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积累运用(24分)
1.(2022九下·顺德开学考)默写古诗文。
(1)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将军角弓不得控, 。瀚海阑干百丈冰, 。(岑参《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
(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 ? 。(文天祥《过零丁洋》)
(4)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曹刿论战》中表达出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句子是: , ,必以情。
2.(2022九下·顺德开学考)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掌柜说,样子太傻,怕shì hòu 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2)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xuàn rǎ ,意境会更鲜明。
(3)那索似有qiān jūn zhī lì ,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4)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chuī mǎo qiú cī 之人。
3.(2022九下·顺德开学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团长看着那些战士们抄写的东西,一句一句地修改,掂量着每一个字的轻重。
B.在新冠病毒的溯源问题上,美国一些政客始终想甩锅给中国,真是荒唐至极。
C.因有大量的阅读,现如今,不管写什么文章,他都可以信手拈来,一挥而就。
D.妈妈这段时间不知道怎么了,炒菜时总是忘记了放盐,吃起来简直味同嚼蜡。
4.(2022九下·顺德开学考)下列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那些平凡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充分揭露了主人公高尚的心灵。 (把“心 灵”改为“品格”)
B.文章的主题确认后,还需要根据主题的需要组织、选择材料,以确保材料为主题服务。(“组 织”与“选择”位置互换)
C.同学们,我们写作文时,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删除“不要”)
D.一个人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是看他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在“看 他”后加“是否”)
5.(2022九下·顺德开学考)下图的书法作品内容是古诗名句,请把它完整地抄写在横线上,并加上标点符号。
6.(2022九下·顺德开学考)根据诗歌内容(或题材)来划分,下列诗歌与图中古诗不相同的一项是()
A.《逢入京使》(岑参) B.《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C.《雁门太守行》(李贺) D.《月夜忆舍弟》(杜甫)
二、阅读(46分)
(2022九下·顺德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遏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①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②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选自《王冕好学》)
【注释】①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②曷:同“何”,为什么。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尝趋百里外 ③门人弟子填其室 ④俟其欣悦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听已/亦若是则已矣
B.依僧寺以居/不可久居
C.恬若不见/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安阳韩性闻而异之/渔人甚异之
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夜 潜
出 坐 佛 膝 上 执 策 映 长 明 灯 读 之 琅 琅 达 旦
11.阅读甲乙两文,说说宋濂和王冕的求学经历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022九下·顺德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教室卫生,该由谁来打扫?
①不久前,一项关于“教室卫生该由谁来打扫”的小调查,引发网友热烈讨论。老师?学生?还是家长?人们看法各异。对于不少人来说,打扫卫生是学生时代的鲜活记忆。日常小保洁,定期大扫除,既要负责班级的一亩三分地,还要管好公共包干区,秋扫落叶冬扫雪,可以说是“日常操作”。一面小小的卫生流动红旗,承载着许多人对班级荣誉的最初感知。
②“教室卫生该由谁来打扫”之所以引发讨论,在于此前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准备开学,学校通知需要几名家长协助对教室进行大扫除,并在群里询问家长意愿。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家长帮忙打扫教室卫生的事情还有不少。有的家长自告奋勇、轮流代劳,有的甚至花钱雇钟点工打扫教室卫生。大扫除事情不大,低年级班级出于安全等因素考虑,请家长协助也并非不能理解。但这个话题受到关注,更重要的还是因为背后折射出家校关系和劳动教育等深层次问题。
③孩子的成长需要学校、家长共同努力,但家长应如何关注和配合学校教育,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和监督?在学校教育中,哪些是老师的分内工作,哪些又可以由家长承担?这些都是家校共育绕不开的问题。打扫卫生虽然是件小事,却也促动人们思考,如何进一步厘清家校职责,推动家校共育,不缺位、不越位,为孩子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
④“教室卫生该由谁来打扫”,也是一道关于劳动教育的考题。我们总说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劳”为什么重要?因为“劳”不仅关系劳动技能的获得、劳动习惯的养成,更关乎意志品质的磨炼、责任担当的培养。也正因此,不久前公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通过劳动教育,让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创造磨炼意志、提升素养,才能为他们的成长积蓄更多能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劳动形态如何变化,劳动的精神内涵永不改变,劳动教育的价值永不过时。
⑤近年来,青少年群体中在一定范围出现劳动意识单薄的现象,劳动的育人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究其原因,除了一些家长大包大揽、处处代劳之外,有的学校出于安全考虑,采取以课代劳、以教代劳等,也使劳动教育陷入“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的处境。通过避免劳动的方式,来简化处理劳动教育和安全管理的问题,无异于因噎废食,也忽视了在实践中教会学生评估、应对、防范风险的能力,而培养这些能力本就是劳动教育的内涵之一。
⑥相较以前,今天的学生成长环境更加优越,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回到打扫教室卫生这件小事,这既是为了让校舍窗明几净,更是一堂难得的劳动教育课。家长们扭转“重智轻劳”的想法,学校在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的同时,也不妨利用好这些校内劳动机会,关注劳动的结果更重视劳动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也储存一份纯真的回忆。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1月01日,有改动)
12.下列是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门见山提出“教室卫生该由谁来打扫”这一话题后,先后从家校教育和劳动教育两方面 深层次进行论述。
B.文章第⑤段针对家长包办、学校忽视实践导致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的现象,指出当前劳动教育 存在的主要问题。
C.作者认为日常小保洁、定期扫除等工作是学生应该做的“日常操作”,所以,极力反对家长们 协助孩子打扫教室。
D.学校在组织学生的劳动教育时,要让孩子们多动手、多实践,同时,既要关注劳动的结果 也要重视劳动的过程。
13.阅读选文,概括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义。
14.结合选文,分析链接材料中的现象,并向学校提出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链接材料】去年,某中学面向七年级学生做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衣服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
(2022九下·顺德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招手
彭程
①这两年间,我心中最舒坦的一件事,是和年逾古稀的父母做了邻居。他们和我住在同一小区,同一幢楼,相邻的单元里。走一个来回,包括上下电梯,只需五分钟。
②十多年前的冬末,他们从三百公里外的冀东南小城迁到北京,去年夏初,又从三十公里外的郊区小镇,迁到我居住的三环边的小区里。父母年龄越来越大,能够就近照顾他们,是我们兄妹的共同心愿。
③转眼一年过半,我并没有照料他们什么,倒是总受到他们的呵护。骤雨来袭,再不用担心出门时窗户大敞,因为他们会及时过来关上;晚上回家,餐桌上经常摆放着母亲做好送过来的吃食——包子或炒饼,茄夹或馅饼,温乎乎的,像童年记忆中,母亲抚摸我脸颊的那双手。
④有父母在身边,我内心的幸福滋长得茂盛。
⑤刚搬来时,他们说:“这下好了,你们晚上别开伙,就来我这边吃吧。”很快,他们就失望了——儿子媳妇都忙,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错过饭点是常有的事。到了周末,我们才能凑在一起吃上一两顿饭。为了这一两顿饭,母亲会提前很久做准备。
⑥虽然不是每天都去父母家,但每天我都能和他们相见,用的是当初谁也没有想到的方式——招手。
⑦他们和我,父母和儿子,每天清晨,一方在院子里,一方在房间里,隔着几十米的距离,相互招手。这个动作,成了每天的固定节目。
⑧父母有早起散步的习惯。一年多来,除了冬季,在其他三个季节,每天早晨他们都会定时出门。六点多钟,我走进厨房,张罗简单的早餐。从窗边向下张望,多半就会看到父母已经在楼下的小花园里散步了。花园是被几幢楼围起来的一个椭圆形空间,不大,尽在我的视野中。通常,母亲走在前面,目光平视,父亲跟在后面十几米处,佝偻着腰,看着地面。但每当面对我所在的这幢楼时,他们都会抬起头来,向着我家这扇窗户张望。
⑨我知道他们在等我,于是我伸出手,朝他们挥动。
⑩不记得第一次招手是怎样发生的,但自从有了第一次,便每天如此,成了习惯。
这样大约过了一个月,有一天早晨,我忽然萌生一个孩童般的念头。他们在半个小时的散步时间里,每次走到面对我家窗边的位置时,都一如既往地抬头望着,一共五六次。但我没有像以往那样,伸出手去跟他们打招呼。最后两次,他们停下脚步,望着这儿,议论着什么。我知道他们在说怎么没见到儿子。他们向东边走,要回自己住的单元里去了,在二三十米长的路上,他们还不时地停下脚步,身体扭转过来,仰头朝我这边望。
没过几分钟,电话响了,是母亲打来的。她问:“今天怎么没看见你,没有听说你要出差啊,是不是生病了,哪里不舒服?”
