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31 22:31:50

文档简介

民勤县22-23 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一)社科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每题 3分,共 9分)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
出现,最早见于《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
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教”(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
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的角度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
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
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 “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
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
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
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
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以柳写景。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
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
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以柳喻情。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故古人借“柳”
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惜别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
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
阳城西楼晚眺》的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
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
飘零的处境相合,故“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中“撩乱春愁如
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不断追寻。
以柳喻人。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
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中“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
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
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眘虚《阙题》中“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
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试卷第 1页,共 8页
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在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柳被误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被赋予多种意蕴,用以摹春光、写离情、
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和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杨柳”与“柳”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
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
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这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
文化气息。
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洲”的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思乡的意象
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解释为两种树的合称确
有不妥之处。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并无确切的依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
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白居易,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
词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归隐后种柳并自号“五柳先生”不无
关系。
(二)、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共 18分)
拾月光的小女孩
张世勤
佳怡妈妈给月亮湾小学的洪老师打电话:“是洪老师吗?我是星城佳怡的妈妈。”
“佳怡妈妈好,我们麦穗在您那儿表现怎么样啊?”
星城是一座很漂亮的城市,佳怡在星城小学读二年级。星城小学与远在山边的月亮湾小
学结对子,暑期时每家接一个月亮湾小学的小朋友到城里来,一起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这样,佳怡家就选了麦穗。
佳怡妈妈说:“好着呢!打电话就是想问一句,麦穗这孩子是不是很会讲故事?”
洪老师说:“她是不是又讲她的月光衫了?”
“是的。都把我家佳怡给讲信了,缠着要我也给她做一件呢。麦穗的月光衫到底怎么回
事?”
洪老师说:“唉,这孩子也是苦啊!她爸妈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就到外地打工去了。上幼
儿园的时候,她爸回来,从外地给她买回来一件小衫,是点点服,不同于一般点点服的是,
每个点点里面都有发光体,一通电,就全亮了,晚上看的确跟透着月光差不多。因为她小,
她爸就给她编故事,说里面的月光是领她去东山顶拾回来的。她爸离开的时候,她哭着不让
试卷第 2页,共 8页
走,她爸只好说‘你还想不想要月光衫?想的话我得拾月光去。可月亮搬家了,已经不在咱
们村了,我得到外地找月亮去,先找着月亮,才能把月光拾回来,也才能拾到最好的月光’。
所以在她印象里她爸是去外地拾月光去了。”
佳怡妈妈说:“可她现在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按说应该知道这是大人讲的故事了。”
“按说是这样,”洪老师说,“可问题是她爸妈一直没回来,所以她就不厌其烦地给小朋
友一遍遍地讲她跟着她爸拾月光的事,谁如果不信,她就很不高兴,不再理人家。”
“孩子这么小,她爸妈也舍得?怎么着也得回来看看孩子才是。”
“怎么说呢,她爸妈回不来了。”说到这儿,洪老师停顿了一下,然后才说,“她爸妈在
外面出事了,爷爷奶奶知道,可到现在还一直瞒着她。
“这么好的孩子!”显然佳怡妈妈也有些伤心。“是啊,”洪老师说,“你看过《芈月传》
吧?”
“看过。怎么突然说起这事?”
“你不觉得里面演小芈月的演员有点眼熟吗?你仔细看下,实际上麦穗倒跟她有得一比。
经洪老师一说,佳怡妈妈说:“还真是。”
洪老师说:“麦穗这才去了没几天,关于她和月亮的故事还多着呢。无论她怎么讲,别管
你家佳怡信不信,我希望你信。这样麦穗这孩子会高兴的。”
“洪老师,你放心吧,我信。”佳怡妈妈说。
这个假期佳怡妈妈给佳怡报了舞蹈班。这天她带两个孩子一起去了舞蹈班,心想麦穗如
果想学,也可以跟佳怡做个伴儿,一起学。佳怡进去了,可麦穗摇摇头,不想学,佳怡妈妈
自然也不能勉强。带着麦穗出来,正碰上一个熟人。“哎呀,想不到你还有这么一个漂亮的女
儿呀!”麦穗抬头看了看佳怡妈妈,佳怡妈妈竟没辩解,而是说:“可爱不?”“太可爱了!”
熟人说。
舞蹈班外面有一片绿地,绿茵如毯,佳怡妈妈牵着麦穗的手,在绿地上走,十分舒心。
走了一会儿,佳怡妈妈问麦穗:“咱们在绿地上坐一会儿怎么样?”
望着麦穗,佳怡妈妈既像问麦穗,又像自言自语地说:“你爸妈到底是怎么生的你呀?”
