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1《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件(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1《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件(共5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30 08:5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读经典,了解词人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熟读成诵。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带你认识全才的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被誉为“词圣”,留存词作363首,有《东坡乐府》;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总结记忆
苏轼成就二三四:
词苏辛,诗苏黄,
苏黄米蔡书法家,
三苏父子散文强。
2018年11 月 26 日晚,苏轼的水墨画《枯木怪石图》,简称《木石图》,在香港佳士得“不凡——宋代美学一千年”专场拍卖中,以 4.636 亿港币拍出(含佣金,落槌价 4.1 亿港币),约合人民币 4.112 亿元。这使得《木石图》成为历年来仅次于北宋诗人黄庭坚《砥柱铭》的中国古代书画拍卖第二高价,《砥柱铭》在 2010 年北京保利春拍以 4.36 亿人民币成交。
作者介绍
凤翔
密州
杭州
眉山
黄州
儋州
惠州
汴 京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伎,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
“赤壁怀古”是标题——赤壁,即黄州,今湖北黄冈
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件。
东坡赤壁
位于湖北黄冈市。长江边有一块似鼻子的红色岩石伸入江中,当地人称为“赤鼻矶”,后误传为“赤壁”。 苏轼贬居黄州时,常游此地, 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生 动地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为与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赤壁相别, 清朝康熙年间重修时定名为“东坡赤壁”,亦称“文赤壁”。
三国赤壁
位于湖北嘉鱼县东北,三国时东吴击破曹操大军的古战场,又称“武赤壁”。
此处指湖北黄州的赤鼻矶,俗称赤壁。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到底在哪里,说法不一。有人说苏轼《赤壁赋》之赤壁并非赤壁大战之地,苏轼写错了地方,而清代诗人朱日浚却这样说:“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金 武元直 赤壁图
咏史怀古诗词往往是作者由眼中所见之景,引起他对历史人事的联想,进而抒发自己的感慨或抒己之怀。
标志:
标题中带有古迹(一个国,一座城,一隅山河,一处亭台,一方楼阁)、古人名,或在其前加“咏”,或在其后加“怀古”“咏怀”。
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手法:用典、双关、对比、反衬、借古讽今、借景抒情、虚实结合。
情感:怀人伤己·感慨自我身世
1.对比失落——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2.同病相怜——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怀古伤今·感伤历史兴衰
1.昔盛今衰——批判现实,揭露黑暗,担忧国家命运
2.物是人非—— 感伤古今变化,繁华不再
理性反思
1.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劝诫今人勿重蹈覆辙。
2.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怀古诗
怀古诗

眼前之景
怀
古人之事

一己之怀
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43岁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遇了北宋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
团练副使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
这一时期,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
(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乌台诗案
任务一:听读诗词,读出情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二读,读出感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诵读本词的情感基调:

【高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低徊,平稳过渡】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激昂慷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热烈奔放】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舒缓】遥想公瑾当年,
【渐紧渐烈】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沉郁】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沉静,旷远】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长江向东奔流,滚滚浪涛把千古以来的英雄豪杰冲洗尽了。
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的乱石插入天空,惊涛骇浪拍打着江岸,卷起的浪花如同千万堆白雪。
江山美丽如画,那一时期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美丽的小乔才嫁给他,雄姿勃发。
手拿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战船被烧成灰烬。
我在想象中游历了一番故国(三国)的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长出了白发。
人的一生真像一场梦,还是洒一杯酒祭奠江中的明月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
苏轼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读诗明意解情
任务二:
思考这首词上下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描写赤壁之景。
所见:
所想:
浪、故垒、乱石、惊涛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研读课文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笔下的大江景象蕴含着他什么样的情感?面对这样的情景,苏轼想到了什么?
波澜壮阔,雄浑壮美等;
相关词语:大江东去,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千堆雪
情感:豪迈、奔放
联想:英雄人物,豪杰


任务二:这首词上下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下阕:抒发怀古之情
所忆:
公瑾雄姿英发、从容破敌
所叹:
早生华发
1、哪些句子是集中描写赤壁景色的?
