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忆读书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6 忆读书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31 21:3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二级三级四级五级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忆读书教学目标:
1.会认“浒、鲁”等6个字,会写“舅、津、斩”等 14 个字。掌握“传、着、卷”三个多音字。
2.了解冰心及其代表作品。
3.感受作者“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
4.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引起读书的兴趣,能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理清记叙的顺序。
2.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
教学难点:
1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2.培养读书兴趣。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目 录01学习背景02新课导入03课堂检测04拓展延伸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第壹部分学习背景1.认识“舅”“斩”等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传”“着“卷”,会写“舅”“津”等14个生字,会写“舅父”“津津有味”等15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梳理出作者的读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重点)
3.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交流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4.能对作者的读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难点)
学习目标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第贰部分课文解读作家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现代诗人、作家。早期所作“问题小说”具有反封建意义,散文、诗歌讴歌童心和母。后期作品以儿童文学为主。代表作有《繁星《春水》等。
资料链接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水浒传》的作者是元末明小说家施耐庵,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在梁山泊起义的故事。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述说了东汉末群雄割据混战,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全书主要描写唐僧、孙悟空、猪
八戒和沙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小说以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WORDS AND PHRASES
第二部分|字词百花
识字表



jiù

zhǎn

kǎi





zhuàn

zhuàn
左右
2+4,共6画
Z

字义:叙述历史故事的作品。
组词:水浒传

zhuó

zhuó
半包围
6+5,共11画
Z

字义:使接触别的事物。
组词:着力



shà

kòu

jiǎ

juàn

juàn
上下
2+6,共8画
J

字义:书籍的册本或篇章。
组词:第一卷 上卷

mǒu

shēn



suǒ

kān
写字表
















词语表


英雄
舅父
无限
津津有味
厌烦
荒唐
一知半解
述说
烦琐
辛酸
书刊
访问
刊物
真情实感
质朴
同音字


shuāi



衰老



摔倒
suǒ



琐碎



所以



门锁



唢呐
piān



诗篇



偏心


翩翩

起舞
jīn



天津



今天



金子



不禁
多音字


巧记:《水浒传( zhuàn )》讲述了一个流传( chuán )许久的故事。

zhuàn:自传 传记
chuán:传奇 传说
巧记:他睡着( zháo )了,梦到爸爸在沙发上坐着( zhe ),正在给他支着( zhāo )儿,教他如何着( zhuó )手这次工作。

zhuó:穿着 着手
zháo:着火 着急
zhe:走着 站着
zhāo:高着儿 支着儿
巧记:考完试,他轻轻地把卷( juǎn )了边的试卷( juàn )抚平。

juàn:试卷 问卷
juǎn:卷起 卷心菜
词语释义


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例:我们在学习上要肯下功夫,不能抱只求一知半解的态度。
(yì zhī bàn jiě)
一知半解
做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时间,消闲解闷儿。
例:妈妈一边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零食,一边看着精彩的电视剧消遣时光。
(xiāo giǎn)
消遣
形容兴味特别浓厚。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
例:小红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jīn jīn yǒu wèi)
津津有味
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栩栩,生动的样子。
例:画上的鸟儿栩栩如生,似乎要展翅飞翔。
(xǔ xǔ rú shēng)
栩栩如生
繁杂琐碎。
例:绘图是一项烦琐而辛苦的工作。
(fán suǒ)
烦琐
形容没有兴致,没有趣味。索然,没有兴致的样子。
例:不知为什么,他的文章从来就写得索然无味。
(suǒ rán wú wèi)
索然无味
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或行为。已,停止。
例:乔先生出国十多年了,思乡之情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间,不能自己。
(bù néng zì yǐ)
不能自己
没有病却发出痛苦的声音。比喻没有值得忧虑的事情却长吁短叹,也比喻文艺作品缺乏真情实感,矫揉造作。
例: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最忌讳的是废话连篇,无病而呻。
(wú bìng‘ér shēn)
无病而呻
近义词



期待
期盼

精彩
出色

烦琐
繁杂

索然无味
味同嚼蜡

质朴
朴实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津津有味
兴致勃勃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都有“很逼真”的意思。
“栩栩如生”强调的是神似,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石壁上雕刻的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强调的是形似,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小弟弟学起猴子来,抓耳挠腮,挤眉弄眼,真是惟妙惟肖。
辨析
反义词