佳怡妈妈并没指望麦穗回答,但麦穗盯着佳怡妈妈说:“我给你说,你信吗?”
想起洪老师的话,佳怡妈妈说:“你说吧,我信。”
麦穗说,在那东山顶上……麦穗已经习惯了这么开头。“在那东山顶上,有一大片枫树林,
在月亮谷里,有一大片桂花树。除了枫树和桂花树之外,还有一种树是板栗树。最高最大的
那棵就在东山顶上,我妈说,那是我爸种的。我妈说,有一次她和我爸去东山顶上干活,干
了一阵子,累了,就坐下来歇息。这一歇息,我妈就睡着了,然后做了一个梦,梦见头顶上
的板栗树结满了毛毛果,因为是正午,太阳照着,其中一个毛毛果就炸开了,你猜怎么着?”
“怎么着?”
麦穗说:“毛毛果一炸开,我正好从里面露出头来,妈妈看见是我,便喊我。她这一喊,
我就从毛毛果里面掉出来了。因为我妈躺在树下,所以我正好掉进我妈的肚子里去了。所以
我妈一直喊我坚果。”
佳怡妈妈笑起来,下意识地想把麦穗揽到自己怀里。
麦穗说:“你是不是不相信?”
佳怡妈妈说:“我信,你可不就是一枚坚果!”
停了一会儿,佳怡妈妈说:“我今天其实是希望你和佳怡一起学舞蹈的。”
麦穗没说话。佳怡妈妈说:“是不是不想学?”
试卷第 3页,共 8页
“不是,”麦穗说,“我有舞蹈老师,可我跳不好,还没学会。”
“你有舞蹈老师?你们村里也有舞蹈班?”
麦穗说:“没有,我是跟月亮姐姐学的。月亮姐姐还送了一个月光宝盒给我,我就经常去
东山顶上拾月光。”
“月亮姐姐?”佳怡妈妈会心地笑了,“那你好好给佳怡说说,人家月亮姐姐是怎么教的。”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麦穗爸爸为孩子编织出月光衫的故事,并为自己去外地打工找了一个美丽的理由,
而麦穗从中获得了安慰和希望。
B.麦穗对佳怡妈妈讲的自己出生的故事,有着美丽、浪漫的童话色彩,说明麦穗是一
个心灵美丽、单纯可爱的女孩子。
C.佳怡妈妈为人善良,她明知麦穗从板栗树上掉下来的故事是假的,却说自己相信,
是因为她不忍破坏麦穗心里美好的希望。
D.小说通过洪老师和佳怡妈妈的对话,揭示了麦穗的成长背景,体现了作者对农村留
守儿童的关注,暗含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批判。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偶遇的熟人夸赞麦穗是佳怡妈妈的漂亮女儿,麦穗“抬头看了看”佳怡妈妈,这一
细节描写说明麦穗已有爱美之心,在意别人的评价。
B.洪老师说麦穗和演小芈月的演员“有得一比”,这一侧面描写表现了麦穗的聪明可爱。
C.本文对话符合人物身份,如洪老师问佳怡妈妈“我们麦穗在您那儿表现怎么样啊?”,
表现了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关怀。
D.小说以麦穗为线索,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情节发展相对集中
紧凑。
6.简要分析文中画线语段的作用。(6分)
7.探究小说以“拾月光的小女孩”为标题的妙处。(6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 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宇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
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
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梁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
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
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
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
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迕也。颜延之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试卷第 4页,共 8页
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
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
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
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
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
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全梁文》,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B.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C.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D.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职官。汉初,汉文帝因为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
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一名刺史。
B.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称病还乡隐居,在院中辟三径,只与求仲、
羊仲来往,后人常用“三径”指归隐后的住所。
C.督邮,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管司法等事务。
D.“元嘉四年”中的“元嘉”是庙号。“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
名号,如某祖、某宗。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在生病、卧床、挨饿的情况下,拒绝了檀道济让他出来做官的建议,檀道济
送给他的肉,他也挥手让檀道济拿走。
B.陶渊明担任“彭泽令”后,送给他儿子一个佣人,并写信告诫他,对待佣人要像对
待自己的儿子一样。
C.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把无弦琴,每当喝酒喝到酣畅的时候,就会弹拨一番
寄托自己的心意。
D.陶渊明聪颖洒脱,卓尔不群,天真直率,他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
明志趣相投。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2)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二)古代诗歌阅读(18分)
(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9分)
琵琶行(节选)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
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
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
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
试卷第 5页,共 8页
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
