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参赛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逢入京使》参赛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1 14:23:3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逢入京使》参赛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学情分析:
班里大多数学生对古诗词赏析基本没问题,但也有部分学生连拼音和识字都不能进行,更别说写作以及理解。对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段落,诗词,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能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在读古诗方面,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读正确,但是对于理解古诗意象,意境,感受作者情感,还存在一定困难。学生对本课《逢入京使》的内容容易把握,但对其平淡中见真挚的语言特色不易体会,可以从诗的分析入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佳句,背诵诗词,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流利的诵读,品味把握诗词内容,意境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热爱祖国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类推学习体会边塞诗。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并拓展.
教学方法:
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材料,制作幻动片,多媒体视频,学生做好预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当你离开家去寻找更好生活的时候,那是你主动选择的。如果你根本就没有选择,命运让你四处漂散,那叫漂泊,两者有质的区别,但无论是哪种,家都是你永远的思念。
接下来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短片,走进我么今天的学习内容,在观看短片前老师先提几个要求:1、请拿出你的笔和练习本打开书P80页。2、在观影过程中请随时拿笔记录下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领悟到的,又或者你不理解的 或记在书上、或记在本子上(开始、画画)。
赏诗词:
(知晓作者,了解背景,读出节奏,品味情感)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预习和短片,相互合作探讨诗意。
2.提问学生或自荐谈谈对诗的理解。
3.引导学生赏析诗歌
同学们让我们深情款款的来读一下这首诗。
生;齐读。指名读。
师:影片观看完毕,接下来时间交给你们互相探讨下我们这节课所要学的内容(给1-2分钟)讨论到这。大家来交流下吧。
(预设)生: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是《逢入京使》。我的理解是遇上进京的使者。
我通过路漫漫知道作者要去的地方很远。
我从东望能想到作者的家在他要去的地方的东面,并能想到的画面是他在望家乡,望父母、望妻子、望儿女。
我觉得这首诗的情感是充满悲伤的。因为作者流泪了(非常好。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我觉得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又能够有多少泪水可流呢?两个袖子沾湿还不干,所以我想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是想来突出作者对家乡对亲人思念很深。(真了不起,这一句话确实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两人相遇时没有纸和笔写信,只能捎口信。
我觉得也可能是时间紧迫,没有更长时间来写,用这样的写法更真实,更能突出出关边塞人的无奈。
师:很好。同学们,你们分析得已经很透彻了,那么老师也来补充些。这首诗的作者、岑参,读起来很拗口,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两人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作者岑参可不可以选择不去呢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必须去。因为他一直认为男儿就应该建功边陲,就应该从军边塞,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世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师:说到这那,老师又要提出问题考考大家了。结合短片、课前预习,作者介绍来回答老师几个问题吧。
1、谁能给大家描绘下诗歌呢?
往东遥望自己的家乡。只见长路漫漫没有尽头。满面泪水已经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途中与你马上相遇。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只能请你转告我的家人朋友,说我一切平安。
2、 诗的主题是。怀乡思亲的凄苦心情。(思念家乡,亲人情感)
写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是
写作者强烈的思乡感情的是
作者使用的写作手法是(采用夸张)
3、本诗的写作特色是;语言朴实,不加雕琢,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板书:类型:边塞诗。主题:思乡怀亲。写作手法:夸张特色。
师;就着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诗老师想给大家再来补充些知识。边塞诗他在主题上在老师看来可以分两种。一种是积极地,以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实现个人理想以及追求的。用(红笔板书:渴望建功立业,报国杀敌)一种是消极的。写战争残酷,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蓝笔板书:思乡怀亲 厌战)
诗的风格呢也有所不同积极地价呈现的是悲壮豪迈,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消极的自然是悲凉凄苦。
边塞诗无论它想表现哪一类的主题,我想都无可避免的要讲到戍边战士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所以老师又找了些思乡怀人类的诗歌来和大家共同学习。(看大屏幕)出事思乡怀人类诗歌概念。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这些诗歌,总结一下思乡怀人一类诗的特点,或者说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判断诗的情感类型属于思乡怀人诗。
(学生有讨论和交流汇报)
老师出示大屏幕展示总结
思乡缘由 战乱频频 父戍边关 宦游不归 情感内容 羁旅愁思
布置作业
1.拓展练习(鹧鸪天)
2.搜集相关边塞诗,摘抄并背诵
3.整理笔记
板书设计:
(逢入京使)
主题:思乡怀人
手法:夸张
语言特色:朴实,不加雕琢,情深意切
(边塞诗)
红笔板书: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积极的)
蓝笔板书:思乡怀人,厌战(消极的)
岑参《逢入京使》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的诵读,掌握诗歌的节奏
过程与方法:读通读懂诗歌内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中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二、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难点:结合背景,理解边塞诗的风格
