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达标培优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达标培优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30 16:0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劝学 师说》达标培优练
(45分钟50分)
一、基础练·学考达标(21分,建议用时15分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木直中绳 中:符合,合乎
B.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
C.是故无贵无贱 无:无论,不分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精通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师之所存也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吾尝终日而思矣
C.善假于物也 于其身也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皆出于此乎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
A.惑而不从师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小学而大遗
D.位卑则足羞
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师不必贤于弟子
5.根据语境,下列三句话,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一位学生向老师请教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法。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创业酌用兵家之权变,__________,行文当如纵横家之灵活。采百家之学问而集于一身,必成贤者。”
①治事应持法家之严明
②待人应守儒家之诚信
③读书当如墨家之兼爱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5分)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7.分析下面表格内容,回答相应问题。(6分)
(1)美国家长认为,孩子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可哪种教育方式?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拔高练·高考夺冠(19分,建议用时20分钟)
(2018·北京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2题。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
【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
【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
【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不胜月 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 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B. 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
C.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
D.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情。请根据要求作答。(6分)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培优练·素养提升(10分,建议用时10分钟)
13.假如你的同学小张在学习文化课中遇到了困难,觉得学专业课是条升学捷径,他觉得自己有跑步的特长,就选择了体育专业。但上了两个月的专业课后,他觉得练体育太辛苦,毕业后也不好找工作,他又想改学画画。请你运用本课所学的论证方法,写一封信劝导他。至少运用两种论证方法,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
一、基础练·学考达标
1.答案:D
解析:通:全面
2. 答案:A
解析:A项“之”皆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项“而”,表转折的连词;表修饰的连词。C项“于”,介词,引出动作对象;介词,对于。D项“其”,代词,他;表揣测语气,大概。
3. 答案:A
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其他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4. 答案:B
解析:B项为判断句,其他为状语后置。
5. 答案:B
解析:这个句子前面有总括句,因此后面照应“做人做事做学问”而来。
6. 答案:(1)学不可以已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二、拔高练·高考夺冠
7.答案:(1)从小就参与家务劳动或者从小就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2)更专注于学业和各种艺术培训,基本上不需要做家务。
(3)示例:认可美国的教育方式,因为美国的教育方式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个人学会生存的基础,有利于培养未成年人的独立性和责任心。
解析:本题为表格类的图文转换,审题时一定要注意表格题目,看清表格中的各个要素,如比较对象:美国孩子和中国孩子;比较角度:在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行为。通过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把图表内容转化为文字即可。
8.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行:品行。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日”都是“每天”的意思。B项,“胜”都是“完、尽”的意思。C项,之:①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在意义;②音节助词,不译。D项,“其”,都是代词,那。
10.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失”是“欠缺、缺陷”的意思。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子贡,你在这件事上做得不妥啊。
11. 答案:(1)美好的品德轻得像鸿毛,人们很少能够举得动它。
(2)(你)不领取赎金,(以后)就不会有人再赎人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1)重点翻译“鲜”“克”。
(2)重点翻译“人”“复 ”。
12. 答案:①第一则: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第二则: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②第一则:积微。文段以“善日者”“善时者”“补漏者”“大荒者”进行对比论证,强调了“积微”的重要性。第二则:察微。选文第一段便提出“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第二段则举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之实例论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的能力。①文段的中心句,往往居于段落的开头或结尾,据此,可在理解文段意思的基础上找出中心句。②拟写标题,要突出短文的议题,要凝练,有概括性。
附【译文】
(1)积累微小的成果,每个月积累不如每天积累,每个季度积累不如每个月积累,每年积累不如每个季度积累。一般人喜欢轻视怠慢小事,等大事来了,然后才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努力去做它。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事出现得很频繁,它牵扯的时间多,它积累起来的成果大;大事出现得很稀少,它牵扯的时间少,它积累起来的成果小。所以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珍惜每季度的君主就能称霸诸侯,出了漏洞再去补救的君主就危险了,一切时间都荒废掉的君主就会灭亡。所以称王天下的君主慎重地对待每一天,称霸诸侯的君主重视每一个季度,勉强存在的国家陷入危险以后君主才为它担忧,亡国的君主到了国家灭亡以后才知道会灭亡,临死的时候才知道要死。亡国的君主造成的祸害和破坏,多到悔不胜悔。称霸诸侯的君主的善政显著,可以按季度来记录;称王天下的君主的功绩名誉,就是每天记录也不可能全部记下来。财物宝贝以大为贵,政教功名却与此相反,能积累微小成果的君主才能迅速成功。《诗》云:“美好的品德轻得像鸿毛,人们很少能够举得动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假如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之间的区别就像高山和深谷,像白土和黑漆一样明显的话,就没有必要使用智慧,即使愚笨的人也是可以知道的。况且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并不这样,好像可知,又好像不可知,好像可见,又好像不可见。所以有才智的人、贤明的人都在用尽心思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即使这样还是出现了管叔、蔡叔犯上作乱的事件和东夷八国不听王命的阴谋。所以说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的征兆,开始就像鸟兽们秋天长出的新毛。能够做到明察秋毫,那么在大事上就不会出现错误了。
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人在其他诸侯中给人做奴仆,有人能够赎回他们的话,可从国库中领取赎金。子贡从诸侯中赎回了一个做奴仆的鲁国人,回到鲁国后却谦让,没有从国库中领取赎金。孔子说:“子贡,你在这件事上做得不妥啊。从今往后,鲁国人不去赎做奴仆的人了。”从国库中领取赎金,不会对人的品行有什么损失,(你)不领取赎金,(以后)就不会有人再赎人了。子路救了个溺水的人,那个人用一头牛来酬谢他,子路收下了牛。孔子说:“鲁国的人定会救溺水的人。”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
三、培优练·素养提升
13.略
2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