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初中化学上学期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堂训练
一、单选题
1.(2021九上·茂南期末)下列对应的灭火方法不合理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
B.图书馆内图书着火—用高压水枪灭火
C.电器着火—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D.燃着的酒精灯打翻燃烧起来—用湿抹布盖灭
2.(2021九上·河源期末)运用科学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实际问题,下列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
A.室内起火,及时打开门窗通风
B.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
C.电器或电线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D.室内浓烟密布时,用湿毛巾掩住口鼻俯身撤离
3.(2021九上·江陵期末)下列灭火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森林着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C.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D.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
4.(2021九上·西陵期末)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探究水的组成 探究蜡烛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探究可燃物燃烧是否需要氧气 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
A.A B.B C.C D.D
5.(2021九上·汝阳期末)运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②现象对比,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
B.①③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
C.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
D.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
6.(2021九上·宁津期末)防火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必修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B.校园内要有消防专用通道标志
C.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吸热蒸发,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7.(2021九上·集贤期末)下图所示的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 )
A.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8.(2021九上·路北期末)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中白磷a燃烧,产生大量烟雾
B.对比甲中白磷a和红磷的现象,可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C.如果乙中通入空气,白磷c也能燃烧
D.烧杯中热水只有提高温度的作用
9.(2021九上·锦州期末)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B.水可以灭火是因为水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应调大灶具的进风口
D.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其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10.(2020九上·泾阳期末)了解防灾减灾相关知识,有利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火车
B.图书、档案资料失火,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C.为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D.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二、填空题
11.(2021九上·泗水期末)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红磷的着火点是260℃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由该实验得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现象 (填序号)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充分接触;现象 (填序号)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自身的着火点。
12.(2019九上·海港期中)成语“釜底抽薪”所包含的化学原理是 。
13.(2019九上·合浦期中)
(1)熄灭酒精灯应该用 ,依据的原理是 ;打翻燃着的酒精灯应 ,依据的原理是 。
(2)在油库和面粉厂都挂有“严禁烟火”的字样,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 性的汽油蒸气或面粉尘,它们接触明火,就有 的危险。
(3)发生火灾时,应当沉着冷静,火势未蔓延时,可根据起火原因,选用适当的方法自己扑灭,火势较大且有蔓延的可能时,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其号码为( )
Al20 B119 C315 D114
14.(2018九上·长春月考)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灭火只须破坏任意一个条件即可,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的原理分别 :
15.(2016九上·蔚县期中)夏季的蚊子总是让人感到心烦意乱,而将蚊香点燃后就能将杀虫剂缓慢释放到空气中达到驱蚊的效果.如图所示.当用打火机点燃蚊香时,打火机的火焰使蚊香达到了 ;我们看不到空气中的杀虫剂分子,这说明 ;请你写出在使用蚊香时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 (从避免火灾发生的方面).
三、简答题
16.(2019九上·偃师月考)用燃烧及灭火的原理解释下列事例
(1)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
(2)酒精洒到实验台上着火,用湿布覆盖
17.白磷是一种能在空气中自燃的物质,请你利用物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分析实验室里,少量的白磷为什么必须保存在冷水中?