三、教学策略及辅助工具
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知人论世
1.导入:唐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遇见了一个返京的使者,两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诗人知道对方还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时就描写了这一场景。
2.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 人,唐代诗人。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篇寄托了岑参复杂情感的边塞诗——《逢入京使》。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
(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
(1)初读,读准字音。
岑参(cén) 袖(xiù) 凭(píng) 传语(chuán)
(2)再读,读出节奏。
《逢入京使》是一篇七言绝句,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进行划分,请同学们试着来划分节奏,再读诗歌。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课件出示)
(3)范读,示范朗读。(配乐)
(4)齐读,巩固强化。(师生共读)
(三)梳理文意,掌握内容
1.导语:通过刚才多遍的诵读,我们已经掌握了读音、节奏等方面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进一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
2.解题:逢:遇到。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这首诗歌是写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3.出示任务:以小组的方式,分工梳理文章内容(按照“读-重点字词-翻译”顺序,准备做展示,梳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
4.选取两个小组,先后进行小组合作梳理成果展 示,其他同学随时质疑,补充。黑板上展示的内容要随时进行确认。)
需要重点强调的字词: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故园 (指诗人在长安的家)
漫漫 (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 (请求,烦劳)
传语 (捎口信)
(课件一句句出示译文重点内容)
通过刚才同学们小组间的合作,我们一起掌握了这篇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对于诗歌内容我们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内容,看看作者通过这篇诗歌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深入探究,把握情感
1.全诗分析
诗中表现诗人强烈感情的句子是: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1)故园东望路漫漫
译文: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
【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长安的家;“路漫漫”三字,给人茫然的感觉,说明离家之远。】
2)双袖龙钟泪不干
译文: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铺垫。】
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途中与君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这两句写遇到返京使者时想要捎书信给家人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色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通过描写的是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托使者带平安口信以慰家人的场景,抒发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感情。
五、课堂检测
1.解释词语:
故园: 漫漫:
龙钟: 凭: 传语:
【答案与解析】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沾湿 凭:托 传语:捎口信
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D.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
【答案与解析】
D(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案与解析】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与解析】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六、板书设计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眼前实景)
双袖龙钟泪不干。(思念深情)
满上相逢无纸笔 (行者匆匆)
凭君传语报平安。
七、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于思乡的诗词,或边塞诗做摘抄并背诵。
2.背诵课文,会默写。
七(下)第三单元《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体会古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用语言朗读来表达情感。
2.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
学生预习 ,教师制作PPT 采编音频
【填表说明】
1.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2.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 播放—欣赏—导入(拓展训练、操作实践、升华情感)
3.媒体来源:A、来自资源库;B、下载并修改;C、自制;D、来自网络;E、来自教学光盘 F、其他
4.媒体内容与形式:A、图片;B、文字;C、视频;D、音频(音乐等);E、动画(flash等)
教学过程
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学生齐三句诗,比较分析三句诗在主题上的相同点,引出边塞诗。
读懂内容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引导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清楚内容,了解诗歌的主要叙述事件和诗歌的意境。
读出情感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从 句、词,读出了岑参 的感情。
补充资料一:岑参的赴任之路
补充资料二:岑参的精神支柱 在前一个环节的朗读基础之上,进一步的分析情感,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内心复杂矛盾的心境。
练习
反馈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朗读,吟诵。 检测课堂朗读教学的收获情况,及古诗文朗读教学中的问题。
作业布置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给这首诗标注上重音、停连、节奏符号,并朗读形诵。
达到背诵的效果,训练朗读技巧和朗读标注的能力。
板书设计
逢入京使
岑参
思念
雄壮积极 体现出边塞诗所具有的雄壮美,与学生以前的固定思维形成矛盾,来强化认识。
PAGE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