我心里掠过一丝疼痛。我觉察到,我的游戏中有一种孩童般的顽劣。
从那以后,每天早晨我进厨房第一件事就是走到窗边,拉开纱窗,伸出胳膊向他们招手,然后才开始准备早餐。
这样,招手对我而言便有了一种仪式感。做完这个动作,我才会感到心中踏实,这一天的开始也就仿佛被祝福过,变得明亮且温暖。对父母而言,这个动作的意义更大。当脚步日渐迈向生命的边缘时,亲情也日益成为他们生活的核心。
我把这当作是冥冥中的一种赐予。招手,父母和儿女之间,血脉和骨肉之间,呼唤和应答,自然而然,但又意味深长。
父亲和母亲,一位七十八岁,一位七十五岁。
父母的长寿,让我欣慰;父母的衰老,让我忐忑。每当看到一些耄耋之年甚至期颐之年的老人身体康健,精神矍铄,不论是否相识我都为之欢欣。潜意识中,我总是把父母的未来和这些老人的现状相叠加。但亲友或同事家老人的猝然离世,又时时提醒我,命运无从测度、难以掌控,不情愿发生的事情照样可能发生。
我只能叨念,希望在他们体力衰弱的诸多表现中,在那些动作变得迟缓、脚步变得蹒珊、目光变得浑浊的表现之前,不要加上一个“更”字。那些一点点剥夺他们尊严的伎俩,那些让我们心里的疼痛一寸寸累积的东西,虽然终归要来临,但请来得迟一些,再迟一些吧。
我自认为是一个彻底的唯物论者,但到了如今的年龄,有时却希望,真的有一个无所不能的神灵,那样我会向他祈祷——
请你保持这一幕,让我和父母,永远能够像今天这样,相互招手。请将这一幕,固定成永恒的风景。
(选自《读者》 2021年第17期,有改动)
15.阅读全文,概括“我”和父母做邻居,是“心中最舒坦的一件事”的原因。
16.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在二三十米长的路上,他们还不时地停下脚步,身体扭转过来,仰头朝我这边望。(从描 写方法的角度)
②我觉察到,我的游戏中有一种孩童般的顽劣。(从加点词的角度)
17.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18.关于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为什么?
三、写作(50分)
19.(2022九下·顺德开学考)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完成写作。
叶,没有团结的意识,构不成一树的绿荫;
叶,每一次离开枝头,都做好了化作春泥的决心;
叶,经过风雨的洗礼,长出成熟的标志;
叶,没有蜂蝶的迷恋,依然展示自己的美丽……
这首诗,带给你怎样的思考或体验呢?学校举行“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主题征文活动,请你结合这首小诗,写一篇文章投稿。可以讲述经历,可以抒发感想,也可以阐述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及个人信息;不少于500字。
四、附加题(10分)
20.(2022九下·顺德开学考)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下午某个时候,我抬起头来,向四周瞧了瞧,看见西沉的太阳正在墙上涂上金色的落日印记,我问道:“我该怎么办?”
我心灵的回答—一“立即离开桑菲尔德”——是那么及时,又那么可怕,我立即捂住了耳朵。我说,这些话我现在可受不了。“我不当爱德华·罗切斯特先生的新娘,是我痛苦中最小的一部分,”我断言,“我从一场美梦中醒来,发现全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种恐惧我既能忍受,也能克服。不过要我义无反顾地马上离他而去却让我受不了,我不能这么做。”
但是,我内心的另一个声音却认为我能这样做,而且预言我应当这么做。我斟酌着这个决定,希望自己软弱些,以躲避已经为我铺下的可怕的痛苦道路。而良心已变成暴君,抓住激情的喉咙,嘲弄地告诉她,她那美丽的脚已经陷入了泥沼,还发誓要用铁臂把她推入深不可测的痛苦深渊。
“那么把我拉走吧!”我嚷道,“让别人来帮助我!”
“不,你得自己挣脱,没有人帮助你。你自己得剜出你的右眼,砍下你的右手,把你的心作为祭品而且要由你这位祭司把它刺穿。”
我蓦地站了起来,被如此无情的法官所铸就的孤独,被充斥着如此可怕声音的寂静吓坏了。
(节选自《简·爱》)
(1)下列是小说主人公简·爱生活过的四个地方,按情节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洛伍德学校 ②圣约翰家 ③舅妈家 ④桑菲尔德庄园
A.③①④②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2)比较阅读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阅读鉴赏力。联系下面的评论,结合原著内容,分析《儒林外史》中的沈琼枝和简·爱共同的“个性”。
【链接材料】法国评论家欧仁·福萨评价简·爱:“充满生气勃勃的个性。”
(3)运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是《简·爱》的写作特色之一,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这种叙事角度的运用有什么效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燕然未勒归无计
(2)都护铁衣冷难着;愁云惨淡万里凝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伤心秦汉经行处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古诗文言文默写。根据提示默写,注意勒、凝、汗青、察的写法。
故答案为:
(1)燕然未勒归无计
(2)都护铁衣冷难着 愁云惨淡万里凝
(3)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4)伤心秦汉经行处
(5)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言文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答案】(1)侍候
(2)渲染
(3)千钧之力
(4)吹毛求疵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解答此类问题时,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音和字形基础,答题时仔细看拼音,并联系词义书写汉字。shì hòu 为侍侯; xuàn rǎ 为渲染; qiān jūn zhī lì 为千钧之力; chuī mǎo qiú cī 为吹毛求疵
故答案为:
(1)侍候
(2)渲染
(3)千钧之力
(4)吹毛求疵
【点评】根据拼音写汉字是基础部分常考题型之一。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注意在平时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联系词义作答,并规范书写。
3.【答案】D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句意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ABC.正确;
D.有误,“味同嚼蜡”形容说话或文章枯燥乏味。用在此处不恰当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句意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易错点是句意理解不到位,词语理解不正确。
4.【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用词不当;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
A.有误,搭配不当,应将“揭露”改为“展示”;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5.【答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汉字笔画笔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书写。将书法作品中的古诗完整抄写下来,用正楷,书写工整、美观,抄写要准确。注意标点的使用。
故答案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书写。根据题目的要求,用正确的书体去写,注意书写要美观。
6.【答案】D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诗歌题材分析。图中诗歌为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
A.边塞诗。
B.边塞诗。
C.边塞诗。
D.思乡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题材分析。书法作品中的古诗从题材看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答案】7.得到;快步走;挤满;等待
8.①抄写完毕后,便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
②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
9.D
10.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11.相同点:①都勤奋好学;②学习条件都非常艰苦
不同点:①宋濂的从师问学是主动到百里之外,上门求师。②王冕是因为苦学而被名师看中,被名师录为弟子。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仍是文言文阅读的主要考点之一。考查方式为解释或辨析,题型以填空和选择为主。对于一词多义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时的积累,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并理解记忆。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
(4)本题考查断句。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主谓之间要停顿,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对比。概括人物形象要全面、客观,要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来分析。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分析。要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
【附参考译文】
【乙】文参考译文:
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响亮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异,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7.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①句意:无法得到书来看。致:得到;
②句意:曾经跑到数百里以外。趋:快步走;
③句意: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填:挤满;
④句意:等到他高兴了。俟:等待。
8.(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中重点词语有:走,跑;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句意为:抄写完毕后,便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
②中重点词语有: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句意为: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
9.题考查一词多义。A.不同,完/罢了;
B.不同,居住/停留;
C.不同,好像/如;
D.都是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故答案为:D。
