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十四 春
朱自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感受春天的美好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2.感受春天的美好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自主导学】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 ,后改为朱自清,字 ,号秋实,江苏扬州
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 、 《绿》等。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风qīng qiāo qiāo________的,草软绵绵的( )的。 ...
(2)风里带来些新fān________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
微rùn shī________的空气里酝酿( )。
(3)鸟儿将cháo________ān________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hū p ng yǐn bà
n________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唱出wǎn zhuǎn ________的曲子,跟轻风流..
水应和( )着。 ..
(4)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huáng yùn________的光,烘托( )出一片安静而和..
平的夜。
(5)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suō________戴着lì________。
3、填空
①《春》的作者是朱自清,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此文的体裁是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③舒活舒活筋骨, ,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刚
起头,有的是工夫,有的是 。
4、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展开,着力地描绘了春草图、 、 、 、
迎春图五幅图画,把一个花卉争荣、生机勃勃、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从
而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5.试分析作者的精巧构思,揣摩作品的情景交融。
【自主合作探究】
6.写景要做到绘声绘色绘形,这才能使所描绘的景物生动形象。请按要求从课文中找出相应
的例句填到表格中。
7、比较下边各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A.盼望着,春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1) B.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2) B.小草从土里长出来,嫩的,绿的。
A.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 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
(3) 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B.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个个都出来 了,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8、在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中,作者也写了人的活动,请默写出这几幅图中有
关人的活动的句子。
(1)春草图:
(2)春花图:
(3)春风图: (4)春雨图: 【反馈检测】(17分)
9、请从原文中找出这些语句填在横线上。(9分)
作者首先从触觉的角度用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写出了春风轻柔温暖的特点,将无形的春风
写成是可感触的,是有形的,这一句是 。
其次从嗅觉的角度将无味的春风写成是有气味的,这一句是
再其次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用 一词写出了春风轻拂下的色彩;又通过写跟轻风流水
应和着的 和 ,写出春风中和谐悦耳的声音。
10、课文以三个比喻句结尾,请读读这三个比喻句,说说赞美了春的什么,并说说这样
的排列顺序与文中的春景描写有什么内在联系。(4分)
(1)赞美了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春景描写的内在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古诗词中,歌咏春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一两句来。(4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欣赏精彩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2.理解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欣赏精彩优美的语言。
2.理解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自主导学】
12. 在下面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闹 飞)着。
②小草也青得________(刺 逼)你的眼。
③山________(湿润 朗润)起来了。
④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衬托 烘托)出一片________(安静 寂静)而和平的夜。
13.按要求默写课文。
①描写春花色彩鲜艳的排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春雨细密、闪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酝酿”一词在不同句中有不同含义,请解释下列句中“酝酿”的含义。
(1)高粱酒正在酝酿之中。 ( )
(2)这个计划他们已经酝酿了很久。 ( )
(3)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 )
【自主合作探究】
15.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为什么一连说了两个“盼望着”,两个“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16.“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闹”换成“飞”或“叫”行不行?为什么?
17.“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卖弄”是贬义词,用在这里赞美鸟的鸣叫似乎不妥。你怎样理解?
