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件 (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件 (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30 21:1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何谓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课堂导入
汤因比用“革命”来表达英国经济和社会的质的变化:旧有的秩序由于蒸汽机和动力织机的强大打击而突然地瓦解成碎片,各种经济技术的革新“毁灭了旧世纪,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工业革命之变——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第五课
【单元课标】通过本单元学习,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目录
生产方式之变——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01
生活方式之变——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02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前后生产方式有何变化?
家庭式劳作
手工作坊
手工工场
机器大生产(工厂)
1.生产力: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2.劳作方式:工厂制度取代分散劳动
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一)工厂制度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工厂是独立于家庭生产之外的,确立了近代生产原则、有组织地集中劳动的场所。工厂制度是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它建立在细致的劳动分工和使用机器的基础之上,是大规模集中生产的生产组织。
1.概念
2.形成过程
(1)生产专业化的实现;
(2)机器大生产的出现;
(3)集中生产(工厂)的出现;
工场
工厂
劳作方式的变化:工厂制度取代分散劳动
(一)工厂制度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3.特点
材料1:他所设计的水力纺纱机必须使用水力。因此,他在河边建造一座厂房,在厂房里安置许多纺纱机,一台水轮机同时带动所有织机。由此,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就出现了,它的本质不在于使用机器,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工作场所。在这样一个工作场所中,工人们听从机器指挥,随机器的转动有节奏地劳动。在这个工作场所中,工人们必须是守纪律的,按固定的工作时间上班下班,一个工人不按时就会延误整个工序,因此他们必须养成集体劳动的习惯,不可以自由散漫。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2: 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自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者,罚款六便士……第十二条:打断连接秆子者,每根从其工资中扣除一便士……
——《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工厂制度的特点。
(1)时间:倒班制(保证机器昼夜运行)
(2)纪律:规章制度严格(纪律意识)
(3)生产:流水线(协同、厂主监管)
(4)原料: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经济: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政治:促进家庭领域与社会生产领域分化,妇女走出家庭加入社会生产,逐渐提高其社会地位;
文化:早期工厂大量雇佣童工,一定程度上阻碍近代基础教育发展。
4.影响:
(一)工厂制度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材料: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实行流水线作业,使得原来需要花费12小时38分钟组装汽车底盘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3分钟。他于1908年推出第一辆农民买得起的“平民汽车”。流水线的使用引发了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
①洋务派:19 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②民族资本家: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1)概况:
(一)工厂制度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5.拓展:引入中国
材料: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共产党宣言》
(1)经济上: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政治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促进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寻求民主、共和、独立之路。
(3)思想文化:西方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教育发展。
(2)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思维延伸
客观上:中国被迫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对比明史:
观察教材第25页的两幅图片,指出汉阳铁厂与天津永利碱厂的主要异同点。
提示
(1)同:都采用机器生产;都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都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等。
(2)异:
汉阳铁厂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其目的是“求富”,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天津永利碱厂是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民族工业,其目的是实业救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工业革命时期的伦敦
大农场
蒸汽机车
大本钟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工业革命
(生产力)
生产方式变化
(工厂制度)
生活方式变化
(上层建筑)
材料(伦敦)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
——【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1、城市化发展: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材料:旅行者以往靠双腿、马车经过数日乃至数月跋涉和颠簸才能到达的目的地,现在跨上火车几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各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闭塞、孤立、结构简单的经济单位,被交通大动脉以及无数个“毛细血管”连成高等的经济生命体。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流动性。
蒸汽火车
远洋货轮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3、乡村面貌的变化: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工厂的汽笛声从早响到晚,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与此同时,他们还要面对时时刻刻的严格监督,打个盹或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4、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更为增强
(1)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2)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材料: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工厂法》,规定限制童工劳动时间并提出应对童工进行读、写、算教育。国家干预教育始于19世纪30年代。从1833年起,议会开始拨款补助教育事业,其拨款数量逐年增加,并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材料: 在19世纪,中产阶级成立了众多的学术团体开办讲座,建立一系列的设施和机构。例如在一些工业城市开办机械学院,不仅向工人提供有用的技术知识,而且也向他们提供了一个社交的场所。还有许多城镇兴建博物馆和大型图书馆,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机会。此外,理性休闲运动还倡导人们走出室外,来到乡村漫步思考和研究自然。……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1856-1882年的(报纸销售)增长率高达600%。……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少有60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
——欧阳萍《工业革命对休闲生活方式的影响》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对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
(2)表现:19世纪,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与财政推行初等教育;
20世纪,中国“癸卯学制”开始出现大量中、小学堂。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前面有各种事物,人们前面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对工业革命时期的描述
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狄更斯《双城记》对工业革命时期“最坏的时代”描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6、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资本家压榨工人,阶级矛盾激化。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英国宪章运动
法国里昂两次起义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影响: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结果:经过一系列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受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
19世纪中期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3、工业革命也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4、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6、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资本家压榨工人,阶级矛盾激化。
知识总结: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材料一
下为《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份大事年表
1800—1850年 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刷增长
1811—1813年 英国动用1.2万军队镇压捣毁机器的暴民
1842年 埃德文·查德威克的《劳动人口的卫生状况》详细披露了曼彻斯特精糕的生活条件
1848年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
1851年 伦敦水晶宫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
1867年 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概括指出材料中反映的三种历史现象,并说明其内在联系。(12分)
历史现象:工业革命开始,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劣,工人运动开始出现;马克思主义诞生。(6分)
内在联系: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与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逐渐显现,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劳动条件没有得到相应改善;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工业革命出现的社会变化,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创立马克思主义。(6分)
知识探究: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