将设计的方案记录下来。
(3)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与补充,形成统一的实验方法。
(4)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进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5)讨论:在改变运动小车的状态时,用到了哪些方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6)小结:在小车的行进中,我们给它施加外力,可以改变小车运动的速度、方向,也可以使小车停止运动。
3.研究摩擦力如何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
(1)提出问题。
引导: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之后在毛巾、棉布、木板上水平滑动,小车在哪种材质水平面上滑过的距离会更长一些?为什么?
(2)实验观察。
①掌握方法。
A.将一条毛巾放在桌面上,在毛巾上放一斜面,使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用刻度尺测量小车在毛巾上的滑动距离。
B.将毛巾换成棉布,重复以上步骤。
C.将棉布换成木板,重复以上步骤。
②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教师巡回指导。
(3)得出结论。
①汇报:请小组代表说一说实验是怎样做的,观测到什么数据,说明了什②推测:想一想,如果水平面没有摩擦力,小车将会怎样运动?它的运动状态还会改变吗?(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请将推测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
③总结: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提出问题:自行车是我们常用的出行工具,自行车的设计包含了哪些科学技术和原理?在力的作用下,它是如何启动、改变速度或停止的呢?
2.掌握方法:用手慢慢转动车蹬,观察后轮如何由静止变为运动。再改变车蹬转动的快慢,观察后轮转动有什么变化。然后捏紧车闸,观察刹车系统是怎样让后轮停下来的。最后推动自行车,并捏紧车闸,观察刹车系统对前轮的制动。
3.观察现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
4.得出结论:给脚蹬施加力,脚蹬的转动带动大轮盘转动,通过链条带动后轮转动;自行车刹车系统能够增大摩擦力,能够使自行车快速停下来,其科学原理是物体间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5 运动物体的能量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识别日常生活中的能量。
2.能说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3.能归纳出运动物体的能量跟质量和速度有关。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生活现象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对运动物体能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进行假设。
3.能通过实验等方式获取证据。
4.能用图表的形式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
5.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的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对运动物体的能量产生探究兴趣。
2.能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设计探究运动物体能量大小与什么有关的实验。
3.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快速运动的物体具有很大的能量,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保龄球运动视频、小车、积木、薄纸、气球、木板、木块、砝码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播放保龄球运动视频)保龄球是大家喜欢的一种室内运动,说一说你从视频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运动的保龄球可以击倒前方的球瓶。)
2.提问:保龄球为什么能击倒球瓶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碰撞实验。
(1)提出问题。
提问:运动的小车撞到不同的物体时会发生哪些现象呢?
(2)掌握方法。
出示图片或视频,讲解实验方法:
①在小车前面分别放上积木、薄纸、气球。
②推动小车快速运动起来,分别撞击积木、薄纸、气球。实验各做3次,观察
有什么现象。
(3)实验观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第5页中。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交流。
①汇报:实验中,小车撞到物体时出现了哪些现象?
②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静止的小车接触这些物体时会有这些现
象吗?
(5)得出结论。
小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能够对其他物体产生影响。运动的保龄球能击倒球瓶,说明它具有能量。
2.运动小车能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
提问:运动小车能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2)作出假设。
假设:猜一猜运动物体能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运动小车的能量可能和小车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可能能量越大;运动小车的能量可能和小车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可能能量越大。)
(3)实验设计。
①讲解:这是两组对比实验,如果要研究小车质量对能量大小的影响,可变的条件是小车的质量,不变的条件是小车的运动速度。如果要研究小车运动速度对能量大小的影响,可变的条件是小车的运动速度,不变的条件是小车的质量。
②思考:A.怎样让两个小车保持同样的速度运动?怎样让小车运动的速度变快或变慢?
B.用什么方法能够观察到运动小车具有的能量的大小呢?(可以参考活动1的方法)
③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
④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设计结果,提示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评价。
⑤总结:归纳出科学且可行的几种实验方法。
实验(一):让小车从斜坡滑下撞击木块,记录木块移动的距离。保持小车的起始高度和木块摆放的位置不变,每次在小车上增加一个砝码来改变小车的质量,记录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有什么变化。
实验(二):让小车从较低的斜坡滑下撞击木块,记录木块移动的距离。
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木块摆放的位置不变,每次让斜坡的高度增加2厘米(斜面长度不变),让小车从斜坡上滑下,记录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有什么变化。
(4)实验观察。
学生实验,将观测到的实验数据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教师
巡回指导。
(5)得出结论。
①汇报:请小组代表说一说实验是怎样做的,观测到什么数据,说明了什么。
②讨论:
A.速度一定时,运动小车的能量与小车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B.质量一定时,运动小车的能量与小车的运动速度有什么关系?
③小结:运动物体的能量跟质量和速度有关,速度一定,质量越大,能量就越大;质量相同,速度越大,能量越大。
(6)知识拓展。
①讲述:行驶中的汽车、疾速下落的物体,它们具有很大的能量,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人造成伤害。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运动物体带来的伤害呢?
②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教师出示正确做法,提示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引导: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我们称它为动能。除了动能之外,生活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能量。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能量呢?
2.出示:航行的帆船、太阳能热水器、用炉火做饭、给汽车加油等图片或视频。
3.交流:小组交流,列举生活中的各种能量形式的实例。
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交流结果,其他学生相互补充与评价。
5.小结:在生活中,存在着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磁能、化学能等各种能量形式,能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第二单元 声音的世界
6 声音的产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音叉、队鼓、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做出猜想。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播放一段小音频,请同学猜一猜这些都是什么声音?(多媒体播放)
生:打雷声、流水声、敲钟声、电话声...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
那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想一想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师:那边已经讨论好了,请你说一说!(请几位同学回答)
师:这几位同学想象力真是丰富!那么声音的产生是这样的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一起去研究一下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板书)
(设计理念:游戏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实验探究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展示音叉和队鼓。(有认识的有不认识的)
师:这个是音叉,敲击它会发出声音,这个是队鼓敲它也会咚咚响。我们一会就用这个做实验,先请同学们观看一个小视频。(多媒体展示)
师:视频看完了,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音叉激起了浪花...音叉把水打了起来...
师: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音叉为什么能够激起水花吗?当水花没有了之后音叉又有什么变化吗?
生:.....(连续叫几个同学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那接下来我们自己来亲自做下实验。我们从反面来论证一下,把音叉敲响,我们用手去摸一摸,去感受一下。(示范实验)
师:好,同学们来自己做下实验,小组长来领下教具。每个
小组的每个同学都要亲自实验感受一下,然后讨论你下你们的感受是否一样,最后把你们讨论一致的结果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几点:
(多媒体展示)
(1)制造声音时不易用力过猛损坏器材,控制好声音的大小;
(2)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注意观察:在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物体本身有什么变化?
