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31 21:2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学习目标
1.了解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及早年的革命活动。
2.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和作用。
3.分析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含义。
【学习重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学习难点】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新课讲授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孙中山简介
(1)简介 :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县人(今广东中山市),生于同治五年(1866年),卒于1925年,旅居日本从事反清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后名“中山”。终身为反清及捍卫民主共和而奔走呼号。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
早年经历
10岁时始进村塾求学,聪颖过人。
14岁到檀香山就学意奥兰尼书院,后考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
18岁以后回国在香港、广州两地学医。
20岁进入香港中央书院(今皇刃书院)。
22岁考入香港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前身)。
26岁毕业香港西医书院,考试成绩为“最优异”。
(2) 从“医人”到“医国”的转变
材料: 1892年,26岁的孙中山在澳门挂牌行医。他十分擅长外科和治疗肺病。有一次,他为一位病人做手术,从病人体内取出一块如鸡蛋大小的胆结石,为患者解除了病痛,许多人为之叹服。……由于孙中山医德高尚,医术高明,中外求诊者很多。后来因受葡萄牙籍医生的排挤,孙中山只好到广州行医。在那里,他遇到陆皓东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经常倡言革命,抨击朝政,经过反复商讨,孙中山认识到,每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只能为一小部分人治病,不能救国,要做一个医治整个中国的医生,就必须改革中国的政治。
医术救人,所济有限
2、从改良到革命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 6
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1903
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使清政府变法维新,让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方法:改革到革命;
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之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孙中山救国方法和目的)有何变化
时间:
地点:
宗旨:
口号:
“振兴中华”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向美国学习创立没有皇帝的国家。体现了推翻封建专制的目的。
1894年 11月
美国 檀香山
地位: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3.成立兴中会
鞑虏指:清朝统治者
dá lǔ
4.领导广州起义
时间:
地点:
人物:
结果:
1895年
广州
孙中山、陆皓东等会党人员
起义消息泄露,起义失败
陆皓东
孙中山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孙中山给予陆皓东的评价:
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
1.革命团体的建立
华兴会、光复会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
成立时间 名称 主要成员 领导人 地点
1894
1904
1904
1906
兴中会
华兴会
光复会
日知会
华侨和会党
留学生和学界
留学生和学界
学界和新军
孙中山
黄兴、宋教仁
蔡元培
刘静庵
檀香山
湖南长沙
上海
湖北武昌
革命团体纷纷成立,为同盟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的革命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为什么孙中山能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孙中山早年投身革命活动,创建了革命团体兴中会,领导了广州起义等武装斗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所以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驳康有为
论革命书》
《革命军》
《猛回头》
《警世钟》
章炳麟
邹容
陈天华
共性内容:
号召人们起来____
____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
清政府的统治
民主共和制度
推翻
2.革命思想的传播
革命者,国民之天职也;其根底源于国民,因于国 民,而非一二人所得而私有也。今试问吾侪何为而革命?必有障碍吾国民天赋私利之恶魔焉,吾侪得而扫除之,以复我天赋之权利。是则革命者、除祸害而求幸福者也。
——邹容《革命军》
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章炳麟《驳康为论革命书》
资产阶级理论宣传为同盟会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由“革命团体” 走向“革命政党”
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
——孙中山
“今日无数的外族,都要灭我们这一族,我们四万万人就合做一个,尚恐怕敌他不住,怎么一起是一起,全不相关?等到各起都灭完了,难道你这一起报的住么?
依了鄙人的愚见,不如大家合做一个大党。”--陈天华
成立统一革命政党的必要性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兴中会的成立,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
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1)背景
3.中国同盟会成立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阶级基础:
3.中国同盟会成立
时间:
地点:
目的:
政治纲领:
机关报:
领导机构:
性质(地位):
意义:
日本东京
1905年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为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有了统一领导和奋斗目标,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民报》
中国同盟会会徽
中国同盟会纲领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为三民主义。
合作探究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述和概括。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民族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是怎样的关系?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
民权
民生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核定地价”“国民共享”(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民族革命(前提)
政治革命(核心)
社会革命(补充和发展)
三民主义的内涵剖析
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
指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政府,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民族主义反对的不是整个满族,而是反对满洲贵族统治者。
局限性:未明确地、彻底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创立民国”——民权主义
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推翻清朝之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给人民以民主和自由。
“平均地权”——民生主义
指在革命取得成功之后,由国家来重新核定地价,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
局限性:不彻底的土地纲领,不是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局限性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维新派有何区别?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进行改革来维护清朝统治;
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朝统治,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知识拓展
课堂小结
革命思想的传播(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政治纲领、领导机构、性质
革命团体的建立(华兴会、光复会成立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孙中山简介
兴中会成立
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目标
早期革命:
发展:
同盟会:
影响:
随堂训练
1、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之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人们对革命党人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B
2、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为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孙中山先生把“社会革命”概括为(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本主义
C
3、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三民主义,它( )
A.表达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 
B.明确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C.是比较完整的中国民主革命的纲领 
D.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C
4、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订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 )
A.民本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
D
5、有人说辛亥革命之所以被称为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是因为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并以之为指导思想。对三民主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三民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B.民生主义是要改革土地制度做到“家给人足”,是发展
C.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核心
D.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列强统治的愿望,是前提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