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信阳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31 22:2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信阳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现代文阅读 Ⅰ (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l~5 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 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 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 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 ·长 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而回答又 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 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 年 2 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 ·雪》。 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 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 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 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 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 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 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 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 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 诗史。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 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 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 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 ·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 雄传奇。红军将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 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 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
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 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 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 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 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 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 头 ·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 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 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 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 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 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 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 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 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沁园春 · 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 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 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 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 。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 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 ”他在《七律 ·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 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
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 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
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元太 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革命诗词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 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B.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 ·长沙》于 1925 年前后写于长沙,与 1936 年 2 月写于陕北 的《沁园春 ·雪》内容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
C.随着岁月流转 ﹐ 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缘于毛泽东诗词革 命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
D.在毛泽东笔下,长征途中的残酷现实,不过是“泥丸”“细浪”,这充分体现其藐视一切 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国雪霁的壮美景色,在毛泽东诗词中以虚写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体 现他对革命斗争的激情。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 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回复郭沫若的诗里提到,人们对“焚书坑儒"可能存在误解,说明 “焚书坑儒”并非事实。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 事方面的高超指挥才能。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项是(3 分)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璧,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4.请简要分析梳理材料一的行文结构。 (4 分)
5.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应如何评价古代帝王。 (4 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18 分)
南京的太阳
夏阳
到南京的第二个晚上,我接到警察的电话。电话里,警察说:“有个男人自称是你 父亲,麻烦你来一趟,确认一下他的真实身份。 ”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我来南京,是参加小鹿五周年演唱会。临来时,父亲在手机里 千叮咛万嘱咐,不接听陌生电话,不搭理陌生男人,不独身走夜路……简直把人世间所 有的黑暗与丑陋数落个遍。没想到真被他言中了,陌生的南京居然冒出来一个自称是我 父亲的男人,真是狗血剧情,比小说还小说。
我对着手机非常干脆地拒绝:"骗子,我爸特意叮嘱过,这样的人肯定是骗子!"
①南京的太阳真大,铺天盖地,到处是它翻滚的热浪,把南京城变成一个巨大的平 底煎锅,沸腾着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少年情怀。从故乡到南京,不到四百公里的路程, 我却差点和父亲闹翻了。
虽然隔着千山万水,但我完全能够想象出父亲在手机那端的样子,他肯定是板着脸
孔,紧锁眉头。为此,我不得不耍点小花招。我对父亲说:“人家明年就要参加高考啦, 每天日程排得满满的,脑袋都快要爆炸了。去南京也不是为了专程看演唱会,演唱会有 啥好看的,其实我更想去南大参观一下,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你女儿明年保证把它拿下。”
果然,父亲在那边沉吟了片刻,说:“你妈没时间陪你去,我这边又请不到假……” 我立刻打断父亲的话,斩钉截铁地说:“老爸,你一向教育我要独立,现在正是锻炼的 机会,你十六岁不就自己出去打工了吗 ”
一切很顺利,不到中午我已经踏上了南京的地盘。南京的太阳,果然名不虚传,一 出火车站就晃得我睁不开眼。
客栈早已在网上订好,手机导航和打车软件可以直接把我送到目的地,来前已规划 好行程:先游览南大,第二天上午参加歌星签售会,下午和晚上是他们的演出,第三天 到小鹿他们下榻的酒店守候,得到合影后返回故乡。
对于明年就要参加高考的我来说,南大的确是我心中的圣殿,这与当年高考失利的 父亲一直对我的洗脑有关,他总是脸色凝重地说:“女儿啊,假如当年我考上大学……” 我内心无论怎样不屑,表面也得装出一副认真倾听的模样。我知道,在我们之间,有些 代沟是天然存在的,生活除了奔波劳碌,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作为父亲,他只知道在 青岛干建筑小工,抬水泥、搬石块、挑砖头,数年如一 日,从不知道演唱会是何等气势 恢宏,又怎么可能理解一个少女对心中偶像的深情膜拜和狂热迷恋呢
现场的演唱会上,荧光棒似海,呐喊声震天,数万人忘情地摇,忘情地唱,宛如一 个盛大的节日。我举着自拍杆,录制视频的手激动得发抖,喉咙吼得嘶哑,双脚跺得生 疼……演唱会结束后的第二天,我和众多意犹未尽的铁粉蹲守在他们酒店门口。你知道 吗,老天不负有心人,我居然得到小鹿的同意与他合影,他还在签字本上留言:“努力 冲刺,静候你的佳音。”我激动得全身颤抖,泪水迷离。所有的少年都在尖叫呼啸,现 场气氛如同喷发的火山,而内心,更是海洋般澎湃。
就在这时,我再次接到警察的电话:“姑娘,先不要急着挂掉,你认真听听这声音 熟不熟 ”
半个小时后,我坐在派出所里。一个狼狈不堪、形容憔悴的男人,出现在我面前的 监控屏幕上。
警察指着屏幕说:“最近周边发生了好几起强奸案、猥亵案,警方一直在暗中进行 蹲伏抓捕。这名可疑男子跟踪了你两天,具有重大的作案嫌疑。但无论我们怎么讯问, 他坚决不说,一直自称是你父亲。 ”
屏幕上的父亲,半年未见,似乎一下子苍老了好几年。他头发灰白,野草一般杂乱; 黑褐色的脸上,小眼睛倦怠无神,尤其满是血泡的嘴唇,于胡子拉碴间如一枚烂柿子。 我清晰地听到父亲从监控器里发出的虚弱的声音:“我绝对没有欺骗你们,到时我女儿 可以作证!”
我几乎哭出了声音,对着监控屏幕哽咽道:“爸,您为什么就不能直接打电话给我 哪怕发个信息也好,您为什么要在这里待到现在!”
听见我的声音,父亲愣了一下,欣喜地扬起头,脸上绽露出一贯的微笑。他柔声道: “演唱会还没有结束,爸怕影响你。 ”
我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②南京所有的太阳,突然跑进了我的眼晴,灼烈,滚烫。我不得不蹲下来,捂住面
孔,捂住从指缝间奔涌而出的轰然暴雨。
(选自 2018 年第 6 期《小小说月刊》)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直截了当地认定自称“我”父亲的男人是一个骗子,缘于这一情景与自己临行 之时父亲的叮嘱如出一辙。
B.跟女儿通电话时父亲之所以“沉吟了片刻”,主要是因为父亲担心女儿只身前往而在 心中盘算着如何拒绝女儿。
C.结尾部分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细致入微,既表明父亲生活的艰辛,更反映出其内心的焦 灼和暗中保护女儿的不易。
D.没有第一时间与“我”通话说明原委,是因为父亲不想破坏女儿看演唱会的心情,也 不想让女儿发现他来南京。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开头从“我”接到警察的电话切入,营造出一个非常态的生活情境,引起读者 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我”对偶像的狂热膜拜的态度,同对父亲的态度形成对比,巧妙地为结尾揭 示真相张本。
C.本文的选材立意别具匠心,人物形象塑造颇具典型意义,强调了对当今社会盲目追星 现象的批判。
D.小说从“我”的角度审视世界,以“我”的口吻叙述情节,便于表达“我”的情绪, 增强真实感。
8.小说中①②两处画线句子都写到“南京的太阳”,请从手法和情感角度简要分析。 (6 分)
9.小说采用双线推进的叙事结构,明写“我”的行踪,暗写父亲的行踪,最终汇合于二 人见面。请简要概括这种写法的好处。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20 分)
六年春正月,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犹请之不已,上亦欲从之,魏徵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者, 以功未高邪?”曰:“高矣。”“德未厚邪?”曰:“厚矣。”“中国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年谷未丰邪?”曰:“丰矣。”“符瑞未至邪?”曰:“至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六者,然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且陛下封禅,则万国咸集,远夷君长,皆当扈从。今自伊、洛以东至于海、岱,烟火尚希,灌莽极目,此乃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也。况赏赉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闰月乙卯,上宴近臣于丹霄殿,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徵昔为仇雠,不谓今日得同此宴。”上曰:“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魏徵对曰:“臣以事为不可,故谏,若陛下不从而臣应之,则事遂施行,故不敢应。”上曰:“且应而复谏,庸何伤?”对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乃面从也,岂稷、契事舜之意邪!”上大笑曰:“人言魏徵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正为此耳。”徵起,拜谢曰:“陛下开臣使言,故臣得尽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数犯颜色乎!”