(3)小组分好工,填好实验记录。
师:(拍手三下,吸引学生注意力)好,同学们,我看大家都已经做完了实验。那么我找同学说一说你们小组实验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
生:....(连续叫几个小组发言)
师:好多同学说啊,音叉敲响了,用手去摸它,把它攥住,能感觉到音叉在振动,当音叉不振动了,它的声音也就消失了。
师:班上小组一致认为当音叉振动的时候发叉声音,当振动停止后,声音就会消失!
师:同学们的实验都非常成功,接下来我们继续观看第二个小视频。(多媒体展示)
师:视频看完了,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豆子都“跳起来了”...豆子掉地上了?....
师:豆子为什么会跳起来,为什么会掉地上呢?
生:....
师:好多同学说啊是因为鼓振动了,把豆子振起来了。那好,我们继续亲自来感受一下,当鼓发出声音时鼓面有没有振动呢?(示范实验)
师:我的手有感觉....同学们自己体验一下!小组长领教具。还是和刚才一样,每位同学都要亲自感受。
(多媒体展示)
(1)制造声音时不易用力过猛损坏器材,控制好声音的大小;
(2)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注意观察:在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物体本身有什么变化?
(3)小组分好工,填好实验记录。
师:我看大家都已经做完了实验,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吧!这位同学.....(多让几位同学发言)
师:当鼓发出声音的时候,用手轻轻触摸鼓面,手能感觉到鼓面振动,当用手按住鼓面,让鼓面停止振动后,声音也随之消失。
师:那么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物体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设计理念: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的全方位思维,让学生从各个方面都能体会到科学的奥妙,能够是学生对课堂的学习兴趣一直持续,注意力集中!)
(三)课堂练习
1.填空题
(1)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 而产生的。
(2)说话声是由 产生的,琴声是由 产生的,风声是由 产生的,流水声是由 产生的。
(3)各种物体,只要 就必然发出声音,若想让声音停止,就必须设法让物体停止 。
2.判断题
(1)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如录音机播放的声音。( )
(2)只有固体振动才能发出声音,而气体、液体振动都不能发出声音。 ( )
(3)大海的波涛声是由海水振动而产生的。 ( )
(4)人的说话声是由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 )
(5)自然界的风声是由空气振动而产生的。 ( )
3.选择题
(1)对着空瓶子口吹气,就会听到一种声音,这声音主要是( )振动产生的。
A.瓶子 B.空气
(2)把敲响的音叉放在水面上,会看到( )。
A.水面十分平静 B.水向一个方向流 C.水面会振动起来
(设计理念:加强课堂新知识的巩固。)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做的都非常不错。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 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揭开了声音产生的秘密,至于其他关于声音的问题,我们以后还将继续研究。
(设计理念:总结新知识,再一次加深印象。)
(五)课后作业
寻找其它的振动物体。
这是在学生探究出科学规律之后,进一步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设计理念:提高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让学生对科学产生深厚的兴趣,鼓励学生敢于去探索新的奥妙。)
(六)板书设计
1、声音的产生
振动 产生声音
物体
停止振动 声音消失
(设计理念:清楚、简单、明了)
7 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空气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 能举例说明不同材质的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
科学探究
1. 能从传声现象中提出探究性问题,并对问题作出假设。
2.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能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3.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4.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 能对声音的传播产生探究兴趣。
2.能尝试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3.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学习,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举例说明人类的需求促进了人工传声物品的发展。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实验证明声音可以在液体、气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玻璃钟罩、抽气筒、闹钟(或空气传声实验视频)、音叉、橡皮锤、水,槽、石块、铁棍、细绳、气球、尼龙线、棉线、软管、牙签等。
学生准备
纸杯、《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1 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引导:(播放两个人分别在山上和山下对唱山歌的视频或课件)同学们,为什么人在山上唱歌,山下的人能听到呢
2. 提问: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 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 探究空气能否传声。
(1) 掌握方法。
①把小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听一听闹钟的声音
②用抽气筒慢慢抽岀玻璃罩内的空气,听一听闹钟声音有什么变化;
③取下抽气筒,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观察闹钟声音有什么变化。
(2) 实验观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8 页中。
(3)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①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②引导:实验中,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闹钟的声音也越来越小,最后就几乎听不到了;当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时,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③小结:声音可以依靠空气向各个方向传播。
2. 探究固体、液体能否传声。
(1) 提出问题。
引导:声音能够通过空气传播,那声音能不能通过固体或液体传播呢
(2) 掌握方法。
讲解:固体、液体传声的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固体传声的实验。
A. 把音叉立在桌子中央,用橡皮锤敲击音叉使其发出声音,把耳朵贴在,桌面边缘,听一听是否能听到音叉的声音。
B. 在音叉的叉股上系上一根细绳,另一端系在铁棍的一端,把细绳拉直,把耳朵贴在铁棍另外一端。轻轻敲击音叉,听一听,看看是否能听到音叉的声音。
注意事项:轻轻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的声音小一些,尽量使旁边的人听不到声音。
②液体传声的实验。,A.把两个石块放在水中,互相轻轻敲击。听一听,看看是否能听到声音。
C. 把长气球装满水放在桌面上,把连接音叉的细绳系在气球一端,把细绳拉直,把耳朵贴在气球另外一端。轻轻敲击音叉,听一听,看看是否能听到音叉的声音
注意事项:轻轻敲击石块,尽量不溅出水花,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3) 实验观察。
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8 页中。
(4) 得出结论。
①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②讨论:以上四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③小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中向不同方向传播。
3. 综合概括,形成结论。
①引导:通过活动 1 和活动 2 的探究,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
②总结:声音可以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向不同的方向传播。
(三) 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 制作土电话。
引导:我们利用声音传播的知识可以设计制作一些传声小装置,比如土电话。
(1) 掌握制作方法。
①讲解:准备两个纸杯,将纸杯底各打一个小孔,分别将棉线两端塞入杯中,在棉线两端绑上牙签,用来固定。试着用这个土电话和其他同学通话。
②注意事项:棉线要拉直,要与杯底垂直;说话的学生声音要小,避免其他学生通过外界直接听到声音。
(2) 制作土电话。
学生分组制作土电话,并尝试进行通话。
(3) 探究土电话。
①引导:如果我们把棉线换成其他的材料,比如尼龙线、塑料软管等等,听一听,通话效果是否有变化
②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
(4) 得出结论。
小结:声音可以通过棉线、尼龙线、软管里的空气传播,不同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
2. 月球上的交流方式。
(1) 引导:月球表面没有空气,航天员怎样互相传递信息呢
(2) 播放:航天员在月球表面利用无线电装置交流的视频或图片。
(3)小结: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航天员要借助于电子通信设备,将声音转换成无线电波进行通话。
8 声音的高低强弱
一教学目标
认识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2、知道物体能够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3、通过观察,发现振动幅度和声音强弱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知道物体振动幅度在,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难点:要求学生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能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
音叉、钢尺、塑料尺、橡皮筋、纸盒、硬纸板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科学课上,老师语音生动,声音抑扬顿挫,一会高,一会低
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听到的声音很大,有时候却很小,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讨论
汇报:这说明声音是有强弱之分的。
问题:你能听出声音高低强弱的变化吗?
