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1-2章 阶段性检测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40×2=80分)
下图为某河流一段较平直河道的剖面图,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此段河流可能位于( )
A.南半球 B.北半球 C.赤道上 D.回归线上
2.若此河流是一条自东向西流动的河流,它哪一岸的河堤需要特别加固( )
A.东岸 B.南岸 C.西岸 D.北岸
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高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4.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下图表示某日全球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日为(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6.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 )
A.0°~90°N B.23°26'S~90°S
C.23°26'S~23°26'N D.0°~~23°26'S
7.我国科学家要到南极去考察,你认为最佳时间是( )
A.每年6月~9月 B.每年11月~次年3月
C.每年3月~11月 D.每年4月~6月
我国《物权法》指出,住宅间距必须保证北面楼房底层窗台面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按照采光要求,下列四个城市相邻同高楼房的间距最宽的应该是( )
A.广州(23°N) B.台湾(29°N) C.北京(40°N) D.哈尔滨(45°N)
9.“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节气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向日葵被人们称为“太阳花”,白天花盘随着太阳转动,其朝向落后大阳约12°。大阳下山后,向日葵的花盘又慢慢往回摆,等待太阳升起。
10.在白天中,向日葵转动方向是( )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11.夏至日,在晴朗的情况下,从日出到日落向日葵花盘转动时间最长的城市是( )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哈尔滨
下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部分地区投影图,图中阴影部分为m日,空白部分为(m+1)日。
12.P点的经度和地方时分别为( )
A.90°E,6:00 B.90°W,6:00
C.90°E,18:00 D.90°W,18:00
13.此时北京时间为( )
A.m日22时 B.m日16时
C.(m+1)日14时 D.(m+1)日8时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若A B为昏线,则H地的地方时为( )
A.3月21日6时
B.6月22日6时
C.9月23日18时
D.12月22日6时
15.若 DF为晨线,则东半球内属于12月22日的范围可能是( )
A.20°W向东至160°E
B.0°向东至180°
C.160°W向东至20°E
D.0°向东至160°E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文化遗产,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大约为15天。读图回答问题。
16.下列节气中,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 )
A.清明 B.小暑 C.秋分 D.小寒
17.根据图示信息,如果将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视作匀速移动,与小满这天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的节气是( )
A.谷雨 B.处暑 C.大暑 D.寒露
图2
在地球自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轨迹。图1是天赤道(将赤道面无限延伸后的大圆圈)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在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国庆节举行建国70年大阅兵时,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在( )
A.甲点附近
B.乙点附近
C.丙点附近
D.丁点附近
19.太阳处于图中乙、丙两点附近时,( )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相同
C.北京昼夜长短相同
D.北极地区内昼夜范围相同
20.太阳位于图中甲乙两点时,邯郸( )
A.昼长不同
B.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C.季节可能相同
D.气温相同
下图1为全球海陆分布及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图2为四种板块边界类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21.图1中四地与图2板块边界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①—甲 ②—丙 ③—乙 ④—丁 B.①—乙 ②—丁 ③—甲 ④—丙
C.①—丙 ②—甲 ③—乙 ④—丁 D.①—丁 ②—乙 ③—甲 ④—丙
22.图1中四海域,由于上升流形成渔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在南太平洋一处海拔约562米的波尔斯金字塔岛上,存活着被人们认为已灭绝多年的神秘昆虫“树龙虾”。树龙虾曾生活在距离波尔斯金字塔约21千米的豪勋爵岛,是澳大利亚的特产。1918年,一艘运输船在豪勋爵岛搁浅。1920年,科学家遗憾地对外宣布树龙虾正式灭绝。下图为波尔斯金字塔岛景观图。
23.波尔斯金字塔岛是一座孤岛,陡峭的峰顶好似恐龙的背脊。推测该岛由 ( )
A.流水沉积而成 B.海底火山喷发产生
C.地壳陷落或海平面上升与大陆分离而成 D.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
24.分析“树龙虾曾灭绝”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气候变化 B.天敌捕杀
C.食物短缺 D.物种入侵
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⑦表示地质作用,其中⑦表示地壳上升作用。