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郑文贞公魏徵薨。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 (

)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
B.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
C.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
D.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
11.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朕意不然”与“輮使之然也” (《劝学》) 两句中的“然”字含义相同。 B.“臣犹请之不已”与“学不可以已” (《劝学》) 两句中的“已”字含义相同。 C.“户口未复”与“师道之不复也久矣” (《师说》) 两句中的“复”字含义不同。
D.“可以见兴替”与“风雨兴焉”《劝学》) 两句中的“兴”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宗本不愿封禅,后来打算封禅,但因魏徵进谏与河南北部数州发生洪灾而停止。
B.魏徵并不赞成封禅,他认为这件事弊多利少,是崇尚虚名而遭受灾祸的举动。
C.长孙无忌对太宗与魏徵、王珪两人同席宴饮感到不可思议,因魏徵与王珪曾是仇敌。
D.太宗认为魏徵因直言进谏而显得可亲可敬,魏徵去世后,太宗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 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 (3 分)
(2) (蟹)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 分)
(3)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 分)
14.请简要分析魏徵不赞成唐太宗封禅的原因。 (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9 分)
太原早秋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①。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释】①大火:星名,《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 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农历七月开始向西下行,故称“流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首句“歇”字用得精妙,生动地刻画出自然界花草树木枯萎的情景。
B.首联即用秋天的典型景象来照应题目中的“早秋”,一是花草调零,二是大火星出现了。
C.颈联的“绕”和“飞”字,采用了比拟的手法,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 来。
D .这首律诗条理清晰,前两联写太原的早秋之景,后两联则着重于抒发情感。
16.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 ·长沙》有什么不同? (6
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 《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远、顺风疾呼、骑马行千里、划桨渡江河四个类比,推 出了“_____ ,_____ ”的结论。
(2) 曹操的《短歌行》中,“_____, ”两句用月亮来比喻贤士,并向天发问, 借以表达对贤才的强烈渴求。
(3) 《荀子 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 达的“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 一) 语言文字运用 I (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小题。 (11 分)
无论是诗史之诗,①都是新世界诗,都有一条红线贯注其中:反帝爱国、变法图强。 你被诗界誉为诗歌革命的旗手,不仅在于一新诗风,抛弃了烦琐的形式;更在于为诗歌 赋予了崭新的思想内容。与其说你是以诗推动诗歌革命,毋宁说你是以诗为炬火,引领 时代前行的脚步。你的诗是近代新派诗的天花板,你亦是文坛顶流。因为你的存在,诗 界革命的旗帜才能迎风招展,中国近代文学史才会花团锦簇,你也②当仁不让地被梁启 超誉为“近世诗界三杰”之首。
你不以诗为荣,诗却成全了你。你的喜怒哀乐在字里行间不时显现,你变得鲜活、 生动、立体而饱满。我们不但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还 可以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阔的心海。你像一位渔人,驾着用心血筑成的诗之舟,引领我们 去穿越人生的风浪与绮丽。你的悲愤瘦如秋风,把一路感悟堆积在我们心里;你的思考 又如夏日流萤,不时点亮海上迷人的风景。
1905 年 3 月 28 日,一代人杰黄遵宪郁郁而终。他的名字③书写在了历史的纪念碑上。 18.文中①②③处划横线的词语运用有误,请修改。 (3 分) 19.文中主要运用第二人称“你”来表达,为什么还要用第一人称“我们”?请结合画波 浪线的语句,分析其原因。 (4 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善于化无形为有形,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4 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 II (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9 分)
