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
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的建立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正确认识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史实的能力;通过识读历史图片,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时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一、西晋的建立
1. 背景:
(1)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魏国实力增强
蜀国日益衰落
吴国日益衰落
一、西晋的建立
263年,魏灭蜀。
一、西晋的建立
曹丕死后,太尉司马懿参与辅佐新即位的小皇帝。不久,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公元266年,晋王司马炎取代了曹魏,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西晋。
对嘛,自己让位,不伤和气
司马炎
曹奂
一、西晋的建立
2.西晋的建立和统一:
建立时间:266年
建立者:司马炎(晋武帝)
统一时间:280年
都城:洛阳
都城:洛阳
一、西晋的建立
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社会安定下来,有利于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西晋的疆域
263年:灭蜀
266年:司马炎灭魏建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一、西晋的建立
316年:西晋灭亡
西晋的统一局面持续了多少年?
为什么如此短暂?
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二、八王之乱:
1.背景:分封的宗室诸王势力日益强大;
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二、八王之乱:
1.背景:分封的宗室诸王势力日益强大;
痴呆皇帝:晋惠帝司马衷
大臣:启禀陛下,近几年闹饥荒,各地都报告
说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
晋惠帝: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惠帝是有名的昏君,贪图享乐,无知透顶。被立为太子后,大臣建议废黜他,武帝命人送去公文让其处理,以考验其是否很傻。太子的妻子贾妃机智而又凶悍,命令太监起草一份答卷,叫太子抄写好送去。武帝一看,卷子写得虽然粗浅,但毕竟还是有问必答,认为太子并不太傻,就没有废黜他。
西晋统治腐朽;晋惠帝昏庸无能。
二、八王之乱:
1.背景:分封的宗室诸王势力日益强大;西晋统治腐朽;晋惠帝昏庸无能。
2.概况:晋惠帝 时,八个封王为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史称“ 八王之乱 ”。
(2)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二、八王之乱:
1.背景:分封的宗室诸王势力日益强大;西晋统治腐朽;晋惠帝昏庸无能。
2.概况:晋惠帝 时,八个封王为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史称“ 八王之乱 ”。
3.影响:
(1)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原因:
2.内迁民族:
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多战乱,民族矛盾尖锐。
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内迁)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
氐族、羌族
↓
陕西关中;
———————
匈奴族、羯族
↓
山西一带;
———————
鲜卑族
↓ ↓
辽宁 陕西、河套
地区
东汉、魏、晋时期开始内迁,西晋时规模增大。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想一想:这一时期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
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学习经营畜牧业。
胡床与方凳
3、影响:
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北方15个政权。
南方1个政权—成汉。
4、五胡“十六国”
氐族苻氏建立前秦。
皇帝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
改革措施:
政治上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
经济上招抚流民,减赋禁奢。
文化上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影响:胡汉矛盾有所缓和。
5、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1.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人民的餐桌上除了稻米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 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 江南经济的发展
D. 南方人口增多
A
巩固训练
2. “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概述的是()
A. 都江堰修筑的功效
B. 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C. 佛教传入中原的过程
D. 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D
3. “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
A. 手工业发展情况 B. 商业发展情况
C. 海外贸易发展情况 D. 农业发展情况
D
4. 从东汉末年起,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流动高峰,造成这次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
B. 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C.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比较稳定
D.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
5. 《九州志》记载:“(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动荡)衣冠始入闽(福建)者八族。”这反映了当时:
A. 政治清明,生活稳定
B. 北方战乱,人口南迁
C. 江南开发,重心南移
D. 锐意改革,民族交融
B
6.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的主要有( )
A. 鲜卑、匈奴、大月氏、羌、氐
B. 匈奴、鲜卑、羯、氐、羌
C. 乌孙、鲜卑、匈奴、羯、羌
D. 匈奴、大月氏、乌孙、鲜卑、氐
B
7. 学习历史线索和脉络很重要,下图的空白圆圈处应该填写的是哪个朝代的名称( )
A. 东汉 B. 东周 C. 西晋 D. 前秦
C
1.爷爷给琳琳讲三国故事时说:“三国尽归司马懿。”琳琳认为不对,因为最终使国家归于统一的是另一个人。这“另一个人”是指( )
A.司马迁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2.“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曾定都洛阳的朝代有( )
①魏 ②西晋 ③秦朝 ④西汉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C
A
二次达标
3.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不能说明的是( )
A.统治阶级昏庸腐朽
B.大贵族生活腐化
C.当时社会富裕
D.统治阶级缺乏雄才大略
C
4.内乱犹如洪水猛兽,往往会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毁灭。八王之乱就是一场内乱,它加速了( )
A.西周的灭亡 B.东周的灭亡
C.西晋的灭亡 D.东晋的灭亡
5.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西晋初年 D.西晋末年
C
D
6.假如你要调查“五胡”(即匈奴、鲜卑、羯、氐、羌)开始向中原陆续内迁的历史,可追溯到(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初年
7.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北方这一时期被称为( )
A.三国时期 B.五代十国时期
C.十六国时期 D.东汉时期
C
C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西晋的建立: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
时间:晋惠帝在位期间
背景:封王掌握实权,皇帝昏庸,朝政腐败
影响:西晋衰落;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迁移时期:东汉末年、魏、晋时期
生活状况:西晋向其收取重税,
征兵派役,掠买人口
西晋统一全国: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西晋的建立
八王之乱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结果:部分内迁民族起兵反晋;西晋灭亡,北方政权十六国并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