四、综合题
18.(2021九上·平度期末)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如图是其结构示意图。
(1)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 。
(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放出热量,上层盏内油温升高,下层盏内水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减少油的 ,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3)“注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水分子受热分解 B.水分子不断运动
C.水分子间隔变大 D.水分子数目减少
(4)熄灭夹瓷盏的可行性方法有 (写一条即可)。
五、实验探究题
19.(2020九上·宁强期末)按下图所示方案进行“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观察到:甲中白磷燃烧,乙中白磷不燃烧。实验后,将甲中试管倒置于水中,去掉橡胶塞,发现水进入试管中。
(1)甲中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甲中的X为 。
(3)“水进入试管”的原因是 。
20.(2021九上·淮阴月考)如图为甲、乙、丙三位同学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
当人们吸入或接触五氧化二磷粉尘时,五氧化二磷能与人体黏膜表层、眼、皮肤的水分反应变成磷酸,对局部有强烈的腐蚀、刺激作用,严重者可引起中毒性肺炎、肺气肿。(特别提醒: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1)从实验科学设计的角度分析,你认为 (填甲、乙、丙)同学的实验方案最好。
(2)甲同学通过对比铜片上红磷和白磷的不同现象,得出的有关燃烧的条件是 。
(3)乙、丙同学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发现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但一会儿就熄灭了,说明了燃烧的条件是 。
(4)小明同学对以上实验进行概括,得出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填字母序号)。
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C.三位同学都应用了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
D.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合理,不符合题意;
B. 图书馆内图书着火,应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不会因留下痕迹,而用高压水枪灭火,会损坏图书,故不合理,符合题意;
C. 电器着火,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不能用水灭火,防止触电,故合理,不符合题意;
D. 燃着的酒精灯打翻燃烧起来,用湿抹布盖灭,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方法,进行分析。
2.【答案】D
【知识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答】A、室内起火,开门窗通风可能导致空气大量流入导致氧气浓度增大,燃烧加剧。不符合题意。
B、发现煤气泄漏时,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可能因电打火导致爆炸,不符合题意。
C、电器或电线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可能发生触电并损坏电器,不符合题意。
D、室内浓烟密布时,用湿毛巾掩住口鼻俯身撤离。用湿毛巾掩住口鼻可以起到过滤作用,减少吸热有害气体和粉尘。着火稳定较高,气体密度减少而上升,所以上部有害气体较多,底部有害气体较少,所以俯身撤离。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打开门窗促进空气流通分析;
B、根据煤气泄露不能接触明火分析;
C、根据电起火不能用水灭火分析;
D、根据失火产生浓烟及有害气体分析。
3.【答案】D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油锅着火时,利用隔绝氧气的原理,用锅盖盖灭,选项不符合题意;
B、森林着火时,利用移走可燃物的原理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防止火势的蔓延,选项不符合题意;
C、酒精灯着火时,利用降温的原理,用湿抹布盖灭,选项不符合题意;
D、汽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达不到灭火的目的,应利用隔绝氧气的原理,用土或细沙盖灭,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若缺少一个则可灭火,所以灭火原理为撤离可燃物或隔绝氧气或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4.【答案】A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符合题意;
B、在燃着的蜡烛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氢元素,但不能说明含有氧元素,因为氧元素可能来自于参加反应的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C、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但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是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说明燃烧的条件是需要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D、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可能是二氧化碳本身就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还需要设计对照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B、蜡烛燃烧有氧气参加反应,所以不能根据有水雾产生判断有水生成来说明蜡烛中含有氧元素;
C、白磷和红磷都放置在空气中,都与氧气接触,该实验不能 探究可燃物燃烧是否需要氧气 ;
D、该实验紫色石蕊变红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也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物使石蕊变红,故还应该作对比实验。
5.【答案】D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现象①②不同是因为到达白磷的着火点,红磷不不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B、①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③中的白磷与氧气不接触,通过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不符合题意;
C、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它的燃烧所需温度不高于80℃,不符合题意;
D、热水除了提供热量,还能使水中的白磷与氧气隔绝,符合题意。
【分析】根据铜片上白磷接触氧气且温度达到着火点可以燃烧,红磷温度不能达到着火点不能燃烧,水中白磷不接触氧气不能燃烧分析。
6.【答案】B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燃烧的条件有3个: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故不符合题意
B. 校园内要有消防专用通道标志,故符合题意;
C. 内起火,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会提供更多氧气,导致火灾更严重,故不符合题意;
D. 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吸热蒸发,降低了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进行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 ③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不能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④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与氧气接触,燃烧,不能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A不符合题意;