探究与发现
认识声音的强弱
用力敲击音叉,倾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再轻轻敲击音叉,倾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问:这两次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仔细倾听
汇报:用力敲击时,声音大,轻轻敲击时,声音小。
师: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大表示声音强,音量小表示声音弱。
问题: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实验:一只手将钢板尺按在桌边,保持钢板尺位置不变,另一只手用力拨动钢板尺,观察尺子振动幅度及声音的强弱;再轻轻拨动钢板尺,观察尺子的振动幅度及声音的强弱。记录实验结果。
我的发现:用力大,尺子振动幅度大,声音强;用力小,尺子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结论: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的。
声音高低的变化
用橡皮锤敲击铝板琴上不同的铝板,听一听它们发出的音调有什么不同?
我的发现:有的尖锐,有的低沉
我们把尖锐的声音叫高音,低沉的声音叫低音 。
问题:声音的高低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取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两根橡皮筋,套在塑料尺上,用铅笔将两端支起。拨动橡皮筋,辨别音调的高低,并观察橡皮筋的振动。
我的发现: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做一个“六玄琴”
在纸盒的一面挖一个孔,将6根橡皮筋平行地固定在纸盒上,保持橡皮筋之间的距离相等。裁一张硬纸,折成三棱柱,放在6根橡皮筋下面,将橡皮筋支起来。分别调节6根橡皮筋的松紧程度,使他们发出不同的音调。(绷紧高音,不绷紧低音)
应用于拓展
看得见的声音
利用计算机把说话的声音录制下来,然后用音频软件播放,可以观察高低强弱不同声音的振动幅度和快慢的变化。
板书设计
声音的高低强弱
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
声音的强弱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9 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了解人耳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2、知道鼓膜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鼓膜的作用。
3、了解生活中影响耳健康的行为,知道怎样保护听力
4、了解听诊器的原理,并能利用身边材料制作简易听诊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鼓膜的作用,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耳朵结构示意图、模拟鼓膜振动的实验材料等等。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同学们,上课(学生起立,向老师问好,然后坐下)
问题:老师喊“上课”,同学们为什么会起立?
生:我们听到“上课”两字的声音
师:你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生:用耳朵
师:那么,耳朵又是怎样使我们听到这些声音的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9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探究与发现
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说,我们是通过耳朵来听到声音的,那么我们的耳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又有什么特点?发挥哪些作用呢?
活动1观察人耳结构模型,了解耳的结构
师: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内耳由耳蜗、听神经组成。
那么,它们都有哪些作用呢?
耳廓:收集声音;外耳道:声音的通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到内耳;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听神经:将听觉信号传到大脑。
师:谁能说一说声音在耳中经过的路径
生:声音经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传到大脑。
活动2探究耳廓的作用
实验方法:用纸卷一个喇叭,用这个“纸喇叭”听一听微弱的声音,然后拿掉“纸喇叭”再听一听。
实验要求: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使用“纸喇叭”听微弱的声音,可以听得很清楚,拿掉“纸喇叭”再听一听,发现声音很微弱,听不清楚。
实验结论:耳廓有收集声音的作用
声音引起鼓膜振动
教师引导:人们利用耳朵听到声音,其中鼓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鼓膜的作用。
用肥皂膜模拟鼓膜,操作如下:
用细金属丝制作一个圆环,将圆环放入粘稠的肥皂水中,立即取出,可以看到金属环上形成了一层肥皂膜,对着肥皂膜讲话,观察肥皂膜的变化。
现象:肥皂膜振动
结论:声音引起鼓膜振动。
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声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中耳,引起鼓膜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保护听力
耳是重要的听觉器官,如果受到伤害可能会引起听力下降,甚至丧失听觉。那么生活中有哪些行为可能影响耳的健康?
、经常掏耳朵
、洗澡、游泳时,污水进入外耳道
、经常使用耳塞(随身听)
.......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听力呢
、不用力扭耳廓
、不用尖锐的工具掏耳屎
、尽量避开噪声
、避免长时间使用随身听
......
做个听诊器
你能解释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吗?
听诊器前面有个震动片。人体器官振动,带动听诊器震动片振动。震动片振动产生声音。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所以震动片产生的声音经过固体传到耳朵里
活动3制作听诊器
将乳胶管的一端插入漏斗,另一端用笔管尾塞堵住,做成耳塞。
、将气球套在漏斗上拉紧、固定。简易听诊器就做好了。
、用简易听诊器,听听自己和同学的心跳声。
应用于拓展
了解次声波和超声波。
板书设计
怎样听到声音
耳的结构: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保护听力
10 噪声污染
教学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及噪声的危害,知道削减噪声的方法。
2、会利用分贝仪测量周边的声音环境,会利用多种方式展开关于噪声的来源与危害的调查,能依据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噪声方案。
3、增强环保的意识,认识保护听觉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噪声的危害,尝试控制噪声的办法,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难点:认识到噪声对听力的危害
三、教学准备
分贝仪、减少噪音危害的相关视频材料等。
教学过程
情景与问题
我们周围有多种多样的声音,优美的声音令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些声音嘈杂刺耳、使人心烦意乱,危害我们的健康。我们把危害身体健康的声音称为噪声。
那么,哪些声音会危害我们的健康呢?