10.本题考查为断句。此题根据文意:(王冕)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夜潜出”“坐佛膝上”“夜潜出坐佛膝上”中的“出”“坐”“执”是王冕读书的连续动作,“琅琅达旦”是王冕读书时间之长,句子之间应断开。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对比。【甲】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写宋濂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从借书之难写自己学习条件的艰苦。因家贫无书,只好借书、抄书,尽管天大寒,砚结冰,手指冻僵,也不敢稍有懈怠。又从求师之难,写虚心好学的必要。百里求师,恭谨小心。突出宋濂在家中贫穷的情况下,仍勤奋好学、刻苦读书;【乙】文“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通过写王冕家里穷困无法上学,放牛因为看书忘记牛以及寺庙读书的事,表现他勤奋好学,专心致志。据此可知两人的共同点都是:勤奋好学;学习条件都非常艰苦。不同点: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写宋濂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可看出宋濂是主动跑到百里外求师。【乙】文中“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写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王冕成了大学问家。可看出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因此被韩性收做弟子的。【甲】文中“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答案】12.C
13.①使孩子们获得劳动技能的、养成劳动习惯的;②磨炼意志品质、提升素养;③培养责任担当;④教会学生评估、应对、防范风险的能力;⑤储存一份纯真的回忆。
14.从材料来看,某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存在参与劳动实践的次数少、能力弱、方法少等问题。建议学校每周至少组织一场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多动手;劳动实践可以包括家务的练习、家电的使用等内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给学生讲解家电使用的安全事项。
【知识点】见解表述;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对题目中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题目的要求,在文中找出答案,分点概括,语言要简洁。
(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提建议。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提意见和建议。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BD.正确;
C.有误,由“大扫除事情不大,低年级班级出于安全等因素考虑,请家长协助也并非不能理解”可知,作者觉得家长们协助孩子打扫教室可以理解,选项“极力反对家长们协助孩子打扫教室”错误。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劳’不仅关系劳动技能的获得、劳动习惯的养成,更关乎意志品质的磨炼、责任担当的培养”“在实践中教会学生评估、应对、防范风险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也储存一份纯真的回忆”即可提炼出答案。
14.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提建议。由[链接材料]“从没有洗过一件衣服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可知,该中学七年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次数少,使用家庭生活用具的能力较弱,方法掌握的情况不理想。由“通过劳动教育,让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创造磨炼意志、提升素养,才能为他们的成长积蓄更多能量”“学校在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的同时,也不妨利用好这些校内劳动机会,关注劳动的结果更重视劳动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可知,学校在组织学生的劳动教育时,要让孩子们多动手、多实践,要让孩子多动手,掌握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建议示例:①通过学校的各种安排来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比如每周一次的打扫教室,月底的学校大扫除、清除杂草等。②可举办相关生活技能比赛,激发学生掌握生活技能的兴趣。或者举办生活技能专家讲座,给学生讲解家电使用的安全事项。
【答案】15.示例:①父母年龄大了,和父母做邻居方便照顾父母;②享受父母的关爱,感觉像回到童年;③看到知道父母安好,“我”感到心安;④和父母做邻居可以经常与父母交流,让亲情不被空间所阻隔。
16.①这个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停下”“扭转”“仰头”“望”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没看到“我”招手后的担心、挂念和着急,表现了父母对“我”的浓浓爱意。
②“顽劣”原指顽固无知,句中指“我”做法的幼稚与不妥。“顽劣”一词表现了“我”对自己这一行为的痛心和懊悔。
17.示例:这一段收束全文,深化主题。作者希望自己和父母的招手可以永远进行下去,让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永远存在。既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赞美和歌颂,也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18.【示例1】赞同“抒写家庭亲情”的看法。文中写父母做好饭菜送到“我”家、父母下楼散步、“我”招手同他们打招呼、“我”希望父母健康长寿等生活小事,无不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示例2】赞同“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的看法。文中的父母,是“我”的父母,同时也是千万家庭中父母的典型代表。“我”的父母距离“我”比较近,“我”能够时刻关注他们,关爱他们,然而像“我”家这种情况的家庭又有多少呢?大部分家庭的父母都与子女分离,他们被迫孤独地生活着……这篇文章显然是作者在提醒人们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状态。
【知识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题干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答案进行归纳概括,要点要全面。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①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③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④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⑤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
⑥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
(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结构上:
①总结上文。
②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③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
内容上:
①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
②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
③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
④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⑤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分析。开放性试题,要言之有理,经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以文章描写为归纳主题的依据。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开头说:“这两年间,我心中最舒坦的一件事,是和年逾古稀的父母做了邻居”,然后全文对“舒坦”的原因作了具体解释。根据“父母年龄越来越大,能够就近照顾他们,是我们兄妹的共同心愿”,可知和父母做了邻居,能方便就近照顾他们,因为他们年龄越来越大,更需要子女的照顾;根据“转眼一年过半,我并没有照料他们什么,倒是总受到他们的呵护”“像童年记忆中,母亲抚摸我脸颊的那双手”,可知和父亲做邻居,能更近地享受父母的关爱,给人又回到童年时备处父亲呵护的感觉;根据“从窗边向下张望,多半就会看到父母已经在楼下的小花园里散步了……母亲走在前面,目光平视,父亲跟在后面十几米处,佝偻着腰,看着地面”,可知“我”能天天早上看到父母亲一起散步,得知他们安好,因此心里也感到安宁;根据“虽然不是每天都去父母家,但每天我都能和他们相见,用的是当初谁也没有想到的方式——招手”,可见与父亲住得近,可以经常与父母亲交流,空间的阻隔不再是问题,从而使亲情交流更为方便。
16.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①“在二三十米长的路上,他们还不时地停下脚步,身体扭转过来,仰头朝我这边望”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赏析。这个句子在第 段,结合“有一天早晨,我忽然萌生一个孩童般的念头”“每次走到面对我家窗边的位置时,都一如既往地抬头望着,一共五六次。但我没有像以往那样,伸出手去跟他们打招呼”,可知因为“我”故意与父母亲开玩笑,没有和往常一样向父母亲招手,因此父母亲非常担心,“他们向东边走,要回自己住的单元里去了,在二三十米长的路上,他们还不时地停下脚步,身体扭转过来,仰头朝我这边望”,运用了动作描写,“停下”“扭转”“仰头”“望”表现了他们由于没看到孩子向他们招手,心中非常疑惑、不安,急切地盼望着能看到孩子的身影,写出了父母对“我”的担心、牵挂,表现了父母亲对孩子细心关爱的亲情。
②“我觉察到,我的游戏中有一种孩童般的顽劣”,“顽劣”本义是指人顽固恶劣。作者之所以说自己“顽劣”,要结果上下文来理解。根据“不记得第一次招手是怎样发生的,但自从有了第一次,便每天如此,成了习惯”,可知“我”和父母亲遥遥招手已成了固定的仪式。“这样大约过了一个月,有一天早晨,我忽然萌生一个孩童般的念头”,是指“我”突然童心发作,想和父母亲开个玩笑,于是故意在看到他们抬头仰望时没有招手。根据“没过几分钟,电话响了,是母亲打来的。她问:‘今天怎么没看见你,没有听说你要出差啊,是不是生病了,哪里不舒服’”,可见“我”的做法引起了父母亲的担心,因此“我”为自己的做法感到后悔,“心里掠过一丝疼痛”。“我”的想法和做法远称不上“顽劣”,但对父亲心理上引起的焦躁不安却是严重的,因此“我”深感自己行为的幼稚不妥,极为后悔。
17.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结尾段“请你保持这一幕,让我和父母,永远能够像今天这样,相互招手。请将这一幕,固定成永恒的风景”,作者希望能把与父亲“招手”这一动作长久地进行下去,是希望父母亲健康长寿,与亲情保存得为长久。这一美好愿望,也是天下子女的共同心愿。以此愿望结束全文,对文章表达的赞美亲情的主题是一种深化和升华。
