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综合测试A(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综合测试A(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30 09:5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综合测试A
一、基础积累(2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救济(jǐ) 裨益(bì) 怂恿(sǒng yǒng) 挑拨(bō)
B.矜持(jīn) 翌年(yì) 蹩脚(bié) 果实累累(lěi)
C.召集(zhào) 账簿(bù) 揶揄(yé yú) 无稽之谈(jī)
D.要塞(sài) 虔诚(qián) 契约(qì) 恻隐之心(cè)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______。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______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
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蜡梅,暗香_________,_______遗世独立的佳人。
A.钟爱 洋洋洒洒 浮动 好像
B.喜爱 纷纷扬扬 浮动 犹如
C.钟爱 纷纷扬扬 飘动 好像
D.喜爱 洋洋洒洒 飘动 犹如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但当我13岁的时候,我找到了一种有力的理由和父亲辩论。我引经据典,站在父亲的立场上和他辩论。
B.更可怕的是,他们小有名气,能够在群众中获得话语权,能够把自己信手拈来的言论迅速传播给大众,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C.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备受感动和鼓舞。
D.“感同身受”这个成语原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多用来指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词典改版时,编辑者随波逐流,给它增添了新的语意。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音乐舞蹈史诗《黄河颂》,采用芭蕾舞、诗词朗诵、钢琴曲和交响乐等多种形式,艺术地再现了艰苦卓绝,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精神。
B.亚投行根据透明、公开、独立、问责的原则,建立了监督机制,已把责任落到实处,并将成立内审部门,审查业务合规,评估银行绩效,监督银行员工操守。
C.20日内蒙古自治区以零下47.8℃刷新了“极端低温”记录。据气象局21日预告,未来48小时内蒙古阿拉善盟等8城市气温还将下降不少于8℃以上。
D.教育部近日在全国高校启动了以“阅读传统经典·品味书香生活”为主题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5.把下面一段文字组合成一个长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5分)
胸怀天下,壮志凌云,是中华民族志土共同的精神特质。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不少名言都体现了这一特质。
6.阅读下面一段话,在横线上写出三个关键词,不超过12个字。(6分)
现在中国独特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直接源于“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在开放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不但摆脱了民族生存危机,而且成为全球化竞争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这时的爱国主义应当注入新的因子和意识。它不应仅是一种内聚型的强烈感情,不应是封闭的、种族的、排外的,而应具有理性、深沉的意识,即开放的世界观、积极的进取心、普世的价值观念。
二、阅读鉴赏(6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25分)
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
王聪聪 曹原
中国青年报:据悉,许多名校以轮番游说、提供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等方式进行“掐尖大战”。您在招生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李越: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一些家长甚至与高校“讨价还价”。一些高分考生的家长会直接说:“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不给就报其他大学。”还有一些家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期望获得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对优秀生源竟争过激,会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必应”,甚至不惜砸巨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诚信体系也会产生负面冲击。比如签订预录取协议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
中国青年报:伤害在哪儿?
李越:比如考生A考了615分,B考了614分,按照正常的录取程序,A应该在B之前投档录取。但如果在招生咨询过程中,B先与某高校签订了某专业的预录取协议,当A也向该高校咨询时,招生者为了确保与B的预录取协议,很可能以“分数不够”等理由劝退。因为信息不对称,A就受到不公正待遇。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名校热衷“掐尖”?
李越:“掐尖”也叫“选优”,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必不可少。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在当前社会诚信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在高考体制下,分数就是规则。高校在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时,也就是在维持社会公平。
现在大学和中学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的了解很少。这种情况下,考生和家长更多地依据录取分数线高低来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而尖子生就是一个标志,在各自学校和地区都有着示范作用。高分学生报考哪个学校和专业,会为下一年的优秀学生提供参考。
中国青年报:考分排名真能显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
李越:两者并不直接挂钩。我们之前在安徽录取的个学生去年获得了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这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一万三千多本科生中只有5名能获此殊荣。这位同学不仅成绩非常好,也非常聪明,素质全面。但这位同学却是当年清华大学在安徽所招学生中分数低者之一。可见,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
虽然证明高一分的学生一定比低一分的学生强不容易,但是要证明低一分的学生比高一分的学生强肯定更困难。所以说,除非有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分数这个规则在当前社会不能破,否则一放就乱。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掐尖”无异于鼓励应试教育您怎么看?