25.图示岩石中,花岗岩属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26.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A.②——外力作用 B.③——固结成岩作用
C.④——变质作用 D.⑤——重熔再生作用
27.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B.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
读某地区地形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28.这里河流曲折多弯,最可能的自然原因是( )
A.侧蚀作用明显
B.受断层的制约
C.受溯源侵蚀作用明显
D.河流下蚀作用强
2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里山高水深,位于河流上游
B.此处河流曲折,不易发生洪涝
C.河流总体自东向西流
D.该地区聚落沿河流分布于河流凸岸一侧
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1.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
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和田玉分布于昆仑山,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其中产于山上原生矿处的称为山料,产于河床中磨圆程度好的称为籽料。完成下列各题。
32.和田玉属于
A.侵入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喷出岩
33.导致和田玉籽料磨圆程度好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接触变质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流水搬运作用
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是在中生代的陆地地层—“红层”上形成的。景区内地貌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上图为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4.组成张掖丹霞陆地地层的主要岩石类型是( )
A.花岗岩
B.流纹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35.张掖彩色丘陵区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
A.断裂抬升—风化侵蚀—水平挤压—固结成岩
B.水平挤压—固结成岩—风化侵蚀—断裂抬升
C.风化侵蚀—固结成岩—水平挤压—断裂抬升
D.固结成岩—水平挤压—断裂抬升—风化侵蚀
大瓦山位于我国四川省,横断山东侧,为世界第二大桌状山。桌状山常发育在近于水平或倾斜平 缓的软硬相间的岩层分布区,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顶部覆有坚硬的岩层时,就会形成顶平坡陡的 桌状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 的玄武岩。
36.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A.沉积作用——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抬升
B.板块挤压——岩浆侵入活动——地壳抬升——周边岩层被侵蚀、搬运
C.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地壳下陷——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D.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下沉——外力沉积形成石灰岩
37.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
A.桌状山
B.丹霞地貌
C.雅丹地貌
D.喀斯特地貌
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
38.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
39.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
A.原木
B.农产品
C.工业品
D.石材
40.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A.设施陈旧
B.运速太慢
C.线路过密
D.运输需求太小
二、综合题(10+10=20分)
4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4+4+2=10分)
雅鲁藏布江位于青藏高原南部,两岸支流峡谷,多古冰川地貌。研究发现,流域内干支流交汇处的宽谷河段广泛发育坡前黄土沉积地貌。其形成时间多是末次冰期以后,且不同基岩性质的山坡前均有分布。有学者研究提出该地沉积地貌发育概念模型(下图):冰期,山坡主要被冰川和冰川沉积物覆盖。冰期末期,冰川沉积物受冰雪融水的搬运作用形成洪(冲)积扇。间冰期,该地谷风作用显著。
(1)说明冰期末期该地区洪(冲)积扇的形成过程。(4分)
(2)推测该地区黄土物质主要来源并说明理由。(4分)
(3)与沙丘相比,该地区黄土沉积地貌分布更靠近坡前,试分析原因。(2分)
42.如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4+2+2+2=10分)
(1)分析水库大坝建在P处的原因。(4分)
(2)试从气候、河流水文特征两方面分析该区域建水库的原因。(2分)
(3)根据图上信息,分析图中公路选线的主要区位条件。(4分)
(4)某同学通过对该地区考察发现B地植被长势比A地好,试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4分)
绝密★启用前
1-2章 阶段性检测
1.A
2.B
【分析】
1.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根据题意,该河段较平直,因此两岸的形态主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读图可知,该河段左岸受侵蚀更加明显,右岸泥沙沉积,说明地转偏向力偏向左,此段河流可能位于南半球。故选A。
2.
结合上题分析,该河流位于南半球,若流向为自东向西,则南岸为左岸,易受河流侵蚀,河堤需要特别加固。B正确。北岸是沉积作用明显的一侧,自东向西流动的河流,没有东西岸,ACD错误。故选B。
【点睛】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移原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
(2)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
3.A
4.A
【分析】
3.