18.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分析。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这两种看观点都有道理。或选择其中任意一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如果赞同“抒写家庭亲情”的看法,可结合“骤雨来袭,再不用担心出门时窗户大敞,因为他们会及时过来关上;晚上回家,餐桌上经常摆放着母亲做好送过来的吃食一一包子或炒饼,茄夹或馅饼”,可见父母对“我”关怀备至。“虽然不是每天都去父母家,但每天我都能和他们相见,用的是当初谁也没有想到的方式——招手”,写“我”每天与父母打招呼;“父母的长寿,让我欣慰;父母的衰老,让我忐忑”,表明“我”希望父母健康长寿,这些事情,都凝聚着父母与子女间的浓浓亲情。如果赞同“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的看法,文中也有较多内容反映了这点。如“父母年龄越来越大,能够就近照顾他们,是我们兄妹的共同心愿”“他们和我,父母和儿子,每天清晨,一方在院子里,一方在房间里,隔着几十米的距离,相互招手。这个动作,成了每天的固定节目”,写“我”能每天看到父母亲,心里非常安宁。但这种不存在空间阻隔的亲情,很多普通人是享受不到的。“空巢老人”数量在不断增加,这是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本文也委婉地表达了对关注老人年生活状态的重视。
19.【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根据“没有团结的意识,构不成一树的绿荫”可提炼话题“团结”;根据“每一次离开枝头,都做好了化作春泥的决心”可提炼话题“奉献”;根据“经过风雨的洗礼,长出成熟的标志”可提炼话题为“坚强”;根据“没有蜂蝶的迷恋,依然展示自己的美丽”可提炼话题为“自信”。任选其一可以讲述经历,可以抒发感想,也可以阐述观点。比如以“自信”为话题写作此文,“自信”指自己面对困难要有自信心,努力向上,自我勉励,奋发图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未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我们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自身的不足,任何人都应该有自信心和坚持。自信真的很重要,每次比赛的时候都不要去想自己以往的成功或失败,因为每次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行文中要通过具体事例,结合自己的经历,阐释自信的必要性、重要性。注意语言的运用,要富有激情,用情感打动观众,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范文】
自信的力量
“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这是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教导后世的至理名言,由此可见,自信是我们成功的基石,在我们人生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丢失自信。
倘若我们丢失了自信,便会“前怕狼,后怕虎。”许多事情不敢下手去做,从而丧失许多宝贵的机会,就难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不是事情难以办到,我们才失去了自信,而是因为失去了自信,事情才难以办到。”1951年,英国女医生弗兰克林从自己拍摄X射线衍射的照片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她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却换来了一片质疑与非议,人们无法相信一名普通的医生能提出这样高深的理论问题。在巨大的压力下,女医生动摇了,失去了信心,没能将研究继续下去。后来,另外两位科学家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果,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然而,他们最初关于dna结构研究论文的发表比弗兰克林的发现晚了两年。如此,她该是追悔莫及吧。然而时间无法倒流,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她终究是被她的怯弱、不自信打败了。
我承认,我在许多方面也并不自信,曾经因为多次失败于某一件事而丧失信心,许多事情也不敢果断去做,也羞涩于表现自己。正因为如此,我错过了许多机会,心中也平添了许多遗憾。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将失去的自信重新找回来,只是不想某一天独自叹息。
失败与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自信,丧失了激发我们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让我们重拾信心,始终坚信:人生航船由我们自己掌舵,只要鼓起自信的风帆,就能战胜风浪,抵达美好彼岸。
【点评】材料作文理解材料的中心是作文的关键,要根据所给的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根据提练出的看法和观点确定写作方向。
20.【答案】(1)A
(2)沈琼枝善诗书,看重名节,被骗做妾,得知不是正室后不甘心作小,私逃出南京,靠刺绣、卖文自食其力,是一个自立自强的女性形象;简·爱坚持爱情的平等,得知罗切斯特已经有了妻子,简·爱选择离开,不愿做依附于他的情人。可以看出她们都是自尊自爱、独立自强的女性,力求精神上的平等自由,具有敢于反抗的个性特点。
(3)①选文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有利于刻画简·爱的内心活动,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表现简·爱内心的痛苦与挣扎。②同时,使用第一人称还可以拉近人物与读者间的距离,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真实丰满。
【知识点】《简·爱》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了解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简 爱从小失去父母,幼小的简 爱寄养在舅妈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去世后,简 爱过了10年备受歧视和虐待的生活,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从此,她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了,简 爱被送进了罗沃德孤儿院。简 爱在洛伍德学校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并在这所学校任教两年,由于谭波尔小姐的离开,简 爱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在桑菲尔德庄园,她爱上了罗切斯特,当婚礼在教堂悄然进行时,突然有人出证:罗切斯特先生15年前已经结婚,这使两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简 爱离开了罗切斯特。在寻找新的生活出路的途中,简 爱风餐露宿,沿途乞讨,历尽磨难,最后在沼泽地房被牧师圣 约翰收留,并在当地一所小学校任教。据此可知,小说主人公简 爱生活过的四个地方,按情节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为:③①④2。
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儒林外史》中的沈琼枝:宋家本应明媒正娶,却只想纳其为妾,沈父无措,沈琼枝却要将一切事情原委弄个究竟后再做打算,她进宋家后,用证据反抗宋为富的婚姻“诈骗”行为,面对盐商的不肯出现,她以退为进,见机行事,逃出宋家后,她于南京落定,只靠手艺与才艺自养,即使当时社会容不下她的抛头露面,她依然义无反顾地奋力抵抗命运,这些都可见沈琼枝是一个敢作敢为,自立自强的女性形象;结合[链接材料],简 爱“生气勃勃的个性”体现在她的爱情观上。她的爱情观是比较纯洁的,自己在深爱对方的同时,也渴望得到对方同样的爱。当她知道罗切斯特已经是有妇之夫的时候,她感到自己纯洁的爱情受到了玷污。所以毅然决然地选择放弃了这段感情。当救助她的圣 约翰向简 爱表明心意的时候,简 爱能够明确拒绝圣约翰的求爱,也拒绝了安稳的生活。简 爱的情感丰富,且敢爱敢恨,在选择伴侣的时候更考虑两人精神世界的契合度,而非金钱和地位的利诱,更不是找一个所谓的栖身之所。她追求平等的地位和自由的爰情,具有敢于反抗的个性特点。
(3)本题考查第一人称视角怍用的分析。由第②段“我心灵的回答——'立即离开桑菲尔德'一一是那么及时,又那么可怕,我立即捂住了耳朵。我说,这些话我现在可受不了”“不过要我义无反顾地马上离他而去却让我受不了,我不能这么做“和第③段“但是,我内心的另一个声音却认为我能这样做,而且预言我应当这么做”可知,选文内心独白中可以看出简 爱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子后的思想斗争。同时,主人公视角第一人称叙述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可以更真切地揭示自己深层的内心世界,读者也更容易走进她的内心,感同身受。
故答案为: (1)A
(2)沈琼枝善诗书,看重名节,被骗做妾,得知不是正室后不甘心作小,私逃出南京,靠刺绣、卖文自食其力,是一个自立自强的女性形象;简 爱坚持爱情的平等,得知罗切斯特已经有了妻子,简 爱选择离开,不愿做依附于他的情人。可以看出她们都是自尊自爱、独立自强的女性,力求精神上的平等自由,具有敢于反抗的个性特点。
(3)①选文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有利于刻画简 爱的内心活动,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表现简 爱内心的痛苦与挣扎。②同时,使用第一人称还可以拉近人物与读者间的距离,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真实丰满。
【点评】
⑴本题考查了解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要认真阅读原著,了解内容,梳理情节。
⑵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分析人物形象的五种角度:
①从所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⑶本题考查第一人称视角怍用的分析。记叙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我,我们):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便于抒情
2.第二人称(你,你们):面对面交流,亲切,便于抒情
3.第三人称(他。他们):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积累运用(24分)
1.(2022九下·顺德开学考)默写古诗文。
(1)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将军角弓不得控, 。瀚海阑干百丈冰, 。(岑参《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
(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 ? 。(文天祥《过零丁洋》)
(4)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曹刿论战》中表达出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句子是: , ,必以情。
【答案】(1)燕然未勒归无计
(2)都护铁衣冷难着;愁云惨淡万里凝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伤心秦汉经行处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古诗文言文默写。根据提示默写,注意勒、凝、汗青、察的写法。
故答案为:
(1)燕然未勒归无计
(2)都护铁衣冷难着 愁云惨淡万里凝
(3)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4)伤心秦汉经行处
