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人类及其利用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课时提高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人类及其利用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课时提高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0-28 17:33:11

文档简介

2022-202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人类及其利用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课时提高训练
一、单选题
1.(2021九上·汝阳期末)运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②现象对比,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
B.①③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
C.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
D.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
【答案】D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现象①②不同是因为到达白磷的着火点,红磷不不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B、①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③中的白磷与氧气不接触,通过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不符合题意;
C、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它的燃烧所需温度不高于80℃,不符合题意;
D、热水除了提供热量,还能使水中的白磷与氧气隔绝,符合题意。
【分析】根据铜片上白磷接触氧气且温度达到着火点可以燃烧,红磷温度不能达到着火点不能燃烧,水中白磷不接触氧气不能燃烧分析。
2.(2021九上·建邺期末)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解释,错误的是(  )
A.“釜底抽薪”—— 清除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B.“杯水车薪”—— 用少量的水难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钻木取火”—— 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之燃烧
D.“煽风点火”—— 促进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使之燃烧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釜底抽薪,抽薪就是移去可燃物,控制了物质的燃烧,从而实现灭火,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杯水车薪,水量太少,不能将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错误,符合题意;
C. 钻木取火,可以实现摩擦生热,提高了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从而实现了燃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煽风点火,通过煽动促进的流动,给可燃物提供 充足的氧气进行燃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方法,进行分析。
3.(2021九上·迁安期末)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风将热量吹散后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C.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D.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纸张是可燃物,能燃烧,不符合题意;
B、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不符合题意;
C、纸质灯罩与空气充分接触,空气充足,不符合题意;
D、纸质灯罩是可燃物,与空气充分接触,却没被点燃,是因为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4.(2021九上·汶上期末)流沙河先生是中国现代诗人,其作品《理想》中“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是富有哲理的名句。从燃烧的角度分析,“理想”的作用是(  )
A.提供氧气 B.提供可燃物
C.隔绝氧气 D.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火的作用使灯达到着火点燃烧,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5.(2021九上·铁西期末)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将可燃物与火隔离
B.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灭火主要是为了使可燃物隔绝氧气
C.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汽油的着火点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为了使可燃物隔绝氧气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燃烧有三个同时必备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因而灭火的原理有三个: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三者具其一即可。
A、开挖隔离带,可清除可燃物或把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故说法不符合题意。
B、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灭火主要是为了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不是隔绝氧气,故说法符合题意;
C、汽油是可燃物,放置在空气中已与氧气接触,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说法不符合题意;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为了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故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燃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和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破坏燃烧的条件即可灭火,据此分析
6.(2021九上·玉田期中)用如图装置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其着火点(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下列方案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X O2 O2 N2 N2
Y 20℃水 40℃水 20℃水 80℃水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其着火点,则通入的气体应相同,都为氧气,故X是O2。水的温度应该不同。80℃达到白磷着火点,则Y是温度低于40℃的水。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可燃物的燃烧条件,进行分析。
7.(2021九上·滦南期中)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B.物质只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就可以燃烧
C.已知镁和氮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氮化镁,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D.家中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电器着火用水扑灭可会发生触电、电器短路等事故,不符合题意;
B、物质只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足够高,不一定能燃烧,该物质必须是可燃物,不符合题意;
C、已知镁和氮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氮化镁,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选项说法符合题意;