在冰壶赛场上,常听到运动员发出“哈哈哈”“我我我”的喊叫,而跟随冰壶行进 的运动员则拿着冰刷疯狂摩擦冰面。 ① ?究其原因,都是为了克敌制胜。负 责“尖叫”的队员一般为担任四垒的队长或投壶队员,他们通过喊叫向擦冰队友发出是 否“摩擦”的指令。 ② ;“我我我”意为“停止擦冰”。
比赛前,制冰师要拿着类似花洒的工具在平滑冰面上均匀喷洒水珠, ( ) 。
擦冰运动员可以通过冰刷快速摩擦,融化掉赛道上的冰点儿,从而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 减小冰壶与冰道的摩擦力,使冰壶运行速度更快;同时,通过擦冰融化冰点儿,可以影 响冰壶行进方向,最终使冰壶抵达指定位置。看似简单的“摩擦”,却需要运动员注意 力高度集中,在指挥者、投壶者、擦冰者共同努力下,才能最终实现战术目标,因此, ③ 。
21.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冰面与冰壶的摩擦由此增大,这些水珠在冰面遇冷凝结成冰点儿
B.增大冰面与冰壶的摩擦,制冰师要使水珠在冰面遇冷凝结成冰点儿
C.这些水珠在冰面遇冷凝结成冰点儿,以增大冰面与冰壶的摩擦
D.制冰师使水珠在冰面遇冷凝结成冰点儿,以增大冰面与冰壶的摩擦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6 分)
四、写作 (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1949 年 3 月 23 日,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临行,毛泽东同志惜别父老乡亲, 面带微笑,大手一挥:“进京赶考去! ”
2013 年 7 月 11 日,西柏坡九月会议旧址前。习近平总书记目光穿越历史:“要继 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 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
2021 年 7 月 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示:“过去一百
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 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
“赶考”一词源于古代,指古代考生为参加京城科举考试而奔赴旅途的行为,然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的便利,进京赶考的现象已经消失,但“赶考”一词却流传下来, 成为新时代人们辛勤努力、追求目标的象征。
当下,我们正马不停蹄、紧张有序地进行学业赶考;未来,我们将奔赴不同岗位、 各个领域接受各种各样的“考试”……
作为新时代青年,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自身, 联系现实,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信阳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断章取义。革命诗词的范围并不只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B.推 理轻率。“二者之间没有关联”错,《沁园春 ·雪》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作者自己的时代之问。C.于 文无据。“缘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错误。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毛泽东 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流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曲解文意。原文是“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其中“商 量”表怀疑,并不是肯定的结论。 3.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分析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
A.该句出自毛泽东的《西江月 井冈山》,热情歌颂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表达革命者斗志 昂扬,坚守阵地的决心,属于现实主义风格。B.该句出自毛泽东《忆秦娥 娄山关》,描写进军的时间、 气候、环境和战地的严峻形势,属于现实主义风格。C.该句自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是毛泽东 1925 年晚秋所作。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此句追 忆往昔不平凡的战斗生活,具有革命现实主义风格。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选自 《贺新郎 别友》,又名《贺新郎 赠杨开慧》。用“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喻指未来革命风暴 的猛烈壮阔,表现出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
4. (4 分) 总——分——总的结构安排。 (1 分)
