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11-23 16:26:20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2010.11.2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浠水县团陂初级中学 潘锐教学项目: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承接上一单元,起铺垫作用
明确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形成基础
关系到其它地理知识
核心内容教法与学法教材教学流程教学反思教材地位作用核心内容有机部分地位作用教材简析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的分析,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这种地势特点对中国气候、河流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法与学法教材教学流程教学反思
了解教材地位作用和教材简析对教学有什么帮助呢?该内容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能初步构建出中国地形图的烙印,对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地形特征、研究地势地形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和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教材教学流程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在中国地势与地形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要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地形的主要特征教学目标认知结构
心理特征
内容要求教法与学法教材教学流程教学反思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掌握我国地势地形分布情况
归纳地形特点
认知地势地形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激发地理兴趣,形成主动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思想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材教学流程教学反思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材教学流程教学反思2课时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连续性课时安排教法与学法教材教学流程教学反思教学法结合学情分析合作探究直观演示集体讨论思考评价分析归纳总结反思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与学法教材教学流程教学反思4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1235第二环节:自主学习 教师辅导第三环节:合作探究 快乐学习 第四环节:总结收获 归纳反思 说教学过程5第五环节:巩固知识 当堂检测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怎么从地理的地势角度理解“大江东去,浪淘尽”?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 自然引出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展开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意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震撼力、吸引力的视频或材料不仅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而且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求知。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地图中表示不同海拔高度的颜色是否有明显地域变化?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根据颜色明显的区域变化,可以把中国地势大致分为几部分?自主学习 教师辅导看一看合作探究 快乐学习1、什么地形为主?3、什么地形为主?2、什么地形为主?从我国地形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可以发现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 213画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变化示意图 画一画合作探究 快乐学习图A和图B所显示的地势特点均为西高东低,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 比一比合作探究 快乐学习 设计意图看一看、画一画、比一比活动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内容和运用知识的目的。通过设置两组对比图案判断正误,说明理由,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且问题答案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的。 合作探究 快乐学习合作探究 快乐学习找一找仔细观察岸线向东向南是我国近海的什么海底地形?我国地势最高阶梯是第几级阶梯? 第二阶阶梯位于哪里?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是第几级阶梯?设计意图合作探究 快乐学习写一写我国三级阶梯以哪些山脉为界,各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海拔高度有什么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参照图D和59页图B,并填写下表 合作探究 快乐学习说一说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的自然环境要素(气候、河流)和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每组集中讨论五分钟,选出代表发现,阐述观点,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合作探究 快乐学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夏季风)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有利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发展农业生产。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对于交通一方面,方便沿海和内陆经济联系,促进发展。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也成为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同时,丰富的水能资源发电,支援工农业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各小组观点总结如下:合作探究 快乐学习合作探究 快乐学习设计意图该环节教师注重点拨、引导,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此过程中,通过学生与学生的活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归纳总结。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并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归纳反思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当堂检测疯狂记忆五分钟 ?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理念是“目标—活动—发展”三维统一,《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在虚拟的问题情境中去听、去记、去背、去再现,而是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去做、去体验、去尝试、去反思。通过合作探究、典型地图分析、古诗词引入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较好学习习惯,锻炼和提高搜集、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是学生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让课堂体现出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理念的实践,一种方向的探索。 教学反思板书设计2010.11.21Thank You !《中国地势与地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势和地形》,七年级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青春期阶段,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节课程的设计充分贯彻该目标。下面我主要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课题承接上一单元,在引导学生已学习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并对中国的疆域与人口有初步了解,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一般来讲,我们在研究一个地区和国家时,都会先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贸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它是七年级”中国地理”核心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2、教学简析: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势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材从结构上分为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复杂多样的地形以及山区面积广大三个部分,教学内容的安排从宏观到微观,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利于学生掌握中国的地势特征,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这种地势特点对中国气候、河流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形复杂多样则需要学生在阅读地图的基础上加以分析,进而认知地形特征,这样的安排不仅能锻炼学生阅读地图、使用地图的能力,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
