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1《认识地球》第1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1《认识地球》第1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30 19:5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地球》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索精神;
2.了解地球仪的作用以及其与真实地球的差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大致过程,知道一些对地球认识的主要学说;
2.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
知道地球仪表面主要点、线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并能正确区分它们。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2017年9月份,微信启动页背景图首次发生变化,画面从人类起源的非洲大陆逐渐过渡为华夏文明起源地,寓意着从“人类起源”到“华夏文”’的历史发展,旨在向亿万微信用户展示华夏大地的河山风貌。
师:相信同学们都用过微信,那是否有人注意过它登录界面的变化呢?
生:有/没有。
师:这两幅图都呈现了地球的全貌,我们一目了然可以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是?
生:球体!
师:没错,地球是个“球”,这在我们看来是毋容置疑的,但是在古代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讨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形状的探索历程。
【新课学习】(板书)一、地球的形状
从古到今,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展示系列图片资料和文字说明,表现人类在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中出现过的几种典型而有影响学说或认识。课件展示整个过程,再分阶段讲解。
(板书)阶段1 盖天说古人由于认识上的局限,认为宇宙是由天地构成的,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圆像张开的伞,地方像棋盘,即“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后来认为天像一斗笠,中间高四周低,盖在地的上面;而地像一个倒扣的大盘子,也是中间高四周低,日月星辰随天盖而运动,这个就是新“盖天说”。
(板书)阶段2 浑天说 出自张衡的“浑天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的关系犹如蛋壳包着蛋黄。
(板书)阶段3 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人类环绕地球一周航行。
师:同学们小组讨论下,观察麦哲伦船队的探险航线,看看,他是从哪里出发的,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最后有没有回到出发点呢?
生: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回到了原点。(边请学生讲,边PPT展示路线)
师:这一次航行证明了一个很重要的结论,那就是——
生:地球是一个球体!
师:这一次航行,麦哲伦是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进行的,是带着殖民扩张的目的的,而在他们到达菲律宾群岛时,麦哲伦船队因为参与了当地部落的斗争而身亡,所以准确来说,完成这次全球航行的是他的船队,他并没有。下面我们来看一则视频,来了解这次航行和麦哲伦。
(板书)阶段4 科学探索阶段 进入20世纪,人类科技高度发展,卫星、宇航员等相继进入太空,人类拥有了直接的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1961年宇航员加加林进入太空亲眼看到了地球的形状确证地球是球体。
师:以上就是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总过程了,对现在的我们而言,地球是一个球体师再简单不过的客观事实,那么,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面可以证明这个客观事实的吗?
生:(可能的答案)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主要有以下几个:
登高望远;
2.远望海上船只靠岸和离岸;
3.月全食的形状;
4.飞机上看地平线是弧线等;
根据学生的答案选下面两个进行讲解。
(1)远望船只靠岸 设情景:在海边游玩时,看到远处驶来的帆船,左侧哪种情况符合实际?
生:第二个。
师:站在海边眺望从远方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远离海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这就是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月食。
师:同学们都听过天狗吃月吧?这其实就是指月食,你们观察月食发生时,阴影的形状,是什么?
生:圆弧、弧形、球形等等。
师:发生月食时,地球挡住了一部分太阳光,我们看到投到月球表面的地球影子的边缘总是弧形的,故而,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结合课本18页的阅读,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真实形状——不规则球体。
展示ppt图片,并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画出描述地球形状的句子。
(过渡)师:了解完地球的形状探索历程后,我们现在来学习地球的大小的相关知识。
(板书)二、地球的大小
活动: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18页的图2-26,自行进行记忆,然后即时提问,并对这些抽象数据进行类比,便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地球的大小,如:赤道的周长相当于10万个400米跑道的总长;地球表面积相当于728亿个足球场的总面积(足球场面积约7000平方米)。
(板书)平均半径-637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过渡)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地球如此巨大,我们要对它的整体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话,该如何操作呢?
生:利用卫星、航拍、进入太空、利用地球仪等。
师:是的,我们可以利用地球仪来进行学习和研究。
(板书)三、地球仪
1.认识地球仪
为了便于看到地球的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借助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的基本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能直观地演示地球的运动等,它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
(过渡)师:地球仪师真实地球的缩小模型,是否代表两者完全一致呢?同学们认真对比这两幅图,来思考这个问题。
地球仪与真实地球的差异,是本节课的难点,用ppt直观展示图来详细讲解地球仪表面的地轴、经纬线和南北极,重视它们的概念理解,以及彼此的区别,降低学生混乱率。
生:地球仪有托盘、有一条轴、表面还有很多线条网格。
师:地球仪表面横竖交织的线和点,是有自己名字的,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点和线。
(板书)2.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
(活动)请结合课本,对地球仪表面的点、线进行判断,将地轴、经线、纬线、南极、北极与图中ABCDE进行一一对应。
请学生进行回答和补充。
(板书)地轴
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轴,是地球的自转轴。注意强调地轴是非真实存在的,知识一根假想轴。
(板书)北极、南极
地轴与地球表面的有两个交点。顶部交点为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底部交点为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其中北极所指示的方向是北极星在的方向。在北极点,所有方向都是南方,在南极点,所有方向都是北方。
(板书)纬线
地球仪表面,所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线圈。边讲解边演示,重点强调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讲解的同时演示动画,辅助理解记忆。
(板书)经线
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
最后展示空白的地球仪图,请同学进行补充。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如图为手机微信的最初的启动画面。这颗“蓝色弹珠”采用的是1972年12月7日由阿波罗17号太空船宇航员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这颗“蓝色弹珠”实际上是一个( )
A.圆柱体 B.不规则的球体
C.圆锥体 D.圆球
2.人类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
A.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 B.郑和下西洋
C.麦哲伦环球航行 D.人类登上月球
3.在中学生科普交流会上,小强对这颗“蓝色弹珠”的描述,你认为有误的是()
A.它的平均半径大约6371千米 B.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C.它最南的点称为南极点 D.它有一根巨大的地轴
4.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认识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
①天圆地方 ②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③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④地球卫星照片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④-②-③-①
5.地球仪中“地轴”与球面交点称为两极,其中北极指向()
A.太阳 B.北斗七星 C.北极星附近 D.月球
6.毛主席曾写诗:“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中日行八万里的“地”指的是哪里?( )
A.赤道 B.北极 C.地球上任何地方 D.南极
【参考答案】BCDC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