2、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打动了你?
3、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苏轼眼前的赤壁之景?
任务三:“临古地”,赏景、炼字、析手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空间的广泛,境界阔大;大江:亦指人事之水,历史长河。
“淘”字,冲洗、冲刷之义;
既写出了长江奔腾的气势,又引出赤壁之战中的风云人物,杰出英雄人物都随着浪花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历史的长河带走了一切,就是风流人物也不能幸免。
千古:时间的广泛;
写出了广阔的时间空间,营造了旷远壮阔的意境。
长江
英雄
观眼前之景 将“大江”改为“江水/长江”
“千古”改为“无数”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大江” 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 ,还指历史的长江,把空间拓展开了;“千古”让我们想到了悠久的历史,从古到今,把时间概念扩大了。
把江山、历史、人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意境阔大、气势雄浑。表达了词人对往昔英雄的无限怀念。
观眼前之景 词人用哪些景物来表现的江山如画?
这些景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意象:大江、浪、乱石、惊涛、岸、千堆雪
乱:山崖的险怪
穿:山峰的高耸
惊:巨浪的汹涌
拍:怒涛的力度
卷:波涛的强劲有力
夸张、比喻、拟人
视觉、听觉
雄伟壮丽、气势恢宏
为英雄人物的出场做铺垫
壮美之景
气 势 雄 浑
语 调 激 昂
意 境 开 阔
怎么读?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过渡,承上启下,由写景到写人
刘备
关羽
张飞
曹操
张飞
孙权
三国时代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选择了周瑜?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苏轼《赤壁赋》
1、文中描写周瑜的语句是哪些?
2、苏轼笔下的周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题为“赤壁怀古”,赤壁之战中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怀周瑜呢?
任务四:“思古人”,析人物。
怀古之人事
战功赫赫,雄姿英发,豪迈壮阔之风尽显!
豪杰
周瑜
小乔初嫁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年轻幸福
英俊儒雅
功成名就
镇定自若
词人笔下的周瑜形象
风流之人
气 势 充 沛
语 调 轻 快
潇 洒 得 意
怎么读?
既然是“遥想公瑾当年”,为什么要说“小乔初嫁”呢?
1.说明周瑜当时年轻有为,才华横溢。
2.以美人衬托英雄。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
3.身份特别。
写历史之事
周瑜
年龄:34
生活:幸福美满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
苏轼
年龄:47
生活:屡遭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
仰慕
英雄
怀古
伤己
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 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对比
苏轼对周瑜的“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苏轼渴望建功立业,希望自己也能象周瑜一样能为国家干一翻伟大的事业
但自己年近半百,白发早生而贬居边地,无所建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小组讨论:
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唯一的败笔,因为它流露出苏轼消极的情绪,你是如何理解的?
组员研讨,小组代表记录,整理,回答。
任务五:“抒己情”,品境界。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如何理解
抒一己之思
“笑”,自嘲,自己年纪大了,还这么多情,还有这样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报国的情感。
“早生华发”感慨光阴虚度。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光阴虚掷,自笑多情,自我解嘲,透出一种无奈和苍凉。
抒一己之怀
多情
失意
怎么读?
无 奈 惆 怅
语 调 低 沉
郁 结 于 胸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否过于消极?请结合全词加以赏析。
苏轼从一个文坛骄子被贬到了黄州,感觉人生就像一场大梦一样,在人生低谷的境遇中去落寞、感伤、失意是人之常情,对饮江月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苏轼没有沉溺于悲伤、失意不可自拔,在他看来,人生就像一场梦一样短暂,任何英雄伟绩都会随时间、历史淘洗干净,人生短暂,江月永恒。英雄人物、丰功伟业,全都是过眼云烟,稍纵即逝。于是苏轼对应江月,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情怀变得旷达洒脱。“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读中思,悟情感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与全词的格调是相符的。
人生短暂,江月永恒;
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不仅祭奠明月
而且祭奠古人
更是祭奠过去的自己——心灵得到升华
一樽酒
抒一己之怀
多情
失意
释怀
怎么读?