B. 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③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不能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B不符合题意;
C. 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④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与氧气接触,燃烧,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C符合题意;
D. ①中白磷在冷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与氧气接触,不燃烧;不能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结合物质燃烧的条件,从图示看,①③烧杯里面是热水和冷水,有氧气,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②④说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分析。
8.【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图甲中白磷a燃烧,产生白烟,而不是烟雾,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图甲中白磷a燃烧,红磷不燃烧,通过对比可证明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选项B不符合题意。
C、图乙中如果通入空气,白磷c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也能燃烧,选项C符合题意。
D、烧杯中热水起到提高温度、隔绝氧气的作用,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9.【答案】B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不会因留下痕迹,而损坏图书,说法不符合题意;
B、水可以灭火,是因为水蒸发吸热,能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说法符合题意;
C、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说明氧气的量不足,燃料燃烧不充分,应调大灶具的进风口,说法不符合题意;
D、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其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和隔离可燃物,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的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分析;
B、根据着火点是物质属性不能改变分析;
C、根据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说明氧气的量不足分析;
D、根据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分析。
10.【答案】B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火车,由于火车空间比较密闭,容易引起爆炸危险,危及人身安全,因此,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火车,故正确,错误,不符合题意;
B. 图书、档案资料失火,为了不留任何痕迹,最好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故符合题意;
C. 为扑灭森林火灾,应采用隔绝可燃物的灭火原理,即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火灾发生后,为防止浓烟进入口鼻,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易燃、易爆物品在遇到火花或者震动,容易引起爆炸危险
B、根据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灭火的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火灾自救的方法,进行分析。
11.【答案】①②;①③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①处白磷燃烧,而②处白磷在水中没有与氧气接触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充分接触;
①处白磷燃烧,而③处红磷不燃烧,红磷的燃点是240℃,而白磷是40℃,热水温度可以达到白磷燃点而达不到红磷燃点,所以①③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自身的着火点。
【分析】根据验证燃烧与氧气有关需有燃烧的实验和因不接触氧气不燃烧的实验对比,验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条件需进行燃烧和因温度低不燃烧的对比实验分析。
12.【答案】移除可燃物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釜底抽薪”是指从锅底抽出柴火,从化学角度看就是移除可燃物。
【分析】“薪”指的是木材等,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及灭火原理可知,抽薪就是移除可燃物。
13.【答案】(1)灯帽盖灭;隔绝空气或氧气;用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并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可燃;爆炸
(3)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答】(1)熄灭酒精灯不能用吹,需要用酒精灯灯帽盖灭,故填灯帽盖灭;依据的原理是物质燃烧需要氧气助燃,等帽盖灭属于隔绝氧气操作,故填隔绝空气或氧气;打翻燃烧的酒精灯后,需要用湿抹布将燃烧的酒精盖灭,故填用湿抹布盖灭;依据的原理是隔绝空气并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故填隔绝氧气并使可燃物表面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2)油库和面粉厂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的油分子、面粉粉尘等,故填可燃;当接触明火之后,可造成爆炸,故有爆炸的危险,故填爆炸;(3)A、120为急救电话,不正确;
B、火警电话为119,正确;
C、315为消费者权益日为3月15日,不正确;
D、114为查号台,不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根据酒精灯的使用要求及灭火原理分析,要使火熄灭可撤离可燃物或隔离氧气或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2)根据油库和面粉厂 周围空气中含有可燃物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易爆炸分析;
(3)根据火警电话为119分析。
14.【答案】可燃物或与氧气充分接触或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隔绝氧气或空气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灭火时只需要破坏一个条件即可。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的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
【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若缺少一个则可灭火,所以灭火原理为撤离可燃物或隔绝氧气或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15.【答案】着火点;分子很小;放置的蚊香不要靠近蚊帐、被单、衣服等可燃物等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解: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当用打火机点燃蚊香时,打火机的火焰使蚊香达到了着火点.
我们看不到空气中的杀虫剂分子,这说明分子很小.
在使用蚊香时,为了防止发生火灾,放置的蚊香不要靠近蚊帐、被单、衣服等可燃物,点燃的蚊香要放在金属支架上等(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着火点;分子很小;放置的蚊香不要靠近蚊帐、被单、衣服等可燃物等.