①第一段总说,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诗词表现出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是其中杰 出的代表。
②第二至五段分说,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抒发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主义情怀;以革命现实 主义风格,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 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
③最后一段总说,以毛泽东诗篇为例,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表 现出的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
(每点 1 分, 回答与“总——分-——总” 结构无关的不给分)
5. (4 分) ①评价古代帝王时应善于分辨,切忌盲从,如:毛泽东不主张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人 云亦云。
②应多方面结合史实对帝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如:以秦始皇为例,毛泽东提到不应盲目地批评秦 始皇,应全面客观评价。
③重视对帝王治国能力的评价,如:毛泽东认为汉武帝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 但他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答出两点即可得 4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 可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应如何评价古代帝王”,答题的语据在材料二。结合“毛泽东读史
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 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他在《七律 ·读 <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可知,文章以毛泽东评价历史人 物为例,得出评价古代帝王时应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结合“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 物进行评说”“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可知,应多方面结合史实对帝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结合“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
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毛泽 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可知,文章以毛泽东评对古代帝王多从历史功绩、治国能力方面进行评价,得出应重视对帝 王治国能力。
6.B ( “沉吟了片刻”,主要原因是父亲面对女儿的出行理由心有所动却又为女儿独自出行而担心。) 7.C ( “对当今社会盲目追星现象的批判”不是小说的写作目的。)
8. (6 分) ①句采用比喻手法,将太阳炙烤下的南京城比作巨大的平底煎锅;既表现了天气的炎热, 生动贴切,充满生活化气息;也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少年们对偶像迷恋的狂热和即将观看演唱会时心 情的激动澎湃; (3 分)
②句采用拟人手法,“所有的太阳突然跑进我的眼睛”,“跑”这一迅疾的动作,赋予太阳以人的生 动感;细致描绘出“我”的眼睛变得灼热和滚烫的突然;生动而强烈地表现出我发现父亲深沉而贴心 的关爱后内心的愧疚和感动。 (3分)
9. (6 分) ①情节内容上:正面描绘“我”,暗中描写父亲的举动,拓展事件的时间跨度与想象空间, 丰富了小说的内涵;②情节结构上:在增加小说情节的曲折波澜中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③人物形象 上:在彼此呼应互补中丰满了小说的人物形象;④主题表达上:在双方的行为对照中突出了深沉的父 爱主题。 (每个要点 2 分,答出其中任意三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10.B。“故”表结果,一般放在句首,前面断开,且“所事”是所字结构,名词性,做“尽心”的宾 语,宾语后断开,排除 AD;“我”是“与之言”的主语,主谓之间不可断开,且“辄不应”的主语是 “魏徵”,不是“我”,所以“辄”前断开,排除 C。故选 B。 11.C。A、这样。B、停止。C、恢复。D、兴盛/兴起。
12.C。“魏徵与王珪曾是仇敌”错误,从“王珪、魏徵昔为仇雠”“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可 以看出是太宗与魏徵、王珪曾是仇敌。“ (长孙无忌) 感到不可思议”亦不当,大为感慨而已。 13. (1) (3 分) 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封禅,难道会有什么损害吗?
采分点:虽 (即使) 、庸 (难道、哪里) 、伤 (损害)