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任一纬度的线速度等于赤道线速度乘以当地地理纬度的余弦。图中线速度由南向北逐渐减小,因此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赤道上地球自转线速度为1670千米/小时,30°N上地球自转线速度为1447千米/小时,60°N上地球自转线速度为837千米/小时,根据图中的数值范围可推知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综合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
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小的因素不仅包括纬度,还包括海拔因素,同一纬度地区,海拔越高,其自转线速度越大。图中数据显示a处的线速度介于870—900之间,而b点线速度介于840—870之间,a点线速度大于b点;题干显示,a、b两点纬度相同,由此可知a点的海拔较高。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解答第一小题的关键在于掌握赤道线速度数值及其他纬度线速度与赤道处线速度的关系;依据“凸低为高”原则可判定A点线速度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
5.D
6.B
7.B
【分析】
5.
由图可知,该日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说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D正确;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ABC错误。故选D。
6.
该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B正确;北半球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A错误;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既没有达到最大也没有达到最小,CD错误。故选B。
7.
南极为暖季时,昼较长,适合去南极考察,每年11月~次年3月为南极的暖季,B正确;ACD时间段,南极地区昼较短,有极夜现象,酷寒,不适宜科考,ACD错误。故选B。
【点睛】
正午太阳高度H=90°-(当地地理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的用法:当地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在同一半球时用“-”,不同半球则用“+” )。
8.D
9.D
【分析】
8.
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即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越小,影子越长,则距离会越远。而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影子越长,选项中D纬度最高,故选D。
9.
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特别是高纬,太阳高度角最小,影子最长,我国北面楼房底层最容易被南面楼房遮住太阳光,所以应该在冬至日时至少保证1小时日照。在冬至日保证了至少1小时日照,就保证了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该纬度的日照时间都会超过1小时。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高度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楼间距可小些,太阳高度角小,影子就长,楼间距则宽。
10.A
11.D
【分析】
10.
由材料可知,向日葵花盘随着太阳转动,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白天太阳视运动方向为自东向西,所以向日葵转动方向为自东向西,故选A。
11.
由材料可知,向日葵随着太阳运动,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四个选项中,哈尔滨纬度最高,昼长最长向日葵转动时间最长,故选D。
【点睛】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南)半球,北(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夏(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南)回归线,北(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南)极圈内出现极昼。
12.A
13.D
【分析】
12.本题考查以极点为中心的部分地区投影图的阅读。阅读地图,图中阴影部分为m日,空白部分为(m+1)日,可知地球呈顺时针旋转,0°经线的地方时是(m+1)日0点,P点的经度是 90°E,地方时为6:00,故A正确,BCD错误。
13.本题考查极点为中心的部分地区投影图的阅读。阅读地图,图中阴影部分为m日,空白部分为(m+1)日,可知地球呈顺时针旋转,P点的经度是90°E,地方时为6:00,北京时间采用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经线的地方时,比P点时间早2小时,是(m+1)日8:00,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日界线的特点:
14.B
15.D
【分析】
该题考查光照图的解读。
14.
若AB为昏线,说明AB西侧为昼,即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且晨昏线切点在极圈说明此日为6月22日左右。H点位于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时,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
若DF为晨线,则DE为昏线,0°经线地方时为0时,故属于12月22日的范围是从0°向东至180°经线,且属于东半球的范围是从0°向东到160°E经线,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顺着地球在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
16.B
17.C
【分析】
16.
地球7月初到达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夏至是6月22日前后,相邻节气之间差15天,夏至之后15天的节气是小暑,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小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
以二分二至日为时间对称点的节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同。以夏至日为时间对称点,与小满这天对应的节气是大暑,太阳直射同一条纬线,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以春秋分为时间对称点,与小满对应的节气为大寒,太阳直射南半球,纬度数相同,南北纬相反,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地球7月初到达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地球1月初到达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
18.B
19.B
20.C
【分析】
18.
由图中二分二至日对应的位置及图中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可知,甲点位于冬至点之后,乙点位于秋分点之后,丙点位于秋分点之前,丁点位于夏至点之前,国庆节举行建国70年大阅兵时是10月,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在秋分点之后的乙点附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9.
图中显示,乙丙两点关于秋分点对称,且乙点位于秋分点之后,更接近近日点1月初附近,丙点位于秋分点之前,故可知乙点地球公转速度大于丙点,A错误;丙、乙处于夏至点至冬至点之间运动,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动,B正确;乙点位于秋分点后,此时北半球处于冬半年,北京昼短夜长,北极地区存在极夜现象,丙点位于秋分点之前,此时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北京昼长夜短,北极地区存在极昼现象,CD错误;故选B。
20.