D、发现煤气泄漏时,应先关闭燃气阀门,然后开窗通风,切不可立即打开吸排油烟机通风,以防产生的电火花将泄漏的燃气引爆,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扑灭分析;
B、根据燃烧条件分析;
C、根据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分析;
D、根据燃气泄露不能接触明火分析。
8.(2020九上·环江期末)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仅白磷①燃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热水的作用只是给白磷和红磷提供热量
B.若对准白磷②通氧气,该白磷也能燃烧
C.对比白磷①和红磷的实验现象,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
D.对比白磷①和白磷②的实验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给白磷和红磷提供热量,还起到隔绝烧杯内白磷的氧气的作用,与铜片上白磷组成对比实验,符合题意;
B、若对准白磷②通氧气,此时白磷与氧气接触,白磷是可燃物,同时温度达到白磷燃烧的着火点,该白磷也能燃烧,不符合题意;
C、白磷①和红磷都是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不符合题意;
D、白磷①和白磷②白磷都是可燃物,温度都达到白磷燃烧的着火点,白磷①燃烧而白磷②没有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
【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
9.(2020九上·什邡期末)学化学、用化学。生活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电器着火时,首先应切断电源
B.夜晚发现家中燃气泄露,立即开灯检查
C.室内着火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贴近地面逃离现场
D.炒菜时发现燃气灶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可调大燃气灶的进风口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电器着火为防止迅速蔓延应首先切断电源,不符合题意;
B、燃气泄漏时不能开灯,否则会引起爆炸,符合题意;
C、室内着火时,符合题意做法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贴近地面逃离现场,不符合题意;
D、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说明氧气不足,燃烧不充分,应调大燃气灶的进风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电器着火的灭火方法分析
B、根据开灯瞬间会产生电火花分析
C、根据湿毛巾的作用分析
D、根据促进燃烧的方法分析
10.(2020九上·南谯期末)模型建构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归纳正确的是(  )
A.构成物质的微粒
B.反应的关系
C.空气的成分
D.燃烧的条件
【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此选项符合题意;
B、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其他成分占1%,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燃烧的条件是:物质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分析
B、根据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特点分析
C、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析
D、根据燃烧的 条件分析
二、填空题
11.(2021九上·八步期末)化学课上我们曾经做过如图所示的实玲。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很快燃烧,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而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是①可燃物、②   、③   ;常言道,水火不相容,水能灭火的原因是   。
【答案】;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隔绝空气,降低可燃物周围的温度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水能灭火的原因是隔绝空气,降低可燃物周围的温度,故填:;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隔绝空气,降低可燃物周围的温度。
【分析】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
12.(2020九上·林芝期末)请根据下图所示的化学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对比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   ;对比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   不同;实验中水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是   。
【答案】空气(氧气);着火点;隔绝空气,提供热量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现象①白磷燃烧;现象②白磷不燃烧。白磷的着火点40℃,80℃达到了着火点。二者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空气(氧气)。
现象①白磷燃烧;现象③红磷不燃烧;都在空气中,二者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即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实验中水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热量给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将水中的白磷与空气隔绝。
【分析】根据物质的燃烧条件,进行分析。
13.巧用你身边的灭火剂:我们每天都与火打交道,一旦发生火灾,如发现及时,方法得当,用较少的人力和简单的灭火器材就能很快地把火扑灭.我们身边就有不少“灭火剂”,如湿布、冷食油、锅盖、茶杯盖或小碗碟盖、颗粒盐或细盐等,利用它们,我们能扑灭或控制小火,防止恶性事故的发生.
(1)锅盖、茶杯盖或小碗碟盖、湿布等将火盖灭的灭火原理是    ,着火的锅可以从侧面倒入冷食油也能灭火,其原理是    ;
(2)网传氯化钠在高温火源下迅速分解为氢氧化钠,通过化学反应吸热也能灭火,用你所学的知识分析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3)灭火原理其实就是控制燃烧的条件,燃烧的三个条件是    .
【答案】隔绝空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在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氯化钠中不含有氢元素,不可能分解成氢氧化钠;有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1)根据盖灭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使燃烧缺少了氧气,而使火焰熄灭;倒入冷食油能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氯化钠中不含有氢元素,不可能分解成氢氧化钠;
(3)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有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故答案为:(1)隔绝空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2)在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氯化钠中不含有氢元素,不可能分解成氢氧化钠;(3)有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分析】(1)根据盖灭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倒入冷食油能降低温度;(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3)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有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14.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1)通过下列      实验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2)通过实验③与实验④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与    接触.
