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一单元
学习目标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学习任务群
核心问题群
学习目标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任务一 大河之滨,追寻中华文明的曙光
1.中华文明文化遗存分布有什么特点?
通过比较旧石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结合出土文物,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点,形成民族认同。
2.中华文明文化遗存展现了怎样的发展规律?
任务二 走出蛮荒,探查早期国家的诞生
1.什么是国家?
通过对传说、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相互印证,知道早期国家的形成,养成史料实证精神,初步掌握历史解释的方法。
2.从传说和历史文献中能发现哪些国家出现的痕迹?
3.陶寺遗址中的发现能从哪些方面验证国家形成的痕迹?
任务三 王朝时代,求索早期国家的特征
1.回忆初中知识,夏商西周三个王朝的更替状况是怎样的?有哪些代表性文化遗存?
通过时间轴等示意图方式回忆夏商西周的更替状况和代表性文化遗存,初步培养时空观念;通过列表描述商和西周的政治、经济状况,并结合地图、图表、青铜器铭文等资料,分析西周相关制度概念,概括早期国家的特征,提高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通过探索早期国家特征背后的原因,培养唯物史观意识。
2.商和西周的政治、经济状况是怎样的呢?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反映出早期国家的哪些特征?
4.为什么早期国家在政治上会呈现这些特征?
课程导入
时间:旧石器时代早期
出土地点:1965年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出土
长度:长1.14厘米,1.13厘米
馆藏:云南元谋县元谋人陈列馆
元谋人上、中门齿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广泛分布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向世人无声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探究过程
任务一 大河之滨,追寻中华文明的曙光
问题1.中华文明文化遗存分布有什么特点?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数量多,分布广泛
黄河、长江流域分布较多
数量多,分布广泛
黄河、长江等河流附近分布较多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数量更多,分布更广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更加集中于黄河流域
起源:多元一体
探究过程
任务一 大河之滨,追寻中华文明的曙光
问题2.中华文明文化遗存展现了怎样的发展规律?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典型遗存名称
时间
所在地
生产工具
生活方式
社会组织形式
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
云南
北京人
距今约70-20万年
北京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前
黄河中游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黄河中下游
红山文化
辽河上游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磨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渔猎、采集
原始农业、饲养家畜、陶器
不同:黄河—粟;
长江—水稻
长江—养蚕缫丝
精美玉器
祭坛、神庙
原始人群
晚期开始母系氏族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部落、部落联盟
贫富分化
私有制
阶级分化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规律:不断发展,进步
原因:生产力的进步
探究过程
任务一 大河之滨,追寻中华文明的曙光
良渚遗址12号墓
反山发现的墓都有众多随葬品,位于中心的12号墓随葬品的种类齐全、数量最多,以单件计共658件。玉器上雕琢有完整神人兽面纹,另有6件玉琮,其中一件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最精美的玉琮。
良渚“玉琮王”
反山墓葬群
阶级分化,产生权贵阶层
问题2.中华文明文化遗存展现了怎样的发展规律?
良渚遗址示意图
探究过程
任务一 大河之滨,追寻中华文明的曙光
问题2.中华文明文化遗存展现了怎样的发展规律?
2001年四川成都西郊金沙遗址出土了27件玉琮,是目前国内除良渚文化区域以外最多的一处。其中形制规格最高的是一件十节玉琮。这件十节玉琮,色泽通透,用料致密,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可认定不是古蜀本地材料制作,且形制和纹饰具有典型的良渚晚期玉琮特征。此外,雕刻工艺也与良渚玉琮制作方法相同。
此外,在良渚文化前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也都有玉琮这一器物发现。
这一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共同的文化传承,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验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点。
探究过程
任务二 走出蛮荒,探查早期国家的诞生
问题1.什么是国家?