【分析】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
16.【答案】(1)用扇子扇煤炉,给煤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因此炉火越扇越旺
(2)酒精洒到实验台上着火,用湿布覆盖,可以隔绝氧气,同时可以降温,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1)用扇子扇煤炉,给煤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因此炉火越扇越旺;(2)酒精洒到实验台上着火,用湿布覆盖,可以隔绝氧气,同时可以降温,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分析】燃烧的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灭火的原理: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17.【答案】少量的白磷保存在冷水中,一白磷与空气隔绝,二温度在白磷的着火点以下,所以白磷就自燃不了了。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少量的白磷保存在冷水中,一白磷与空气隔绝,二温度在白磷的着火点以下,所以白磷就自燃不了了。
【分析】该题考查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8.【答案】(1)油、炷
(2)吸收;挥发
(3)A
(4)将燃着的灯芯剪掉(合理即可)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1)图中包含三种物质,其中水不是可燃物,油和炷是可燃物,故填:油、炷。
(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放热,上层盏内油温升高,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故填:吸收;挥发。
(3)“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水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空中水分子间隔变大形成水蒸气,下层盏中水分子数目减少,所以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该变化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是水分子受热分解。
故答案为:A。
(4)熄灭夹瓷盏的可行性方法有剪断燃着的灯芯,移走可燃物而达到熄灭夹瓷盏的目的,故填:将燃着的灯芯剪掉(合理即可)。
【分析】(1)油和炷是可燃物。
(2)根据油燃烧放热,上层盏内油温升高,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挥发,进行分析。
(3)微观解释: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4)根据灭火的方法,进行分析。
19.【答案】(1)4P+5O2 2P2O5
(2)温度不低于40℃的水
(3)试管内的气压减小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白磷与氧气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方程式为:4P+5O2 2P2O5。
(2)甲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能燃烧,说明温度达到了白磷着火点,所以甲中的X是温度不低于40℃的水。
(3)甲中的白磷燃烧消耗了试管内的氧气,导致试管内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试管中。
【分析】(1)白磷与氧气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2)温度达到了白磷着火点,白磷会燃烧。
(3)根据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导致试管内的压强减小,进行分析。
20.【答案】(1)丙
(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4)A;D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从实验科学设计的角度分析,甲、乙装置中的实验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能够逸散到空气中危害人体健康,而实验丙在密闭装置中进行,能够避免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所以丙同学的实验方案最好,故填丙。
(2)实验中观察到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因为热水的温度低于红磷的着火点,而白磷能够燃烧是因为热水的温度高于白磷的着火点,说明可燃物燃烧时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乙、丙同学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发现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但一会儿就熄灭了,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了装置中的氧气,最终导致白磷缺少氧气而熄灭,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故填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4)A 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除起到提高温度的作用,还能够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选项不正确;
B 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选项正确;
C 三位同学都应用了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选项正确;
D 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热水的温度低于红磷的着火点,则红磷不会发生燃烧,选项不正确,故填AD。
【分析】根据物质的燃烧条件,结合实验,进行分析。
1 / 12022-2023初中化学上学期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堂训练
一、单选题
1.(2021九上·茂南期末)下列对应的灭火方法不合理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
B.图书馆内图书着火—用高压水枪灭火
C.电器着火—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D.燃着的酒精灯打翻燃烧起来—用湿抹布盖灭
【答案】B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合理,不符合题意;
B. 图书馆内图书着火,应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不会因留下痕迹,而用高压水枪灭火,会损坏图书,故不合理,符合题意;
C. 电器着火,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不能用水灭火,防止触电,故合理,不符合题意;
D. 燃着的酒精灯打翻燃烧起来,用湿抹布盖灭,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方法,进行分析。
2.(2021九上·河源期末)运用科学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实际问题,下列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
A.室内起火,及时打开门窗通风
B.发现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
C.电器或电线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D.室内浓烟密布时,用湿毛巾掩住口鼻俯身撤离
【答案】D
【知识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答】A、室内起火,开门窗通风可能导致空气大量流入导致氧气浓度增大,燃烧加剧。不符合题意。
B、发现煤气泄漏时,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可能因电打火导致爆炸,不符合题意。
C、电器或电线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可能发生触电并损坏电器,不符合题意。
D、室内浓烟密布时,用湿毛巾掩住口鼻俯身撤离。用湿毛巾掩住口鼻可以起到过滤作用,减少吸热有害气体和粉尘。着火稳定较高,气体密度减少而上升,所以上部有害气体较多,底部有害气体较少,所以俯身撤离。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打开门窗促进空气流通分析;
B、根据煤气泄露不能接触明火分析;
C、根据电起火不能用水灭火分析;
D、根据失火产生浓烟及有害气体分析。
3.(2021九上·江陵期末)下列灭火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森林着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C.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D.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
【答案】D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油锅着火时,利用隔绝氧气的原理,用锅盖盖灭,选项不符合题意;