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2.对诗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又闻此语重唧.唧.:鸟叫声 B.往往取酒还独.倾.:独自饮酒
C.为君翻.作.《琵琶行》:翻唱 D.凄凄不似向.前.声:朝前走
13.选出下列句子中“却”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却坐促弦弦转急
A.李牧连却之 B.了却君王天下事
C.相如因持璧却立 D.却话巴山夜雨时
14.对下列诗句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全诗的主旨句。两句诗既表示出作者对
琵琶女的同情,又表达出对自身处境的无限感慨。
B.“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声”借指美妙的音乐。诗人用原来终年听不到的令人心醉
的音乐,来衬托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耳暂明”的神奇感受。
C.“春江花朝秋月夜”:寥寥七字,其内容量极大。它浓缩了春秋两季,朝夜两时,又
融进了江花月三景。足见诗人的炼字功夫炉火纯青。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
情推向了高潮。
(课外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晚起
白居易
卧听冬冬衙鼓声,起迟睡足长心情。
华簪①脱后头虽白,堆案抛来眼校明。
闲上篮舆②乘兴出,醉回花舫信风行。
明朝更濯③尘缨去,闻道松江水最清。
【注】①华簪:华贵的冠簪。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鬈或冠的长针。②篮舆:古代供人乘
坐的交通工具,类似后世的轿子。③濯: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晚起”是本诗的描写中心,作品自始至终,都是围绕“晚起”这一中心进行的。
B.首联紧扣诗题,描写听到“冬冬衙鼓声”后方才起床,由于迟起睡足而心情很好。
C.颔联写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致力政事,堆放案头的文卷一丝不苟审核清楚。
D.尾联描写了诗人的一段心迹:听说松江的水最清澈,改日到那里去洗濯一下冠缨。
16.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 请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5分)
(1)《诗经·邶风·静女》中“ , ”两句运用“双关”来赞美姑娘
美貌。
(2)秦观的《鹊桥仙》中“ , ”两句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圣洁而
永恒的爱情。
(3)毛泽东《虞美人·枕上》中的词句“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把抽象的忧
试卷第 6页,共 8页
愁具体化、形象化,正如李煜《虞美人》中的写愁名句
“ ,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4)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化用了《诗经》中写
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谢灵运住处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6)《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表露了作
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
(7)《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
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两句诗是
“ , ”。
(8)“鸟”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
幽”。其余的还有很多,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说《百合花》并没有正面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集中描绘了几幅日常情景,巧妙地展现
出人物的特征。在“同行”和“借被”这两个场景中,“我”和新媳妇各自初次见到通讯员,
都对他有些误解。也正是( ① ),“我”和新媳妇才了解到通讯员看似有
些 ,其实是个质朴善良的年轻人,对他颇感亲切和喜爱。到了晚上,氛围稍微
舒缓,随后战斗打响了,并且越来越激烈,不可阻挡地将故事推向高潮:通讯员被送到包扎
所,“我”和新媳妇目睹了他的死亡。
在战斗前与战斗后,所有的细节都是 的,无论是撒满百合花的被子、在新媳
妇家挂破的衣服,还是送“我”的两个馒头。作者十分善于通过( ② ),来表达
而美好的感情。通讯员之死,是一个普通的、具体的人的死亡。因此,与单纯的崇高感相比,
牺牲时仍穿着挂破的衣服的他,在读者内心所引发的更多的是亲切的喜爱和同情。同时,作
者借用新媳妇这个“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的视角,让同样年轻且尚未体验人生
幸福的通讯员之死显得更令人 。
和《荷花淀》对一场伏击惊险的抒情化描写相比,《百合花》是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空间,
充满了日常生活的气息,给人一种更亲切的感觉。战争之残酷与生活之静美构成鲜明的对比。
纵然是在残酷的战争时期发生了悲剧事件,但小说的总体情绪是克制的。当被子盖上通讯员
的脸时,文章呈现出告别与拥抱、牺牲与希望的复杂情感。可以说,这是另一种理想主义,
另一种革命浪漫主义。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谨言慎行 响应 微妙 惋惜
B.不苟言笑 响应 奥妙 痛惜
C.不苟言笑 呼应 微妙 痛惜
D.谨言慎行 呼应 奥妙 惋惜
19.如果把“(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放到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下列
所放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借用新媳妇这个“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茹志鹃《我写<百合花>
的经过》)”的视角
试卷第 7页,共 8页
B.作者借用新媳妇这个“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的视角(茹志鹃《我写<
百合花>的经过》)
C.作者借用新媳妇这个(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
中的美神”的视角
D.作者借用新媳妇这个“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茹志鹃《我写<百合花>
的经过》)的视角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和《荷花淀》对一场伏击惊险的抒情化描写相比,《百合花》所展现的是战争背景下
的日常空间,充满了日常生活的气息,给人一种更亲切的感觉。
B.和《荷花淀》对一场惊险伏击的抒情化描写相比,《百合花》所展现的是战争背景下
的日常空间,充满了日常生活的气息,给人一种更亲切的感觉。
