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能力-《拿来主义》
一、[2018辽宁朝阳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的时代性是指该文化在社会发展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它反映的是世界各民族在相同时代或相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落后与先进之别;文化的民族性是指各个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质,特别是各自的不同传统。
具体到我国近代以来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应当区分两个不同阶段。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当时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落后,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感到需要向西方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学习科学技术和新文化,借以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在这种情况下,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乃是落后向先进学习的过程,因而可看作是古今问题,而不是中西问题。二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一阶段。这一阶段中国早已走出救亡时期,而处于强盛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因而,现代的中西关系就不再是落后与先进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关系。
从文化的民族性来说,确实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各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中西文化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彼此各有特色。学习西方文化,我们不能光点头,也不能光反对,而是要吸收、利用西方文化,以形成自己更高水平的民族文化。
至于古代与现代的关系,我们所理解的古代经典实际上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也就是古代经典“与现时生命的思维沟通”。“古典型”或“经典型”不只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更重要的还是一个现代性概念。古典型、经典型不是自在存在,其真理并不自在持存。古典型或经典型的东西就是那种经过不同时代检验而保存其真理的东西。我们对古代经典进行理解,这种理解永远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陌生性与熟悉性的综合、他者与自我的综合。
(摘编自洪汉鼎《正确把握文化上的中西古今关系》,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的时代性决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进程中具有的历史地位。
B.西方化、西学化从来不是我们的文化追求,如今我追求的是文化的国际化、世界性等。
C.文化本身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无高低之分,学习外来文化主要是提高本民族文化水平。
D.我们所理解的古代经典是一个既是历史性又是现代性的概念,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讨论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的特征前,文章解释了民族文化具有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B.文章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具有的特征和需要学习的内容方面,论证了文化的中西古今关系。
C.写宋明理学是“化佛”的中国哲学,是为类比论证现今的中国哲学应是“化西”的中国哲学。
D.文章提到古希腊、柏拉图,为论证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古代和现代特征提供了例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民族各自不同的传统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就沒有文化的民族性。
B.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关系的两个阶段分别是中国文化的以古释今以今释古、中西文化的双向交流。
C.因为中西哲学关系,所以我们学习西方文化要遵从吸收、利用和超越原则。
D.如果我们不从综合性的视角分析古代经典,就不能完全理解古代经典的精髓。
二、[2018河南郑州高三第二次质量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昧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如玄学本身,就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宋明理学正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选自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不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
B.“忘言得意”中的“言”不仅可指语言,还可指形象,“意”则可理解为本质、韵味。
C.“忘言得意”论对中国传统文艺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影响巨大,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D.“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述的王弼、郭象有关“本”“始”“迹”“所以迹”的观点,是揭示“忘言得意”实质的依据。
B.文章引用苏轼论画诗中的句子,可直接证明中国人在文学艺术欣赏中有注重得意于言外的特点。
C.对于玄学的“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艺欣赏上表现出的主观随意性,文章辩证分析,指出利弊。
D.文章先论述“忘言得意”作为认识方法的意义,再论述“忘言得意”对文艺欣赏的影响,最后进行总结。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王弼的思想,如果仅仅着眼于事物的“近”“显”之处,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根本。
B.对如何才能“得意”,王弼与郭象看法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C.欣赏作品时,欣赏者的体会若与创作者的意图完全不同,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
D.若不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就很难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中解放出来。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与鲁迅相遇
程振兴
与鲁迅相遇,是与我的学生———中国当代80后、90后青年的相遇。
年过三旬的我,“身内的青春”已经逝去,“身外的青春”固在。是鲁迅,让我与世上的青年,保持着精神的联系。当代中国,社会病象依然存在,“潜规则”有时超越“显规则”,阻碍青年上升的通道。青年感慨“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但如何才能强大
时至今日,鲁迅式的“铁屋中的呐喊”,早已打破黑夜的沉寂,并已穿透“无声的中国”。国人不再沉默,他们竞相追逐着“中国好声音”。然而,娱乐界的“中国好声音”,绝非鲁迅式的“真的恶声”。
青年需要一个真正的、精神上的父亲。“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是在“大时代”里,一个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青年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父亲的形象。今天的青年,遭遇的是一个“小时代”。他们或许有一个“小爸爸”,但“小爸爸”并非真正的父亲。青年们需要一个精神上的父亲,一个勇敢无畏的父亲,唯有鲁迅能当此重任。鲁迅告诉青年,要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小时代”!作为一个旷代的全智者,铁屋中的鲁迅,早已洞彻了人心的隐秘与幽微: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即便如此,他依然选择了倔强地反抗,反抗绝望。
于是,在遥远的南中国,一所最偏远的大学校园里,70后的我,向一群80后、90后的青年开讲鲁迅。因为鲁迅,我们相遇,见证精神生命的延续。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7. 鲁迅式的“铁屋中的呐喊”与国人追逐的“中国好声音”有何不同?