乐 观 豁 达
吐 出 块 垒
语 调 轻 松
旷达
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外儒内道,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
既积极进取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入世与出世的矛盾
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虽然处于逆境之中,却始终保持着一种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乐观、旷达胸怀,并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清风明月中获得美的享受,从中排遣内心的苦闷,从而实现了由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转化。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 序》
应该怎样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人生短暂、生命易逝,而江月永恒,因而我们要珍惜时间,加倍努力
念奴娇·赤壁怀古
写景:
咏赤壁
咏史:
怀周瑜
抒情:
叹自己
大江东去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江山如画
小乔初嫁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描绘雄奇壮丽的景色,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
缅怀英雄豪杰,
仰慕风流周瑜。
感慨壮志难酬,
表达豁达洒脱。
借景抒情 怀古伤今
1.描绘壮丽之景。
词人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采用纵横驰骋、游刃有余的描写,为读者呈现出了一派广阔的景致,显示出宏大的气魄。
2.刻画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杰。
词人从婚姻美满、风度儒雅、指挥才能卓越这三个方面,把周瑜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的形象生动。
3.抒发壮志豪情。
生不逢时,空有一腔抱负,无法施展,只能仰望古人。不过“风流人物”也是要被历史的长河淘尽的,不如在对着江月举杯,词人在失落中得到暂时的解脱。
本词的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本词写作者面对东去的长江,峭壁耸立的赤壁胜迹,不禁追古怀思,心中浮想起三国赤壁之战时的场景以及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周瑜功业由衷的赞颂之情,也借此抒发了自己表虽政治失意、怀才不遇,亦未曾失去的旷达心志。
主题归纳
或许苏轼在仕途上的经历有些不尽人意,但正如他在沙湖道上突逢大雨时所言那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用豁达、率真的人生态度,书写了自己精彩的一生。人生之路上不会尽是坦途,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应当如何自处,我想同学们已经在苏轼身上和他的作品中找到了答案。愿同学们都能常怀一颗达观之心,创造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
结语
1 有一个人,读一本书常常要抄写两三遍,比如读《汉书》;
2 有一个人,一生娶过三个妻子,全都姓王;
3有一个人,一生被贬谪三次,一次比一次贬得远,却次次都贬而不死、元气不失;
4有一个人,居官三段,给每一个阶段、在每一处都留一串利民工程、文化古迹;
5有一个人,游三次赤壁,游一次就写一篇,篇篇流传千古,活活创造出一个“文赤壁”;
6有一个人,一不小心写出个《寒食帖》,被认为是继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7有一个人,常常打包发送,一提他就说“三苏”、就说“苏黄、就说“苏辛”;
8有一个人,思跨“儒、佛、道”三界:儒家让他能坚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佛家让他能以平常心处世、得失随缘;道家让他能挣脱有限时空、超然物外、建立内心世界的永恒。
9这个人,提笔就写文,全是绝品;放笔就炒菜,多创名菜;
10这个人,明明身为文官,明明偌大年纪了,还要装模作样策马扬鞭、提剑引弓;
11这个人,明明知道人生需要后台,却在王安石得势时反对新法过于激进,司马光得势时又反对尽废新法,一幅疯了的迹象;
12 这个人,既能考科举中进士,又能论政事,又是大散文家,又是大词人,又是大诗人,又是大画家,又是大书法家——又会烧猪蹄、又会炒笋片、还会烧豆瓣鱼——又懂茶艺、又懂酿酒,懂点养生术,懂点中医,甚至还懂点瑜珈——既懂水利、又懂机械化插秧、还能教育农民使用净水系统……
13更为难得的是,在那样一个男人三妻四妾的时代,这个人,还是至情至性的大情圣,对前后三位妻子,各有传奇…… 其实你已经知道,这个人,就是——
说不完的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