材料二 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一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左传·桓公二年》
材料四 世界上各个有疆域、人民、独立地位和主权的不同于地区的政治实体。现代国家一般为联合国承认。
——《辞海》第7版
材料三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
——《列宁选集》第3卷,转引自《辞海》第7版
材料二 尧之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是为帝舜。……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然后禹践天子位。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五 明明我祖(禹),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材料一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三 传说为了掌握气候的变化规律,尧任命羲氏、和氏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并制定了相应的历法。尧还任命夔为乐正,任命鲧治理洪水。
材料四 (舜)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尚书·舜典》
任务二 走出蛮荒,探查早期国家的诞生
问题2.从传说和历史文献中能发现哪些国家出现的痕迹?
探究过程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
——王国维《古史新证》——《尚书·舜典》
【史学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
探究过程
根据材料,说一说王国维将史料分为哪两类?其主要的具体表现形式分别是什么?他认为“二重证据法”有何价值?
任务二 走出蛮荒,探查早期国家的诞生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期平面图
探究过程
问题3.陶寺遗址中的发现能从哪些方面验证国家形成的痕迹?
普通居民区
仓储区
宫城
王族墓地
手工业作坊区
观象台
陶寺遗址宫殿区夯土基址局部
陶寺遗址观象台夯土基址
陶寺遗址出土玉圭(左)玉钺(右),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下层贵族区
陶寺遗址总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四周有城墙,城址在200万平米以上。在陶寺早期城址的中南部,还发现了约5万平方米的宫殿区,宫殿区出土了大量高等级文物。在中期城址内发现了总面积约1000平米的大型建筑,据推测应为观象台。
陶寺城内有不同等级的房子,小型房屋面积10余平方米,中型房屋面积近50平方米。截至1980年,陶寺已发掘的700多座墓葬也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等级。
第一种是大型墓。墓穴较大,多有木质葬具。随葬品较多,有的多达一二百件,包括彩绘陶器、彩绘木器、成组的石器、玉器……。这种墓的数量很少,约占发掘墓葬总数的1.3%。墓主人的遗骨经鉴定为男性。
第二种是中型墓。墓坑稍小,为长方形竖穴。这种墓也有木棺葬具,但随葬品不及大型墓丰富。这种墓已发掘约80座,约占总数的11.5%。墓主人的遗骨经鉴定有男性,也有女性,后者多在大型墓的两侧。
第三种是小型墓,墓坑很小,呈长条形,长约2米,宽约0.5米。多无木质葬具。绝大部分的墓无任何随葬品。这种墓已发掘了600多座,约占总数的87%。
——摘编自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
任务二 走出蛮荒,探查早期国家的诞生
问题3.陶寺遗址中的发现能从哪些方面验证国家形成的痕迹?
探究过程
探究过程
约公元前2070年
二里头遗址
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
夏
任务三 王朝时代,求索早期国家的特征
殷墟甲骨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西周何尊
问题1.回忆初中知识,夏商西周三个王朝的更替状况是怎样的?有哪些代表性文化遗存?
诞生
发展
繁荣
任务三 王朝时代,求索早期国家的特征
问题2.商和西周的政治经济状况是怎样的呢?(阅读5-7页,学生填写表格)
{BC89EF96-8CEA-46FF-86C4-4CE0E7609802}王朝
政治
经济
权力继承
中央职官
地方统治方式
生产分工
生产工具
土地制度
商
西周
世袭制
世袭制
内外服制
宗法制
分封制
设立尹及各类事务官
更加完备
木、石、骨、蚌等材质,青铜农具极少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农业、手工业
生产工具落后
生产力水平低
探究过程
任务三 王朝时代,求索早期国家的特征
问题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反映出早期国家的哪些特征?