B、森林着火时,利用移走可燃物的原理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防止火势的蔓延,选项不符合题意;
C、酒精灯着火时,利用降温的原理,用湿抹布盖灭,选项不符合题意;
D、汽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达不到灭火的目的,应利用隔绝氧气的原理,用土或细沙盖灭,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若缺少一个则可灭火,所以灭火原理为撤离可燃物或隔绝氧气或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4.(2021九上·西陵期末)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探究水的组成 探究蜡烛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探究可燃物燃烧是否需要氧气 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符合题意;
B、在燃着的蜡烛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氢元素,但不能说明含有氧元素,因为氧元素可能来自于参加反应的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C、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但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是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说明燃烧的条件是需要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D、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可能是二氧化碳本身就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还需要设计对照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B、蜡烛燃烧有氧气参加反应,所以不能根据有水雾产生判断有水生成来说明蜡烛中含有氧元素;
C、白磷和红磷都放置在空气中,都与氧气接触,该实验不能 探究可燃物燃烧是否需要氧气 ;
D、该实验紫色石蕊变红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也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物使石蕊变红,故还应该作对比实验。
5.(2021九上·汝阳期末)运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②现象对比,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
B.①③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
C.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
D.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
【答案】D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现象①②不同是因为到达白磷的着火点,红磷不不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B、①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③中的白磷与氧气不接触,通过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不符合题意;
C、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它的燃烧所需温度不高于80℃,不符合题意;
D、热水除了提供热量,还能使水中的白磷与氧气隔绝,符合题意。
【分析】根据铜片上白磷接触氧气且温度达到着火点可以燃烧,红磷温度不能达到着火点不能燃烧,水中白磷不接触氧气不能燃烧分析。
6.(2021九上·宁津期末)防火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必修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B.校园内要有消防专用通道标志
C.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吸热蒸发,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B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燃烧的条件有3个: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故不符合题意
B. 校园内要有消防专用通道标志,故符合题意;
C. 内起火,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会提供更多氧气,导致火灾更严重,故不符合题意;
D. 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吸热蒸发,降低了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进行分析。
7.(2021九上·集贤期末)下图所示的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 )
A.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答案】C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 ③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不能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④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与氧气接触,燃烧,不能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A不符合题意;
B. 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③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不能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B不符合题意;
C. 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④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与氧气接触,燃烧,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C符合题意;
D. ①中白磷在冷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与氧气接触,不燃烧;不能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结合物质燃烧的条件,从图示看,①③烧杯里面是热水和冷水,有氧气,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②④说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分析。
8.(2021九上·路北期末)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中白磷a燃烧,产生大量烟雾
B.对比甲中白磷a和红磷的现象,可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C.如果乙中通入空气,白磷c也能燃烧
D.烧杯中热水只有提高温度的作用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图甲中白磷a燃烧,产生白烟,而不是烟雾,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图甲中白磷a燃烧,红磷不燃烧,通过对比可证明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选项B不符合题意。
C、图乙中如果通入空气,白磷c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也能燃烧,选项C符合题意。
D、烧杯中热水起到提高温度、隔绝氧气的作用,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9.(2021九上·锦州期末)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B.水可以灭火是因为水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应调大灶具的进风口
D.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其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答案】B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不会因留下痕迹,而损坏图书,说法不符合题意;
B、水可以灭火,是因为水蒸发吸热,能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说法符合题意;
C、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说明氧气的量不足,燃料燃烧不充分,应调大灶具的进风口,说法不符合题意;
D、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其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和隔离可燃物,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的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分析;