(5)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言文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2022九下·顺德开学考)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掌柜说,样子太傻,怕shì hòu 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2)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xuàn rǎ ,意境会更鲜明。
(3)那索似有qiān jūn zhī lì ,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4)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chuī mǎo qiú cī 之人。
【答案】(1)侍候
(2)渲染
(3)千钧之力
(4)吹毛求疵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解答此类问题时,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音和字形基础,答题时仔细看拼音,并联系词义书写汉字。shì hòu 为侍侯; xuàn rǎ 为渲染; qiān jūn zhī lì 为千钧之力; chuī mǎo qiú cī 为吹毛求疵
故答案为:
(1)侍候
(2)渲染
(3)千钧之力
(4)吹毛求疵
【点评】根据拼音写汉字是基础部分常考题型之一。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注意在平时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联系词义作答,并规范书写。
3.(2022九下·顺德开学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团长看着那些战士们抄写的东西,一句一句地修改,掂量着每一个字的轻重。
B.在新冠病毒的溯源问题上,美国一些政客始终想甩锅给中国,真是荒唐至极。
C.因有大量的阅读,现如今,不管写什么文章,他都可以信手拈来,一挥而就。
D.妈妈这段时间不知道怎么了,炒菜时总是忘记了放盐,吃起来简直味同嚼蜡。
【答案】D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句意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ABC.正确;
D.有误,“味同嚼蜡”形容说话或文章枯燥乏味。用在此处不恰当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句意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易错点是句意理解不到位,词语理解不正确。
4.(2022九下·顺德开学考)下列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那些平凡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充分揭露了主人公高尚的心灵。 (把“心 灵”改为“品格”)
B.文章的主题确认后,还需要根据主题的需要组织、选择材料,以确保材料为主题服务。(“组 织”与“选择”位置互换)
C.同学们,我们写作文时,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删除“不要”)
D.一个人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是看他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在“看 他”后加“是否”)
【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用词不当;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
A.有误,搭配不当,应将“揭露”改为“展示”;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5.(2022九下·顺德开学考)下图的书法作品内容是古诗名句,请把它完整地抄写在横线上,并加上标点符号。
【答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汉字笔画笔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字书写。将书法作品中的古诗完整抄写下来,用正楷,书写工整、美观,抄写要准确。注意标点的使用。
故答案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书写。根据题目的要求,用正确的书体去写,注意书写要美观。
6.(2022九下·顺德开学考)根据诗歌内容(或题材)来划分,下列诗歌与图中古诗不相同的一项是()
A.《逢入京使》(岑参) B.《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C.《雁门太守行》(李贺) D.《月夜忆舍弟》(杜甫)
【答案】D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诗歌题材分析。图中诗歌为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
A.边塞诗。
B.边塞诗。
C.边塞诗。
D.思乡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题材分析。书法作品中的古诗从题材看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阅读(46分)
(2022九下·顺德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遏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①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②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选自《王冕好学》)
【注释】①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②曷:同“何”,为什么。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尝趋百里外 ③门人弟子填其室 ④俟其欣悦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听已/亦若是则已矣
B.依僧寺以居/不可久居
C.恬若不见/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安阳韩性闻而异之/渔人甚异之
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夜 潜
出 坐 佛 膝 上 执 策 映 长 明 灯 读 之 琅 琅 达 旦
11.阅读甲乙两文,说说宋濂和王冕的求学经历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7.得到;快步走;挤满;等待
8.①抄写完毕后,便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
②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
9.D
10.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11.相同点:①都勤奋好学;②学习条件都非常艰苦
不同点:①宋濂的从师问学是主动到百里之外,上门求师。②王冕是因为苦学而被名师看中,被名师录为弟子。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仍是文言文阅读的主要考点之一。考查方式为解释或辨析,题型以填空和选择为主。对于一词多义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时的积累,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并理解记忆。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
(4)本题考查断句。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主谓之间要停顿,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对比。概括人物形象要全面、客观,要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来分析。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分析。要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
【附参考译文】
【乙】文参考译文:
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响亮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异,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7.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①句意:无法得到书来看。致:得到;
②句意:曾经跑到数百里以外。趋:快步走;
③句意: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填:挤满;
④句意:等到他高兴了。俟:等待。
8.(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中重点词语有:走,跑;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句意为:抄写完毕后,便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
②中重点词语有: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句意为: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
9.题考查一词多义。A.不同,完/罢了;
B.不同,居住/停留;
C.不同,好像/如;
D.都是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故答案为:D。
10.本题考查为断句。此题根据文意:(王冕)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夜潜出”“坐佛膝上”“夜潜出坐佛膝上”中的“出”“坐”“执”是王冕读书的连续动作,“琅琅达旦”是王冕读书时间之长,句子之间应断开。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对比。【甲】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写宋濂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从借书之难写自己学习条件的艰苦。因家贫无书,只好借书、抄书,尽管天大寒,砚结冰,手指冻僵,也不敢稍有懈怠。又从求师之难,写虚心好学的必要。百里求师,恭谨小心。突出宋濂在家中贫穷的情况下,仍勤奋好学、刻苦读书;【乙】文“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通过写王冕家里穷困无法上学,放牛因为看书忘记牛以及寺庙读书的事,表现他勤奋好学,专心致志。据此可知两人的共同点都是:勤奋好学;学习条件都非常艰苦。不同点: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写宋濂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可看出宋濂是主动跑到百里外求师。【乙】文中“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写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王冕成了大学问家。可看出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因此被韩性收做弟子的。【甲】文中“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022九下·顺德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教室卫生,该由谁来打扫?