探究与发现
调查校园里的噪声
利用噪声计测量校园内不同区域的声音,调查哪些声音影响了我们的学习,让我们感到烦躁,把调查结果记录下来
噪声计是用来测量声音强弱的仪器,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如何正确使用噪声计测量声音呢?(噪声计要离开地面,离开墙壁,以减少地面和墙壁的反射声的附加影响。)
师:在测量之前,我们先来阅读《城市区级环境噪声标准》
城市5类环境噪声标准值如下:
类别 昼间 夜间
0类 50分贝 40分贝 1类 55分贝 45分贝 2类 60分贝 50分贝
3类 65分贝 55分贝 4类 70分贝 55分贝
3 各类标准的适用区域
(1)0类标准适用于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 ( http: / / www. / s q=%E9%AB%98%E7%BA%A7%E5%AE%BE%E9%A6%86&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位于城郊和乡村的这一类区域分别按严于0类标准5分贝执行。
(2)1类标准适用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乡村居住环境 ( http: / / www. / s q=%E5%B1%85%E4%BD%8F%E7%8E%AF%E5%A2%83&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可参照执行该类标准。
(3)2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
(4)3类标准适用于工业区。
(5)4类标准适用于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道路两侧 ( http: / / www. / s q=%E4%B8%A4%E4%BE%A7&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区域,穿越城区的内河航道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铁路主、次干线两侧区域的背景噪声(指不通过列车时的噪声水平)限值也执行该类标准。
生阅读标准,学生利用噪声计,选择不同时段来测量教室内、操场上声音的音量大小并进行记录。
学生依据测量结果,对照噪音标准,交流调查地点是否处在噪声区域里,发声物体是什么,是否影响我们的学习。
2、噪声的来源及噪声的危害
生活中的噪声来源:(1)、交通噪声(2)、工业噪声(3)、建筑施工噪声(4)、生活噪声
校园里的噪声来源:(1)、施工地的噪音 ( http: / / www. / s q=%E5%99%AA%E9%9F%B3&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2)教室 ( http: / / www. / s q=%E6%95%99%E5%AE%A4&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同学说小话嗡嗡声 ( http: / / www. / s q=%E5%97%A1%E5%97%A1%E5%A3%B0&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3)体育课 ( http: / / www. / s q=%E4%BD%93%E8%82%B2%E8%AF%BE&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同学嬉戏声音。(4)夏天知鸟唧唧喳喳,冬天狂风呼呼作响。
研究表明,噪声会影响人的工作、学习和睡眠,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
那么,噪声有哪些危害呢?
干扰睡眠,(2)干扰交谈和思考,(3)诱发多种疾病,(4)引起烦恼,......
师:既然噪声的危害如此大,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削减噪声呢?
3、削减噪声
师:回忆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生: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通过气体、液体、固体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师归纳:也就是说,声音从声源处发出,经过介质传播,从人耳处接受。
师:那如何通过声源和传播这两个途径来降低噪声呢?
实验:将几粒豆子放入空塑料瓶,摇一摇,我们可以听到瓶子发出响亮的声音,那么,用哪些办法可以减弱瓶子发出的声音?
生思考并交流(将物体本身的音量调小,用其它物体把发声物体包起来或者隔离起来)(1)轻轻摇瓶子,(2)用报纸包住瓶子,(3)捂住耳朵
查阅资料,了解人们在生活中用哪些方法减少噪声的
具体有在声源处减少(如在产生噪音处安消音器)、在传播过程中减少(如安装隔音瓦、隔音墙)、在人耳处减少(堵上耳朵)
应用与拓展
设计无噪声教室
板书设计 噪声污染
调查校园里的噪声
噪声来源及噪声的危害
削减噪声
第三单元 电
11 电在我家
教学目标
观察生活和生产中的电器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便利,列举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电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2、能用图或文字的形式描述电是怎样到达自己家中的。
3、能找出三种节约用电的方法。
4、举例说出停电对现代人生活造成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现代生活中电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及停电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难点:能用图或文字的形式描述电是怎样到达自己家中的。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手摇发电机
教学过程
情景与问题
电是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你知道在发明电之前,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吗?
出示情景图片
学生看图回答:人们用手洗衣服,用煤火炉烧开水,点煤油灯看书写字,用水熨斗熨衣服,用蒲扇乘凉。
那我们现在呢(我们用电)
问题:电给我们带来哪些便利,它是怎样来到我们家中的
探究与发现
了解电的用途
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观察生活和生产中的电器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便利,把电的用途记录下来。
电的作用:
1.灯光照明。2.动力工具。3.动力交通。4.取暖制热。5.科技科研。6.网络传媒。7.通讯社交。8.军事航天。9.农业发展。
还有很多很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都离不开电。
确实,电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如果没有电,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体验停电
夜晚,我们正在读书,假如停电一小时,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生:街道一片漆黑,点蜡烛照明,电视不能看,人们无所事事。
停电对现代人 ( http: / / www. / s q=%E7%8E%B0%E4%BB%A3%E4%BA%BA&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的生活来说影响太大了,现代城市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电!如果没有电:工厂停工(机器用电)、学校停课(教室里 ( http: / / www. / s q=%E6%95%99%E5%AE%A4%E9%87%8C&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投影机、投影仪、电脑都用不了)、商店停业、医院停诊、宾馆饭店关门、机关单位停止办公(该调出来的文件调不出来,该打印的文件打不出来,该传送出去的文件传不出去)、停水(水泵 ( http: / / www. / s q=%E6%B0%B4%E6%B3%B5&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不转)、停气(压气机不动)、飞机停飞(没有导航指挥飞机怎么飞,没有塔台指挥飞机怎么起降)、火车停运(电力机车没有电...,线路 ( http: / / www. / s q=%E7%BA%BF%E8%B7%AF&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上没有信号 ( http: / / www. / s q=%E6%B2%A1%E6%9C%89%E4%BF%A1%E5%8F%B7&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通讯 ( http: / / www. / s q=%E9%80%9A%E8%AE%AF&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瘫痪、公交系统瘫痪(地铁列车 ( http: / / www. / s q=%E5%9C%B0%E9%93%81%E5%88%97%E8%BD%A6&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没电...公交汽车 ( http: / / www. / s q=%E5%85%AC%E4%BA%A4%E6%B1%BD%E8%BD%A6&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加不了油...)、交通 ( http: / / www. / s q=%E4%BA%A4%E9%80%9A&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指挥瘫痪(马路没有信号灯 ( http: / / www. / s q=%E4%BF%A1%E5%8F%B7%E7%81%AF&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监控系统 ( http: / / www. / s q=%E7%9B%91%E6%8E%A7%E7%B3%BB%E7%BB%9F&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t "https: / / wenda. / q / _blank )不能用,各种指令发不出....)
电从哪里来
问:既然电对人们如此重要,那么电是从哪里来的呢?
观察手摇发电机的构造,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它是怎样发电的?
教师讲解:手摇发电机中的基本构造组件就是定子和转子,定子一般是永磁体,转子是线圈。
在外力的带动下线圈在磁场当中作切割磁力线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如果内部线圈通过电刷与外部电路构成一个闭合的回路那在这个电路当中就形成电流。
问:现代生活中,发电的方式有哪些?
现代生活中,发电的方式有: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
问:日常生活中,接通电源,电器就可以工作了,那么发电厂发出的电,是如何来到我们生活中的呢?
