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密度知识的应用---鉴别物质(固体密度的测量)》
课 题 固体密度的测量 课 型 新 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的密度
过程方法 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2、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教学重点 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教学用具 天平200g 12个、量筒20ml 12个、水、“金项链”(带有细线)12条等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情境引入:1、教师出示一条“金项链”,向学生求助,应该如何鉴别它的真伪,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密度概念ρ=m/V得出,可以通过测算项链的密度再与密度表对照,即可判定金项链的真伪。 回顾密度的概念,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
合作探究:一、量筒的使用:(以下皆由学生自主讨论得出,教师引导即可)(一)观察量筒并有学生回答注意事项(量程和分度值)(二)使用方法:(1)、如何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项链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项链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项链的体积。 (1)方法如下:用天平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长度,进而算出体积,密度可得。(2)但“金项链”的体积的测量不可以,如何测量体积呢?引入量筒。学生观察本组量筒回答问题:(1)单位ml(2)最大量程20ml,最小分度值为1 ml(3)正确读数。 进一步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从实际操作中总结量筒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分组实验:学生分小组测量项链的密度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3、学生小组展示,然后进行讨论;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学生小组测量项链的密度,并选出一个小组在讲台展示其实验过程和计算的数据并得出项链真伪的结论。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
课堂小结:测量密度的原理量筒的使用测量固体的密度然后,让学生自己小节本节课的知识,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也许在“金项链”中加几条真金的可能效果会更好。在总结中对于合金的概念是否要提及。
固体的密度
液体的密度
测液体体积
测固体体积
密度的测量
量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