【答案】B;氧气(O2)(或空气)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这一条件的实验事实必须保证通空气与氧气接触,做一个对比试验,一个实验温度达到着火点,一个实验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所以②④符合题意;
(2)实验③与实验④的白磷都在热水中,只是一个与空气接触,一个没有与空气接触,因此探究的是空气的影响;
故答案为:(1)B;(2)氧气(O2)(空气).
【分析】燃烧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烧的着火点,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这一条件的实验事实必须保证通空气与氧气接触,只允许有一个变量:温度不同;结合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分析.
15.小江等一组同学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出了三种猜想,并根据猜想的内容进行了以下三个对比实验,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成功地探究了物质燃烧的条件.
请你在下表空格中填写有关内容:
实验操作 提出猜想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1 燃烧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小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 燃烧需要   
实验2 燃烧与   有关
   
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3 燃烧与物质的    有关
小木条先被点燃,小煤块需加热较长时间才发红 温度要达到   
【答案】可燃物;氧气;罩烧杯的蜡烛一会儿后火焰熄灭,另一支燃烧如初;温度;着火点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燃烧的条件有三个即: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着火点,
再根据题干分析可知,
实验操作 提出猜想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1 燃烧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小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 燃烧需要可燃物
实验2 燃烧与氧气有关 罩烧杯的蜡烛一会儿后火焰熄灭,另一支燃烧如初 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3 燃烧与物质的温度有关 小木条先被点燃,小煤块需加热较长时间才发红 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故答案为:
实验操作 提出猜想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1
可燃物
实验2 氧气 罩烧杯的蜡烛一会儿后火焰熄灭,另一支燃烧如初
实验3 温度
着火点
【分析】根据可燃物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着火点即可作答.
三、简答题
16.根据实验活动“燃烧的条件”回答:
(1)分别用坩埚钳夹住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其目的是什么?
(2)取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把它们分开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案】解:(1)物质受热时,如果能够燃烧,说明是可燃物,因此用坩埚钳夹住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其目的是证明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可燃物.
(2)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比滤纸碎片的着火点低,把它们分开放在薄铜片上加热时,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分析】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时能够燃烧;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一般不同,着火点是指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最低温度.
17.一支燃着的蜡烛吹气,蜡烛熄灭;而同样对着一支点燃的蚊香吹气,为何就燃烧更旺?
【答案】因为蜡烛着火点较低,燃烧时石蜡蒸汽在燃烧,吹气能带走热量,同时也是石蜡蒸汽冷凝甚至脱离蜡烛,同时使周围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从而使蜡烛熄灭;而燃烧的蚊香着火点较高,是固体在燃烧,吹气无法使之达到着火点以下,也无法使可燃物分散,相反,能给蚊香提供更充足的氧气,使之燃烧更旺.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灭火原理: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因为蜡烛着火点较低,燃烧时时石蜡蒸汽在燃烧,吹气能带走热量,同时使周围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从而使蜡烛熄灭;而燃烧的蚊香着火点较高,是固体在燃烧,吹气无法使之达到着火点以下,相反,能给蚊香提供更充足的氧气,使之燃烧更旺.
【分析】根据灭火原理的知识进行解答.