查看图片
总结:发电厂发出的电,经过高压运输、变电站变压和长途输送,最后到达用电场所。
应用与拓展
节约用电
很多发电厂需要用煤,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的资源发电,节约资源,从我做起。
节约用电倡议书:1、随手关灯,2、不用让电器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3、适度控制电热水器的水温,4、空调制冷温度不宜过低。.......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电在我家
电的用途:1.灯光照明。2.动力工具。3.动力交通。4.取暖制热。5.科技科研。6.网络传媒。7.通讯社交。8.军事航天。9.农业发展。
电从哪里来:发电厂发电→高压输电→变电站变压→低压输电线路→家庭电路→用电器
节约用电
12 让灯泡亮起来
教学目标
1、能用一些基本的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2、能举例说明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电源、开关、电线,并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3、能将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画下来。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教学难点:画出自己连接的简单电路图。
三、教学准备
小灯泡、电池、导线、开关、灯座、电池盒等
教学过程
情景与问题
出示情景图片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灯,可以照明,还可以使夜晚变得绚丽多彩。
问题:怎样让灯亮起来呢?
(二)探究与发现
让灯泡亮起来
观察电池、导线和灯泡,试着将它们连接起来,记录导线连接电池和灯泡不同部位时的发光情况,把使灯泡发光的成功连接方式画到《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十四页第一题
特别注意:不能用导线同时连接电池的正负极。
学生活动
小组交流描述方式
小结:灯泡、导线和电池连接形成闭合回路时,灯泡就会发光。
增加电池盒、灯座和开关,怎样把它们连起来,让小灯泡亮起来。
2、控制灯泡的亮和灭
将开关、灯泡、电池和导线连在一起,用开关控制灯泡的亮和灭。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十四页第二题,用导线把下面的元件连接成电路。
学生连接,教师巡视
模仿实验室开关的构造,用曲别针做一个简易开关,并把它连接到电路中,检验开关的作用。
小结: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通过开关切断闭合回路是控制电路的一种方法。
应用与拓展
让多盏灯亮起来
根据前面的电路知识,设计一个使多盏灯亮起来的电路,并试一试用实物连接。
把自己设计的电路示意图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
教师补充讲解:常用的电路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
串联:两个或两个以上用电器顺次连接到电路中,这种连接方式叫串联
串联电路特点:电流路径,只有一个;开关能同时控制所有的电器,与开关的位置无关。
各电器相互影响,一个用电器坏了,其他用电器都不能工作。
并联:两个或两个以上用电器并列在一起再连接到电路中,这种连接方式叫并联
并联电路特点:电流有两条或多条路径;干路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的开关只控制本支路。各元件可独立工作,一个用电器坏了,其他用电器不受影响。
同学们比较课本第36页的两个电路图,说一说哪一个是串联,哪一个是并联?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让灯泡亮起来
灯泡、导线和电池连接形成闭合回路时,灯泡就会发光。
13 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目标
能通过自行探究与实验检验生活中哪些物体导电,哪些物体不导电。
构建适合学生认知能力范围内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知道人是导体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哪些物体导电,哪些物体不导电,并初步建立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难点:怎样知道人是导体
教学准备
曲别针、塑料尺、铁钉、铜线、干木条、玻璃片、橡皮、陶瓷片、电池、灯泡、导线等
教学过程
情景与问题
在我们周围的物体中,有的很容易导电,有的却不容易导电。我们要学会分辨常见物体,哪些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出示准备好的物体,让同学们辨认。
问:这些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它们能导电吗?
探究与发现
哪些物体能导电
出示:曲别针、塑料尺、铁钉、铜线、干木条、玻璃片、橡皮、铝片和陶瓷片
教师先引导学生预测一下,哪些能导电,哪些不能导电。
1 2 3 4 5 6 7 8 9 10
曲别针 塑料尺 铁钉 铜线 干木条 玻璃片 橡皮 铝片 陶瓷片
导电
不导电
学生预测,把预测结果填在记录表中
我们的预测结果正确吗?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将上述物体分别连接到电路中,观察灯泡是否会亮起来,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曲别针 塑料尺 铁钉 铜线 干木条 玻璃片 橡皮 铝片 陶瓷片
灯泡亮
灯泡不亮
结论:能使灯泡发光的物体可以导电,不能使灯泡发光的物体极不易导电。
那么,哪些材料制成的物体能导电,哪些材料制成的物体不易导电?
给物体分类:曲别针、铁钉、铜线、铝片都是金属材料,它们能导电;塑料、干木、玻璃、橡胶、陶瓷等不导电。
我们把能导电的物体称作导体;把极不易导电的物体称作绝缘体。
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学到物质的分子结构。所有的金属都是导体,当然,除金属外,石墨、大地、一些溶液等也是导体;还有一类被称做半导体的材料,它们通常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导电的,但在温度升高或光照等一些特殊情况下,会变成容易导电的物体。离我们最近的一种会转化导电性质的材料就玻璃,它在固体的情况下是绝缘体,如果加热到熔融状态下则会变成导体。
人能导电吗
人能不能导电,我们可以用验电球来检测
验电球是由电源和灯组成的电路,可以检测人体是否导电,方法是:用两只手分别接触验电球的金属部分,若验电球发光,表明人体能导电,否则,表明不导电。
学生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人体能导电,是导体。
问:水能导电吗
同样我们用验电球来验证水能导电(但纯水不导电)
既然人体和水都是导体,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如:有人触电,不能直接用手拉;用电器失火,不能用水浇等等
应用与拓展
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
师:导体有用还是绝缘体有用?为什么??
学生思考。
师:事实上,导体和绝缘体都有用,离开谁都不行。导体呢,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去;绝缘体呢,可以阻止电被传到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导体,哪些地方用到了绝缘体?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
如:插头内部的金属芯是导体,插头外部的塑料是绝缘体;电线内部的铜丝、铝丝是导体,电线外部的胶皮是绝缘体;高压输电线是导体,电线杆上的陶瓷是绝缘体。
课堂小结:
我们再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内容。容易导电的物体,我们称为(停顿一下)导体;不容易导电物体,我们称为(停顿一下)绝缘体。人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停顿一下)人们需要的地方
人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去人们(停顿一下)不需要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好好保护这些绝缘材料。
板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
铁钉 橡皮擦
曲别针 气球
铜线 塑胶尺
… 铝线 干筷子
容易让电流通过 不容易让电流通过
人、普通水、大地都能导电
14 安全用电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能说出安全用电、预防雷电事故的正确做法。
(二)过程方法:
1. 能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关安全用电和预防雷
电事故的常识。
2. 能利用分析、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与同学合作探究,分享彼此的想法。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安全的用电习惯,防雷电的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一些用电事故的急救方法。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现代生活、我们离不开电,电是生活中的重要能源,而发电厂输送的高压电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电压都远远超过人体的安全电压,如果使用不当或电器老化都会引发用电事故;雷电也会给人们带来伤害......那么,怎样预防触电和用电事故呢?