18.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三个比喻表现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反馈检测】 (28分)
19.下面是与“春”有关的名句,检测一下你知道多少,试着填写一下。(7分)
(1) ,吹面不寒杨柳风。
(2)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 ,一生之计在于 。
(3)春风又 江南岸,明月何时 我还。
(4)红杏枝头春意 。
踏花归去马蹄 。
20.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5分)
(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这段文字描绘的是________图。作者抓住了________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从静景写到________,从________写到人,由近写到________。
(2).文中“密密地斜织着”的“斜”字,不仅在写 ,而且也写了“织”字是承上句像________ 的比喻而来,准确地表现了春雨的动态。
(3).文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喻体分别侧重描绘了春雨的特点是 、________ _________。
(二)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桃树、杏树、梨树,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抓住了春天里花 的特点。(2分)
(5)、“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写花的__ ,其特点是___ 。此一句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3分)
(6)、说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呀的”是因为什么?( )(2分)
A.野花多,让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觉
B.野花多,而且有阳光照射和风的吹动
C.阳光照射下,明丽的花会反光,就使人产生像眼睛像星星的感觉
D.野花的颜色明丽、丰富,再有阳光的照射
(7)、景物本身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文中有这样的例子,你认为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2分)
(8)、第二段有一处是作者展开的想象。请在原文中画出来,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9)、文中写野花,主要写它的__ 和__ 。(2分)
(10)、这段文字描绘的是一幅什么图景?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2分)
十五 三峡
郦道元
【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文言词汇的古今含义。
2、熟读并背诵课文。
3、感悟三峡之美,热爱祖国壮丽的山河。
【自主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处( ) 曦月( ) 襄陵( ) ...
沿溯( ) 御风( ) 素湍( ) ...
怪柏( ) 飞漱( ) 属引( ) ...
2.三峡具体指哪三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
②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
④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 .
4根据课文内容,解释“峡”的意思。
【自主合作探究】
5.填空: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6.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7.有人认为三峡壮美,有人却说三峡秀美,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最后一句诗写出了渔者怎样的生活?
【反馈检测】
9、填空。
《三峡》选自 ,作者 。
文中写春冬之时山水草木秀丽的句子是 ,对水流急、流速快,描写得最生动的语句是 。
10、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重岩叠嶂 ..
虽乘奔御风 .
或王命急宣 .
空谷传响 .
11.下列各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绝:沿溯阻绝 哀转久绝
B、其间:飞漱其间 其间千二百里
C、自:自非亭午夜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
D、三: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含义。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3、下面句子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C、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三峡》描绘了长江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请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概括四季景色
的不同特点。
夏季:
春冬:
秋季:
15.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加点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阙:通“缺”) B.良多趣味(良:实在)
C.晴初霜旦(旦:早晨) D.林寒涧肃(肃:严肃)
(2).翻译下列各句。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
(3).①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②表现流水急速的句子是:
③表现春冬季水清流缓的句子是:
④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4).文章末尾引用渔者的歌词,其作用是:
(5).写出文中千古传诵的佳句: , 。
(6).找出两个写山的四字短语: , ;找出两个写水的四字短
语: ,
(7).《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
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十六 济南的冬天
老 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2.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具备感悟散文的能力。
3.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与景物描写中的感情。
【重点难点】
2.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具备感悟散文的能力。
3.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与景物描写中的感情。
【自主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澄清( ) 贮蓄( ) 发jì( ) 济南( ) ...
水zǎo( ) 地tǎn( ) 着落( ) xiāng边( ) .
2、本文作者老舍,原名 ,字 ,他的小说代表作是《 》,话剧
代表作是《 》。
3.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
温晴:
②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
秀气:
③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
不忍得:
④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
卧:
4.本文抓住济南“ ”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 ,抒发了作
者 。
5.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这三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自主合作探究】
6.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7.“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不可以?为什么?
。
8.济南素有泉城之称,作者写济南的冬天“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结合课文,说说“空
灵”是什么意思? 。
【反馈检测】(20分)
9.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济南(jǐ) 伦敦(l n) 看护(kān)
B.水藻(zhǎo) 垂柳(chuí) 着落(zhu )
C.暖和(huo) 宽敞(chǎng) 澄清(ch ng)
D.狭窄(zhái) 发髻(ji ) 镶边(xiāng)
10.下列各组词书写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贮蓄 唤醒 水藻 绿萍
B.括风 地毯 薄雪 慈善
C.摇蓝 响亮 境界 澄清
D.奇迹 邪射 狭窄 宽敞
1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4分)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 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
唤醒。
②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 的冬天,干啥还希望
别的呢!
③小村庄的房顶上 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 了!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没有结合句意的一项是( )(3分)
A.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永远是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晴朗无云) ..
B.就是下点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娇柔而秀美) ..