C.和《荷花淀》对一场惊险伏击的抒情化描写相比,《百合花》是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空
间,充满了日常生活的气息,给人一种更亲切的感觉。
D.和《荷花淀》对一场伏击惊险的抒情化描写相比,《百合花》所描写的是战争背景下
的日常空间,充满了日常生活的气息,给人一种更亲切的感觉。
21.请在文中画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字。(4分)
四、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潜)
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③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
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
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七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
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
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试卷第 8页,共 8页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C 2.B 3.B 4.D 5.A
6.①体现了洪老师对麦穗的关爱;②间接体现了麦穗想象力的丰富和对父母之爱的渴望;③为下文写麦穗讲自己出生在月亮谷和跟月亮姐姐学舞蹈的故事做了铺垫。
7.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点出了小说的主要人物和重要情节。③体现了麦穗思念父母之心切,凸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这一主题。④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揭示令人痛心的社会现象,淡化了伤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D 9.D 10.B
11.(1)王弘想邀请颜延之赴宴。终日都没成功。(2)陶潜自认为自己的曾祖一辈是晋朝的宰辅等级的大官,他为自己作为后代屈身(担任卑下的职务)感到可耻。
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境内)人。(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陶渊明少年时怀高尚的情趣,知识渊博,善于写作文章,聪颖洒脱不合群,自得于真性情。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世人说是真实的记录。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没几天就辞职,自己回家了。州里征召他为主簿,不去就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积劳成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问候他,他瘦弱饥饿地躺在床上有一段时间了。道济对他说:“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天下政治黑暗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呢?”陶潜回答说:“我怎么敢奢望成为贤者呢?志向达不到。”道济把粱肉赠送给他,陶潜挥手让他拿走。
他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威朋友说:“姑且想做个文官,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资本,可以吗?”执政者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二顷五十亩种秫谷,五十亩种粳米。年末,郡里派遣督邮到彭泽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地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当天将印绶交还辞职,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征召为著作郎,不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要认识他,却不能叫他来(指叫陶潜来他府上)。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道路栗里那里邀请他。陶潜的脚有疾病,他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用篮舆抬他,已经到达栗里这个地方,庞通之邀请他一起喝酒,陶潜欣然同意。不久王弘就到了,看到陶潜坐在篮舆上,也不生气。以前,颜廷之在浔阳做官的时候和陶潜交情很好。后来颜延之在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便天天去陶潜家找他喝酒。每次前往,一定痛快地喝酒直到喝醉。王弘想邀请颜延之赴宴。终日都没成功。延之要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把钱全部送到酒家,慢慢去那里拿酒喝。曾经在九月九日,走出宅边在菊丛中坐着,很久,满手拿着菊花。忽碰上王弘送酒来,马上就喝,喝醉酒就回去。陶潜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没装弦的琴,每当喝酒喝到酣畅之处,就抚弄它以便寄托自己的情感。无论尊贵和卑微的人来拜访他,有酒就设宴。陶潜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郡将曾经拜访陶潜,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潜就取下(郡将)头上的葛巾滤酒,滤完后,又把葛巾给他戴上。
陶潜的妻子是翟氏,也能安于勤劳困苦的生活,和他的志向一样。陶潜自认为自己的曾祖一辈是晋朝的宰辅等级的大官,他为自己作为后代屈身(担任卑下的职务)感到可耻。元嘉四年,朝廷将要征召他去当官时,他却死了,死时六十三岁。世人都称他为靖节先生。
12.B 13.C 14.D 15、A
16.①官吏身份。他宿在衙内,早晨能听到“冬冬衙鼓声”。②人至迟暮。他头发已白,早上迟起。③明辨曲直。面对成堆的案卷,他一一审查明辨。④及时行乐。他闲时坐着“篮舆”乘兴而出,酒酣时乘着装饰华美的游船顺风而行。⑤情操高洁。他向往去清澈的松江洗濯尘缨。
17. 01彤管有炜,说怿汝美
0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0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0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05渌水荡漾清猿啼
06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07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08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其它也可)
C 19.D 20.B
21.①通过这些误解 ②对具体的人和物的描写
22.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