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教读引领课
【教学内容】
教材:《乡愁》《周总理,你在哪里》
丛书:《丢失的黑夜》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诗歌和分析诗歌手法,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2.通过品析诗歌意象,掌握体会诗人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任务一:朗读诗歌,重章叠句感愁绪
1.朗读诗歌,同伴从字音、节奏、语速和情感等维度评价朗读,明确诗歌的基调是“愁”——怀念、惆怅。
提示:
(1)诗中的“这”和“那”字的读音采用口语读音中的“zhèi”和“nèi”;
(2)“头”字读轻声,可使朗读音韵更和谐。
2.听著名朗诵艺术家陈铎的《乡愁》朗诵音频,边听边在书上画出节奏,标好重读词语,有能力的同学可标记停连和语速。教师指导朗读
3.这首诗歌句式整齐,用相同的标记符号画出诗歌中相同的句式,说一说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相同的句式:
乡愁是一……
我在这头
…在那头
明确:用重章叠句的手法,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来表情达意,给人视觉上回环往复的形式美,听觉上音韵和谐的音乐美,情感上也层层递进耐人寻味。
4.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任务二:品析意象,乡愁渐浓知情深
1.寻找:“乡愁”是抽象的情感,作者把自己抽象的情感寄托在什么具体的事物中?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明确:作者把乡愁寄寓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当中。
像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样凝聚了诗人情感的事物,称之为意象。分析意象是赏析诗歌,体会作者情感的重要方法。
2.感知:再次朗读诗歌,边读边思考,这四个意象包含了作者的什么乡愁?将想法批注在课本上。
邮票——对母亲的思念
船票——对妻子的挂念
坟墓——对母亲的怀念
海峡——对大陆的想念
3.品析:聚焦意象前的定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作者用这些形容词来形容意象,有什么好处?
明确:叠词,一方面增强了意象的特征,突出邮票之小,船票之窄,坟墓之矮,海峡之浅;另一方面,词语之浅与意象所寄托的情感之深形成对比:丧母之痛,家国之思,使得意象所寄托的情感更加浓烈。
4.这四个意象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从空间上看:离家乡越来越远;从时间上看:离童年越来越远;从情感上看:乡愁越来越浓烈。
5.朗读诗歌,读出意象中越来越浓烈的乡愁。
任务三:学以致用,寻句探象悟诗情
1.读《周总理,你在哪里》和《丢失的黑夜》两首诗,勾画出诗歌中相似的结构或重复的语句,说一说结构和语句上的重复是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的。
示例1:《周总理,你在哪里》
重复的结构:
我们对着……喊:
周总理——
……: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诗歌的第二到五节和第七节,诗人带着人们去寻找总理时,山谷、大地、森林和大海都异口同声地回答“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诗人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强调了周总理为共和国作出的贡献之大,在反复中渲染人民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深。
重复的语句:
总理呵,我们的好总理!
你就在这里呵,就在这里。
——在这里,在这里,
在这里……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一起,在一起,
在一起……
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
想念你呵,想念你,
——想——念——你……
诗中多次重复“在这里”“在一起”“想念你”这样的句子,直抒胸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深沉而强烈的感情,在重复的语句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示例2:《丢失的黑夜》:
我的黑夜丢了
丢在了某处灯光之下
丢进一片嘈杂
丢进霓虹与影子的对话
我的黑夜丢了
我该到哪里去找漫天星斗
找夜狐的故事
找黎明的开始
这两节诗歌结构基本一致,“丢”“找”形成呼应,每节诗歌内部又用相似的句式写出了丢失黑夜的原因,在呼应与重复中不断加深丢失“黑夜”之后的迷茫与忧郁。
2.圈画出诗歌中的意象,分小节说说通过这些意象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又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示例:
篇目 意象 画面 情感
《周总理,你在哪里》 第二节:高山、山谷、革命征途 第三节:大地、谷穗、汗滴 第四节:森林、松涛、篝火、笑语 第五节:大海、海浪、大衣 第六节:大地、足迹 第七节:天安门、中南海、政治局 以第二节为例:我看到了周总理在长征、在抗日战争、在解放战争时,穿着草与普通士兵和百姓一起走着,穿过草地,穿过重重大山,一边走还一边与其他领导人一起商量某场战役怎么打、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共产党又何去何从……他走好了脚下的路,也为中国开辟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在《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大地的丰饶、森林的茂盛、军队的强盛,看到了他与农民、工人和士兵心心相印的亲密,可见周总理为中国发展的贡献之大,为人之平易近人。农民、工人和士兵都深情地说“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我感受到了诗人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真挚情感——无限的崇敬和深切的怀念。
《丢失的黑夜》 第一节:黑夜、钥匙 第二节:黑夜、灯光、霓虹、影子 第三节:黑夜、星斗、夜狐、黎明 第四节:诡异、牵牛花、窗子 以第二节为例:这一节诗歌用灯光、嘈杂、霓虹和影子,拼接了一幅热闹的画面。无数个光点接连亮起,侵蚀了黑暗,人的身体与大脑在连续,想休息的人举目四望却无处可去,三个“丢”字的使用让人感到精神上的疲累。 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对世界喧闹的无奈和对平静的渴求,以及对当下社会盲目追求效率的反思。在灯光和对话之下,人无法独处与思考,失去了想象力和重新出发的力量。人们在灯光中寻找光明,却因丢失了黑夜无法感知真正的光。现实和渴望的对比,行为与目的的背道而驰,耐人寻味。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
【板书设计】
乡愁
重 邮票
章 船票 传 乡
叠 坟墓 达 愁
句 海峡
手法 意象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