西周分封制示意图
探究过程
分封制
西周王朝直接管理的王畿地区是宗周镐京和成周洛邑。为强化对新征服的东方广大地区的控制,西周推行分封制。分封的原则是 “天子建国”和“诸侯立家",分封的目的是“以藩屏周”,分封的对象是同姓子弟、异姓亲戚功臣、旧邦之后,分封的内容是“授民授疆土”,由诸侯治理当地的土地和人民。据说周初分封了71国,姬姓有53个,占其中的绝对多数。这些受封的诸侯国对西周要承担相应的义务,西周的分封较夏、商更加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当时有积极意义。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
中央集权程度不高
对地方控制松散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任务三 王朝时代,求索早期国家的特征
探究过程
血缘与政权相结合
等级明显
宗法制
是西周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姬姓宗亲内,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嫡长子继承制
中国古代实行的一种继承制度,即由正妻所生长子(嫡长子)继承领地、身份和财产的制度。
世卿世禄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即世袭官职爵位和世袭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的制度,又称世官制。
问题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反映出早期国家的哪些特征?
任务三 王朝时代,求索早期国家的特征
周代鼎簋(guǐ)制度表
{5FD0F851-EC5A-4D38-B0AD-8093EC10F338}等级
乐队
乐舞
王
四面
八佾
诸侯
三面(缺北面)
六佾
卿大夫
二面(缺北和东)
四佾
士
一面(只有南面)
二佾
探究过程
礼乐制度
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西周早期,周公旦为维护周朝统治,著《周礼》,制订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婚姻、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周代乐舞制度表
用礼乐规范社会行为
问题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反映出早期国家的哪些特征?
任务三 王朝时代,求索早期国家的特征
探究过程
何尊高38.8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千克。它的花纹华丽繁复,主图案是饕餮,装饰有蕉叶纹和蛇纹,是尊贵和威严的象征。
何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依照其父周武王的遗愿,在洛邑(今河南洛阳)营建陪都成周的事迹,以及周成王对贵族何的勉励与告诫,最后周成王赐何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
西周何尊及其铭文
尊是古代的盛酒器。何尊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现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用礼乐规范社会行为
问题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反映出早期国家的哪些特征?
探究过程
任务三 王朝时代,求索早期国家的特征
(西周分封制)由于不同部族人们的混居造成的对于旧有氏族血缘壁垒的消融,导致在新的共同体内出现了地缘关系的因素。……(宗法制)使周天子在整个周人宗族结构中保持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使各地周人的宗族,包括各封建诸侯(它们被称作“诸夏")在周室的统一号令下联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不仅有利于王朝的巩固,也有利于“诸夏”对各氏族部落施加强大的政治影响,促使各氏族部落的融合围绕“诸夏”而展开。以后的华夏民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而华夏民族的产生,又为统一的华夏国家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与宗法制、分封制配合制定的西周礼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亦是令人瞩目的。人们称中华文化为礼乐文化,即显示了周代实行的礼治与德治对于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西周的制度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沈长云《上古史探研》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周制度文化对中国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问题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反映出早期国家的哪些特征?
探究过程
任务三 王朝时代,求索早期国家的特征
问题4.为什么早期国家在政治上会呈现这些特征?
生产力水平低下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中央对地方
社会生活
中央集权程度不高
对地方控制松散
●
用礼乐规范社会行为
●
权力继承
血缘与政权相结合
等级明显
●
早期国家
探究过程
任务三 王朝时代,求索早期国家的特征
众所周知,我国夏、商、西周三代以其已经出现凌驾于社会各阶层人们之上的公共权力机构,而被学者划入文明社会的范畴。但是,在这个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制约,人们仍然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各种“族”的网络中;国家不是建立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而是建立在现存的血缘组织(即族邦)的基础上;血缘组织与政治组织的架构相互支撑并往往是融为一体的;作为成熟国家标志的地域组织并没有建立,或者仅仅在它的后一个时期有些萌芽。以此,学者多称这一阶段的国家为“早期国家”,以与战国以后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上的国家区别开来。
——沈长云《上古史探研》
课堂小结
中华文明
起源
早期国家
●
●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原始人群
起源:多元一体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
●
世袭制
国家诞生
●
内外服制
●
宗法制
分封制
礼乐制度
●
生产力不断发展,但整体水平低下
夏
西周
●
●
商
●
民族认同不断
加强
课后作业
2021年4月4日,辛丑(2021)年清明
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延安举行。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查找文献资料,探寻黄帝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尊奉的祖先的?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