太阳位于图中甲乙两点时,太阳直射南半球,邯郸位于北半球,此时昼短夜长,由于甲乙两点关于冬至点对称,因此太阳直射点位于甲乙两点时,昼长相同,A错误;此时太阳直射点直射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相同,B错误;甲乙两点关于冬至点对称,都可能位于冬季,季节可能相同,C正确;但气温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C。
【点睛】
关于二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太阳运动轨迹相同,即其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和正午太阳高度都相等。
21.C
22.C
【分析】
该组试题以板块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板块边界类型的判断以及世界渔场的分布等,试题难度适中。
21.①处为红海,属于板块生长边界,其东西两侧分别是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均为陆地,对应丙。②处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边界处,属消亡边界,太平洋板块俯冲于亚欧板块下方,对应甲。③处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消亡边界上,东西两侧分别是南美洲大陆和太平洋,对应乙。④处位于北大西洋中部,属生长边界,大洋底部板块张裂,对应丁。故选C。
22.①处红海,不是著名渔场。②处附近有北海道渔场,其形成与寒暖流交汇有关。③处位于南太平洋东部,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形成上升流,底部营养物质随海水上泛,形成著名的秘鲁渔场。④处西部有纽芬兰渔场,其形成与寒暖流交汇有关。因此C正确。
23.B
24.D
【分析】
陡峭的峰顶好似恐龙的背脊。说明山峰岩层可能是坚硬的岩浆岩,推测该岛由海底火山喷发产生。1918年,一艘运输船在豪勋爵岛搁浅,1920年,科学家遗憾地对外宣布树龙虾正式灭绝。可能运输船上携带的物种,进入豪勋爵岛,破坏原来的生态系统平衡。
23.波尔斯金字塔岛是一座孤岛,陡峭的峰顶好似恐龙的背脊。说明山峰岩层可能是坚硬的岩浆岩,推测该岛由海底火山喷发产生,B对。流水沉积形成的是沉积岩,易被海浪侵蚀,不能形成陡峭山峰,A错。地壳陷落或海平面上升与大陆分离而成的是大陆岛,不岛屿上陡峭山峰无关,C错。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的岩石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D错。
24.树龙虾曾生活在距离波尔斯金字塔约21千米的豪勋爵岛,是澳大利亚的特产。1918年,一艘运输船在豪勋爵岛搁浅,运输船上可能携带外来物种,进入豪勋爵岛。1920年,科学家遗憾地对外宣布树龙虾正式灭绝。由此分析,“树龙虾曾灭绝”的原因,最可能是外来物种入侵,D对。气候没有明显变化,材料不能体现天敌捕杀、食物短缺,A、B、C错。
25.B
26.A
27.A
【解析】
2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浆岩。图中显示,甲、乙由岩浆变化而来,应属岩浆岩,其中乙要经地壳上升作用才能被外力作用转化为沉积物,说明形成时乙位于地壳深度,而甲可以直接被外力作用转化为沉积物,说明形成时甲位于地表,由此推知,甲为喷出岩浆岩,乙为侵入岩浆岩,因此图示岩石中,花岗岩属于乙,B符合题意,排除A。根据地质循环示意图中各地理事物的逻辑关系判断,丙为变质岩,丁为沉积岩,与花岗岩不属于同类岩石,排除C、D。
26.图中显示,②指向沉积物,只有外力作用才能把岩石变为沉积物,因此②为外力作用,A正确。图中显示,③指向乙(上题判断乙为侵入岩),应为侵入冷凝作用,不是固结成岩作用,B错误。图中显示,④指向岩浆,应为重熔再生作用,不是变质作用,C错误。图中显示,⑤指向丙,丙为变质岩,因此⑤应为变质作用,不是重熔再生作用,D错误。
27.根据第1题的判断可知,甲类岩石为喷出岩浆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却速度快,容易形成气孔构造,A正确。乙类岩石为侵入岩浆岩,岩浆岩中不可能找到化石,B错误。丙类岩石为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矿物重新结晶重组,如果原有岩石具有层理构造也会消除,C错误。图中显示,丁类岩石由沉积物变化而来,应为沉积岩,而大理岩是变质岩,D错误。
28.A
29.D
【分析】
28.