板书课题:安全用电
(二) 探究发现,建构新知
1、哪些做法容易引起用电事故
出示几幅用电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根据已有的知识判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PPT展示)
2、安全用电
要避免用电事故,养成安全用电的好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请和大家一起制定一份“安全用电守则”
3、预防雷电事故
雷电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放电现象,被雷击物已发生爆炸、扭曲、电器短路、金属融化、火灾等现象而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那么在室外遇到雷电天气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查阅资料,向大家宣传预防雷电的常识。
(三)巩固新知,课堂练习
师: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出示PPT题目)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非常不错,相信大家也都有了安全用电的常识,并且能够安全有效的处理触电事故。
(五)课后作业
学习用电事故急救的方法,当发现有人触电了,家用电器着火了如何急救。
好,同学们,下课。
八、板书设计:
安全用电
安全用电常识
防雷电常识
第四单元 岩石和矿产
15 认识岩石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说出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表面特征
科学探究
1 能从观察岩石特征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间题。
2 能制订简单的观察岩石的计划。
3 能运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岩石的基本特征。
4. 能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概括岩石的特征,并进行有依据的分类。
5.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
科学态度
1. 能对岩石的表面特征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2. 能与同学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3.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4. 能举例说出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说出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表面特征
教学难点:对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岩石标本、放大镜、小刀、岩石有关资料、课件等。
学生准备
收集各种岩石、纸板、硬纸盒、剪刀、棉花或海绵、胶水、资料卡、《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 和活动 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 3 和“应用与拓展”。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出示:我国风景名山的精美图片。
(2) 讲述:它们的主体都是由岩石构成的,这些岩石种类多样,形态各异
(3) 提问:你知道哪些种类的岩石 不同种类的岩石有哪些特点
(二) 探究发现,建构知识
1. 观察岩石。
(1) 引导:课前我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岩石,下面我们来观察这些岩石有什么特点。
(2) 要求:①每组先给采集到的岩石编号,例如 1、2、3 等;②观察岩石在硬度、纹理、光泽、颜色上各有什么特点。
(3) 观察:学生分组观察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4) 分类:学生分组,对岩石进行比较和分类,将结果填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8 页中。教师巡回指导。
(5)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自己组分类的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6) 小结:不同岩石具有不同的表面特征,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可能将一块岩石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课下同学们可以选择更多的标准继续给岩石分类。
2. 认识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
(1) 引导:同学们想不想用多样的方法更深入地观察和了解岩石呢 下面我们就具体地从硬度、颜色、表面花纹、颗粒结构等多个角度观察具有代表性的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
(2) 播放:体现观察岩石特征的方法的视频,引导学生理解并记忆。
①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观察岩石的表面花纹。
②由于岩石表面一般都被风化了,不容易观察准确,可以通过将岩石敲碎、观察岩石新的断裂面来了解岩石的颜色、颗粒等特征。
③对照岩石硬度级别相关资料,用以小刀或指甲刻划岩石的方法判断岩石的硬度
(3)观察:学生分组观察,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科学生活动手册)第 18 页中。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补充与评价
(4) 讲解:岩石的特征和成因有着密切的关系,按照岩石的成因,地质学家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岩,砂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由于岩石的成分和成因不同,形成了不同形态和性质的各种岩石
(三) 课堂总结,反思评价
1. 提问: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2. 评价:总结小组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
第二课时
(一)明确任务
引导:上节课我们以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为代表学习了如何观察岩石并在课下将采集到的岩石进行了辨别和分类。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制作一个岩石标本盒
(二)掌握方法
1. 提问:岩石标本盒向制作吧 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读教材,交流制作方法
2. 播放:制作岩石标本盒的方法视频,引导学生理解并记忆。
(1) 制作标本盒。选择高 3-4 厘米左右的塑料盒或纸盒,用硬纸板把部分隔成大小不同的小隔室。
(2) 放入岩石标本。在每个小隔室的底部放入棉花或海绵,把自已收集到的岩石分类后放入小隔室内。
(3) 制作资料卡。给每块岩石制作一张资料卡片,记录岩石的名称、特点、采集人、采集时间和采集地点。将制作好的资料卡片贴在对应岩石的小隔室内。
(三)动手制作,学生制作标本盒,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如果在岩石的辨别和归类方面遇到问题,教师要进行指导,保证其正确性。如遇到无法辨别的岩石,可以上网查询。)
(四)展示交流
(1)交流:指定学生展示,本组制作的作品,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提出意见或建议,客观地对作品进行评价
2.改进:根据其他同学的建议,课下对自己的标本盒进行改进和完善,将制作好的标本盒拍照,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8 页中,并将资料卡填写完整。
(五)拓展应用
1.引导: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很多岩石,学会了观察岩石的方法,认识了岩石的特点。用岩石制作的物品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如华表、石狮、石制茶几面、石制建材等(出不图片)。
你还见过哪些岩石制品呢
2.交流:学生小组交流,列举生活中的岩石制品。
3.总结:(播放岩石制品图片或视频)古代人和现代人都喜欢选择使用岩石做雕塑和建筑材料,是因为岩石取材方便、种类繁多、特点各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和加工岩石制品。
16 矿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常见岩石是由云母、石英、长石等矿物组成的。
2. 能够说出 3--5 种矿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
1. 能在比较不同岩石制品的过程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描述矿物的特征。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 和“应用与拓展”。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出示:不同颜色的花岩材质的石桌、石凳的图片或视频。
2. 引导:我们经常看到用花岗岩制成的石桌和石凳 ,有的是黑色,有的是灰色,也有的是粉黄色。
3. 提问:为什么花岗岩的颜色不同呢
(二) 明确任务,观察记录
1. 提问:花岗岩表面有几种颜色不同的颗粒 它们分别是什么物质呢 (分发花岗岩、矿物标本、放大镜,出示常见矿物图片。)
2. 观察: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到花岗岩表面有几种颜色不同的颗粒,与图片资料或实物对照,判断它们是什么物质,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9 页中。
(三) 讨论交流,形成知识
1. 讨论:花岗岩表面有几种颜色不同的颗粒 它们分别是什么物质 这说明什么
2. 汇报: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 小结:花岗岩主要是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组成。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
(四) 深化认识,应用知识
1. 引导:我们知道了花岗岩主要由三种不同的矿物组成,其他岩石又是由几种矿物组成的呢
下面我们来观察砂岩和大理岩,看看它们是由什么矿物组成的。
2. 观察:学生分组观察砂岩和大理岩。
3.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4. 评价:对团结协作、观察细致的小组提出表扬。
第二课时
(一) 提出问题
1. 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那么矿物又是什么样的呢
2. 提问:矿物有哪些特征
(二) 掌握方法
1. 讲述:矿物的特征有很多,下面我们从矿物的形状、颜色、光泽、硬度、条痕等方面进行观察。
2. 出示:观察矿物方法的视频,学生观看后理解并记忆。
3. 要求:(1)观察前,小组要进行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动手的机会,并确定观察的三种矿物;(2)观察时,将三种矿物放在一起,按顺序依次观察,操作的同学要戴上手套,使用工具要注意安全;(3)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的结果。
(三) 观察记录,小组合作观察石英、长石、云母的特征,把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9 页中。教师巡回指导
(四) 得出结论
1. 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2. 综合:根据各组的观察结果,综合得出观察结论。
(五) 应用拓展
1. 讲述:矿物的用途十分广泛,例如,水晶常被用来制作装饰品;从矿物中提炼黄金制作首饰;食盐作为一种矿物还可以食用等。你还知道哪些矿物的用途
2. 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做好记录。
