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31 19:0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初)
第一篇:追溯革命之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第二篇:探寻发明之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第三篇:思忖革命之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相关材料,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提升通过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和观察图片,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科学家和发明家,感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掌握运用材料分析问题的方法。
3.通过观察图表和阅读材料,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树立崇尚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
学习目标
壹·追溯革命之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壹·追溯革命之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材料一:19世纪60—7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席卷整个欧洲,并开始向世界范围扩展。一些国家为摆脱统治危机和解决内部矛盾,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掀起了一场国家体制改革和革命的狂潮,相继出现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和日本明治维新等重大历史事件。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迅速扩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君主立宪制
美国内战,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法国大革命后确立共和制
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政治基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
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
壹·追溯革命之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
材料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材料二:蒸汽机造就大量财富,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原料、市场均来自遥远的地区
经济基础: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壹·追溯革命之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
Text
Text
Text
Text
物理学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生物学
化学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
科学技术
德国植物学家施菜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
科学基础: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
壹·追溯革命之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在19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并带动了相应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兴起。总之,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物理学方面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生物学方面
德国植物学家施菜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
化学方面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贰·探寻发明之果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贰·探寻发明之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主要成就 人物 国籍 发明
电的应用
内燃机
新的交通工具
化学工业 和新材料
爱迪生
戴姆勒
狄塞尔
本茨
福特
诺贝尔
海厄特
夏尔多内
发明了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放映机;建成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
发电机、电动机、电焊、电钻、电话、电车、电报
汽油内燃机
柴油内燃机
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
飞机
生产碱、硫酸、人造染料
现代炸药
赛璐珞
人造纤维
莱特兄弟
美国
德国
德国
德国
美国
美国
瑞典
美国
法国
1.主要成就:
阅读教材P18—P21,完成表格
2.主要国家:
美国和德国
3.主要标志:
电力的广泛应用
奥托
德国
煤气内燃机
4.主要动力:
发电机和内燃机
贰·探寻发明之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1.电的应用
最显著成就: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供了制造发电机的基本原理,找到了打开电能宝库大门的钥匙。
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可以产生电流
贰·探寻发明之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但这种发电机存在许多缺点。
电动机是把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一种设备。
19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完善的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



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力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
1.电的应用
贰·探寻发明之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还在纽约建成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
爱迪生和他的发电站
电灯发明后明亮的城市
爱迪生没有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但凭个人奋斗和非凡才智,获得巨大成功。他一生取得了1300多项的发明专利,被称为“发明大王”。
1.电的应用
贰·探寻发明之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2.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
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成汽油内燃机。
德国工程师迪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内燃机的发明意义:①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在交通运输领域内引发了一场变革。
贰·探寻发明之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2.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885年德国的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奔驰1号。三轮汽车于1886年1月29日获汽车制造专利,车速最快为15km/h。本茨被称为“汽车之父”
1913年,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汽车价格大幅下降,汽车开始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
亨利·福特(1863—1947)
福特汽车厂内景(1913年)
贰·探寻发明之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2.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升空。飞机的发明缩短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宣告航空时代的来临。
内燃机的发明意义:②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飞机的发明:
美国莱特兄弟
美国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
冯如一号飞机
贰·探寻发明之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3.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①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是应用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产生。
石油化学工业简称石油化工,石油化学工业是基础性产业,它为农业、能源、交通、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建筑、建材等工农业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配套和服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贰·探寻发明之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3.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染料等产品
1867年,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后来又研制出无烟炸药。
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celluloid
1884年, 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
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人造纤维
在军事、工程方面广泛应用
成本低
性能好
化学工业
叁·思忖革命之意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叁·思忖革命之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特点
据材料,解读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何特点?
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的应用。在英国,电灯的推广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
1.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美、德领先;
3.重心在重工业部门;
4.有些国家(如日本、俄国)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
叁·思忖革命之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影响:
19世纪最后30年,资本主义世界钢产量从52万吨增长到2800多万吨;石油产量从80万吨增加到2000万吨,增长了24倍;铁路从21万公里增加到79万公里,延长了近3倍。
1870年-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分布比例%
年份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70年 32 10 23 13
1913年 14 6 38 16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叁·思忖革命之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影响:
垄断组织 美国 美孚石油公司 德国 钢业联盟 英国 盐业联合公司 法国
亚麻辛迪加
掌握全国石油产量的90% 垄断全国钢铁产量的98% 控制全国91%的食盐生产 控制全国90%的麻织品
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材料:生产的集中引起了垄断组织的产生:摩根和洛克菲勒两大银行集团垄断着美国的整个银行业;德国的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垄断了全国钢铁产量的98%;英国的盐业联合公司垄断了91%的食盐生产;法国的亚麻辛迪加垄断了90%的麻织品生产。
垄断即独占,少数大资本家通过兼并和联合的方式,组成集团,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和市场,赚取高额利润,把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控制在自己手中。这种集团被称为垄断组织。例如德国的电气工业基本上被电气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两个集团所控制,从而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对外:国家可以依靠对外资本输出,让其他国家人民劳动,得到利润,故又称“帝国主义”。
叁·思忖革命之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影响:
③对世界格局:
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一战;
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一览表
项 目 英 法 德 美
1860年工业产量位次 1 2 3 4
1910年工业产量位次 3 4 2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4 5
消极影响:
材料:从1860年到1910年的半个世纪,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各地成长起来……商人、经纪人、律师、银行家、制造商控制了越来越多的城市财富,他们为了逃避城市中心区域的喧嚣、嘈杂和脏乱,搬进坐落于富人区的宽敞住宅,穷人住宅区内到处堆满垃圾。 ——原祖杰《相遇在城市:19世纪美国城市问题探源》
造成了新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如贫富分化和环境污染。
叁·思忖革命之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影响: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开辟新航路
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的形成历程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项 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发 明 来 源 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来源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生产组织 工厂 垄断组织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进入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国 家 首发英国,向欧美扩展。 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对中国的影响 ①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 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③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① 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 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的应用
背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经济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市场的扩大。
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重工业为主、两次工业革命交叉。
积极影响:改善人们生活、一些国家成为工业强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表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消极影响:帝国主义、对外扩张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随堂训练
2. 1866年,人们铺设了一道横越大西洋的电缆,建立了东半球与美洲之间直接的通讯联络。其主要技术来源于( )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新航路开辟 D.第三次科技革命
B
1.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侦查发现敌人后,仅用三四个小时就完成了整个舰队的集合、出航,这是以往依靠桅杆上悬挂的信号旗传递信息无法实现的。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使用了( )
A.移动电话 B.无线电报
C.电子计算机 D.互联网
B
随堂训练
3.当代世界能源之争日趋激烈,尤其是被称为“工业血液的石油资源。下列选项中,推动了石油开采业发展的是( )
A.珍妮机的发明 B.电动机的发明
C.蒸汽机的改良 D.内燃机的发明
4.20 世纪早期,促使汽车价格大幅度下降,开始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的主要原因是( )
A.内燃机的发明 B.工人收入大大提高
C.工厂制度的确立 D.流水线生产的推广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