四、综合题
18.(2021九上·剑河期末)根据下图图示,请回答:
(1)根据图1可知,燃烧的条件是   。
(2)图2中,对比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   ,对比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   不同;实验中热水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是   。
(3)实验时如果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少量酒精在桌上着火燃烧,最好的灭火方法是   ,所依据的原理是   。
(4)写出图2中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2)与空气(或氧气)接触;着火点;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
(3)用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4)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由图1可知,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2)①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②中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①中白磷与③中红磷均是可燃物,均与氧气接触,温度相同,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此时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底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此时热水的作用是:隔绝氧气;
(3)实验时如果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少量酒精在桌上着火燃烧,最好的灭火方法是用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
(4)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1)根据图1,找出物质燃烧的条件。
(2)根据控制变量法,结合实验分析。
(3)根据灭火的原理、方法分析。
(4)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五、实验探究题
19.(2021九上·房山期末)用如图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试管3中红磷未燃烧的原因是   。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   。
【答案】(1)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2)1中白磷不燃烧,2中白磷燃烧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红磷的着火点为240℃,水温为60℃,试管3中红磷与氧气接触,红磷未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填: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2)实验过程中,1中白磷未与氧气接触,不燃烧,2中白磷与氧气接触,燃烧,所以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1中白磷不燃烧,2中白磷燃烧,故填:1中白磷不燃烧,2中白磷燃烧。
【分析】(1)燃烧三要素: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空气),可燃物。红磷的着火点为240℃,水温为60℃,试管3中红磷与氧气接触,红磷未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2)燃烧三要素: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空气),可燃物。实验过程中,1中白磷未与氧气接触,不燃烧,2中白磷与氧气接触,燃烧,所以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
20.(2021九上·仙桃期末)关于燃烧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1)【任务一】认识燃烧
酒精、煤(含硫)、天然气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下列不属于三者燃烧共有现象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发光
B.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放热
(2)写出酒精(C2H5OH)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任务二】探究燃烧的条件及质量变化
该小组同学按下列实验步骤开展探究。
步骤1:室温下,按如图组装装置,检查气密性,装入药品,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1g。
步骤2:将锥形瓶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步骤3: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打开止水夹K1和K2,从K1处缓慢通入约50mL氧气,再关闭K1和K2,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2g。
步骤4:将锥形瓶再次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步骤5: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3g。
①上述实验中,步骤4观察到的现象是   ;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步骤对照组是   。
②m1、m2、m3的大小关系是   。
(4)【任务三】再探铁的燃烧
查阅文献:颗粒直径为20~30nm的铁粉,在空气中会发生自燃生成氧化铁。
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影响铁燃烧的因素有   (至少答出2点)。
②铁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答案】(1)B
(2)C2H5OH+3O22CO2+3H2O
(3)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步骤2和步骤4;m1> m2=m3
(4)铁的表面积;氧气的浓度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A、酒精、煤(含硫)、天然气三种物质燃烧会发光,故正确;
B、煤(含硫)燃烧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但酒精和天然气燃烧不会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不正确;
C、由于三者中均含有碳元素,燃烧均会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正确;
D、酒精、煤(含硫)、天然气三种物质燃烧会放热,故正确;
故答案为:B。
(2)酒精(C2H5OH)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2CO2+3H2O,故填:C2H5OH+3O22CO2+3H2O;
(3)① 步骤4中白磷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因此白磷燃烧,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步骤2中将锥形瓶放入80℃的热水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装置内充满二氧化碳,步骤3通入约50mL氧气,步骤4将锥形瓶再次浸入80℃的热水中,此时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步骤2和步骤4两次实验对比得出燃烧需要氧气,故填: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步骤2和步骤4;
② 步骤1装置总质量为m1g,从K1处缓慢通入约50mL氧气,再关闭K1和K2,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2g,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氧气的密度,故m1>m2,将锥形瓶再次浸入80℃的热水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3g,由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故m2=m3,因此:m1> m2=m3,故填:m1> m2=m3;
(4)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说明影响铁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颗粒直径为20~30nm的铁粉,在空气中会发生自燃生成氧化铁,说明铁的表面积可以影响铁的燃烧,故影响铁燃烧的因素有:铁的表面积、氧气的浓度等,故填:铁的表面积;氧气的浓度。