李越:加重应试教育的不是“掐尖”,而是高考制度本身。由于公平的压力,分数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才是症结所在。高校当然欢迎素质教育,但关键是素质如何评判。
中国青年报:您从事招生工作20多年,名校“掐尖”一直就有吗?
李越:真正的“掐尖”,是在志愿填报方式从估分填报改为出分填报之后。现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采取“出分报、大平行”的填报方式,出分以后高分考生很容易找到,所以争抢高分学生的程度也就更激烈。
中国青年报:报考方式是不是应该作出调整?
李越:从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角度讲,相对合理的填报方式是“考前报、大平行”。不过,实行考前报的个重要前提是信息充分畅通。学生考前报志愿,不仅要对自身实力有较为明确的判断,还要对自己在本省、市的相对位置有合理把握,而后者需要本省、市各中学能够充分沟通,比如进行联合模拟考试等。目前全国实行考前报志愿的只有北京和上海,多数省、市由于城乡差异比较大,信息较闭塞地区的中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的相对位置,考前报的风险就非常大。
中国青年报:不“掐尖”的话,高校之间应该比什么?
李越:高校应该引以为荣的是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常常被人提起,堪称一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培养出了一批杰出人才。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李越回答记者第一个问题时有些顾左右而言他,是通过学生家长的某些表现来证明名校间存在“掐尖大战”,方法很好,但没有准确回答记者的提问。
B.李越用“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来评定目前的高考,说明高考尽管存在弊端,但依然是目前为止最为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法。
C.李越列举之前清华大学在安徽录取的分数比较低的学生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的事情主要是为了说明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
D.北京、上海使用的“考前报,大平行”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目前相对合理的,可以有效避免“掐尖大战”,李越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
E.李越对大学录取中名校的“掐尖大战”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高校应该比的是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而不是录取了多少高分的学生。
8.高校的“掐尖大战”有哪些危害?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
9.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高考分数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6分)
10.高校之间的“掐尖大战”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高校为何还要进行“掐尖大战”呢?请结合文章简要探究。(8分)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专家指出,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近十几年来,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
(摘编自人民日报《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
材料二
【注】“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对于“核心素养”一词,不同国家表述不同,如美国将其称为“关键素养”,澳大利亚称为“综合能力”,但都表达了对于未来的公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具备怎样素质的追问。
材料三 作为与终身学习战略并行的教育变革的指导体系,核心素养已成为近十年来欧盟教育发展的支柱性理念。欧盟希望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引发并指导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2006年12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在这一建议案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
(摘编自胡升平《核心素养·欧盟的观点》新浪博客)
材料四 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也就是说,素养跟人的关系最紧密。知识、能力一般只停留在人的认识领域和范围,但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精神,乃至于血液、神经,它和人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成人的天性、习惯、气质、性格,所以它会在一切场合、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
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一般而言,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但值得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能转化为素养,只有当知识由公共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体知识、能力,由只在特殊情境表现出来的能力转化为具有广泛的迁移性的能力时,知识和能力才会成为人的一种素养。反过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可以转化为人的素养的知识和能力。
