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柳宗元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畅游并作文,“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便是一篇记述柳宗元游览见闻和情思的游记。
游记作为一种文体,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
思考:假如让你写一篇《郑州黄河风景游览区游记》,你都会写哪些内容?
游记三要素:
所至:作者的游踪,观景地点/角度
所见: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等等。
所感:作者有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
壶口瀑布
梁衡
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河床至此非常狭窄,形如“壶口”,河水急跌而下,汹涌奔腾,声震天地。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本文描绘的就是这一胜景。
天下黄河一壶收
梁衡:
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当代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
他的作品《晋祠》《夏》《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青山不老》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小学课本。
字词积累
推搡 ( ) 霎时( ) 驰骋( )
漩涡( ) 寒噤( ) 汩汩( )
出轧( ) 湿漉漉( )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把耳朵都震聋了。
怒不可遏(è):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寒噤:寒战。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sǎng
shà
jìn
gǔ
zhá
lù
xuán
chěng
环节一:初读课文,走进壶口瀑布
活动一:这是梁衡笔下的黄河之游。请你浏览课文,并按照游记三要素,完成下列表格。
第一次游览 第二次游览
季节
所至 (观赏瀑布地点)
所见 (所见壶口景色)
所感 (观赏瀑布感受)
雨季
枯水季
河滩里
河心
可怕的警觉,心不住地跳
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沉思小小的壶口兼容各种感情
水浸沟岸,雾罩乱石,涛声震耳
气势磅礴,汹涌澎湃,变化万千
活动二:请用文中原句说说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
(1)壶口: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壶口瀑布的不同之处: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观看壶口视频,你能用笔画一画壶口瀑布吗?
雨季的壶口瀑布
环节二:细读课文,理清作者游踪
(1)《小石潭记》第一段用什么写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石潭全貌?
移步换景:犹如跟随导游,一边移步,一边依次看到不同景物。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话又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观景角度)?
俯仰结合
人未移动,视线在动。
温故
站在河心,上下左右仰望……
问题:浏览课文3-5段,梁衡也是像移步换景一样,边走边看壶口瀑布的吗?如果不是,那么他是怎么赏景的?
(1)立足点是”河心“:下到沟底,一直走到河心
(2)俯视深沟”龙槽“: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
(3)仰观上游河面: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
(4)视线随河水自上而下,跌入深沟: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跌入龙槽;
(5)平视龙槽两边: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
(6)转回立足点: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
定点换景:
找一个立足点,随视线上下左右的转换,依次看到不同的景物。
知新
写一篇游记,可以按照哪两种写法顺序(观景角度)描写所见之景?
作者的游踪如何一步一步写出来?
一,移步换景:《小石潭记》
犹如跟随导游,一边移步,一边依次看到不同景物。
二,定点换景:《壶口瀑布》
找一个立足点,随视线上下左右的转换,依次看到不同的景物。
环节三:美读课文,赏析瀑布之水
问题一:作者立足河心,俯仰四顾,见到了气势磅礴,变化万千的壶口瀑布。结合第三段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一比: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流着/淌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流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修改替换了哪些地方?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炼字角度:“挤着/撞着”突出黄河波浪不仅数量多,而且密度大;“撞向石壁”则突出了黄河水的磅礴气势。“涌/挤/撞”等一系列动词,生动有力地写出了黄河水滚滚而来的汹涌澎湃。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二比: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不断互相挤撞推搡,不断前呼后拥,不断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2)句式角度:长短句相间,更具有节奏感和气势感。四字短句,铿锵有力,突出了黄河水滚滚而来的动态气势。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三比: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搡着,前呼后拥,不断撞向石壁,黄浪霎时碎成白雪。
(3)叠词角度:“排排,推推搡搡,堆堆”叠词的使用,强调突出了黄河水的气势磅礴,删去就没有了力量感。
除了从动词/句式/叠词角度,能够体现黄河水的磅礴气势,
还能从哪些角度赏析?
拟人,“千军万马,前呼后拥”;色彩,“黄浪,白雪”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有感情朗读:请同学们想象自己站在河心,读出黄河之水自天上而来的磅礴气势。
问题二:请仿照第三段的赏析,默读第四段,从语言/修辞等角度品味黄河水跌入“龙槽”壶口的壮丽之美,做批注。
例句1:
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1.短促急骤的句式,更能突出河水跌入壶口,一泻万丈的动态场景。
2.彩虹升起在黄河白雾之上,远处青山起伏,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壶口瀑布图。 (动态美/色彩美)
例句2: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泄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修辞/句式)
1.排比修辞,写出无法涌入龙槽的黄河水四散奔流的动态之美。
2.拟人修辞,将四散的黄河水赋予人的情态,连用“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三个写人的四字词语,将壶口附近的河水流淌写出人的动作,带有了不同的情感,激发读者想象。
3.叠词/短促急骤的句式,强调突出黄河水四散奔流的动态之美。又有河水流动的声音“汩汩”“哀哀打旋”,具有声音之美。
揣摩用什么语气朗读这些语句?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泄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修辞/句式)
黄河水浩荡而来,一泄千里之后的柔和/柔美……
黄河水:一刚一柔/刚柔并济
问题三:为壶口瀑布写游记,理应写黄河之水,为什么第5段却写了石头?请揣摩作者写石头的用意。
(1)作者的观景游踪是立足河心,定点换景,所以最后要把视线收回脚下;
(2)正是石头对水的约束,才造就了壶口瀑布的壮美。
(3)侧面烘托。写石头“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侧面烘托了黄河水奔涌而来的磅礴力量。
写一篇游记,既要有正面描写,也少不了侧面烘托,你还能找出本课中的其他侧面描写吗?
(1)第2段:“急慌慌地扫了几眼,心还在不住地跳”,用我畏惧的心理,侧面烘托出雨季的壶口瀑布水汽漫天,水声震耳,令人害怕。
(2)第3段:“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用当地黑猪掉入壶口的传闻,侧面烘托出黄河水跌入壶口的湍急,迅猛。
环节四:深读课文,体悟黄河情思
站在河心,梁衡看到黄河水奔腾而来,又急速跌落,四散流淌,这样刚柔并济的黄河水让他陷入了沉思。
问题:为什么壶口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再次朗读课文第5段,你读出了黄河水的什么精神?
“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
“壶口”对于涌动着的黄河水而言,更像是一个磨难。
因此在作者的眼里,黄河在壶口的汹涌澎湃,就是一场“水与石的搏击”。在与之搏击的过程中,黄河水表现出了柔中带刚,不畏磨难,勇猛无前的精神。
1.为何作者说“壶口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作者由黄河联想到人。
黄河水与壶口石头的搏击,就像一个人与磨难作斗争一样,充满艰难困苦,却又勇猛无前。
2.你怎样理解第五段中,作者用人称代词“她”来指代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她身上这种“人”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梁衡的作品,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非同寻常……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的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季羡林
季羡林先生谈梁衡:
3.“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一段梁衡的议论,四字句式,对仗整齐,完整阐释了黄河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你能分别就每一句,找到一个中国的现实或者历史事例进行阐述吗?
(1)博大宽厚,柔中有刚:
(2)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3)不平则呼,遇强则抗:
(4)死地必生,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