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季泉州市八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
(本卷共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示:请认真作答,把答案准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
班级 姓名 号数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4分)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船娘是一位三十岁的农妇,以(xián) 熟的动作,轻松地摇着橹( ),小船在平静的河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 )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méng) 胧,难以捉摸。
2.按提示填空。(4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在“行万里路”后还写出了优美动人的游记,带领我们去神游祖国的山川湖泊,《巴东三峡》按照 描写了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周庄水韵》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以
为序,按照空间顺序描写了节日周庄的夜景。《青海湖,梦幻般的的湖》采用
(观察景物的方法),描绘了梦幻般的的青海湖;《走进纽约》描写景物采用了不同的视角,有 、 ,描写了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繁荣景象。
3.古诗文默写。(10分)
① ,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 。《游山西村》
③ ,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
④ , ,盖竹柏影也。《记承天诗夜游》
⑤高柳夹堤,土膏微润, , 。《满井游记》
⑥ ? 。休将白发唱黄鸡。
4.综合性学习。(8分)
【材料一】
据中新社4日电 国务委员、国务院安委会副主任郭声琨3日晚间在吉林宝源丰禽业公司火灾现场指导救援时,宣布成立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对当天发生的宝源丰禽业公司火灾事故进行调查。
【材料二】早报讯 (记者林志安 通讯员吴剑伟)紧急!惠安县崇武大岞村后山,一位白发老人在山崖上突发脑溢血,情况危急,边防民警、消防官兵和当地崇武海协会人员展开“山海”联动生死救援。
⑴阅读材料一,请你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2分)
⑵阅读材料一、二,请你说说新闻的特点。(3分)
⑶阅读材料二,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3分)
5.名著阅读(8分)
⑴林冲在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中,发生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按情节的先后顺序依次填写在括号里。(2分)
林冲:误入白虎堂→( )→( )→怒杀王伦
⑵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分)
当下立住脚看,只见远远地黑凛凛一条大汉,吃得半醉,一步一颠撞进来.A看那人时,却是经市有名的破落户泼皮,叫做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行凶,撞闹,连为几头官司,开封府也治他不了;以此满城人见那厮来都躲了。却说牛二抢到A面前,就手里把那口宝刀扯出来,问道:“汉子这口刀要卖多少钱 "A道:“祖上留下宝刀,要卖三千贯。” 牛二喝道:“什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钱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你的鸟刀有甚好处,叫做宝刀 "A道:“洒家的须不是店上卖的白铁刀。这是宝刀。” 牛二道:“怎地唤作宝刀?”牛二道:“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第二件,吹毛得过;第三件,杀人刀上没血。”牛二道:“你敢剁铜钱么 ”A道:“你便将来,剁与你看。”……
①请指出文中的人物姓名及绰号。(2分)
文中A是谁( ) 其绰号是( )
②请简要叙述接下来所发生的故事情节。(4分)
二、阅读(56分)
(一)(一)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回答下列问题。(21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水尤清冽 ②蒙络摇缀
③悄怆幽邃 ④怡然不动
7.下列与例句“以其境过清”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全石以为底 B.夫不能以游堕事 C.卷石底以出 D.何以谓之“文”也
8.翻译句子(6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9.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5分)
10.在文章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4分)