(摘编自余文森《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蕴》)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具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B.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涉及文化、自身、社会等方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C.欧盟学生核心素养以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为核心,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
D.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并能在活动中自然流露和表现出来。因此,素养比能力更有价值。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全面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功能。
B.材料二图示表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并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C.材料四从结构这个方面,论述了素养在人的内层是最本质特点,并指出素养富有综合性、包容性。
D.四则材料围绕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以及国外成果。
1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欧盟学生核心素养在内涵方面有哪些不同。(8分)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19分)
携一本书游走
张炜
我小时候,大概是刚能阅读一点文学作品的年纪,读过一本没有封皮的书。这本书严格讲只是一部残卷,因为前后都撕去了一部分,最前边一篇的题目只剩下三个稍大点的字:“暴风雨……”所以我连这篇作品叫什么名字都不得而知,更不用说整本书的书名了。
这部残卷让我如痴如醉。它写了俄罗斯莽林,写了猎人和林中各色居民的生活,更写了无数的动物。这些处处洋溢着浓烈林野气息的文字,绵绵无尽的天籁,把我深深地笼罩和吸引了。
我当年也生活在林子里,那是海边的一处国营林场林场又连接了几万亩滨海自然林和无边的荒野。书中景物与现实生活或可作比,我生活于其中的这片林野虽然远没有书中那么苍茫,但对我而言也足够浩大了。最为不同的是林子里活动的人和动物:身边的林子没有那么多凶猛的大型动物,也没有那么多出生入死的职业猎人,更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故事。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诱人的生活之窗。透过这扇窗户,我看到了世界上另一片神奇的土地。在很长的时间里,我的神思一直跟着书中的人物和动物,几乎寸步不愿分离,一起痛苦,一起欢乐。那些猎人的枪散发出的硝烟味,时不时地从我的鼻孔前飘过,让我永难忘怀。
这些文字让我入迷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它讲述的传奇故事,它展示的生活内容。时至今日,在经历了漫长的文字生涯之后,或许让我想得更多也更明白:一切绝非那样简单。这部残卷传递出的是更为复杂和丰富的东西,它难以言喻,这或可称之为一位苏俄作家所独有的生命气质与文学个性。如果仅仅是一则则曲折的故事,大概不会有那样的魔力。
因为它是一部残卷,作者是谁,书名为何,我一直不知道。
那是一个书籍奇缺的年代,能够遇到这样一沓好文字真是太幸运了。可我当时毕竟还读了许多其他的书,这其中也不乏经典,但最难忘最着迷的却是这样一部残卷。我的写作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它的影响,比如我常常讲述林子里的故事,这也是我的少年经历;更有趣的是,我笔下的人物也常常要背一杆枪。的确,我当年也看到了很多猎人,并曾经跟着他们在林中蹿跑。林中生活和一些人的行迹让我如此难忘,当然是受到了那本残卷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深深地感激着一位不知名的苏俄作家。
十几岁的时候,我不得不离开海边林野,一个人在半岛地区游荡。我有一个背囊,里面装的全是自己的必需品,这当中永远有着这本残卷,外加我写成的一沓沓稚嫩的文字。
由于太喜欢这本书了,我曾不止一次将它借给旅途上的文学朋友。我希望他们也像我一样喜欢,我们能够一起分享这道精神与文学的盛宴。这是怎样愉快的时刻。这使我们有机会一起畅谈林野和文学——那时看来这二者是不可分离的。那是多么难忘的日子。
万分可惜的是,有一次远行,我把这本书遗在了一位朋友那儿,归来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它了。生活匆促多艰,我当时站在路边,觉得两手空空,一贫如洗。后来许多年,我都尝试着寻找这部书,但一直没能如愿。
就这样,我失去了它。
我牢牢地记住了书的内容。我经常想念它,如同想念位儿时的挚友。
我去城市上学,然后到了更大的城市工作。我最终从事专业写作,并且写出了上千万字。不一定什么时候,我会突然想到这部残卷。在深夜,偶有失眠时,我会想起它。
不难想象,我仍然没有终止寻找,还在一次次做着努力。问题是我弄不清这部残卷的书名与作者。转过了多少图书馆,长时间站在浩如烟海的书目前。这真的是太难了。我差不多不再抱有那个希望了。
互联网时代来临了。我可以在网上搜索。但没有书名也没有作者,这道难题并不好解。
一个好朋友听我说过这部残卷。他不仅是一个极为认真仔细的人,而且精于网事。某一天,在我完全没有预料、没有指望的情势之下,他竟然发来了一则短信,上面报告了一个喜讯。我一开始不敢相信,电话里交谈了一会儿,详细说到了一些内容,让我心里一阵滚烫。我们笃信不疑:是的,是它,这一回真的找到了。
找到了少年之梦、儿时挚友,一个曾经伴我游走四方的挚友……这一夜差点失眠。
朋友迅速将从旧书网上求购的仅存的几本书寄给了我。五成新。中短篇小说集。书名:《猎人的故事》。作者:阿拉米列夫。首篇:中篇小说《暴风雨前》。它出版于1957年的作家出版社。书的扉页上有作者的黑白照片,让我久久端详——有些瘦削的长脸膛,深邃的目光。
从作者简介中得知,他生于1897年,仅仅活了57岁。
(节选《一本深刻影响我的书》)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描述这部残卷残损的情况,为后文寻找书的艰难做铺垫,同时强调这部残卷对他的重要性。
