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师说》名师课件(第1课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师说》名师课件(第1课时)(共2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30 16: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作者:韩愈
师说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重要的词句,理解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理解文章的内容及层次结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个人要在技艺、学业、专业上有所成就,自然离不开从师学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愈的《师说》。
《师说》的“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学阶段出现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问题探究
课前自读课文,课堂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将自己不能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勾画出来。
我们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有哪些?有哪些词句是必须重点掌握的?
第一自然段
重点字词:学者 所以 解惑 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庸 道之所存
重点句子:判断句、所以(所谓)、所、意动用法
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也。 /……者,……。 /……者也。/……,……)
1.常见判断句
梁父即项燕。/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用副词“乃” “即” “非”等帮助表示判断。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 《送杜少府之广陵》)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 项羽本纪》)
3.文言中也有“是”“为”作判断动词的,但较为少见。
所以/所
“所以”是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等。
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 议兵》)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三国志》)
3.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出师表》)
1.处所。
2.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
表示“……的人(事物/地方等)”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
3.为……所……,表被动。
术怒攻布,为布所破。(《三国志》)
4.表大概的数目。
父去里所,复还。(《史记 留侯世家》
5.假若,如果。
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

意动用法
是指用做谓语的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里所谓的“用做谓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使动用法”即“使宾语干什么”)
1.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 梁惠王下》) (使动,使……小。 客观)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尽心上》) (意动,认为……小。 主观)
名词的意动用法
A.吾从而师之。(《师说》)
B.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A.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二自然段
重点词句:师道之不传 而耻学于师 圣益
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
其皆出于此乎 句读 句读之不知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其可怪也欤
重点句式: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宾语通常是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A.疑问句中(谁、何、胡、奚、曷、安、恶、孰)
(1)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2)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 《史记 鸿门宴》)
B.否定句中
(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宣公十五年》)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C.用“之”“是”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1)句读之不知(韩愈 《师说》)
(2)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左传 宣公十五年》)
第三自然段
重点词句:孔子师郯子 术业有专攻
第四自然段
重点词句:六艺经传 余嘉其能行古道
不拘于时
“六艺”:①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②本文“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一句中的“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
用简要的话概括个自然段的大意,理清每个自然段内在的层次。
第一自然段
本段从理论上阐明师道的重要性,从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从师的标准几个角度来加以阐明,并以此作为全文的基本论题。
1
读通顺,大致理清文意。
2
理清层次 :提出中心论点——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原因——从师的标准。
第二自然段
本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了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1
朗读,理解文意。
2
理清层次:师道之不传(分论点)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于其子—于其身;
巫医乐师百工—士大夫(对比论证)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结果)
第三自然段
本段从正面论证,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用孔子的言和行来进行事例论证。
1
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
理清层次: 圣人无常师(分论点) ——事例论证(孔子从师)——引用论证(孔子曰)。
3
融合在阅读理解之中。
第四自然段
点明本文的写作动机。
1
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
理清层次:赠李蟠(写作动机)。
反复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
1
解题
思路
注意理清文章个自然段的内在层次和全文的基本结构;
1
注意一些重难点句子或句式的理解。
2
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怎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2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
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
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悟。
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确实糊涂不通道理。
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相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
解题
思路
1
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