津津有味
索然无味

精彩
拙劣

质朴
华丽

浅显
深奥
26 忆读书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1
2
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段解
写“我”七岁开始读《三国演义》。
这句话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我们谈话,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
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
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3
段解
写“我”开始读《三国演义》是因为对舅父讲的故事意犹未尽。
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了精彩的故事对幼时的“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
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
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
的结局。
4
5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书,虽说是一知半解地读,却是重要的开端,因为这开启了“我”的阅读之路。
“我”两次读《三国演义》,都因为自己所钟爱的人物死去而伤心得丢下书。两个“哭了一场”说明“我”读《三国演义》时的投入,对书中英雄人物充满了热爱和敬意,同时也写出了书的魅力。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
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
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
《荡寇志》要强多了。
6
段解
写“我”因为《三国演义》对章回小说有了兴趣,又开始读《水浒传》,并对小说塑造人物个性之鲜明大加赞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的好书,其刻画的人物形象是鲜明生动的。
这里将《水浒传》和《荡寇志》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写出“我”对《水浒传》塑造人物个性之鲜明的赞赏。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
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7
段解
写“我”少年时读《红楼梦》与中年后再读《红楼梦》的不同感受。
回忆读《红楼梦》的经历,是为了告诉读者,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人读书的感受不尽相同。好书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
8
段解
写“我”从读书中得到的快乐与收获。
这句话点明“我”的读书感受,吸引读者走进书的世界,与书为友,去收获知识,收获快乐。
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
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
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
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
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
9
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10
第二部分
(第2-10自然段)写作者的读书经历和读书的好处,以及怎样挑选、比较好书。
段解
写“我”对各种书的看法与选择,主张选故事精彩不烦琐的、人物栩栩如生的、带着真情实感的、语言十分质朴浅显的书。
举例说明“我”是如何挑选、比较书的。把《西游记》与《封神榜》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好书的故事情节是精彩的;把《水浒传》与《荡寇志》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好书中的人物是栩栩如生的;“无病而呻”写出“我”对那些华丽空洞的文字的摒弃,指出好书的语言是质朴浅显的,情感是真挚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点明主题,表明观点,“读书好”指开卷有益;“多读书”指博览群书;“读好书”是说要读对身心发展有益的书。
11
12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第三部分
(第11、12自然段)作者把自己多年来的读书感悟写出来赠给儿童,总结全文。
结构图示


《忆读书》
指导读书——总结
谈读书——总说
读书经历
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
读《三国演义》——一知半解,越看越明白
读《红楼梦》——少年不感兴趣,中年方知滋味
读《水浒传》——人物生动,融入情感
读“万卷书”——有所选择
主题思想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冰心按时间顺序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的读书经历、多年的读书经验、选书的标准以及读书的方法,表达了“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等感悟。
冰心奶奶酷爱读书,在她近百年的岁月中,始终有缕缕书香滋养和丰富着她的人生,所以她度过了充实、快乐而有意义的一生。同学们,让我们时刻牢记冰心奶奶的殷切嘱托“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一起走进书的殿堂,让那清幽的书香也在我们的生命中弥漫。
感悟:
疑难探究


作者为什么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兴趣不大,直到中年以后才体会到它的滋味?
因为人对书本内容的理解是以自已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为基础的。对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单纯懵懂,涉世未深,不足以深刻了解社会的复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到了中年以后便能比较全面、深刻地认识这本书的内涵。作者读《红楼梦》的体会正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
探究:
写作特点


本文是一篇随笔,以“忆”为行文线索,记叙了作者快乐的读书生活、读书的感受和认识。文章看起来形散,但有线索贯穿。
作者围绕“忆”字,写了自己由一知半解到越来越懂、越来越爱读《三国演义》,读《三国演义》对章回小说产生兴趣,并开始读《水浒传》的过程;自己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与中年以后看此书的不同感受;自己腿伤后“读万卷书”时对书的挑选。“热爱读书,以读书为乐”的情感贯穿其中,“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主题处处体现。
形散神不散。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第叁部分课堂检测习题导航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
作者回忆了自己七岁时读《三国演义》,由一知半解到越来越懂,到越来越爱读;自己因为读《三国演义》而对章回小说感兴趣,对《水浒传》尤其欣赏;自己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与中年以后看此书的不同感受;自己腿伤后“读万卷书”时对书的挑选。
作者认为的好书标准是:能引发人的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所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故事耐人寻味;故事情节精彩,不烦琐;感情真挚、质朴浅显,使人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答案:
习题导航


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冰心一生喜爱读书,孜孜不倦。她认为读书是她“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读书也是我觉得最快乐的事。书,与我日夜相伴!从《唐诗三百首》到《安徒生童话》,从《三国演义》到《西游记》,从《水浒传》到《红楼梦》,从《简·爱》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有空闲,我便沉醉在书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时常让我潸然泪下;书中激昂的话语时刻萦绕在我的耳旁;书中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曾引起我深深的思考;书中对真理的追求使我热血沸腾。莎翁的丰富语汇让我惊叹,雨果的精彩描述令我叫绝,老舍那活泼又简洁的话语使我赞不绝口。我还能向孙子请教兵法,跟海明威谈斗牛,和
答案示例:
司马迁谈论古往今来。在书的帮助下,辩论赛上我旁征博引、语惊四座;写作文时我才思敏捷、妙语连珠;与朋友交谈时我引经据典、侃侃而谈。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丰富生活,滋养心灵,完善自我。我们也要像冰心一样,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从小养成用心读书的习惯,品读优秀的作品,收获心灵的启迪。
习题导航


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和同学讨论,说明理由。
我决定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我赞同。第一,我觉得读书不必刻意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重在兴趣。冰心儿时读《三国演义》就是由兴趣引发的,一知半解地读,字音都读得不对,居然越看越明白。第二,有些书不一定第一次读就能完全读懂,需要反复读,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冰心在少年时期读《红楼梦》,只看到了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哭哭啼啼,到了中年以后,才读出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随着自己的成长,对书中内容的感悟也会不同。我们要珍惜每一次阅读的机会,品味书中的意思。
答案示例: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第肆部分延伸拓展知识积累


有关读书、求知的名言
>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知识就是力量。 ——[英]培根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法]狄德罗
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
——[印度]泰戈尔
知识积累


形容富有学识的词语
>
学贯中西
学识渊博
博古通今
饱读诗书
满腹经纶
学富五车
知识积累


关于读书的古诗
>
劝 学
[唐]孟 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二级三级四级五级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