由图可知,图中河流附近大部分地方海拔在5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河道弯曲,说明河流河流主要以侧蚀为主,A正确;图中信息无法判断是否有断层,B错误。河流的溯源侵蚀和下蚀作用主要是源头区和上游地区,不在平原区,图中地形平坦,溯源侵蚀作用不明显,C错误。河流的溯源侵蚀和下蚀作用主要是源头区和上游地区,不在平原区,图中地形平坦,河流下蚀作用弱,D错误。故选A。
29.
图示地区地形平坦,应位于河流下游;河流弯曲,排水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等高线与河流相交时,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弯曲,说明地势西高东低,河流流向是自西向东;河流在凸岸一侧以堆积为主,易形成新的土地,河水较浅便于取水,有利于村落的发展。综上,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河流凹岸侵蚀作用强,凸岸堆积作用强;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因此河流自西向东流。河流的溯源侵蚀和下蚀作用主要是源头区和上游地区。
30.D
31.C
【解析】
30.
读图可知,断层①将灰岩④断开,故灰岩④先形成,断层①后形成;断层①形成后,地表面被侵蚀,形成侵蚀面,之后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砂砾石层②;最后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③。所以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1.
读图可知,砂砾石层的下界存在侵蚀面,可知该面形成的时期遭受侵蚀,BD错误。侵蚀面相对平坦而广阔,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A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
喷出岩形成的年代晚于其穿透的岩层;沉积岩一般是底层形成的年代早,上层形成的年代晚。
32.C
33.D
【解析】
32.读材料可知,和田玉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属于变质岩,C对。侵入岩、喷出岩都是岩浆冷凝形成的,属于岩浆岩,不是玉石,A、D错。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的,与岩浆活动无关,B错。故选C。
33.和田玉产于河床中磨圆程度好的称为籽料。导致和田玉籽料磨圆程度好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搬运作用,搬运过程中流水不断侵蚀玉石,将玉石磨圆,D对。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是变质岩,变质作用产于山上原生矿处,没有磨圆,A错。 在山上岩层中或河流中,受风力侵蚀作用少,B错。流水沉积作用使玉石堆积,不能磨圆,C错。故选D。
34.C
35.D
【分析】
34.
由图可知,组成张掖丹霞陆地地层的主要岩石为泥岩、砂岩和砾岩,该岩层属于沉积岩,C正确。故选C。
35.
张掖彩色丘陵区地质构造主要是沉积岩层、褶皱、断层和向斜成山,所以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沉积物先经过固结成岩,产生沉积岩层,后受水平挤压出现褶皱,后褶皱岩层受力断裂,断裂部分相对抬升,岩层表面受外力风化侵蚀,形成向斜山及丘陵,D正确。故选D。
【点睛】
地壳抬升后,岩层表面地势较高,易受外力侵蚀,岩层易出现缺失或不连续。地壳下沉则表面易出现新的沉积。
36.A
37.D
【分析】
试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
36.由材料“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可知,先有沉积作用,后有岩浆喷出,A正确;由材料“状山常发育在近于水平或倾斜平缓的软硬相间的岩层分布区”可知,桌状地貌最早是沉积用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由材料“大瓦山是地形倒置的向斜山”可知,该地沉积岩因受板块挤压,形成褶皱断层,由材料“顶部覆有坚硬的岩层时,就会形成顶平坡陡的桌状山”可知,最后岩浆喷出,断块抬升形成桌状山。
37.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则上部是石灰岩,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最可能形成喀斯特地貌,D正确。
38.B
39.A
40.D
【解析】
38.从图中信息来看,早期铁路分布明显沿河流河谷分布,主要是由于河谷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铁路修建及运营,B对,ACD错。故选B。
39.图示地区有海拔1300m以上的山地,图示地区地势变化应该是中部较高,河流放射状流向四周,该地区平原面积较小,图示地区不是平原的主体部分,农产品运量较小,B错误;该区域铁路建设目的主要是为了运输原木,因为东北地区是我国三大林区之一,林木资源丰富,人口较少,本地需求量小,主要向外运输,A正确;图示区域位于长白山地区,东北地区的工业主要集中在辽中南地区,该区域工业品运输量小,C错误;东北地区主要的山地是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森林资源广布,平地土层深厚肥沃,石材资源较少,应不是运输主要对象,D错误。故选A。