【分析】(1)根据酒精、煤(含硫)、天然气物质燃烧的特点,进行分析。
(2)酒精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3)根据实验步骤,结合白磷燃烧现象,进行分析。
(4)根据铁燃烧的因素,进行分析。
1 / 12022-202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人类及其利用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课时提高训练
一、单选题
1.(2021九上·汝阳期末)运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②现象对比,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
B.①③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
C.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
D.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
2.(2021九上·建邺期末)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解释,错误的是(  )
A.“釜底抽薪”—— 清除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B.“杯水车薪”—— 用少量的水难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钻木取火”—— 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之燃烧
D.“煽风点火”—— 促进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使之燃烧
3.(2021九上·迁安期末)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风将热量吹散后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C.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D.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4.(2021九上·汶上期末)流沙河先生是中国现代诗人,其作品《理想》中“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是富有哲理的名句。从燃烧的角度分析,“理想”的作用是(  )
A.提供氧气 B.提供可燃物
C.隔绝氧气 D.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5.(2021九上·铁西期末)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将可燃物与火隔离
B.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灭火主要是为了使可燃物隔绝氧气
C.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汽油的着火点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为了使可燃物隔绝氧气
6.(2021九上·玉田期中)用如图装置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其着火点(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下列方案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X O2 O2 N2 N2
Y 20℃水 40℃水 20℃水 80℃水
A.A B.B C.C D.D
7.(2021九上·滦南期中)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B.物质只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就可以燃烧
C.已知镁和氮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氮化镁,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D.家中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8.(2020九上·环江期末)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仅白磷①燃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热水的作用只是给白磷和红磷提供热量
B.若对准白磷②通氧气,该白磷也能燃烧
C.对比白磷①和红磷的实验现象,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
D.对比白磷①和白磷②的实验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9.(2020九上·什邡期末)学化学、用化学。生活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电器着火时,首先应切断电源
B.夜晚发现家中燃气泄露,立即开灯检查
C.室内着火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贴近地面逃离现场
D.炒菜时发现燃气灶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可调大燃气灶的进风口
10.(2020九上·南谯期末)模型建构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归纳正确的是(  )
A.构成物质的微粒
B.反应的关系
C.空气的成分
D.燃烧的条件
二、填空题
11.(2021九上·八步期末)化学课上我们曾经做过如图所示的实玲。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很快燃烧,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而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是①可燃物、②   、③   ;常言道,水火不相容,水能灭火的原因是   。
12.(2020九上·林芝期末)请根据下图所示的化学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对比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   ;对比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   不同;实验中水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是   。
13.巧用你身边的灭火剂:我们每天都与火打交道,一旦发生火灾,如发现及时,方法得当,用较少的人力和简单的灭火器材就能很快地把火扑灭.我们身边就有不少“灭火剂”,如湿布、冷食油、锅盖、茶杯盖或小碗碟盖、颗粒盐或细盐等,利用它们,我们能扑灭或控制小火,防止恶性事故的发生.
(1)锅盖、茶杯盖或小碗碟盖、湿布等将火盖灭的灭火原理是    ,着火的锅可以从侧面倒入冷食油也能灭火,其原理是    ;
(2)网传氯化钠在高温火源下迅速分解为氢氧化钠,通过化学反应吸热也能灭火,用你所学的知识分析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3)灭火原理其实就是控制燃烧的条件,燃烧的三个条件是    .
14.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1)通过下列      实验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2)通过实验③与实验④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与    接触.
15.小江等一组同学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出了三种猜想,并根据猜想的内容进行了以下三个对比实验,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成功地探究了物质燃烧的条件.
请你在下表空格中填写有关内容:
实验操作 提出猜想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1 燃烧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小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 燃烧需要   
实验2 燃烧与   有关
   
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3 燃烧与物质的    有关
小木条先被点燃,小煤块需加热较长时间才发红 温度要达到   
三、简答题
16.根据实验活动“燃烧的条件”回答:
(1)分别用坩埚钳夹住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其目的是什么?
(2)取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把它们分开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17.一支燃着的蜡烛吹气,蜡烛熄灭;而同样对着一支点燃的蚊香吹气,为何就燃烧更旺?