C.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向上看吧 (清澈明亮) ..
D. 自上向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灵活而不可..
捉摸)
13..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8分)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
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①“这”指的是( )(2分)
A.一个老城。
B.理想的境界。
C.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
D.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
醒。
②“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是( )(2分)
A.陈述句 B.反问句
C.设问句 D.一般疑问句
14.与例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句是( )(2分)
例句: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
A.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
水晶。
B.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C.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D.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15..“镶”的意思是把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内或围在另一个物体边缘。你能运用“镶”字说
一两句话吗? (2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体味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学习课文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重点难点】
1. 体味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学习课文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自主导学】
16.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________(A.沐浴着;B.对着;C.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________(A.睡着;B.躺着;C.放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____
(A.吹绿;B.唤醒;C.摇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17.比较下面三个词语的含义。
响晴 响亮 温晴
18.说说下列加点的词所指代的内容。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①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
“你们②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
他们③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
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④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
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⑤呢! ..
19.读句子,回答问题。
(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从整个句子的意思看,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感受是什么?)
(2)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既然说北边缺着点口儿,怎能说“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
(3)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尖只是一个点,怎能说是“一道银边”呢?)
【自主合作探究】
20.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写景,融入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表达了对济南冬天的感情。请联系以下文字来作分析。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2)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21.本文情景交融,作者有时创设情景,有时进行联想,来表达感情,请联系以下文字作具体分析。
(1)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2)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22.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家乡四季一景。
(1)比喻:
(2)拟人:
【反馈检测】
23.课内阅读。(17分)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用“‖”把这段文章划分为三层。(3分)
(2).文中描写景物的顺序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4分)
(3).划横线一句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它的本体、喻体分别是( )(2分)
A.本体是白花,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B.本体是树尖上顶的白雪,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C.本体是树尖上顶的白雪,喻体是白花。
D.本体是顶着白雪的树的样子,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4).用“ ”线在文中画出两处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的地方。(2分)
(5).对括号里的句子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描写黄白相间的山坡,春风化雪,不久人们就会见到山坡原有的颜色。
B.表现济南冬天的温和,雪化了,有水在山坡流动;“山的肌肤”指山坡的草地。
C.描写济南冬天的温和,有水蒸气蒸发升腾的美景,不久雪就会全化了,山坡上原有的颜色比雪色更美。
D.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同的美景,像穿着好看的衣服;“山的肌肤”指春天来临后满山的花草。
(6).这个语段主要是写( )(2分)
A.小雪后山色 B.小山太秀气 C.小雪最妙 D.山的肌肤
(7).作者在描写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处处流露出赞美之情。这种写法我们称作( )(2分)
A.寓情于景 B.情景交融 C.虚实相生 D.情溢于言
十七 夏
梁 衡
【学习目标】
1. 理解夏的特点,感受夏的美丽。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欣赏散文优美的.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重点难点】
1.理解夏的特点,感受夏的美丽。
2.欣赏散文优美的.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自主导学】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1)A.沸(fú)腾 B.芊芊(qiān qiān) ...
C.黛(dài)色 D.轻飞曼(màn)舞 ( ) ..
(2)A.磅礴(páng b ) ..
(3)A.迸(bìng)发 .B.贮(zhù)满 .C.融融(r ng r ng) D.闲情逸(ya)致 ( ) .B.匍匐(pú fú) ..
C.澹澹(dàn dàn) D.春华(huá)秋实 ( ) ...