①不久前,一项关于“教室卫生该由谁来打扫”的小调查,引发网友热烈讨论。老师?学生?还是家长?人们看法各异。对于不少人来说,打扫卫生是学生时代的鲜活记忆。日常小保洁,定期大扫除,既要负责班级的一亩三分地,还要管好公共包干区,秋扫落叶冬扫雪,可以说是“日常操作”。一面小小的卫生流动红旗,承载着许多人对班级荣誉的最初感知。
②“教室卫生该由谁来打扫”之所以引发讨论,在于此前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准备开学,学校通知需要几名家长协助对教室进行大扫除,并在群里询问家长意愿。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家长帮忙打扫教室卫生的事情还有不少。有的家长自告奋勇、轮流代劳,有的甚至花钱雇钟点工打扫教室卫生。大扫除事情不大,低年级班级出于安全等因素考虑,请家长协助也并非不能理解。但这个话题受到关注,更重要的还是因为背后折射出家校关系和劳动教育等深层次问题。
③孩子的成长需要学校、家长共同努力,但家长应如何关注和配合学校教育,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和监督?在学校教育中,哪些是老师的分内工作,哪些又可以由家长承担?这些都是家校共育绕不开的问题。打扫卫生虽然是件小事,却也促动人们思考,如何进一步厘清家校职责,推动家校共育,不缺位、不越位,为孩子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
④“教室卫生该由谁来打扫”,也是一道关于劳动教育的考题。我们总说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劳”为什么重要?因为“劳”不仅关系劳动技能的获得、劳动习惯的养成,更关乎意志品质的磨炼、责任担当的培养。也正因此,不久前公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通过劳动教育,让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创造磨炼意志、提升素养,才能为他们的成长积蓄更多能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劳动形态如何变化,劳动的精神内涵永不改变,劳动教育的价值永不过时。
⑤近年来,青少年群体中在一定范围出现劳动意识单薄的现象,劳动的育人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究其原因,除了一些家长大包大揽、处处代劳之外,有的学校出于安全考虑,采取以课代劳、以教代劳等,也使劳动教育陷入“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的处境。通过避免劳动的方式,来简化处理劳动教育和安全管理的问题,无异于因噎废食,也忽视了在实践中教会学生评估、应对、防范风险的能力,而培养这些能力本就是劳动教育的内涵之一。
⑥相较以前,今天的学生成长环境更加优越,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回到打扫教室卫生这件小事,这既是为了让校舍窗明几净,更是一堂难得的劳动教育课。家长们扭转“重智轻劳”的想法,学校在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的同时,也不妨利用好这些校内劳动机会,关注劳动的结果更重视劳动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也储存一份纯真的回忆。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1月01日,有改动)
12.下列是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门见山提出“教室卫生该由谁来打扫”这一话题后,先后从家校教育和劳动教育两方面 深层次进行论述。
B.文章第⑤段针对家长包办、学校忽视实践导致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的现象,指出当前劳动教育 存在的主要问题。
C.作者认为日常小保洁、定期扫除等工作是学生应该做的“日常操作”,所以,极力反对家长们 协助孩子打扫教室。
D.学校在组织学生的劳动教育时,要让孩子们多动手、多实践,同时,既要关注劳动的结果 也要重视劳动的过程。
13.阅读选文,概括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义。
14.结合选文,分析链接材料中的现象,并向学校提出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链接材料】去年,某中学面向七年级学生做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衣服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
【答案】12.C
13.①使孩子们获得劳动技能的、养成劳动习惯的;②磨炼意志品质、提升素养;③培养责任担当;④教会学生评估、应对、防范风险的能力;⑤储存一份纯真的回忆。
14.从材料来看,某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存在参与劳动实践的次数少、能力弱、方法少等问题。建议学校每周至少组织一场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多动手;劳动实践可以包括家务的练习、家电的使用等内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给学生讲解家电使用的安全事项。
【知识点】见解表述;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对题目中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题目的要求,在文中找出答案,分点概括,语言要简洁。
(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提建议。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提意见和建议。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BD.正确;
C.有误,由“大扫除事情不大,低年级班级出于安全等因素考虑,请家长协助也并非不能理解”可知,作者觉得家长们协助孩子打扫教室可以理解,选项“极力反对家长们协助孩子打扫教室”错误。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劳’不仅关系劳动技能的获得、劳动习惯的养成,更关乎意志品质的磨炼、责任担当的培养”“在实践中教会学生评估、应对、防范风险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也储存一份纯真的回忆”即可提炼出答案。
14.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提建议。由[链接材料]“从没有洗过一件衣服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可知,该中学七年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次数少,使用家庭生活用具的能力较弱,方法掌握的情况不理想。由“通过劳动教育,让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创造磨炼意志、提升素养,才能为他们的成长积蓄更多能量”“学校在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的同时,也不妨利用好这些校内劳动机会,关注劳动的结果更重视劳动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可知,学校在组织学生的劳动教育时,要让孩子们多动手、多实践,要让孩子多动手,掌握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建议示例:①通过学校的各种安排来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比如每周一次的打扫教室,月底的学校大扫除、清除杂草等。②可举办相关生活技能比赛,激发学生掌握生活技能的兴趣。或者举办生活技能专家讲座,给学生讲解家电使用的安全事项。
(2022九下·顺德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招手
彭程
①这两年间,我心中最舒坦的一件事,是和年逾古稀的父母做了邻居。他们和我住在同一小区,同一幢楼,相邻的单元里。走一个来回,包括上下电梯,只需五分钟。
②十多年前的冬末,他们从三百公里外的冀东南小城迁到北京,去年夏初,又从三十公里外的郊区小镇,迁到我居住的三环边的小区里。父母年龄越来越大,能够就近照顾他们,是我们兄妹的共同心愿。
③转眼一年过半,我并没有照料他们什么,倒是总受到他们的呵护。骤雨来袭,再不用担心出门时窗户大敞,因为他们会及时过来关上;晚上回家,餐桌上经常摆放着母亲做好送过来的吃食——包子或炒饼,茄夹或馅饼,温乎乎的,像童年记忆中,母亲抚摸我脸颊的那双手。
④有父母在身边,我内心的幸福滋长得茂盛。
⑤刚搬来时,他们说:“这下好了,你们晚上别开伙,就来我这边吃吧。”很快,他们就失望了——儿子媳妇都忙,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错过饭点是常有的事。到了周末,我们才能凑在一起吃上一两顿饭。为了这一两顿饭,母亲会提前很久做准备。
⑥虽然不是每天都去父母家,但每天我都能和他们相见,用的是当初谁也没有想到的方式——招手。
⑦他们和我,父母和儿子,每天清晨,一方在院子里,一方在房间里,隔着几十米的距离,相互招手。这个动作,成了每天的固定节目。
⑧父母有早起散步的习惯。一年多来,除了冬季,在其他三个季节,每天早晨他们都会定时出门。六点多钟,我走进厨房,张罗简单的早餐。从窗边向下张望,多半就会看到父母已经在楼下的小花园里散步了。花园是被几幢楼围起来的一个椭圆形空间,不大,尽在我的视野中。通常,母亲走在前面,目光平视,父亲跟在后面十几米处,佝偻着腰,看着地面。但每当面对我所在的这幢楼时,他们都会抬起头来,向着我家这扇窗户张望。
⑨我知道他们在等我,于是我伸出手,朝他们挥动。
⑩不记得第一次招手是怎样发生的,但自从有了第一次,便每天如此,成了习惯。
这样大约过了一个月,有一天早晨,我忽然萌生一个孩童般的念头。他们在半个小时的散步时间里,每次走到面对我家窗边的位置时,都一如既往地抬头望着,一共五六次。但我没有像以往那样,伸出手去跟他们打招呼。最后两次,他们停下脚步,望着这儿,议论着什么。我知道他们在说怎么没见到儿子。他们向东边走,要回自己住的单元里去了,在二三十米长的路上,他们还不时地停下脚步,身体扭转过来,仰头朝我这边望。
没过几分钟,电话响了,是母亲打来的。她问:“今天怎么没看见你,没有听说你要出差啊,是不是生病了,哪里不舒服?”
我心里掠过一丝疼痛。我觉察到,我的游戏中有一种孩童般的顽劣。
从那以后,每天早晨我进厨房第一件事就是走到窗边,拉开纱窗,伸出胳膊向他们招手,然后才开始准备早餐。
这样,招手对我而言便有了一种仪式感。做完这个动作,我才会感到心中踏实,这一天的开始也就仿佛被祝福过,变得明亮且温暖。对父母而言,这个动作的意义更大。当脚步日渐迈向生命的边缘时,亲情也日益成为他们生活的核心。
我把这当作是冥冥中的一种赐予。招手,父母和儿女之间,血脉和骨肉之间,呼唤和应答,自然而然,但又意味深长。
父亲和母亲,一位七十八岁,一位七十五岁。
父母的长寿,让我欣慰;父母的衰老,让我忐忑。每当看到一些耄耋之年甚至期颐之年的老人身体康健,精神矍铄,不论是否相识我都为之欢欣。潜意识中,我总是把父母的未来和这些老人的现状相叠加。但亲友或同事家老人的猝然离世,又时时提醒我,命运无从测度、难以掌控,不情愿发生的事情照样可能发生。
我只能叨念,希望在他们体力衰弱的诸多表现中,在那些动作变得迟缓、脚步变得蹒珊、目光变得浑浊的表现之前,不要加上一个“更”字。那些一点点剥夺他们尊严的伎俩,那些让我们心里的疼痛一寸寸累积的东西,虽然终归要来临,但请来得迟一些,再迟一些吧。
我自认为是一个彻底的唯物论者,但到了如今的年龄,有时却希望,真的有一个无所不能的神灵,那样我会向他祈祷——
请你保持这一幕,让我和父母,永远能够像今天这样,相互招手。请将这一幕,固定成永恒的风景。
(选自《读者》 2021年第17期,有改动)
15.阅读全文,概括“我”和父母做邻居,是“心中最舒坦的一件事”的原因。
16.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在二三十米长的路上,他们还不时地停下脚步,身体扭转过来,仰头朝我这边望。(从描 写方法的角度)
②我觉察到,我的游戏中有一种孩童般的顽劣。(从加点词的角度)
17.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18.关于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为什么?