B、根据着火点是物质属性不能改变分析;
C、根据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说明氧气的量不足分析;
D、根据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分析。
10.(2020九上·泾阳期末)了解防灾减灾相关知识,有利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火车
B.图书、档案资料失火,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C.为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D.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答案】B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火车,由于火车空间比较密闭,容易引起爆炸危险,危及人身安全,因此,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火车,故正确,错误,不符合题意;
B. 图书、档案资料失火,为了不留任何痕迹,最好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故符合题意;
C. 为扑灭森林火灾,应采用隔绝可燃物的灭火原理,即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火灾发生后,为防止浓烟进入口鼻,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易燃、易爆物品在遇到火花或者震动,容易引起爆炸危险
B、根据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灭火的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火灾自救的方法,进行分析。
二、填空题
11.(2021九上·泗水期末)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红磷的着火点是260℃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由该实验得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现象 (填序号)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充分接触;现象 (填序号)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自身的着火点。
【答案】①②;①③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①处白磷燃烧,而②处白磷在水中没有与氧气接触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充分接触;
①处白磷燃烧,而③处红磷不燃烧,红磷的燃点是240℃,而白磷是40℃,热水温度可以达到白磷燃点而达不到红磷燃点,所以①③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自身的着火点。
【分析】根据验证燃烧与氧气有关需有燃烧的实验和因不接触氧气不燃烧的实验对比,验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条件需进行燃烧和因温度低不燃烧的对比实验分析。
12.(2019九上·海港期中)成语“釜底抽薪”所包含的化学原理是 。
【答案】移除可燃物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釜底抽薪”是指从锅底抽出柴火,从化学角度看就是移除可燃物。
【分析】“薪”指的是木材等,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及灭火原理可知,抽薪就是移除可燃物。
13.(2019九上·合浦期中)
(1)熄灭酒精灯应该用 ,依据的原理是 ;打翻燃着的酒精灯应 ,依据的原理是 。
(2)在油库和面粉厂都挂有“严禁烟火”的字样,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 性的汽油蒸气或面粉尘,它们接触明火,就有 的危险。
(3)发生火灾时,应当沉着冷静,火势未蔓延时,可根据起火原因,选用适当的方法自己扑灭,火势较大且有蔓延的可能时,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其号码为( )
Al20 B119 C315 D114
【答案】(1)灯帽盖灭;隔绝空气或氧气;用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并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可燃;爆炸
(3)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答】(1)熄灭酒精灯不能用吹,需要用酒精灯灯帽盖灭,故填灯帽盖灭;依据的原理是物质燃烧需要氧气助燃,等帽盖灭属于隔绝氧气操作,故填隔绝空气或氧气;打翻燃烧的酒精灯后,需要用湿抹布将燃烧的酒精盖灭,故填用湿抹布盖灭;依据的原理是隔绝空气并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故填隔绝氧气并使可燃物表面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2)油库和面粉厂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的油分子、面粉粉尘等,故填可燃;当接触明火之后,可造成爆炸,故有爆炸的危险,故填爆炸;(3)A、120为急救电话,不正确;
B、火警电话为119,正确;
C、315为消费者权益日为3月15日,不正确;
D、114为查号台,不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根据酒精灯的使用要求及灭火原理分析,要使火熄灭可撤离可燃物或隔离氧气或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2)根据油库和面粉厂 周围空气中含有可燃物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易爆炸分析;
(3)根据火警电话为119分析。
14.(2018九上·长春月考)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灭火只须破坏任意一个条件即可,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的原理分别 :
【答案】可燃物或与氧气充分接触或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隔绝氧气或空气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灭火时只需要破坏一个条件即可。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的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
【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若缺少一个则可灭火,所以灭火原理为撤离可燃物或隔绝氧气或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15.(2016九上·蔚县期中)夏季的蚊子总是让人感到心烦意乱,而将蚊香点燃后就能将杀虫剂缓慢释放到空气中达到驱蚊的效果.如图所示.当用打火机点燃蚊香时,打火机的火焰使蚊香达到了 ;我们看不到空气中的杀虫剂分子,这说明 ;请你写出在使用蚊香时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 (从避免火灾发生的方面).
【答案】着火点;分子很小;放置的蚊香不要靠近蚊帐、被单、衣服等可燃物等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解: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当用打火机点燃蚊香时,打火机的火焰使蚊香达到了着火点.
我们看不到空气中的杀虫剂分子,这说明分子很小.
在使用蚊香时,为了防止发生火灾,放置的蚊香不要靠近蚊帐、被单、衣服等可燃物,点燃的蚊香要放在金属支架上等(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着火点;分子很小;放置的蚊香不要靠近蚊帐、被单、衣服等可燃物等.
【分析】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
三、简答题
16.(2019九上·偃师月考)用燃烧及灭火的原理解释下列事例
(1)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
(2)酒精洒到实验台上着火,用湿布覆盖
【答案】(1)用扇子扇煤炉,给煤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因此炉火越扇越旺
(2)酒精洒到实验台上着火,用湿布覆盖,可以隔绝氧气,同时可以降温,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1)用扇子扇煤炉,给煤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因此炉火越扇越旺;(2)酒精洒到实验台上着火,用湿布覆盖,可以隔绝氧气,同时可以降温,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分析】燃烧的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灭火的原理: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17.白磷是一种能在空气中自燃的物质,请你利用物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分析实验室里,少量的白磷为什么必须保存在冷水中?