(二)阅读《谈语言》(节选),回答下列问题。(12分)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11.文章第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针对什么对象?从什么方面来论述语言的工具性?(3分)
12.文章第2段先通过指出 反面现象,提出论点 ;第3、4两个自然段通过两个反面的例子证明上述的现象;第5段通过
的对比论证,再次强调论点。(6分)
1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3分)
(三)阅读《父爱在我的名字里》,回答下列问题。(23分)
我一直很羡慕那些从小就得到父爱并懂得父爱的人。
因为我对父爱的认识是经过漫长的恨才转化而来的。
我的名字不是父亲取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在我满月的时候,父亲特意请来乡里一个挺出名的算命先生,得知我五行缺金,又因为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于是算命先生便给我掐出这样一个名字:金翔。然而,就因为这个名字,我的童年很孤寂——小伙伴们常玩的“打仗”的游戏,是不会让我加入其中的——他们会咬文嚼字般地称:金——翔,今天要投降,多不吉利呀!于是就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晾在一旁。
那种感受父亲是顾及不到的。也不知父亲是没进一天学堂,还是成天忙于繁重的农活却仍无法脱离贫困,而造成他长年阴沉着的脸和暴躁的性情,加上那望子成龙的心切,便构成他对我独特的管教方式——娃儿的出息是骂出来打出来的!而我对父亲的恨,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领教中,不断加剧加深的。
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一口气冲上山顶,哭了,——不是为自己十年寒窗所获得的美好前途,也不是成为全村羡慕的第一个大学生,而是为自己终于可以脱离父亲的管制,实现不想见到他的梦想!所以,我对向来节俭的父亲大办酒席,忙着招待前来祝贺的乡亲的那个高兴劲儿不屑一顾;所以,在冲出家门的时候,我是那样急急迫迫而义无反顾,一点儿也不顾及父亲的黯然神伤……
在省城念书的前两年,我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认真给父亲写过一封信,就连每次收到他托人寄来的生活费,也只是应付性地写一下“钱已收到,勿挂念”等类似的短语。直到大三那年,直到父亲托人给我写来一封书信时,我的灵魂和良知才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动,我才开始懂得该如何去咀嚼和阅读自己生命中一再忽略的、仇恨的那份沉重的父爱——
信是父亲找上初中的小侄子写来的,没什么要紧事,只是问我好不好而已。可信写了满满几页,只因小侄子详细地讲明父亲来信的原因,说是父亲那晚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吃馍,拿起来刚咬一口,两颗大牙就莫名其妙地没了,一看呢,馍上一片血红,牙都粘在上面……惊醒之后,父亲便再也睡不着了。于是天刚亮就找小侄子写信。而这一切呢,仅仅是因为老家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梦见大牙掉是要死亲人的,而父亲首先想到的是他离家在外求学的儿子。
读到这里,我对迷信的父亲之所为嗤之以鼻,甚至愤然。最后,小侄子讲了一个令他惊讶不解的事,说他就在铺开纸,提笔欲写时,却因一时记不起我的大名而猛然顿住了,结果遭到父亲的训斥:“亏你狗崽子还念这么多书,记性也恁赖,叫——金翔!”“金——祥!”于是小侄子一边念叨一边写在纸上。“写错了!写错了!……”小侄子说当时父亲望着他刚写下的名字大声喊道,紧接着,从他手里夺过笔,在纸上硬邦邦地写下“金翔”两个字后,讷讷地告诉他:“我这一辈子只识这两个字!”小侄子说他当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他说,要知道,全村人都知道他老人家一字不识,包括他自己的名字呀!
——因为这就是父爱!除了父爱,便再无法解释这种奇异而真实的现象!那一刻,我那被父亲的恨包裹着而变得无知、粗砺与麻木的灵魂,被深深地灼痛了,苏醒了!我禁不住地泪流满面,双手捧着书信,朝着家乡,蓦然跪下——向父亲,向我那一生付出了大爱却得不到理解、更别说回报的父亲,忏悔,忏悔……
14.文章标题“父爱在我的名字里”有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6分)
含义:
作用:
15.文章中“父爱”体现在哪些生活小事上?作者事情的详略安排上有什么特点?(6分)
16.文章开头为什么一再强调 “我”恨父亲,在表现主题上是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6分)
17.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5分)
三、作文(60分)
18. 题目:这样做,值得
或许是一次选择,或许是一种坚守,或许是一个尝试……当我们回眸时,因为它表现了真我,磨炼了意志,增加了勇气,丰富了我们人生的阅历,从而让我们铭记,并为之深深回味。
要求:①以记叙为主,兼用多种表达方式;②内容充实,表达真情实感,行文流畅;③全文不少于600字,但不要超出所给字格;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2013年秋季泉州市八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4分)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xián)娴熟 橹(lǔ) 漾(yàng) (méng)朦胧,