(2) (3 分) (螃蟹) 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 (的原因) ,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采分点:寄托 (容身、托身) 、用 (因为) 、判断句 ( ......的原因是......,......是......的缘 故)
(3) (2 分) 听到 (或“懂得”) 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 (各) 有 (各的) 专门研究。 采分点:术业 (学问和技艺) 、攻 (学习,研究) 。
14、 (3分) ①封禅耗费财物,当时国库空虚、民生凋敝;②封禅时各国君主云集,容易被对方窥探国 情;③封禅是太宗崇虚名而百姓受实害的举动。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然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 可知,魏徵认为从隋末大乱以来,人口还没有恢复,国库还空虚,而皇上启程东巡,千乘车万匹马, 需要劳役、费用的供应和安排,以现在的国力很难承受。
由“且陛下封禅,则万国咸集,远夷君长,皆当扈从。今自伊、洛以东至于海、岱,烟火尚希, 灌莽极目,此乃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也”可知,魏徵认为封禅之时,各国君主都要前来,而把 他们引入大唐的腹地,会让他们看到大唐的真实状况。
由“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可知,魏徵认为即使几年免除徭役,也无法补 偿百姓的劳苦,封禅这种做法是崇尚虚名而让百姓遭受实祸。
参考译文:
唐太宗贞观六年春正月,文武百官请求唐太宗封禅,太宗说:“你们都认为封禅是帝王的大事, 我认为不是这样。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封禅,难道会有什么损害吗?过去秦始皇封 禅,而汉文帝没有封禅,后世难道认为汉文帝不如秦始皇贤明吗?况且祭天祭地何必登上泰山之巅, 在数尺之土上祭天,这样就可以显示自己的诚心和敬意了。 ”群臣还是不断地请求,太宗也想听从他 们的意见,只有魏徵认为不可以。太宗说:“你不想让我封禅的原因,是认为我的功业还不够高吗? ” 回答说:“够高了。”“恩德不够厚吗? ”回答说:“够厚了。”“国家还不安定吗? ”回答说:“安定了。”“四夷还没有臣服吗”回答说“臣服了。”“粮食还没有丰收吗”回答说“丰收了。”“祥瑞还没有降临吗”回答说“降临了。”“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还不能封禅呢”魏徵回答说∶“陛下虽然有这六项条件了,但国家承接隋末大乱,人口还没有恢复,国库还空虚,而陛下却要启程东巡,千乘车万匹马,需要劳役、费用的供应和安排,以现在的国力很难承受。况且陛下封禅,则各国的君主全部聚集,远方国家的首领都应当随从。现在从伊水、洛水以东到海边、泰山,人烟稀少,远望灌木杂草丛生,这是把外夷引入大唐的腹地,给他们看大唐的虚弱状况。何况赏赐不计其数,仍不能满足远方之人的欲望。即使几年免除徭役,也无法补偿百姓的劳苦。崇尚虚名而遭受实祸,陛下这样做又有什么好处呢 ”恰逢黄河南北几个州发生洪灾,封禅的事情就停止了。
闰八月乙卯,唐太宗在丹霄殿宴请近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徵(先前侍奉太子李建成)与陛下是仇敌,没想到今日能够同席。”太宗说“魏徵、王珪,尽心侍奉自己的主人,所以我任用他们。然而魏徵常常劝谏而我不接受,之后我和他说话,他总是不答应,这是为什么”魏徵回答说∶“臣认为事情不可行,所以劝谏,如果陛下不听从而臣答应了,那么事情就会实行,所以臣不敢答应。”太宗说∶“暂且先答应再劝谏,难道有什么伤害吗 ”魏徵回答说∶“过去舜告诫群臣∶‘你们不要当面听从,退下之后又有话说。’臣心里知道事情不对而嘴上答应陛下,就是表面听从,怎会和稷、契侍奉舜的做法一样!”太宗大笑说∶“人们都说魏徵举止疏懒傲慢,我看他却觉得可亲可敬,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魏微站起来,拜谢说∶“陛下让臣畅所欲言,所以臣能够尽我的愚忠。如果陛下拒绝而不接受,臣怎么敢犯颜直谏”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郑文贞公魏徵去世。唐太宗思念魏徵不已,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古代为镜,可以明白朝代的兴盛和衰亡。以人为镜,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魏徵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15.B
16.(1)本诗选取花草凋谢,大火星位置变化,以及浓霜、云色变化等秋天的典型景物(1分),描绘了一副霜重云寒的太原早秋图,渲染了清冷萧瑟的氛围(1分),透露了诗人漂泊在外孤独凄凉的心情,寄寓了诗人对自己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1分)。
(2)《沁园春·长沙》选取万山、层林、百舸、鹰、鱼等生机勃勃的意象(1分),描绘了一副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营造出恢弘壮美的意境(1分),表现出伟人博大的胸怀和要主宰天下的豪情壮志(1 分)。【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大火星出现了”分析错误,从注释,诗句看,应该是“大火星向下行”。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情感的鉴赏能力。
