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习惯性转头看阵地的细节显示了“我”在长期战斗生活中养成的谨慎性。
B.材料一引用蒋介石密电,从正面写出了长征的艰难,突出了吴起镇战斗的重要性。
C.材料二通过援引史料、人物口述等形式来记叙永丰战役,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
D.材料二写张富清的搪瓷缸、住所、生活习惯,展现了其初心不改的党员本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使用“嗬”“谁知道”“最后一仗啊”等具有口语色彩的语句,符合回忆录的语言
特点,增强了文章的感彩。
B.材料二写张健全记录张富清行军礼之事,表现了老战士对党和部队的忠诚,体现了人物
通讯可以从侧面报道人物的特点。
C.材料三以“有我”与“无我”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为观点,并引经据典,兼论古今,
透辟分析,体现了新闻评论的特点。
D.材料三在传统文化的视野下阐释“无我”,论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的深厚底
蕴,体现了传统文化对共产党人的涵养。
3.下列事例,不能体现材料三画线处“无我”的一项是(3分)
A.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在弹尽粮绝的危急时刻毅然指挥自己的战舰狠狠地撞向敌舰。
B.百团大战期间,聂荣臻元帅打破敌我界限,救助抚育日本小女孩,后将其转交其亲属。
C.县委书记焦裕禄,投身兰考,心装人民,不畏困难,矢志锁住风沙,制服洪水。
D.面对突发的疫情,无数白衣天使成为逆行者,用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的健康和幸福。
4.请结合材料,简要阐释“革命精神”的具体内涵。(4分)
5.《英雄无言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假如你是
评委,会给出哪些获奖理由?请结合节选内容,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护
孙犁
一九四三年冬季,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对在晋察冀的部队和人民来说,这是一段极
端艰难的时间。那一两年里,我们接连遇到了灾荒。反“扫荡”的转移,是在“九一八”下午开始的,
我们在沙滩上行军,不断地蹚水过河。情况一开始就很紧张,来不及穿鞋,就手里提着。接连过了
几条小河,队伍渐渐也就拉散了,我因为动作迟缓,落在了后面。回头一看,只有一个女孩子,一只
脚蹬在河边一块石头上,眼睛望着前边的队伍,匆忙地穿上鞋,就很快地跟上去了。
这女孩子有十六七岁,长得很瘦弱,背着和我一样多的东西,外加一个鼓鼓的药包,跑起路来,
上身不断地摇摆,活像山头那棵风吹的小树。我猜她准是分配到我们队上来的女看护。
礼泉二中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4-(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