【答案】少量的白磷保存在冷水中,一白磷与空气隔绝,二温度在白磷的着火点以下,所以白磷就自燃不了了。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少量的白磷保存在冷水中,一白磷与空气隔绝,二温度在白磷的着火点以下,所以白磷就自燃不了了。
【分析】该题考查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四、综合题
18.(2021九上·平度期末)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如图是其结构示意图。
(1)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 。
(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放出热量,上层盏内油温升高,下层盏内水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减少油的 ,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3)“注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水分子受热分解 B.水分子不断运动
C.水分子间隔变大 D.水分子数目减少
(4)熄灭夹瓷盏的可行性方法有 (写一条即可)。
【答案】(1)油、炷
(2)吸收;挥发
(3)A
(4)将燃着的灯芯剪掉(合理即可)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1)图中包含三种物质,其中水不是可燃物,油和炷是可燃物,故填:油、炷。
(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放热,上层盏内油温升高,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故填:吸收;挥发。
(3)“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水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空中水分子间隔变大形成水蒸气,下层盏中水分子数目减少,所以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该变化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是水分子受热分解。
故答案为:A。
(4)熄灭夹瓷盏的可行性方法有剪断燃着的灯芯,移走可燃物而达到熄灭夹瓷盏的目的,故填:将燃着的灯芯剪掉(合理即可)。
【分析】(1)油和炷是可燃物。
(2)根据油燃烧放热,上层盏内油温升高,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挥发,进行分析。
(3)微观解释: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4)根据灭火的方法,进行分析。
五、实验探究题
19.(2020九上·宁强期末)按下图所示方案进行“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观察到:甲中白磷燃烧,乙中白磷不燃烧。实验后,将甲中试管倒置于水中,去掉橡胶塞,发现水进入试管中。
(1)甲中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甲中的X为 。
(3)“水进入试管”的原因是 。
【答案】(1)4P+5O2 2P2O5
(2)温度不低于40℃的水
(3)试管内的气压减小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白磷与氧气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方程式为:4P+5O2 2P2O5。
(2)甲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能燃烧,说明温度达到了白磷着火点,所以甲中的X是温度不低于40℃的水。
(3)甲中的白磷燃烧消耗了试管内的氧气,导致试管内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试管中。
【分析】(1)白磷与氧气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2)温度达到了白磷着火点,白磷会燃烧。
(3)根据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导致试管内的压强减小,进行分析。
20.(2021九上·淮阴月考)如图为甲、乙、丙三位同学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
当人们吸入或接触五氧化二磷粉尘时,五氧化二磷能与人体黏膜表层、眼、皮肤的水分反应变成磷酸,对局部有强烈的腐蚀、刺激作用,严重者可引起中毒性肺炎、肺气肿。(特别提醒: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1)从实验科学设计的角度分析,你认为 (填甲、乙、丙)同学的实验方案最好。
(2)甲同学通过对比铜片上红磷和白磷的不同现象,得出的有关燃烧的条件是 。
(3)乙、丙同学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发现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但一会儿就熄灭了,说明了燃烧的条件是 。
(4)小明同学对以上实验进行概括,得出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填字母序号)。
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C.三位同学都应用了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
D.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答案】(1)丙
(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4)A;D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从实验科学设计的角度分析,甲、乙装置中的实验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能够逸散到空气中危害人体健康,而实验丙在密闭装置中进行,能够避免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所以丙同学的实验方案最好,故填丙。
(2)实验中观察到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因为热水的温度低于红磷的着火点,而白磷能够燃烧是因为热水的温度高于白磷的着火点,说明可燃物燃烧时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乙、丙同学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发现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但一会儿就熄灭了,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了装置中的氧气,最终导致白磷缺少氧气而熄灭,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故填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4)A 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除起到提高温度的作用,还能够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选项不正确;
B 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选项正确;
C 三位同学都应用了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选项正确;
D 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热水的温度低于红磷的着火点,则红磷不会发生燃烧,选项不正确,故填AD。
【分析】根据物质的燃烧条件,结合实验,进行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