8. 作者为什么说今天的青年遭遇的是一个“小时代”?
9.你是如何看待作者向80后、90后青年开讲鲁迅这一做法的?
答案与解析
1. D
A项,原文说的是“文化的时代性是指该文化在社会发展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可见文化的时代性决定了该文化在某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而不是历史地位。B项,“西方化、丙学化从来不是我们的文化追求”错误,文中说的是“我们学习西方不再是追求西方化、西学化”,意思是之前我们追求过西方化、西学化。C项,“文化本身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无高低之分”错误,文中说的是“从文化的民族性来说,确实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从文化的时代性的角度分析,文化本身是有高低之分的。
2.D
“为论证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古代和现代特征提供了例证”错误,举古希腊、柏拉图的例子是为了论述古代经典是过去和现在的综合。
3.C
强加因果,如何对待西方文化问题,不是仅从中西哲学关系上就能概括原因的。
4.B
A项,混淆概念。“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错,从原文最后一段末尾可以看出,文章最后提到的“义理之学”跟“忘言得意”不是一个概念。C项,扩大范围。原文只说到“忘言得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未提及它给“创作者”也带来了“极大的自由”。D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二段可知,文中论及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是指“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而不是D项所说的“‘得意’的深浅,与认识主体素质的髙低有密切的关系”。
5.B
“可直接证明……的特点”理解错误,应为间接证明。
6.C
无中生有。根据原文内容推不出“欣赏者的体会……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这一结论。
7.【答案示例】前者志在打破黑夜的沉寂,唤醒国人;后者以娱乐至上,不具有历史的使命感。
【解题思路】回答此题,先要明白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所说的“铁屋子”的含义(指当时封建自闭黑暗的旧社会),然后将它同“中国好声音”(一档综艺娱乐节目)比较。不难看出两者的追求不同。
8.【答案示例】青年人缺少精神上的引领;潜规则等社会病象阻碍着青年上升的通道;国人追逐的时代之音,并非鲁迅式的“真的恶声”。
【解题思路】回答此题,要抓住题目所问“为什么说今天的青年遭遇的是一个‘小时代’”,在文段中筛选相关信息。从文段中“他们或许有一个‘小爸爸’,但‘小爸爸’并非真正的父亲。青年们需要一个精神上的父亲”等语可知,当代青年人缺少精神上的引领;从文段中“当代中国,社会病象依然存在,‘潜规则’有时超越‘显规则’,阻碍青年上升的通道”一语可知,潜规则等社会病象阻碍着青年上升的通道;从文段中“他们竞相追逐着‘中国好声音,。然而,娱乐界的‘中国好声音’,绝非鲁迅式的‘真的恶声’”等语可知,国人追逐的时代之音,并非鲁迅式的“真的恶声”。
9.【答案示例】这一做法值得肯定。①质疑当下风靡一时的“好声音”,可警醒沉醉其中的国人;②开讲鲁迅,可为新时期青年树立起精神标杆;③为当代青年发出自己的“真声音”提供动力。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并不唯一,但最好是肯定这一做法,因为鲁迅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然后谈谈开讲鲁迅的好处,如质疑当下风靡一时的“好声音”,为青年树立精神标杆,为当代青年发出自己的“真声音”提供动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