40.读图,结合上题分析,铁路的修建主要是为了运输原木。而经过多年的砍伐,林木蓄积量减少以及近年来,我国环保力度的加大,对于森林的开采和砍伐进入严格限制阶段,原木生产量减少,所以导致铁路废弃,D对。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飞速发展,设施及运速慢等问题均可以进行技术改造,并非是铁路废弃的原因,AB错。铁路密度大小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其废弃原因与密度大小无关,C错误;故选D。
41.(4+4+2=10分)
(1)①冰期末期,大量冰川融化形成冰雪融水;
②大量冰雪融水受支流山谷地形限制,流速快,搬运作用显著,大量冰川沉积物被搬运至山谷出口;
③出山后,地势变缓,(干流河道阔),水流变宽流速减缓,沉积物堆积形成洪(冲)积扇。
(每点2分,写出2点即可,共4分)
(2)来源:主要来自于冰川沉积物。
原因:①黄土沉积地貌多分布于有支流汇入的宽谷河段,此地段冰川沉积物规模大;
②其形成年代多在末次冰期以后,且不同基岩性质坡前均有发育,说明上游河流带沉积物、本地岩石风化产物不是主要来源。
(来源2分,原因2分,共4分)
(3)①间冰期,雅江河谷沉积物出露(于水面),其搬运、沉积主要受风力作用影响,风力搬运、沉积具有分选性;
②(河谷沉积物中的)黄土粒径小于砂粒,体积小,质量轻,因此能被风力搬运至更远的距离,更高的地方(至山坡)。
(每点2分,写出1点即可,共2分)
【分析】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类型,以及颗粒物沉积的先后顺序。
【详解】
(1)在冰期山坡上覆盖有大量的冰川,到冰期末期,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冰雪融水将冰川沉积物搬运到山麓地带,冰雪融水的冲击在山前平底形成了冲积扇。
(2)根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出:黄土物质主要来源于冰川沉积物。理由是近地表的风将洪积扇中颗粒较粗的沙子带至河岸沉积,颗粒较细的黄土沉积物被近地表风吹拂至山麓地带沉积下来,上覆于冰川沉积物之上。而洪积扇的来源就是冰川沉积物,所以该地区黄土物质的主要来源应该是冰川沉积物。“其形成时间多是末次冰期以后,且不同基岩性质的山坡前均有分布”说明黄土的来源不是本地基岩风化,也不是河流沉积。
(3)该地区经常吹谷风,河谷地带是砂砾与黄土沉积物的来源,风从河谷到山麓,风力逐渐降低,因此颗粒较大的砂砾先沉积、颗粒较小的黄土后沉积。
42.(4+2+2+2=10分)
(1)①位于峡谷,建坝工程量小;②地形为小盆地,利于蓄水;③集水区域较广。
(每点2分,写出2点即可,共4分)
(2)①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的流量大;
②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河流的流量变化大。
(每点1分,写出2点即可,共2分)
(3)①地势平坦,工程量小,造价低;
②经过城镇,客、货运量大;
③满足沿线居民出行需要;
④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每点1分,写出2点即可,共2分)
(4)①A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或:B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②A地坡度较陡,土层较薄(或:B地坡度较缓,土层较厚。)
(每点1分,写出2点即可,共2分)
【分析】
本题通过等高线地形图考查大坝选址、公路选线、植被分布差异等相关的主干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
(1)读图可知,图中P地等高线近于闭合,位于峡谷处,建坝工程量小;上游小盆地的腹地宽广,利于蓄水;P地上游为盆地,集水区域较广,水资源充足。
(2)从题干可知,该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由于降水量大,水源补给充足,河流流量大;由于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导致流量变化也大。
(3)从地形条件分析,图示公路线身体所经地区地势平坦,工程量小,造价低;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经过城镇,客、货运量大,满足了沿线居民出行需要,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4)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降水较多。根据等高线判断,A处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等高线较密集,且位于背阴坡,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较B处差,土层薄于B处;所以其植被长势较B处差。
【点睛】
季风气候区,季节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通过修建水库缓解这一问题,而水库大坝宜建在盆地出口。公路的选线应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于同一地区植被的分布差异,应主要从地形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