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师说》优质教学课件1(第1课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师说》优质教学课件1(第1课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30 16:1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师说
韩愈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任务一: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3
任务三:合作探究,互动交流
5
2
任务二:诵读课文,感知文意
4
任务四:高考链接
6
目录
学习目标
7
任务五:布置作业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古人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这个时候,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不朽之作——《师说》,他就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学习目标
1.熟读并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2.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的精神。
任务一: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认识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死后谥号为“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文以明道”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主要作品有《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等。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了解背景
魏晋以来,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写给李蟠的文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这是一篇有卓越见解的文章。
解题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师说”的意思相当于谈谈老师。
任务二:诵读课文,感知文意
朗读时的注意事项注意。
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注意课文第2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嗟( )乎 句读( ) 或不( )焉
近谀( ) 郯( )子 苌( )弘
老聃( ) 子蟠( ) 经传( )
贻( )之
重点字
jiē
dòu
fǒu

tán
cháng
dān
pán
zhuàn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受,同“授”,传授)
(不,同“否”)
一词多义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2)得道者多助( )(《孟子》)
(3)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4)道不通( )(《陈涉世家》)
(5)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道理
仁政、道义

道路
正确的方法
一词多义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动词,传授
动词,流传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一词多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3)吾师道也( )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5)吾从而师之( )
名词,老师
名词,古代专门弹奏乐器的人
名词作动词,学习
名词作动词,从师
意动用法,以……为师
一词多义

人非生而知之者( )
惑而不从师( )吾从而师之( )
择师而教之(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小学而大遗( )
则群聚而笑之( )
如是而已( )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不分。
今义:没有。
古今异义
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
今义: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古今异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
任务三:合作探究,互动交流
1.梳理文言知识。
2.小组讨论,解疑释难。
3.重点了解“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吾师道也。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吾从而师之
(5)孔子师郯子
(游水)
(学习)
(低于)
(以……为师)
(以……为师)
2 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使……学习)
3 形容词做名词
(1)小学而大遗
(2)吾未见其明也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高明的地方)
(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4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特殊句式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判断句
A
(“……也”表判断)
(“非……者也”表否定判断)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群聚而笑之
省略句
B
(“及”后省略宾语“之”)
(句前省略主语“其”)
不拘于时
被动句
C
(“于”表被动)
特殊句式
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学于余。
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D
(“于师”后置)
(“于弟子”后置)
(“于余”后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E
(“句读”“惑”前置)
任务四:高考链接
高考考点
解读高考
在文言文阅读中,理解词语含义和用法是最基础也是最为常见的考试内容,但是不少同学对这类题目往往未能准确地解题。其中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缺乏必要的积累,未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二是即使有了积累,也只会生搬硬套,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对症下药”,灵活运用。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就必须在充分积累的前提下,依据具体的句子,联系句意,作具体而准确的语法和语境分析。因为文章中语句是上下连贯,相辅相成的,语句的意思也必然上下连贯,相承或相反。所以说,分析语境,随文释义是推断词、句意思的基本方法。
在语境中理解和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解读高考
【 2019 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土八以能通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慰为河南守间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真题研习
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真题研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真题研习
C
解析:结合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表示时间、人物、事件、官职等的关键词判断。A项,“吴廷尉”应为“为河南守”的主语。B项,“召置”结构不完整,“门下”应为“召置”的宾语。D项,“于郡中”应为“闻”的状语,“吴廷尉”为“为河南守”的主语。
真题研习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真题研习
A
解析: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道、法、儒三家影响最为深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真题研习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解析:文帝表示自己不如贾生后又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表述顺序有误。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真题研习
(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方法指导
名词活用类型的判定方法
1 语境推断法
从文言文中单单拿出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很难看出它是什么意思,只有把它放进特定的上下文中去分析,才能确定其意义。如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讽”联系后面文章内容,可以推断绝非“讥讽”“讽刺”之义,而是“用委婉含蓄的话劝告或暗示”。
2 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语法结构是解释词句的重要语境,可以制约并确定词句的意义。高考翻译题又常以“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为考查对象,同样一个词,活用与否,意义有别。文言特殊句式同现代汉语的表达也有较大差别。如果从语法入手,就能由结构分析发现活用的词和特殊句式,进而推断其意义。
方法指导
方法指导
3 同义推断法
同样的意思,在一段文字中的不同地方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不同的词语”之间就构成了“同义互解”的关系。利用这种关系,译句中一些疑难词语的意思就能顺利推断出来。如“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欧阳修全集》)“诬”与上文的“服”构成同义关系,“服”意为“服罪”,可推出“诬”也是“服罪、认罪”的意思。译文: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认了罪。
方法指导
4 结构推断法
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了这点,就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中,“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那么“以”的意义和用法和它的相同,也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方法指导
5 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抓住这些标,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虚词的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其所在的句子是哪种句式,就能确定它的意义和用法了。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中的“也”,只要抓住其是判断句的标志,就能确定它是助词,表判断。
任务五:布置作业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