【答案】15.示例:①父母年龄大了,和父母做邻居方便照顾父母;②享受父母的关爱,感觉像回到童年;③看到知道父母安好,“我”感到心安;④和父母做邻居可以经常与父母交流,让亲情不被空间所阻隔。
16.①这个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停下”“扭转”“仰头”“望”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没看到“我”招手后的担心、挂念和着急,表现了父母对“我”的浓浓爱意。
②“顽劣”原指顽固无知,句中指“我”做法的幼稚与不妥。“顽劣”一词表现了“我”对自己这一行为的痛心和懊悔。
17.示例:这一段收束全文,深化主题。作者希望自己和父母的招手可以永远进行下去,让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永远存在。既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赞美和歌颂,也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18.【示例1】赞同“抒写家庭亲情”的看法。文中写父母做好饭菜送到“我”家、父母下楼散步、“我”招手同他们打招呼、“我”希望父母健康长寿等生活小事,无不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示例2】赞同“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的看法。文中的父母,是“我”的父母,同时也是千万家庭中父母的典型代表。“我”的父母距离“我”比较近,“我”能够时刻关注他们,关爱他们,然而像“我”家这种情况的家庭又有多少呢?大部分家庭的父母都与子女分离,他们被迫孤独地生活着……这篇文章显然是作者在提醒人们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状态。
【知识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题干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答案进行归纳概括,要点要全面。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①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③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④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⑤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
⑥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
(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结构上:
①总结上文。
②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③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
内容上:
①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
②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
③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
④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⑤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分析。开放性试题,要言之有理,经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以文章描写为归纳主题的依据。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开头说:“这两年间,我心中最舒坦的一件事,是和年逾古稀的父母做了邻居”,然后全文对“舒坦”的原因作了具体解释。根据“父母年龄越来越大,能够就近照顾他们,是我们兄妹的共同心愿”,可知和父母做了邻居,能方便就近照顾他们,因为他们年龄越来越大,更需要子女的照顾;根据“转眼一年过半,我并没有照料他们什么,倒是总受到他们的呵护”“像童年记忆中,母亲抚摸我脸颊的那双手”,可知和父亲做邻居,能更近地享受父母的关爱,给人又回到童年时备处父亲呵护的感觉;根据“从窗边向下张望,多半就会看到父母已经在楼下的小花园里散步了……母亲走在前面,目光平视,父亲跟在后面十几米处,佝偻着腰,看着地面”,可知“我”能天天早上看到父母亲一起散步,得知他们安好,因此心里也感到安宁;根据“虽然不是每天都去父母家,但每天我都能和他们相见,用的是当初谁也没有想到的方式——招手”,可见与父亲住得近,可以经常与父母亲交流,空间的阻隔不再是问题,从而使亲情交流更为方便。
16.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①“在二三十米长的路上,他们还不时地停下脚步,身体扭转过来,仰头朝我这边望”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赏析。这个句子在第 段,结合“有一天早晨,我忽然萌生一个孩童般的念头”“每次走到面对我家窗边的位置时,都一如既往地抬头望着,一共五六次。但我没有像以往那样,伸出手去跟他们打招呼”,可知因为“我”故意与父母亲开玩笑,没有和往常一样向父母亲招手,因此父母亲非常担心,“他们向东边走,要回自己住的单元里去了,在二三十米长的路上,他们还不时地停下脚步,身体扭转过来,仰头朝我这边望”,运用了动作描写,“停下”“扭转”“仰头”“望”表现了他们由于没看到孩子向他们招手,心中非常疑惑、不安,急切地盼望着能看到孩子的身影,写出了父母对“我”的担心、牵挂,表现了父母亲对孩子细心关爱的亲情。
②“我觉察到,我的游戏中有一种孩童般的顽劣”,“顽劣”本义是指人顽固恶劣。作者之所以说自己“顽劣”,要结果上下文来理解。根据“不记得第一次招手是怎样发生的,但自从有了第一次,便每天如此,成了习惯”,可知“我”和父母亲遥遥招手已成了固定的仪式。“这样大约过了一个月,有一天早晨,我忽然萌生一个孩童般的念头”,是指“我”突然童心发作,想和父母亲开个玩笑,于是故意在看到他们抬头仰望时没有招手。根据“没过几分钟,电话响了,是母亲打来的。她问:‘今天怎么没看见你,没有听说你要出差啊,是不是生病了,哪里不舒服’”,可见“我”的做法引起了父母亲的担心,因此“我”为自己的做法感到后悔,“心里掠过一丝疼痛”。“我”的想法和做法远称不上“顽劣”,但对父亲心理上引起的焦躁不安却是严重的,因此“我”深感自己行为的幼稚不妥,极为后悔。
17.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结尾段“请你保持这一幕,让我和父母,永远能够像今天这样,相互招手。请将这一幕,固定成永恒的风景”,作者希望能把与父亲“招手”这一动作长久地进行下去,是希望父母亲健康长寿,与亲情保存得为长久。这一美好愿望,也是天下子女的共同心愿。以此愿望结束全文,对文章表达的赞美亲情的主题是一种深化和升华。
18.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分析。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这两种看观点都有道理。或选择其中任意一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如果赞同“抒写家庭亲情”的看法,可结合“骤雨来袭,再不用担心出门时窗户大敞,因为他们会及时过来关上;晚上回家,餐桌上经常摆放着母亲做好送过来的吃食一一包子或炒饼,茄夹或馅饼”,可见父母对“我”关怀备至。“虽然不是每天都去父母家,但每天我都能和他们相见,用的是当初谁也没有想到的方式——招手”,写“我”每天与父母打招呼;“父母的长寿,让我欣慰;父母的衰老,让我忐忑”,表明“我”希望父母健康长寿,这些事情,都凝聚着父母与子女间的浓浓亲情。如果赞同“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的看法,文中也有较多内容反映了这点。如“父母年龄越来越大,能够就近照顾他们,是我们兄妹的共同心愿”“他们和我,父母和儿子,每天清晨,一方在院子里,一方在房间里,隔着几十米的距离,相互招手。这个动作,成了每天的固定节目”,写“我”能每天看到父母亲,心里非常安宁。但这种不存在空间阻隔的亲情,很多普通人是享受不到的。“空巢老人”数量在不断增加,这是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本文也委婉地表达了对关注老人年生活状态的重视。
三、写作(50分)
19.(2022九下·顺德开学考)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完成写作。
叶,没有团结的意识,构不成一树的绿荫;
叶,每一次离开枝头,都做好了化作春泥的决心;
叶,经过风雨的洗礼,长出成熟的标志;
叶,没有蜂蝶的迷恋,依然展示自己的美丽……
这首诗,带给你怎样的思考或体验呢?学校举行“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主题征文活动,请你结合这首小诗,写一篇文章投稿。可以讲述经历,可以抒发感想,也可以阐述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及个人信息;不少于5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根据“没有团结的意识,构不成一树的绿荫”可提炼话题“团结”;根据“每一次离开枝头,都做好了化作春泥的决心”可提炼话题“奉献”;根据“经过风雨的洗礼,长出成熟的标志”可提炼话题为“坚强”;根据“没有蜂蝶的迷恋,依然展示自己的美丽”可提炼话题为“自信”。任选其一可以讲述经历,可以抒发感想,也可以阐述观点。比如以“自信”为话题写作此文,“自信”指自己面对困难要有自信心,努力向上,自我勉励,奋发图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未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我们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自身的不足,任何人都应该有自信心和坚持。自信真的很重要,每次比赛的时候都不要去想自己以往的成功或失败,因为每次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行文中要通过具体事例,结合自己的经历,阐释自信的必要性、重要性。注意语言的运用,要富有激情,用情感打动观众,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范文】
自信的力量
“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这是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教导后世的至理名言,由此可见,自信是我们成功的基石,在我们人生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丢失自信。
倘若我们丢失了自信,便会“前怕狼,后怕虎。”许多事情不敢下手去做,从而丧失许多宝贵的机会,就难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不是事情难以办到,我们才失去了自信,而是因为失去了自信,事情才难以办到。”1951年,英国女医生弗兰克林从自己拍摄X射线衍射的照片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她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却换来了一片质疑与非议,人们无法相信一名普通的医生能提出这样高深的理论问题。在巨大的压力下,女医生动摇了,失去了信心,没能将研究继续下去。后来,另外两位科学家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果,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然而,他们最初关于dna结构研究论文的发表比弗兰克林的发现晚了两年。如此,她该是追悔莫及吧。然而时间无法倒流,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她终究是被她的怯弱、不自信打败了。
我承认,我在许多方面也并不自信,曾经因为多次失败于某一件事而丧失信心,许多事情也不敢果断去做,也羞涩于表现自己。正因为如此,我错过了许多机会,心中也平添了许多遗憾。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将失去的自信重新找回来,只是不想某一天独自叹息。
失败与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自信,丧失了激发我们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让我们重拾信心,始终坚信:人生航船由我们自己掌舵,只要鼓起自信的风帆,就能战胜风浪,抵达美好彼岸。
【点评】材料作文理解材料的中心是作文的关键,要根据所给的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根据提练出的看法和观点确定写作方向。
四、附加题(10分)
20.(2022九下·顺德开学考)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下午某个时候,我抬起头来,向四周瞧了瞧,看见西沉的太阳正在墙上涂上金色的落日印记,我问道:“我该怎么办?”