3. 播放:关于矿物用途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内容:黑云母,用于建材行业、消防行业、生产电焊条等;超细云母,用于生产塑料、涂料、油漆、橡胶等;方解石,用于化工、水泥等行业,在冶金工业上用作熔剂,在建筑工业方面用来生产水泥、石灰,在食品中用作添加剂;滑石,最柔软,是制作玻璃的原料。)
4.评价: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结果进行评价。
17 金属的来历
数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描述铁、铜等金属的冶炼过程
2.能说出常见金属矿物的名称。
3 能举例说明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科学探究
1. 能制订简单的调查金属来历和开采一个“金属矿”的计划。
2. 能通过阅读、实验模拟等方法获取金属冶炼过程的信息
3.能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4.能将本组的开采“金属矿”的方法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5.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
科学态度
1. 能对金属的来历表现出探究兴趣
2. 能以事实为依据,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3. 能与他人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EST)
能树立珍惜并节约使用金属的意识。
教学重点:说出常见金属矿物的名称。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模拟开采金属矿产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金属制品图片、合金制品图片、金属矿物标本图片、有关铁、铜或其他金属的冶炼过程中
的视频或图片、矿物 2 种、天平、信封、熟石膏、锤子、泡沫,塑料杯、水等
学生准备
收集的有关铁、铜等金属的冶炼过程的资料或图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1 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几种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图片)图片中展示的物品都是金属制品,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
2.提问:金属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探究金属的来历。
(1)引导:我们知道包含有用矿物并具有开采价值的岩石叫矿石,有的矿石中包含丰富的金属矿物(出示铜矿石、铁矿石、铝矿石等金属矿物标本的图片)。两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就已经知道从矿物中提炼铜和铁铸造铜器和铁器。你们知道铜和铁是如何从矿石中被提炼出来的吗 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铜和铁的来历的资料,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与整理。
(2)阅读:学生在小组内阅读、整理资料,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0 页中。
(3)播放:冶炼金属的视频或动画。
(4)讲述:除了铜和铁,还有很多金属的获取都需要经历复杂的冶炼过程耗费大量人力和资源,所以我们要珍惜金属物品。
2.探究金属矿产的开采过程。
(1)明确任务。
讲述:矿产资源一般都被埋藏在地层里 ,开采矿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让我们通过实验模拟开采金属矿产的过程。
(2) 掌握方法。
①出示:实验方法的图片或视频,引领学生理解并记忆。
A. 每个小组组建一个“矿业公司”去开采金属矿产,给“矿业公司”起个名字。
B. 选取两种不同的矿物,分别称量后将矿物名称和质量记录在纸条上,将纸条放入写有“矿业公司”名称的信封,交给老师。
C. 用水将熟石膏和好,在泡沫塑料杯里倒入一层熟石膏,加入矿物 1,再加一层熟石膏,在熟石膏上再加矿物 2,矿物 2 上面再加一层熟石膏,做成“矿石体”,D.把“矿石体”放置 24 小时,使它坚固,并从杯中取出。把不同“公司”开采的“矿石体”混放在一起,再随机分给各小组,让学生想办法把“矿,物”开采出来,称量其质量并做好记录。
②提问:实验中的泡沫塑料杯和熟石膏分别模拟的是什么
(3) 实验观察。
①讨论:怎样花最少的时间、最经济地把矿物从,“矿石体”中开采出来
②提示:在活动中要戴护目镜,使用工具时要注意安全
③实验:学生做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0 页中。
(4) 交流展示
①交流:A.我们“公司”开采的金属矿物的名称和开采方法。
B. 信封中记录的和开采出的矿物质量各是多少
C. 在制作和开采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②讲述:当“矿物”被从“矿石体”中开采出来后,剩下的废弃物质就是矿渣”,矿渣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想一想,该怎样处理矿渣
③交流: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三) 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 讲述:(出示几种合金制品图片)有些金属制品是由两种或者多种金属混合在一起制成的,古代的青铜和现代的不锈钢等都是合金。
2. 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合金 合金产品有哪些优点,学生分组讨论,将讨论,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0 页中。
3.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和补充。(可以补充钢铁、铝合金、铜合金等。)
18 保护矿产资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矿产资源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能举例说出我国矿产资源的危机。
3. 能提出三条保护矿产资源的建议。
科学探究
1、能根据我国的矿产资源情况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2. 能通过调查等活动搜集有关矿产资源的信息。
3. 能运用比较科学的词汇、资料卡等方式记录和整理信息。
4. 能运用分析、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
5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 能对探究矿产资源的现状和作用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 在小组合作时,愿意与他人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EST)
能说出矿产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树立节约、保护矿产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提出三条保护矿产资源的建议。
教学难点:写一份“保护矿产资源倡议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矿产资源短缺或面临枯竭的视频或图片、幻灯片等。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矿产资源的作用及矿产资源被浪费或破坏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1 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引导:我们知道金属制品和大理石等都来自于矿产,矿产资源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出示我国矿产资源情况统计表)从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较低,,而且有些矿产资源还面临着枯竭的危险。
2.提问:矿产资源有哪些用途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矿产资源呢
(二) 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了解为什么要保护矿产资源。
(1)引导: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矿产资源,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来自于矿产资源呢 同学们课前通过上网查询、询问他人、实地考察以及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获取了大量的资料,下面让我们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利用资料卡片的方式将整理结果呈现出来。
(2)制作:学生将搜集的资料整理后,制作成资料卡片粘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1 页中
(3)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4)小结:矿产资源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按用途可以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再生过程非常缓慢。
2.写一份“保护矿产资源倡议书”
(1)提问: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有些矿产资源仍然面临着枯竭的危险,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2)交流:学生围绕上述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特别要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体会保护矿产资源的重要性。
(3)引导:矿产资源的紧缺和我们人类的行为密不可分 ,针对我们发现的问题,你能提出一些宝贵建议吗 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矿产资源的行动中来,把你的建议写成倡议书
(4)写作:学生分组,撰写倡议书,并把倡议书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1 页中。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讲述:我们家乡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它们的现状是什么 在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方面又存在哪些问题呢 同学们可以在课下分小组进行调查。
2.调查:学生课后进行调查,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1 页中。
3.交流:教师根据时间安排学生进行交流与展示。
第五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19 太阳与影子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身体和器物进行观察,发现影子的变化规律。
2、知道一天中影子与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有关。
3、知道利用太阳光和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来判断当时所处的大体时间。
4知道无影灯无影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借助身体和器物进行观察,发现影子的变化规律。知道一天中影子与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有关。
难点:利用太阳光和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来判断当时所处的大体时间。
教学用具
手电筒、直尺、标杆、量角器、素描纸、硬纸板、长吸管。
教学过程
情景与问题
小华在上学的路上,发现自己的影子在不同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早晨在西边,影子长,中午在北边,影子短,下午在东边,影子长
问: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呢?它又是如何变化的?