四、综合题
18.(2021九上·剑河期末)根据下图图示,请回答:
(1)根据图1可知,燃烧的条件是   。
(2)图2中,对比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   ,对比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   不同;实验中热水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是   。
(3)实验时如果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少量酒精在桌上着火燃烧,最好的灭火方法是   ,所依据的原理是   。
(4)写出图2中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五、实验探究题
19.(2021九上·房山期末)用如图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试管3中红磷未燃烧的原因是   。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   。
20.(2021九上·仙桃期末)关于燃烧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1)【任务一】认识燃烧
酒精、煤(含硫)、天然气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下列不属于三者燃烧共有现象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发光
B.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放热
(2)写出酒精(C2H5OH)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任务二】探究燃烧的条件及质量变化
该小组同学按下列实验步骤开展探究。
步骤1:室温下,按如图组装装置,检查气密性,装入药品,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1g。
步骤2:将锥形瓶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步骤3: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打开止水夹K1和K2,从K1处缓慢通入约50mL氧气,再关闭K1和K2,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2g。
步骤4:将锥形瓶再次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步骤5: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3g。
①上述实验中,步骤4观察到的现象是   ;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步骤对照组是   。
②m1、m2、m3的大小关系是   。
(4)【任务三】再探铁的燃烧
查阅文献:颗粒直径为20~30nm的铁粉,在空气中会发生自燃生成氧化铁。
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影响铁燃烧的因素有   (至少答出2点)。
②铁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现象①②不同是因为到达白磷的着火点,红磷不不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B、①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③中的白磷与氧气不接触,通过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不符合题意;
C、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它的燃烧所需温度不高于80℃,不符合题意;
D、热水除了提供热量,还能使水中的白磷与氧气隔绝,符合题意。
【分析】根据铜片上白磷接触氧气且温度达到着火点可以燃烧,红磷温度不能达到着火点不能燃烧,水中白磷不接触氧气不能燃烧分析。
2.【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釜底抽薪,抽薪就是移去可燃物,控制了物质的燃烧,从而实现灭火,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杯水车薪,水量太少,不能将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错误,符合题意;
C. 钻木取火,可以实现摩擦生热,提高了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从而实现了燃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煽风点火,通过煽动促进的流动,给可燃物提供 充足的氧气进行燃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方法,进行分析。
3.【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纸张是可燃物,能燃烧,不符合题意;
B、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不符合题意;
C、纸质灯罩与空气充分接触,空气充足,不符合题意;
D、纸质灯罩是可燃物,与空气充分接触,却没被点燃,是因为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4.【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火的作用使灯达到着火点燃烧,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5.【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燃烧有三个同时必备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因而灭火的原理有三个: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三者具其一即可。
A、开挖隔离带,可清除可燃物或把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故说法不符合题意。
B、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灭火主要是为了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不是隔绝氧气,故说法符合题意;
C、汽油是可燃物,放置在空气中已与氧气接触,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说法不符合题意;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为了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故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燃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空气和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破坏燃烧的条件即可灭火,据此分析
6.【答案】A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其着火点,则通入的气体应相同,都为氧气,故X是O2。水的温度应该不同。80℃达到白磷着火点,则Y是温度低于40℃的水。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可燃物的燃烧条件,进行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电器着火用水扑灭可会发生触电、电器短路等事故,不符合题意;
B、物质只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足够高,不一定能燃烧,该物质必须是可燃物,不符合题意;
C、已知镁和氮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氮化镁,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选项说法符合题意;
D、发现煤气泄漏时,应先关闭燃气阀门,然后开窗通风,切不可立即打开吸排油烟机通风,以防产生的电火花将泄漏的燃气引爆,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扑灭分析;
B、根据燃烧条件分析;
C、根据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分析;
D、根据燃气泄露不能接触明火分析。
8.【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给白磷和红磷提供热量,还起到隔绝烧杯内白磷的氧气的作用,与铜片上白磷组成对比实验,符合题意;
B、若对准白磷②通氧气,此时白磷与氧气接触,白磷是可燃物,同时温度达到白磷燃烧的着火点,该白磷也能燃烧,不符合题意;
