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观沧海》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观沧海》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30 20:1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注意读准字音、停顿、韵味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

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每句诗的意思,可加入自己的想象,看谁表达得最准确!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鼻祖”,说说哪个词语最能体概括作者的“秋思”?
秋思——“断肠”
细细品读圈画,说一说你从哪些字词句中感受到了马致远的“断肠”?
小桥
流水
人家
枯藤
老树
昏鸦
古道
西风
瘦马
乐景衬哀情
“小桥流水人家”也令作者断肠吗?
作者为何在一个秋日,产生如此“断肠”之感?从小令中找到依据。
在天涯
远离家乡的思念
漂泊在外的孤独
背景资料
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汉宫秋》是其代表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在品读了字词句,感受了作者的思愁后,请发挥你的想象,穿越时空,描绘出“马致远在那个秋日黄昏”的画面。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落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
解文题
抓意象
联背景
结手法
悟情感
方法一小结
通过品读这首小令,你是否能总结出品读诗歌的方法
方法一迁移
尝试用刚刚总结的方法来品读曹操的《观沧海》吧!
《观沧海》
———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曹操(东汉)
正字音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曹操(东汉)
明节奏
①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②沧海,大海(因水深而呈青绿色)。
③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
④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
⑤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⑥洪,大。
⑦行,运行。
⑧若,好像。
⑨其,代词,这里指大海。
⑩至,极点。
志,意向,指人的思想情感。
重点词语解释
东进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
萧瑟的秋风,波澜壮阔的海水不断涌起。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大海中升起来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也是从这浩渺的大海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通读全诗,说说诗人登临大海,观到了哪些景色?
抓意象
再读诗歌,结合具体字词说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抓意象
壮阔、宏伟
再读诗歌,结合具体字词,说说诗人“观沧海”时,会产生哪些联想?
悟情感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
联背景
结合诗歌内容,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画面。
悟情感
同样是面对秋景,思考:为何马致远和曹操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
悟情感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