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活动1:预习材料、回顾重要不等式,通过换元得到基本不等式并认识基本不等式.
(1)上一节中我们从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中得到一个重要不等式,你还记得吗?
提示:,,有(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2)在重要不等式中,用代替,代替可得到什么结论?
提示:如果,,则(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3)你是如何理解结论中“当且仅当”的含义的?
提示:在,的前提之下,由可知,反之由可知.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使学生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形式,理解其不等号和等号成立的条件.
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含义.
生:预习、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形式及其注意事项.
活动2:证明基本不等式.
(1)你能用不等式的性质来证明基本不等式吗?
提示:作差、判断符号即可.
(2)观察教材第44页的证明过程,你学会了什么?
要想证明一个结论,可以从这个结论入手,看看要证明它就需要证明什么,以此类推,最后得到一个定理或公理或恒成立的式子,再把这个推理过程反向写出来,即完成了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证明方法,在很多证明题中都有应用,应该让学生牢记这种方法.
(3)基本不等式有几何解释吗?有的话它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提示:半弦长不超过半径长(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设计意图:用代数的方法证明基本不等式,加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提升学生逻辑推理素养,同时培养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形的角度得到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提升学生直观想象素养.
师:引导学生用比较法、综合法及分析法证明基本不等式,通过动态图形引导学生寻找数量关系的几何解释.
生:思考、尝试证明,直观想象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
活动3:学生独立思考、组内讨论,派小组代表解答教材例1和例2.
(1)例1中何时能取到最小值?
提示:当且仅当,即时,取到最小值.
(2)例1中为什么能取到最小值?
提示;任意,由为定值,可知.
(3)例2的结论说明了两正数的和与积两者之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最值定理:①当两个正数的积为定值时,它们的和有最小值(积定和小);
②当两个正数的和为定值时,它们的积有最大值(和定积大).
说明:这两个结论十分有用,尤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值问题时可以提高解题效率,应让学生牢记它们的前提条件、有最值的条件以及是最大值还是最小值,且切莫记混.
例1(教材第45页例1)
分析:表达式是两正数和的形式,且它们的积是一个常数,从而利用基本不等式可得结论.
证明:因为,所以.当且仅当,即时,等号成立,因此所求的最小值为2.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掌握情况,是否真正理解基本不等式,并能注意应用公式时需要注意的条件。
师:引导学生观察已知条件,对比基本不等式,思考如何利用基本不等式解题,并点评学生答题情况.
生:思考、对比基本不等式的形式,尝试思考、讨论,并展示成果.
活动4: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求最大(小)值问题,尝试完成教材例3和例4.
(1)你能用字母或式子表示出例题中所求量吗?
提示:例3中设矩形菜园的相邻两边的长分别为,,则篱笆的长度为,面积为;
例4中设贮水池池底的相邻两边的边长分别为,,水池的总造价为元,则.
(2)代数式或表达式中存在定值吗?
提示:例3(1)中为定值,例3(2)中为定值;
例4中为定值.
(3)你能总结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吗?
提示:第一步:先理解题意,设变量,设变量时一般把要求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变量定为函数;
第二步:建立相应的函数关系式,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第三步:在定义城内,求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第四步;正确写出答案.
例3(教材第46页例3)
解:设矩形菜园的相邻两边的长分别为,,则篱笆的长度为.
(1)由已知得.由,可得,所以,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因此,当这个矩形菜园是边长为10的正方形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篱笆的长度为40.
(2)由已知得,矩形菜园的面积为.
由,可得,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因此,当这个矩形菜园是边长为9的正方形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81.
例4(教材第47页例4)
分析:贮水池呈长方体形,它的高是3,池底的边长没有确定.若池底的边长确定了,水池的总造价也就确定了,因此应当考察池底的边长取什么值时,水池的总造价最低.
解:设贮水池池底的相邻两条边的边长分别是,,水池的总造价为元.根据题意,得.由容积为4800,可得,因此,所以,当时,上式等号成立,此时.
因此,将贮水池的池底设计成边长为40的正方形时总造价最低,最低总价是297600元.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的方法,实行积与和的转化,感受不等式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指导意义,提升学生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素养.
师:分析题干、引导学生找出定值,并使用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
生:思考、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
活动5:总结运用基本不等式所需满足的条件.
(1)例题中运用公式取到最值的前提必须有什么?
提示:正数和.
(2)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所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一正、二定、三相等.
设计意图:梳理应用基本不等式所满足的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进一步让学生从“充分必要条件”角度理解基本不等式,体会数学知识的严谨性,提升逻辑推理素养。
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一正二定三相等”是运用基本不等式的前提.
生:思考、讨论、分析,总结出运用基本不等式的前提与条件.
活动6:课堂总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及其应用.
2.在应用基本不等式时,需要注意哪几点?
提示:一正二定三相等.
3.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提示:数形结合、转化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适当总结本节课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生:发言、补充发言,对所学做好笔记,形成体系.
板书设计
2.2 基本不等式 1.基本不等式内容 2.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3.应用:积定和小、和定积大 例1 例2 例3 例4 4.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教学研讨
不等式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基本不等式作为一个新的知识点出现在教材中,它是求函数最值的一种方法,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才会用起来得心应手.本案例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问题,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直观想象素养.学习效果的检测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习题来实现,所以可以多设置一些简单的求最值的问题,检测学生对基本不等式内容的掌握和使用情况,同时题量和试题难度的设置要灵活,尽可能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