C、白磷①和红磷都是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不符合题意;
D、白磷①和白磷②白磷都是可燃物,温度都达到白磷燃烧的着火点,白磷①燃烧而白磷②没有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
【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
9.【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电器着火为防止迅速蔓延应首先切断电源,不符合题意;
B、燃气泄漏时不能开灯,否则会引起爆炸,符合题意;
C、室内着火时,符合题意做法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贴近地面逃离现场,不符合题意;
D、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说明氧气不足,燃烧不充分,应调大燃气灶的进风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电器着火的灭火方法分析
B、根据开灯瞬间会产生电火花分析
C、根据湿毛巾的作用分析
D、根据促进燃烧的方法分析
10.【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原子的定义与构成;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此选项符合题意;
B、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是氧化反应,但不是化合反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其他成分占1%,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燃烧的条件是:物质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分析
B、根据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特点分析
C、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析
D、根据燃烧的 条件分析
11.【答案】;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隔绝空气,降低可燃物周围的温度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水能灭火的原因是隔绝空气,降低可燃物周围的温度,故填:;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隔绝空气,降低可燃物周围的温度。
【分析】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
12.【答案】空气(氧气);着火点;隔绝空气,提供热量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现象①白磷燃烧;现象②白磷不燃烧。白磷的着火点40℃,80℃达到了着火点。二者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空气(氧气)。
现象①白磷燃烧;现象③红磷不燃烧;都在空气中,二者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即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实验中水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热量给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将水中的白磷与空气隔绝。
【分析】根据物质的燃烧条件,进行分析。
13.【答案】隔绝空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在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氯化钠中不含有氢元素,不可能分解成氢氧化钠;有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1)根据盖灭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使燃烧缺少了氧气,而使火焰熄灭;倒入冷食油能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氯化钠中不含有氢元素,不可能分解成氢氧化钠;
(3)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有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故答案为:(1)隔绝空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2)在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氯化钠中不含有氢元素,不可能分解成氢氧化钠;(3)有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分析】(1)根据盖灭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倒入冷食油能降低温度;(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3)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有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14.【答案】B;氧气(O2)(或空气)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这一条件的实验事实必须保证通空气与氧气接触,做一个对比试验,一个实验温度达到着火点,一个实验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所以②④符合题意;
(2)实验③与实验④的白磷都在热水中,只是一个与空气接触,一个没有与空气接触,因此探究的是空气的影响;
故答案为:(1)B;(2)氧气(O2)(空气).
【分析】燃烧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烧的着火点,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这一条件的实验事实必须保证通空气与氧气接触,只允许有一个变量:温度不同;结合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分析.
15.【答案】可燃物;氧气;罩烧杯的蜡烛一会儿后火焰熄灭,另一支燃烧如初;温度;着火点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燃烧的条件有三个即: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着火点,
再根据题干分析可知,
实验操作 提出猜想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1 燃烧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小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 燃烧需要可燃物
实验2 燃烧与氧气有关 罩烧杯的蜡烛一会儿后火焰熄灭,另一支燃烧如初 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3 燃烧与物质的温度有关 小木条先被点燃,小煤块需加热较长时间才发红 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故答案为:
实验操作 提出猜想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1
可燃物
实验2 氧气 罩烧杯的蜡烛一会儿后火焰熄灭,另一支燃烧如初
实验3 温度
着火点
【分析】根据可燃物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着火点即可作答.
16.【答案】解:(1)物质受热时,如果能够燃烧,说明是可燃物,因此用坩埚钳夹住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其目的是证明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可燃物.
(2)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比滤纸碎片的着火点低,把它们分开放在薄铜片上加热时,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分析】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时能够燃烧;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一般不同,着火点是指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最低温度.
