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劝学
《荀子》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任务一:了解作者,理解题目
3
任务三:自读课文,解决疑难
5
学习目标
2
任务二:诵读课文,把握节奏
4
任务四:高考链接
6
目录
7
任务五:布置作业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
任务一:了解作者,理解题目
认识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在齐国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担任兰陵令,后辞官著述。韩非、李斯俱为其学生。荀子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其思想为儒家的一派。与孟子“性善”说相反,主张人性本“恶”,提出以教育和环境影响引导人们为“善”。又主张礼治和法治相结合。所作散文说理透辟,文笔雄健绵密。著有《荀子》。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鼓励”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任务一:了解作者,理解题目
任务二:诵读课文,把握节奏
诵读要求
1.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自由朗读课文。
3.核对字音掌握情况。
4.朗读课文(分段读)。
5.分组齐读课文。
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1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第4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任务三:自读课文,解决疑难
木直中( )绳 ( )以为轮
虽有槁( )暴( ) 金就砺( )则利
参( )省( ) 知( )明 须( )臾( )
跂( ) 彰( ) 舆( )马
生( )非异 跬( )步 骐( )骥( )
驽( )马 朽木不折( ) 锲( )而不舍
镂( ) 鳌( ) 蛇鳝( )
zhòng
róu
gǎo
pù
lì
cān
xǐng
zhì
xū
yú
qǐ
zhāng
yú
xìng
kuǐ
qí
jì
nú
zhé
qiè
lòu
áo
shàn
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知明而行无过
君子生非异也
通假字
(“有”同“又”)
(“知”同“智”,见识)
(“生”同“性”,天性)
(“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于:(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
(2)介词,比 。而青于蓝。
文言虚词
者:(1)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而:(1)连词:递进关系。如: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词:修饰关系。如: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连词:顺接关系。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4.试译难句。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
全句译为:君子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
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作动词,“符合”的意思。
“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两个动词,“輮”同“煣”,指古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解释为“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全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有非凡的智慧,圣人的心怀也就具备了。
非凡的智慧
“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圣人的心怀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善于游水,但是能横渡江河。
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
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横渡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意思是爪子、牙齿。
坚硬
定语后置的标志。
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
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地下的泉水。
“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
作动词,专一的意思。
任务四:高考链接
高考考点
题源探究
解读高考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师说》一文中这种词类活用现象不一而足。仅就名词的活用情况来看,就有以下几大类型:①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②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③则群聚而笑之(“群”,名词作状语,表动作的情态,成群)。理解这些词的活用类型,才能正确理解词义,理解文意。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的辨识技巧
高考考点
解读高考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词类活用,是高考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一般来讲,高中生应该掌握下面几种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作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处,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高考对词类活用现象一般不直接考查,通常在理解实词的含义和翻译文言语句的题目中进行间接考查。
解读高考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的辨识技巧
真题研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奷,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
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逐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节选自《明史 陈登云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点拨: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涉及词类活用、一词多义。(1)“弗胜”是“禁不住”的意思;“龃龉”是“抵触不合”的意思;“安”,形容词作动词,保全。(2)“啖”是“吃”的意思,如苏轼《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中的“啖”就是这个意思;“矢”通“屎”,是“粪便”的意思;“囊”,名词作状语,是“用口袋装”的意思。
真题研习
(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方法指导
名词活用类型的判定方法
1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
(1)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作动词。
例:吾师道也(学习)(《师说》)
(2)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口技》)
(3)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4)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扣舷而歌之。(唱歌)(《赤壁赋》)
(5)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为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下;向东进军)(《赤壁赋》)
1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3 名词活用为意动词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吾从而师之(以……为老师)(《师说》)
2 名词活用为使动词
名词活用为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
4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例:朝而往,暮而归(在早上;在晚上)(《醉翁亭记》)
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过秦论》)
要区分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还是名词作状语,就看名词后是否带动词,有动词就作状语,没有就作动词。
词类活用现象的辨别,关键在于具体词的常规义项或通常功能在具体语境中讲不通了,这时便可往活用的方向去思考、变通。找到由这一字变通而带来的整个句子由凝塞阻滞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的感觉,那就证明判定此处的活用是正确的。
任务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