2.解释下边加点的字词。
(1)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
芊芊:
(2)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
曼: 潜: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
地间升腾。
灵秀: 酿: 升腾:
(4)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
赤: 终极:
3.对下列加线词语理解正确的分别是:
(1)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A.秋的尽头冬 B.指秋天这一终点 ( )
(2)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A.是不是 B.表示转折 ( )
4.分析作者的构思,揣摩作品的内涵。
【自主合作探究】
5.下边的文字是如何在比较中写出夏的特征的?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6.作者写夏天是热烈的,请你联系下边文字的一些词语和景物描写来说明这一点。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7.读下边两段文字,从语言形式上看,你感到哪一段更符合写夏的紧张、急促的旋律,并说说理由。
(1)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2)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他们都弯着腰,个个都汗流满面,他们一心想着赶快收割;麦子运到场上来了,他们一心想着赶快打麦子。
【反馈检测】(15分)
8.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3分)
A. 夏天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B.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
C.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D.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9.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下列语句没有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3分)
A. (这时她们)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B. 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C. 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D.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0.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 这一段开头用“一锅水从冷到沸腾”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2分)
(2). 从“沸腾”—词,人们可以体会到夏天是______________的。(2分)
(3). 这一段是通过对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比较来突现夏的特点的。(2分)
(4)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学习目标】
1. 体会诗情画意。
2. 背诵三首古诗词
【重点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自主导学】
1. 文学常识填空。
韩愈,字 ,唐代 、 ,唐宋八大家之一。辛弃疾,字 ,号 , 著名爱国词人,词风豪放。刘禹锡,字 ,唐代 、 。
2. 古诗词名句默写。
(1)《早春呈张十八员外》描写出早春春草的特点的句子是“ ”。
(2)《西江月》中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描绘夏季特征的词句是“ , ”。
(3)《秋词》中将晴空鹤飞冲天的动人景象与诗人的豪情壮志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 ”。
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绘了怎样的自然美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西江月描写了夏季的农村夜景的哪些景色?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秋词》一诗,一反前人悲秋的感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主合作探究】
4.阅读《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一诗,回答问题。
(1)本诗描绘的是春天那个时段的景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加以说明。
(2)赏析“天街小雨润如酥”。
(3)诗中最精彩的是那句话?做一点赏析。
(4)诗的后两句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反馈检测】(20分)
5.比较两首古诗词,完成下面的问题。(20分)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0分)
A、《秋词》描绘了一幅飞鹤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 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2)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语交际 : 说话有要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学习目标】
1.说话要有针对性,正确面对对方观点
2.说话要有吸引力,吸引对方注意力
3.说话要善于打动别人,引起听众的感情共鸣。
【重点难点】
1.掌握语言的表达艺术。
2.掌握口语交际表述要点。
【自主导学】
1.阅读课文后思考:周恩来针对青年军官的提问是如何回答从而打动在场的听众的?请结合下列步骤分析点评:
(1)青年军官:“为什么不杀蒋介石?”
周恩来:“要杀,这又有什么困难?一句话就行了”。 点评示例:先退一步说,与当时的气氛相适应,不会引起反感
(2)“诸位,在这种形势下,是杀好还是不杀好?”
点评示例:
(3)“杀了一个蒋介石,就会出来一个何介石,李介石。这个何介石呀,他一上台,就会公开地和日本人勾结来攻打西安,内战就会继续,中国就会灭亡。如果不杀呢,现在蒋在我们手中,就可以逼将抗日。”
点评示例:
(4)一位青年官提出“共产党和蒋介石势不两立,为什么这次不趁机报仇?”
周恩来举例分析:“徐海东一家36口人被蒋介石杀了35口人,这个仇够深了吧,可是,这次他还是主张不杀蒋介石。”
点评示例:
【自主合作探究】
2.这一案例中周恩来运用了哪些谈话技巧呢?
3. 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中,你的好朋友小华(丽)没考好,不想回家。你是他(她)的好朋友,想到你家过夜,你该怎样说?
4.我国古代也有许多口才出众的人,你能举一个例子并分析他的语言技巧吗?
【反馈检测】(20分)
5.学校组织大家捐款给贫困地区的孩子,班里学生的热情不高,班主任让你发动一下。
你想怎么说?(10分)
.你的好友小A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成绩一落千丈,班主任召集班干部与小A谈心,让
他认识其危害,并请大家都为她题写一句勉词。请你也写上一句。(必须用上一种修辞手法)(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