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
上课教师:黄敬才
教学内容:课本P71~74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猜想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结论。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归纳、猜想、探索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在探索上述过程中,发展学生归纳、概括和有条理表达活动的过程和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结论的快乐,锻炼克服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探索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结论,从而发现勾股定理。
教学难点:
以直角三角形斜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若干方格纸、多媒体课件演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活动1
问题1:“勾三,股四,弦五”,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问题2:消防队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问题3:章头图下角的图案,它有什么意义?为什么选定它作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
师生行为:引导学生将学生问题2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从而教师指出,学习本章,我们就能回答上述问题。
(设计意图:问题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反映了数学源于实际生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这一基本观点。)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活动2
情 境:毕达哥拉斯从朋友家的地砖中发现了什么?
问题1:你能发现图中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三边有什么关系吗?
问题2:等腰直角三角形都有上述性质吗?
观察右图,并回答问题:
(1)观察图1。
正方形A中含有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是___个单位面积;
正方形B中含有___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是___个单位面积;
正方形C中含有___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是___个单位面积;
(2)在图2、图3中,正方形A、B、C中各含有多少个小方格?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到结果的?与同伴交流。
(3)请将结果填入下表,你能发现正方形A、B、C的面积关系吗?
A的面积(单位面积) B的面积(单位面积) C的面积(单位面积)
图1
图2
图3
师生行为:对于问题1和问题2,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交流合作,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而言,满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让学生亲历发现、探究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活动3:
小组合作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上述性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如右图,每个小方格的面积均为1,请分别计算出下图中正方形A、B、C的面积,填入表中,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A的面积(单位面积) B的面积(单位面积) C的面积(单位面积)
图1
图2
师生行为:让学生让算正方形A、B、C的面积,但正方形C的面积不易求出,可以让学生在预先准备好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发现求正方形C的面积的方法。这个活动中计算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有一定难度,可以通过折纸法、分割法等以解决。用折叠法所得的图案正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数学学大会的徽标。
推广结论:在一般直角三角形中,以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等于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即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等于斜边的平方;与字母相结合,数形结合,得出命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观察、猜想、归纳这一数学结论发现的过程,也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让学生体会到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三、释疑,得出结论,简单应用。
1、教学例1、例2以及回到情境中的问题2。
(设计意图:例题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回到实际应用中。)
2、有关勾股定理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了解数学常识,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