17.【答案】因为蜡烛着火点较低,燃烧时石蜡蒸汽在燃烧,吹气能带走热量,同时也是石蜡蒸汽冷凝甚至脱离蜡烛,同时使周围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从而使蜡烛熄灭;而燃烧的蚊香着火点较高,是固体在燃烧,吹气无法使之达到着火点以下,也无法使可燃物分散,相反,能给蚊香提供更充足的氧气,使之燃烧更旺.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灭火原理: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因为蜡烛着火点较低,燃烧时时石蜡蒸汽在燃烧,吹气能带走热量,同时使周围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从而使蜡烛熄灭;而燃烧的蚊香着火点较高,是固体在燃烧,吹气无法使之达到着火点以下,相反,能给蚊香提供更充足的氧气,使之燃烧更旺.
【分析】根据灭火原理的知识进行解答.
18.【答案】(1)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2)与空气(或氧气)接触;着火点;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
(3)用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4)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由图1可知,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2)①中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②中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①中白磷与③中红磷均是可燃物,均与氧气接触,温度相同,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此时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底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此时热水的作用是:隔绝氧气;
(3)实验时如果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少量酒精在桌上着火燃烧,最好的灭火方法是用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
(4)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1)根据图1,找出物质燃烧的条件。
(2)根据控制变量法,结合实验分析。
(3)根据灭火的原理、方法分析。
(4)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19.【答案】(1)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2)1中白磷不燃烧,2中白磷燃烧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红磷的着火点为240℃,水温为60℃,试管3中红磷与氧气接触,红磷未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填: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2)实验过程中,1中白磷未与氧气接触,不燃烧,2中白磷与氧气接触,燃烧,所以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1中白磷不燃烧,2中白磷燃烧,故填:1中白磷不燃烧,2中白磷燃烧。
【分析】(1)燃烧三要素: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空气),可燃物。红磷的着火点为240℃,水温为60℃,试管3中红磷与氧气接触,红磷未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2)燃烧三要素: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空气),可燃物。实验过程中,1中白磷未与氧气接触,不燃烧,2中白磷与氧气接触,燃烧,所以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
20.【答案】(1)B
(2)C2H5OH+3O22CO2+3H2O
(3)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步骤2和步骤4;m1> m2=m3
(4)铁的表面积;氧气的浓度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A、酒精、煤(含硫)、天然气三种物质燃烧会发光,故正确;
B、煤(含硫)燃烧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但酒精和天然气燃烧不会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不正确;
C、由于三者中均含有碳元素,燃烧均会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正确;
D、酒精、煤(含硫)、天然气三种物质燃烧会放热,故正确;
故答案为:B。
(2)酒精(C2H5OH)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2CO2+3H2O,故填:C2H5OH+3O22CO2+3H2O;
(3)① 步骤4中白磷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因此白磷燃烧,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步骤2中将锥形瓶放入80℃的热水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装置内充满二氧化碳,步骤3通入约50mL氧气,步骤4将锥形瓶再次浸入80℃的热水中,此时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步骤2和步骤4两次实验对比得出燃烧需要氧气,故填: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步骤2和步骤4;
② 步骤1装置总质量为m1g,从K1处缓慢通入约50mL氧气,再关闭K1和K2,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2g,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氧气的密度,故m1>m2,将锥形瓶再次浸入80℃的热水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3g,由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故m2=m3,因此:m1> m2=m3,故填:m1> m2=m3;
(4)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说明影响铁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颗粒直径为20~30nm的铁粉,在空气中会发生自燃生成氧化铁,说明铁的表面积可以影响铁的燃烧,故影响铁燃烧的因素有:铁的表面积、氧气的浓度等,故填:铁的表面积;氧气的浓度。
【分析】(1)根据酒精、煤(含硫)、天然气物质燃烧的特点,进行分析。
(2)酒精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3)根据实验步骤,结合白磷燃烧现象,进行分析。
(4)根据铁燃烧的因素,进行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