探究与发现
找影子
站在操场上或教室外,观察我们的影子,动动手或脚,描述影子的变化。用手电筒照墙壁,可以形成一个亮斑,将手放在灯光前,可以看见手影。
问: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光,不透明的物体。
讲述:行进中的光被不透明的物体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影子。太阳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恒星,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人和动植物都会产生影子。
那么,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有关系吗?
观察影子的变化
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的?
生:早晨的时候,太阳在东方,中午的时候,太阳在南方,晚上的时候,太阳在西方。太阳是从东向西运动。
师:那么,你们观察到的太阳高度又是怎样的呢?
生:早晨和晚上最低,中午最高。
那么、同一物体在一天中影子的方向和长短是怎样变化的呢?
播放同一个学生影子变化图片
学生观察,总结
太阳运行:自东向西; 太阳高度 影子
早晨 低 长
中午 高 短
下午 低 长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模拟实验,看看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不是和我们观察到的一摸一样。
在素描纸上画两条垂直相交的线,并标出地图方位
将标杆用胶水固定在焦点的位置上
将做好的模型放在太阳光下,并按方位摆好
分别在10点、11点、12点、13点、14点、15点时,描绘出标杆影子的位置和长度,把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在同一时间物体的影子方向相同。
(2)早晨影子指向西方,中午影子指向北方,傍晚影子指向东方。
(3)一天中,中午影子最短,早晚影子最长,并且与太阳运行的方向相反。
3、制作日晷
日晷是古代重要的计时工具,其原理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带时间刻度的晷面组成。
下面让我们一起做一个简易日晷
在硬纸板上画出一个圆形,剪下并在上面标上时间刻度,作为晷面。
将晷面固定在水平底盘上,使晷面与竖直面的夹角与当地的纬度相同。
将一根长吸管垂直插入晷面中心,作为晷针。
将制成的日晷面向北方摆放,就可以通过日晷测量时间了。
想一想:利用日晷判断时间的原理是什么?
应用与拓展
认识神奇的无影灯
医生进行手术时,如果病人的手术部位被影子覆盖,就会给医生的操作带来困难。因此,医生都是在无影灯下给病人做手术
那么,手术室里人的影子呢,真的消失了吗?
查阅资料,了解无影灯
无影灯的原理:无影灯其实并不能“无影”,它只是减淡本影,使本影不明显。其原理是将发光强度很大的灯在灯盘上排列成圆形,合成一个大面积的光源。这样,就能从不同角度把光线照射到手术台上,既保证手术视野有足够的亮度,同时又不会产生明显的本影。
板书设计
太阳与影子
影子产生的条件:光+不透明物体
影子的变化:太阳 东 南 西
影子 西 北 东
早晚长 中午短
20 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2. 能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3. 能说出地球仪的结构。
4. 能说出在地球仪上找到某个国家的方法。
科学探究
1. 能通过阅读、观察等方式获取有关地球形状的科学事实。
2. 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记录表等方式记录和整理信息,表述结果。
3.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 能对地球的形状表现出探究兴趣。
2. 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EST)
能说出科技进步对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影响。
教学重点:说出地球仪的结构。
教学难点:用比较科学的词汇、记录表等方式记录和整理信息,表述结果。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关于地球形状的阅读资料、地球仪、课件等。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地球形状的资料、自制模型、《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1 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引导: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亲”,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和一望无际的大海,还可以领略山川广布的丘陵和平原(课件出示图片)。那同学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2. 提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些阶段 有哪些假说
(二) 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1) 讲述: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人提出了“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等宇宙思想,但这些都仅仅停留在直觉或猜想的层面。除了以上假说,人们自古以来为探索地球的形状做出了很多努力。阅读你手中的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2) 出示阅读方法:先根据阅读目的来选择有用的资料;再快速阅读找到关键词句后用笔勾画出来,做上标记。
(3) 阅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整理资料。
(4) 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阅读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5) 总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总结为:从直觉(“盖天,说”、天圆地方)到猜想(“浑天说”“宣夜说”),从猜想到验证(麦哲伦,环球航行)再到确认(地球卫星照片),最终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6) 思考:生活中有没有证明地球形状的事例 (在海边看离岸的船只,先是船身隐没,然后才是桅杆,说明海平面并不是真正的平面;远观高塔时,看不到塔身的全部等。)
2. 观察地球仪。
(1) 讲述: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轻易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和认识地球仪吧!
(2) 出示观察方法:①观察地球仪的外形由哪几部分组成。②观察球体表面的颜色及线条。
(3) 观察: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
(4)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内容。
(5) 讲解①地球仪绕“地轴”运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仪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地轴”和球体通过固定架固定在底座上。
②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③在地球仪上 ,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 ,叫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④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⑤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
(6) 运用:①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一下我们祖国的位置。
②在地球仪上找到麦哲伦环球探险航行的航线,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4 页中。
③在地球仪上找到并标,出麦哲伦的出发点与经过的主要地点的位置。
④设计一条你自己喜欢的环球旅行航线,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4 页中。
(三) 应用知识,拓展延伸
1. 讲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测量和描绘越来越准确。阅读相关资料,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所了解到的有关地球真实形状的知识。
2.总结:由于地球表面有高山、盆地、河流、湖泊和海洋等,因此地球表面是一个极不规则的曲面,但相对于整个地球而言,这些高低起伏的变化是微小的。在现代测量技术的帮助下,科学家们发现,地球是一个接近正圆的,表面凹凸不平的椭球体。
21 海陆分布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七个大洲、四个大洋的名称。
2. 能说出七个大洲、四个大洋的形状及大小。
科学探究
1. 能根据地球表面的颜色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2. 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海陆分布情况的计划。
3 能通过观察、描摹等方法搜集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外部形态特征的信息。
3. 能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海陆分布的特点。
科学态度
1. 能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表现出探究兴趣。
2. 能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地球模型的制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EST),能说出科技发展促进了人类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
教学重点:说出七个大洲、四个大洋的形状及大小。
教学难点: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海陆分布情况的计划。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地球仪、透明薄纸、课件等。
学生准备
旧报纸、胶水、黏土、颜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2 课时。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