山区面积广大不仅需要学生阅读地图和进行抽象思维活动,还需要学生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对比分析,获得结论。
(设计意图:该章节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能初步构建出中国地形图的烙印,对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地形特征、研究地势地形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和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3、教学目标: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内容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地图,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情况,通过阅读统计图表和中国地形图,归纳出我国的地形具有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能结合自己认知,谈出我国地势地形对气候、河流、农业生产、人口分布、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讨论、作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地势地形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思索我国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思想。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对教学内容分析以及七年级学生对基本概念掌握不牢的现状,我制定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地势、地形的特征,以及主要地形区。
难点:另外,青少年的学习习惯还未完全形成,对于学习中的不好现象和行为不能正确的判断和处理,所以我制定的教学难点是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形成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的空间观念,地势地形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课时安排:因为教学过程需要完整性和连续性,同时在教学中能借助计算机辅助、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所以我把本节教学内容安排在2课时进行。本次说课中的“说教学过程”我主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流程。
二、教法与学法
为突出重点、讲透难点、探索疑点,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合作探求法、集体讨论法、典型地图案例分析法等,同时为更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多媒体、板书图画等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认知更清晰、更准确。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用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自主探究法等,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激发兴趣(预计4分钟)
导语:(多媒体播放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听完之后提问:怎么从地理角度理解“大江东去浪淘尽”?(学生有感而发,畅所欲言)然后自然引出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展开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设计意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震撼力、吸引力的视频或材料不仅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而且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求知。)
2、讲授新课
(设计意图:我将从学生的生活 体验入手,运用地图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认同这些地理观点,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地理实践活动中去,帮助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一)自主学习我最棒!(预计12分钟)
展示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根据以下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
(1)、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
(2)、根据颜色明显的区域变化,可以把中国地势大致分为几部分?(学生:三部分。)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巡视指导。根据学生自学情况,组织检查,可小组互查。教师抽查,充分发挥小组合租的优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合作探究、快乐学习
活动一:看一看 画一画 比一比
(1)、从我国地形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看一看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学生:西部高、东部低)
(2)、在阅读中国地形图后,各自画一画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变化的示意图。
(3)、再观察一遍示意图,并展示出两种不同自西向东的走势图,让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比一比分析中国地势大致呈什么分布(学生:阶梯状)
(设计意图:问题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内容和运用知识的目的。通过设置两组对比图案判断正误,说明理由,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且问题答案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的。)
活动二:找一找
读地图册《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并引导学生找一找以下答案。
提问:
(1)、我国地势最高的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
(学生: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
(2)、第二级阶梯位于哪里?
(学生:昆仑山脉—祁连山—横断山一线以北以东,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的地区)
(3)、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
(学生:第三级阶梯;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为界)
(4)、海岸线向东向南是我国近海的什么海底地形?(学生:大陆架)
(设计意图:有关地图问题的展示,引导学生讨论发言,也可调动学生总结,解答同学不明白的问题,教师加以分析点评,也符合教育学家布鲁姆的观点“学习中经常取得的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深入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活动三:写一写
填图填表:前面我们已搞清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那么我国三级阶梯以哪些山脉为界,各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海拔高度有什么特点?下面同学们参照图D和59页图B,并填写下表:
阶梯名称 主要地形类型 海拔(单位:米)
第一级阶梯 山地 高原 4000米以上
第二级阶梯 高原 盆地 1000~2000米左右
第三级阶梯 平原 丘陵 500米以下
近海 大陆架 200米以下
活动四:说一说
提问: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的自然环境要素(气候、河流)和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分成A、B、C、D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分成若干个人小组,每个大组讨论一个问题,各小组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阐述本小组观点。(小组发言总结出地势对河流和气候的影响,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设计意图:设计小组讨论并进行辩论环节,教师注重点拨、引导,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此过程中,通过学生与学生的活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归纳总结。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三)、谈收获、做总结
设计意图:简单扼要的课题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逐渐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巩固知识,当堂检测
填写下表:
设计意图:自主复习环节,教师要提出要求,增强目的性,我设立具有激励性的口号“疯狂记忆5分钟,看看谁的效果好”活动,安排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然后讲评,检查学习效果,小组做好评价。
3、课后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的理念是“目标—活动—发展”三维统一,我们知道《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在虚拟的问题情境中去听、去记、去背、去再现,而是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去做、去体验、去尝试、去反思。通过合作探究、典型地图案例分析、古诗词引入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较好学习习惯,锻炼和提高搜集、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希望课堂不仅体现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理念的实践,一种方向的探索。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