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31 15:0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大明兴亡:开局一只碗,结局一根绳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相关史料
(一)明朝建立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基础梳理
时间:1368年
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
定都:应天府
统一:1368年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明太祖朱元璋
姓名:朱元璋
学历:无文凭,自学成才
家庭出身:贫农(至少三代)
籍贯:安徽凤阳
生卒:1328-1398
职业:和尚——皇帝
主要工作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52年做和尚
1352年-1368年造反
1368年-1398年大明王朝皇帝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
--《明史·地理志》
为了加强统治,
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相关史料
(二)制度建设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宰相,权分六部
材料一: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基础梳理
材料二:(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原因:
①历史原因:前朝丞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
②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专权
③根本原因:宰相制度影响君主专制
相关史料
(二)制度建设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宰相,权分六部
影响:
基础梳理
①皇权和相权集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②加重了皇帝的政务负担。
材料三:
材料四:仅在洪武19年9月14日到21日,朱元璋就处理诸司奏章1660件,平均日处理200多件,说:“朕自即位以来,尝以勤励自勉,未旦即临朝,晡时而后还宫,夜卧不能安席。”
——《明史》卷七二《职官志一》
宰相制度演变
中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中书省
皇帝管六部
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
三公九卿制
相关史料
(二)制度建设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设内阁
基础梳理
设立: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性质: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运行机制:
①票拟:
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②批红: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
相关史料
(二)制度建设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设内阁
特点:
基础梳理
时 期 名 称 职 权 地 位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 侍从顾问 不参与决策——奠定基础
明成祖 正式设立 内阁 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地位逐渐上升——正式确立
明宣宗 授予内阁 票拟权 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得到发展
明神宗 内阁首辅权力膨胀 “部权尽归内阁” 内部权力膨胀——达到顶峰
②权限:内阁完全受制于皇权;内阁不能制约皇权。
影响: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内阁的发展演变
①地位: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二)制度建设
(2)设立内阁
比较项目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点 不同点 权力来源
任免
职权
对君权影响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制度赋予、法定
皇帝个人信任、非法定
参与决策国家大事,
拥有一定的决定权
咨询机构,无决定权
经皇帝与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决定
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不能制约君权
宰相制度与内阁制度的比较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制度建设
相关史料
(3)设立宦官机构司礼监
“司礼监、内阁大学士,内外相维”
原因:
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表现:
①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
批红的权力;
②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
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
权逮捕、施刑。
实质:
君主专制强化
结果:
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明代设立东厂和锦衣卫,两机关作为皇帝的特务机关,依照皇帝诏令可通过秘密逮捕、私自刑讯来惩处所有官僚。
——摘编自邰相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概述》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相关史料
基础梳理
(一)郑和下西洋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时间:
15世纪前期(1405-1433)
2、概况:
先后七下西洋,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条件:
国家统一,国力强盛;造船技术发达,航海技术先进;统治者的支持。
4、特点:
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领先世界。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相关史料
基础梳理
(一)郑和下西洋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4、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
5、影响:
材料一:从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到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习近平“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
积极: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
消极:
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材料二:郑和的出海确实是种奢侈的冒险,除了声势浩荡并带回奇谈异闻外,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商业利益。士大夫强烈反对,甚至在史书中也只是轻轻一笔带过而已。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相关史料
基础梳理
(二)海疆危机
1、“倭寇”问题
材料三:寸板不许下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
戚继光
俞大猷
(1)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侵扰我国东部沿海,被称为“倭寇”。
(2)明朝前期,实行海禁,导致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
(3)戚继光、俞大猷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海禁松弛。
材料四: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漳、泉海贼勾引倭奴万余人,驾舟千余艘,自浙江舟山、象山等处登陆,流劫台、温、宁、绍间,攻陷城塞,杀掳居民无数。 ——《明世宗实录》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相关史料
基础梳理
(二)海疆危机
崇祯十五年(1642年),荷兰打败了西班牙,独占了台湾。
(1)原因:
明朝中后期,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
(2)表现:
① 16世纪中叶,葡萄牙取得在濠镜澳(澳门)的租住权。
② 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南部和北部,后西班牙退出。
西班牙占
荷兰占
2、欧洲殖民者入侵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一)内陆边疆
明朝形势图(1433年)
阅读教材74页思考:明朝是如何处理东北、北部、和西南方向少数民族地区的?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一)内陆边疆
基础梳理
1、措施及特点
地区 措施 特点
蒙古(鞑靼、瓦剌)
西藏 东北 有战有和、修长城、和议、册封、互市
封授;设立行都指挥司等机构;委任上层
封授女真部落首领官号;设立奴儿干都司
恩威并施、
以夷治夷、
因俗而治。
2、影响:
(1)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
(2)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二)明清易代
基础梳理
1616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大金
1636
1644
1644
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亡。
多尔衮率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相关史料
基础梳理
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明思宗朱由检
(二)明清易代
明朝灭亡的原因:
土地兼并,财政危机
天灾不断,社会动荡,农民起义蜂起
相关史料
基础梳理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二)明清易代
皇帝 奇葩之处 皇帝 奇葩之处
朱元璋 布衣皇帝——姓名昭示朝代命运 朱祐樘 凄惨皇帝——年至六岁认祖归宗
朱允炆 革新皇帝——革新削藩反被拿下 朱厚照 玩乐皇帝——任皇宫动物园园长
朱 棣 暴力皇帝——夺位迁都编书远洋 朱厚熜 求仙皇帝——忠于炼丹不爱上朝
朱高炽 美食皇帝——一不小心肥胖猝死 朱载垕 重色皇帝——惨死于身体被掏空
朱瞻基 蟋蟀皇帝——爱斗蟋蟀施行仁政 朱翊钧 罢工皇帝——罢工三十年不上朝
朱祁镇 俘虏皇帝——御驾亲征惨被俘虏 朱常洛 泻肚皇帝——被下泻药不幸死亡
朱祁钰 捡漏皇帝——哥哥被俘弟弟上位 朱由校 木匠皇帝——酷爱木匠溺水吓死
朱见深 专情皇帝——缺母爱热心姐弟恋 朱由检 上吊皇帝——农民起义被逼上吊
1368
1644
1840
明朝
清朝(前期)
辽宋夏金元
14世纪
19世纪
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
宗教改革(16世纪—17世纪)
启蒙运动(17世纪—18世纪)
新航路开辟(15世纪—16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14、15世纪)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工业革命(18世纪中—19世纪中后期)
近代科学革命(16世纪——17世纪)
早期殖民扩张(16世纪—18世纪)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