B.作者在书籍奇缺的年代也读过不少经典,但最着迷的还是这部残卷,用夸张手法突出其内容的精彩。
C.十几岁的时候,作者外出游荡,仍无时无刻不带着这部残卷,因为它是作者面临困境时的精神支柱。
D.作者求学、工作到最终从事专业写作,几十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这部残卷的想念与日俱增。
15.结合全文,请说说长期以来,“我”为什么深深感激一位不知名的作家。(7分)
16.本文题目是“携一本书游走”,可后半部分主要写作者想念、寻找这部残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8分)
三、古诗文默写(7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望岳》中,以锤炼词语的深厚功力,写出了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山中早晚晴阴烟云变化和四时景物的不同特点,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写出了美妙的春、夏之景。
(3)《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可以一战的主要原因是,鲁庄公的那种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自古以来,不少名人将自己勤奋读书的情景写成对联,用以自勉或互勉。如宋代学者刘载好学不倦,知识渊博,他的书斋自书对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鸣先”,说明学习的勤奋和刻苦;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期间,曾写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把读书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道理说得透彻明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和方式日趋多元化。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验,在“书山有路________为径”中的横线处填入适当内容,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书山有路勤为径”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与点拨
1.C(A项,“济”应读“jì”。B项,“累”应读“léi”。D项,“恻”应读“cè”。)
2.B[“喜爱”指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适用对象是人或物;“钟爱”指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适用对象是人。语境中说的是梅花,用“喜爱”更确切。纷纷扬扬”指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或形容规模、气势盛大。语境中说的是雪花,用“纷纷扬扬”更确切。“浮动”指漂浮移动,侧重主动;“飘动”指(随风等)摆动,侧重于被动。语境中说的是花香,用“浮动”更确切。“犹如”“好像”均为比喻词,二者大多数时候可以互换。]
3.A(B项,信手拈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用于“言论”不妥,应用“信口开河”。C项,“见微知著”指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与语境不合。D项,“随波逐流”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与语境不合。)
4.B(A项,成分残缺,应为“艺术地再现了艰苦卓绝的抗战图景”。C项,不合逻辑,“不少于”“以上”保留一个即可D项,句式杂糅,在“系列活动”后加“,这些活动”。)
5.示例一: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不少名言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志士胸怀天下、壮志凌云这一共同的精神特质。
示例二: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不少名言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志士共同的精神特质:胸怀天下,壮志凌云。
示例三:中华民族志士胸怀天下、壮志凌云这一共同的精神特质可以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不少名言中体现出来。
6.开放时代 爱国主义 深沉理性
[如何提取关键词,可采用如下一些方法:①提取要素。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记叙类材料、记叙性文段(包括消息在内)。对这种文体形式的压缩,要把握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包括对象、身份等)、事件。概括起来就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情,有什么结果。然后再对这些信息进行调整提取关键词。摘取中心。这种方法要注意准确地把握一段语言材料的中心,摘取中心句或关键句,根据要求把多余的枝叶去掉。一般说来,新闻材料往往要抓住第一句或第一段,即新闻的导语。议论类或说明类的材料要能抓住中心论点或者要说明的中心意思,然后再在中心句中提取关键词。③分层提炼。针对语意较复杂的材料,我们可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先给原有的语段划分层次,提炼各层次的要点,然后再提取关键词。]
7.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A项,李越用“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明确回答了大学名校之间存在“掐尖大战”,没有回避问题,列举家长的表现是为了说明“掐尖大战”有愈演愈烈的可能C项,“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与文意不符,原文为“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D项,“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错,李越解释了这种方式还不能全面展开的具体困难,并没有认为要尽快推行这种方法。)