我心灵的回答—一“立即离开桑菲尔德”——是那么及时,又那么可怕,我立即捂住了耳朵。我说,这些话我现在可受不了。“我不当爱德华·罗切斯特先生的新娘,是我痛苦中最小的一部分,”我断言,“我从一场美梦中醒来,发现全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种恐惧我既能忍受,也能克服。不过要我义无反顾地马上离他而去却让我受不了,我不能这么做。”
但是,我内心的另一个声音却认为我能这样做,而且预言我应当这么做。我斟酌着这个决定,希望自己软弱些,以躲避已经为我铺下的可怕的痛苦道路。而良心已变成暴君,抓住激情的喉咙,嘲弄地告诉她,她那美丽的脚已经陷入了泥沼,还发誓要用铁臂把她推入深不可测的痛苦深渊。
“那么把我拉走吧!”我嚷道,“让别人来帮助我!”
“不,你得自己挣脱,没有人帮助你。你自己得剜出你的右眼,砍下你的右手,把你的心作为祭品而且要由你这位祭司把它刺穿。”
我蓦地站了起来,被如此无情的法官所铸就的孤独,被充斥着如此可怕声音的寂静吓坏了。
(节选自《简·爱》)
(1)下列是小说主人公简·爱生活过的四个地方,按情节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洛伍德学校 ②圣约翰家 ③舅妈家 ④桑菲尔德庄园
A.③①④②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2)比较阅读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阅读鉴赏力。联系下面的评论,结合原著内容,分析《儒林外史》中的沈琼枝和简·爱共同的“个性”。
【链接材料】法国评论家欧仁·福萨评价简·爱:“充满生气勃勃的个性。”
(3)运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是《简·爱》的写作特色之一,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这种叙事角度的运用有什么效果。
【答案】(1)A
(2)沈琼枝善诗书,看重名节,被骗做妾,得知不是正室后不甘心作小,私逃出南京,靠刺绣、卖文自食其力,是一个自立自强的女性形象;简·爱坚持爱情的平等,得知罗切斯特已经有了妻子,简·爱选择离开,不愿做依附于他的情人。可以看出她们都是自尊自爱、独立自强的女性,力求精神上的平等自由,具有敢于反抗的个性特点。
(3)①选文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有利于刻画简·爱的内心活动,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表现简·爱内心的痛苦与挣扎。②同时,使用第一人称还可以拉近人物与读者间的距离,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真实丰满。
【知识点】《简·爱》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了解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简 爱从小失去父母,幼小的简 爱寄养在舅妈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去世后,简 爱过了10年备受歧视和虐待的生活,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从此,她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了,简 爱被送进了罗沃德孤儿院。简 爱在洛伍德学校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并在这所学校任教两年,由于谭波尔小姐的离开,简 爱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在桑菲尔德庄园,她爱上了罗切斯特,当婚礼在教堂悄然进行时,突然有人出证:罗切斯特先生15年前已经结婚,这使两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简 爱离开了罗切斯特。在寻找新的生活出路的途中,简 爱风餐露宿,沿途乞讨,历尽磨难,最后在沼泽地房被牧师圣 约翰收留,并在当地一所小学校任教。据此可知,小说主人公简 爱生活过的四个地方,按情节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为:③①④2。
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儒林外史》中的沈琼枝:宋家本应明媒正娶,却只想纳其为妾,沈父无措,沈琼枝却要将一切事情原委弄个究竟后再做打算,她进宋家后,用证据反抗宋为富的婚姻“诈骗”行为,面对盐商的不肯出现,她以退为进,见机行事,逃出宋家后,她于南京落定,只靠手艺与才艺自养,即使当时社会容不下她的抛头露面,她依然义无反顾地奋力抵抗命运,这些都可见沈琼枝是一个敢作敢为,自立自强的女性形象;结合[链接材料],简 爱“生气勃勃的个性”体现在她的爱情观上。她的爱情观是比较纯洁的,自己在深爱对方的同时,也渴望得到对方同样的爱。当她知道罗切斯特已经是有妇之夫的时候,她感到自己纯洁的爱情受到了玷污。所以毅然决然地选择放弃了这段感情。当救助她的圣 约翰向简 爱表明心意的时候,简 爱能够明确拒绝圣约翰的求爱,也拒绝了安稳的生活。简 爱的情感丰富,且敢爱敢恨,在选择伴侣的时候更考虑两人精神世界的契合度,而非金钱和地位的利诱,更不是找一个所谓的栖身之所。她追求平等的地位和自由的爰情,具有敢于反抗的个性特点。
(3)本题考查第一人称视角怍用的分析。由第②段“我心灵的回答——'立即离开桑菲尔德'一一是那么及时,又那么可怕,我立即捂住了耳朵。我说,这些话我现在可受不了”“不过要我义无反顾地马上离他而去却让我受不了,我不能这么做“和第③段“但是,我内心的另一个声音却认为我能这样做,而且预言我应当这么做”可知,选文内心独白中可以看出简 爱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子后的思想斗争。同时,主人公视角第一人称叙述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可以更真切地揭示自己深层的内心世界,读者也更容易走进她的内心,感同身受。
故答案为: (1)A
(2)沈琼枝善诗书,看重名节,被骗做妾,得知不是正室后不甘心作小,私逃出南京,靠刺绣、卖文自食其力,是一个自立自强的女性形象;简 爱坚持爱情的平等,得知罗切斯特已经有了妻子,简 爱选择离开,不愿做依附于他的情人。可以看出她们都是自尊自爱、独立自强的女性,力求精神上的平等自由,具有敢于反抗的个性特点。
(3)①选文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有利于刻画简 爱的内心活动,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表现简 爱内心的痛苦与挣扎。②同时,使用第一人称还可以拉近人物与读者间的距离,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真实丰满。
【点评】
⑴本题考查了解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要认真阅读原著,了解内容,梳理情节。
⑵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分析人物形象的五种角度:
①从所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⑶本题考查第一人称视角怍用的分析。记叙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我,我们):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便于抒情
2.第二人称(你,你们):面对面交流,亲切,便于抒情
3.第三人称(他。他们):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