本诗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写花草渐渐凋零,大火星也开始下行。选取秋天花草凋谢,大火星位置变化等意象,点出了时至七月。颔联“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写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黄河以北已经呈出一派秋天的气息。选取了秋天典型的气候特征“霜”,再加一个“威”字写出秋霜很浓。而“云色”变化也能体现秋天的特点,一个“秋”字写出云色都带上了“秋”的阴冷。总之,这一联写出了太原早秋的景色特点,霜降得早,寒风寒云渡过黄河。这两联中描绘的景色体现出一个游子离家在外感触的细腻,透露了诗人漂泊在外孤独凄凉的心情,寄寓了诗人对自己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而《沁园春·长沙》选取的意象则都是生机勃勃的意象,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写出秋天的山林色彩之绚丽;“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则写出一种昂扬的气势,蓬勃的生机。总之,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境界扩大、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勾勒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表现出伟人博大的胸怀和要主宰天下的豪情壮志。
17.(6分)(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师不必贤于弟子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18.(3分)①还是 ②当之无愧 ③镌刻
19.(4分)①以“我们”后辈的感受,侧面烘托了“你”作为先驱者引领者为时代进步、国家图强的辛劳付出;②第一人称“我们”,更能直接表达对“你”的敬意,有利于带入读者共情;③如单用第二人称“你”,行文难免单调呆板,不如多种人称结合富有变化感。(回答出两点可得4分)20. (4分)①“悲愤”“思考”本是无形,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它们比作“秋风”,“夏日流萤”,或真实可感视觉可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你”的心路特点以及对“我们”的引领作用。
②“感悟”“思考”本是无形,作者运用“瘦、堆积、点亮”等形容词与动词,将描写对象有形化,更富形象感与感染力。
21、C。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
由下文“通过冰刷快速摩擦,融化掉赛道上的冰点儿,从而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减小冰壶与冰道的摩擦力”倒推可知,比赛前应先凝结成冰点形成水膜,后增大摩擦力,据此排除AB。由上文“在平滑冰面上均匀喷洒水珠”,然后通过“这些水珠”复指前面喷洒的水珠保持语言的连贯。据此排除D。故选C。
22、(6分)①为什么要“尖叫”与“摩擦” ②“哈哈哈”意为“快速擦冰”③队员间必须配合默契
第一处,从前文可看出冰壶运动员有两种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一是“发出‘哈哈’‘我我我‘的喊叫”,二是“拿着冰刷疯狂摩擦冰面”,而该空后文说“究其原因,都是为了克敌制胜”可见,此处要表达的疑问是为什么要做这两种举动,可概括为“为什么要‘尖叫’与‘摩擦’”。
第二处,根据前文“通过喊叫向擦冰队友发出是否‘摩擦’的指令”可知,这两种喊叫都是指令;而从后文“‘我我我’意为‘停止擦冰’”可推测,“哈哈哈”与之含义相反,即要快速擦冰,故可填写为“意为‘快速擦冰’”。
第三处,从前文“在指挥者、投壶者、擦冰者共同努力下,才能最终实现战术目标”可见,结论是队员必须配合默契,才能取得成功。故可填写“队员间必须配合默契”。23、作文(60分)审题参考
“赶,急迫之意也”,它是“考”的前提与条件;“考”,即考试,也可理解为考验、挑战等,是赶考者所追求的目标,是“赶”的方向与目的。相对于“考”的结果,“赶”则更加注重过程。“考”前着一“赶”字,蕴含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勇担大任的使命感和重任在肩的责任感。
古之学子赶考,以求中榜,继而酬壮志、报国家。今之人民何尝不是如此考出理想成绩不是最终目的,为国家民族复兴的大业才是根本。无数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地研发创新,那是他们为了祖国科技实力的强大这一考而奋斗;众多医护人员在病房中细致负责地救护,那是他们为了病人的健康这一考而努力;工程师们统筹规划反复测量,那是他们为了一栋栋美观实用的建筑拔地而起这一考而拼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试,而不辞辛劳、勤奋刻苦地为之赶考便是收获理想成绩的唯一途径。
毛泽东主席把进驻北京、统筹建国喻为赶考,又何尝不是为了建好新中国,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康,给中华人民一张满意的答卷 钱学森等留洋学成归国亦可称为赶考,考的是两弹一星这道大题,以求中华之科技不再落后,使东方雄狮觉醒。赶考是为了家国天下而赶考,终以一己之力考出优异成绩,回报祖国。
“结合材料”暗示考生要抓住“赶考”之话题及其要义,不可偏离;“联系自身”暗示写作者的“时代青年”身份,即行文要有身份意识;“联系现实”暗示立意要拓展开来,不可拘泥于学业考试,也不要拘泥于个人“赶考”。立意参考
1、赶考,永远在路上。
2、以赶考精神,迎接人生各种挑战。
3、把优异成绩写在前行的每一个脚印、奋斗的每一个瞬间。4、愿你我脚下生风,赶新时代之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