8.①助长了考生家长的投机心理。高分考生的家长会跟高校讨价还价,要求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②加大了高校办学成本。高校可能不惜砸巨额奖学金与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③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因为已经与某些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而录取名额是定的,会造成其他高分学生不能被录取。
(回答此题要注意分析第2、4段的内容,第2段话是记者问高校是否存在“掐尖大战”时李教授的回答。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掐尖大战”确实存在,二是“掐尖大战”的表现和危害。第4段是具体谈对其他考生的伤害。分析危害时,注意从考生、家长、高校等方面思考,比如家长会投机取巧,学校会增加办学成本等。)
9.①高考在当前社会中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高考分数体现了学生的某些能力。②高校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维持了社会公平。
(分析高考分数的重要性可以从社会、学校、考生三个角度思考:从社会的角度看,目前我国还没有更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录取大学生,所以高考是相对公平、合理的;从学校的角度看,高校按分数排序录取学生,维持了社会公平;从考生的角度看,高考分数体现了学生的某些能力。)
10.①绝大多数人认为,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事实上,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是不可或缺的。②目前中学生对大学了解较少,考生和考生家长会依据学校录取分数线的高低判断一所学校的优劣。③尖子生是一个标志,在其所在地有示范作用,会为下一年的考生报考提供参考,会有更多的高考高分学生报考这所学校。④学校乐意录取高分学生。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会认为高分代表高素质。
(回答问题时注意分析高校进行“掐尖大战”的具体原因,可以从高校人才的培养、高校的持续发展即来年的招生、社会对尖子生的看法等方面分析。比如很多人认为名校就要录取尖子生,高分代表高素质等。)
11.D(“因此,素养比能力更有价值”错,根据材料三可知,作者并没有明确地指出素养比能力更重要。)
12.B(A项,应为“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的角度全面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C项,“素养在人的内层是最本质特点”分析不当,是“具有”而不是“富有”综合性、包容性。D项,应为“四则材料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欧盟研究以及素养本质特点”。)
13.①内容不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欧盟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②价值取向(目标或特点)不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欧盟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一涵盖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
14.A(B项,“夸张手法”错误。C项,“面临困境时”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D项,“与日俱增”错误,原文只是说到想念,没有提到“与日俱增”。)
15.①他的书陪伴了我的童年,拓展了我的友谊,生成了我的人生梦想。②他的书让我了解我生活之外的世界。③他的写作风格影响了我的写作道路。④他和他的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知道生活中有更为复杂和丰富的东西。
16.①失去书的空虚、失落与前文拥有书时的充实、快乐形成对比,突出书对我的重要性。②寻找书的艰难与找到书后的欣喜形成对比,突出我对书的喜爱与感激。③凸显这本书的内容我早已牢牢记住,它已经深入我的灵魂。④行文有波澜,跌宕中吸引读者。
17.(1)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2)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3)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18.【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有材料的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不像命题作文那样有过多的限制,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于自主化,更不像材料作文那样有较大的审题立意难度,可以说半命题作文既适当体现了命题者的思想,又给考生留下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在一定限制和要求下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所以在写作这类作文时,首先要对作文题目进行补充完善。在完成补题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是确定了作文的选材范围或是作文的立意。因此在拟题时,要仔细审题,看清题干要求,注意题干和所给材料所提供的选材范围和提示的立意方向,抓住关键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角度,然后根据所确定的立意角度再去拟定一个合适的题目,选择材料写作文。本题从所给材料和题干要求看,审题难度不大,只要所写内容是一种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就可以。但一定不要忽略题干要求中不能以‘书山有路勤为径’为题的要求”。文体上看,除诗歌外不限,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