2.按提示填空。(4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在“行万里路”后还写出了优美动人的游记,带领我们去神游祖国的山川湖泊,《巴东三峡》按照作者的游踪描写了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周庄水韵》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以时间先后为序,按照空间顺序描写了节日周庄的夜景。《青海湖,梦幻般的的湖》采用定点观察(观察景物的方法),描绘了梦幻般的的青海湖;《走进纽约》描写景物采用了不同的视角,有平视、仰视、俯视,描写了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繁荣景象。(写出四个即可)
3.古诗文默写。(10分)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②柳暗花明又一村。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⑤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4.综合性学习。(8分)
⑴阅读材料一,请你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2分)
国务院成立事故调查组
⑵阅读材料一、二,请你说说新闻的特点。(3分)
真实准确、快速及时、语言简洁
⑶阅读材料二,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3分)
“山海”接力救援脑溢血老人。
5.名著阅读(8分)
⑴(2分)误入白虎堂→发配沧州府、棒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怒杀王伦(写对两个即可)
⑵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分)
①(2分) 文中A是谁(杨志) 其绰号是(青面兽)
②请简要叙述接下来所发生的故事情节。(4分)
牛二想要抢夺,杨志手起刀落,杀了他。村民劝杨志逃走,杨志自恃好汉,甘愿入狱去官府自首,由于众人求情作证免死,被发配大名府。
二、阅读(56分)
(一)阅读文言文《小石潭记》,回答下列问题。(21分)
6.(4分)①寒冷 ②连结 ③深 ④愣住的样子
7.(B)(2分)
8.(6分)
①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②向潭的西南面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9.(5分)按游览的顺序,先发现石潭,再写潭中景物,然后写小潭的源流,最后写小潭的氛围。
10.(4分)由乐到忧;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
(二)阅读《谈语言》(节选),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1.(3分)运用了类比的手法;针对爱好写作的人;从语言的功能方面来谈语言的工具性。
12.“许多人”写文章华而不实,弄巧成拙,书面语言不能脱离口语;列举朱自清早年作品做作的不好和晚年作品朴实的好(6分)
13.(3分)示例:文中所举的例证都是报刊上的报道或是著名散文家的例证,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也都很有说服力,平实易懂。
(三)阅读《父爱在我的名字里》,回答下列问题。(23分)
14..文章标题“父爱在我的名字里”有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6分)
含义:①表层含义:一字不识的父亲一辈子只认识两个字,就是儿子的名字——金翔②深层含义: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情感从狠到爱的原因,表达了父亲的爱子情深。
作用:点明文章的主题思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5.文章中“父爱”体现在哪些生活小事上?作者事情的详略安排上有什么特点?(6分)
①父亲请算命先生为我算命,并给“我”掐出“金翔”的名字。
②父亲望子成龙,用大骂的方式来教育“我”。
③向来节俭的父亲为考上大学的“我”大办酒席,宴请乡亲。
④父亲做梦,找小侄子写信给“我”,一辈子只会写两个字——儿子的名字“金翔”。
文章共写了表现父爱的四件事,前三件事略写,最后一件事详写,作者这样安排的是因为前三件事所表现出来的父爱显得不够强烈,并且这三件事所表现出来的父爱不被“我”接受,最后一件事充分表达了父亲对我的爱,这件事让我深深震撼和忏悔,更能体现文章的主题和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形象。
16.文章开头为什么一再强调 “我”恨父亲,在表现主题上是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6分)
文章开头反复强调“我”恨父亲,在表现主题上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为下文写“我”终于理解了父亲,理解的父亲对我的爱以及表达“我”的忏悔之情做铺垫,文章前文写因为父亲为“我”取的名字,我遭到小伙伴的冷落,父亲的教育方式让“我”对他恨之入骨,并为摆脱父亲而高兴,后文写小侄子的来信让我真正理解了父爱,并为此深深忏悔。
17.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5分)
最后一段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了自己对父亲的深深忏悔之情。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标题;内容上深化文章中心,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忏悔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