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走进花果山:和是5以内的加法
教材分析:
青岛版教科书31—33页,加法的意义——和是5以内的加法计算。结构:本信息窗呈现了一队小朋友来到充满生机的花果山游玩的情境。画面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活泼的小猴、天上的小鸟、游玩的学生、树上的桃子等。通过一个引导性的问题:“一共有几只猴子?”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探索和是5以内的加法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加法的意义,正确计算和是5以内的加法。
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学习和是5以内的加法,认识加号,会读加法算式。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3、在用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让学生了解加法的意义是很重要的。由于不少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有了计算10以内数的加法的经验,所以这节课主要从体会加法的意义、应用加法解决问题这两方面入手。由学生熟悉的《西游记》的故事情境引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应用中巩固,在操作中深化。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看过《西游记》吗?喜欢《西游记》的小朋友请举手。你最喜欢《西游记》里的哪个人物?其实《西游记》里也有很多的数学知识。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瞧瞧好吗?(课件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西游记》为切入点,开门见山,出示情境图,为后面的探究
学习节省时间。】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观察情境,整体感知。
师:仔细观察,有没有在这幅画面中发现数学信息呢?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图中的信息。学生交流,师课件依次呈现。
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真了不起。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这一数学问题后。(师板贴黑板上)追问:这个数学问题是根据哪些信息提出来的?学生回答后大家齐读一遍这个数学问题。
师:你能像刚才这样,再提出其它的数学问题吗?生提出问题,(说明根据哪些信息提出的)。师随之板贴“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几个桃子?”“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一共有几朵小花?”
【设计意图:如何引导刚上学的小朋友看图读图、发现信息、提出问题是一年级数学课的关键。引导中让学生经历完整地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
初步理解加法意义。
说说“一共有几只小猴子”的意思。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学数学的时候,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本领。刚才大家根据信息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说明咱们班的小朋友都非常善于思考。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想一想“一共有几只小猴子”是什么意思?生交流后,师小结: “一共有几只小猴子”就是把树上的3只和岩石上的2只合起来。
用学具摆一摆,理解合起来。师:你能利用学具摆一摆,怎样把树上的3只小猴和岩石上的2只小猴合起来吗?同桌俩互相摆一摆,说一说。师请一小同桌俩一起下来摆一摆。提醒下面同学注意观察,看看他们是怎样摆的。找学生说说他们是怎样摆的。并用手势表示一下?师生一起用手势表示。
师:老师这儿有圆片,谁能用圆片代替小猴子,到黑板上摆一摆,怎样把3只和2只合起2
来?生在黑板上板贴。
经历加法符号的创造过程。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学具代替小猴子,非常准确地讲明把它们合起来的过程,真了不起。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其实就是把3和2合起来,数学上是怎么表示把数字3和2合起来呢?(板书3 2)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师选择不同想法的同学展示。
师小结,认识加号。
师:同学们真有创意,这些都可以表示将3和2合起来。数学上,我们通常是用“+”(板书“+” )表示合起来。你认识这个符号吗?师介绍加号,及其写法和意义。
【设计意图:加法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说一说、摆一摆、做手势等多种形式体现两部分合并的过程。同时让学生经历加法符号的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体会数学简洁之美。】
学习加法计算
探究算法
师:那么3加2得多少?你知道吗?想一想你是怎么得到的?学生动脑想一想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好后与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或摆法。全班交流,找有代表性的想法全班展示。
认识加法算式,理解加法法各部分意义。学生交流完后,师边板书边说:3+2得5,我们可以写成=5,用等号连接,表示两边大小一样。引导学生读出算式,并说一说这个算式中每一部分各表示什么意思?
课件演示小结:先3只小猴子,2只小猴子,接着变成3个圆片,再2个圆片,再用集合圈圈起来,出示算式3+2=5,师随之小结:树上3只小猴,石头上2只小猴,合起来一共5只小猴,算式是3+2=5(只)。
【设计意图:5以内的加法计算,有了幼儿园的基础,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重在让学生在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中,理解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由意义感知——算式呈现——结果呈现——算式解读,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体现由“情境——图形——模型”的建模过程。】
5、学习解决“一共有几只小鸟?”
刚才我们一块解决了有关小猴子的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有关小鸟的数学问题。指着黑板说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鸟?”需根据哪些数学信息解决?学生自己尝试列算式解决。部分学生写完算式时,师:写完的同学想一想,你写的算式是什么意思?待会儿讲给同学听。学生交流自己列的算式及为什么这样列式,师课件演示并小结:4个小三角,1个小三角,合起来是5个小三角。算式是4+1=5(只)或1+4=5(只)。
6、解决其他数学问题师:现在我们已经成功地解决了有关小猴和小鸟的数学问题,看看黑板上,还剩哪几个问题?你想解决哪个,请同学们从中任选一个,先想想它们的信息和问题,然后列式解答。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注意观察学生的探究情况。全班集体交流展示。重点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信息和各部分意义。
【设计意图:解决了“一共有几只小猴”后,逐渐采取放的策略,由“一共有几只小鸟?”的半扶半放,到桃子、小花、小朋友完全放开,课堂空间逐渐变大,并适当渗透加法交换律,为后面加法交换律的学习打好铺垫。】
7、课堂小结
师:这么多的数学问题都被我们解决了,小朋友们表现得真棒。观察黑板上的数学问题,看谁能快速找到他们共同的地方。生交流后,师小结:今天的数学问题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也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像这样的数学问题,我们就用加法来计算。(板贴:和是5以内的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