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城镇与乡村
第2节 城乡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单选题。(30x2=60分。)
中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酷似一艘倒扣的船,因而被称为船形屋(见下图)。据此回答1-2题。
1.该传统民居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 B.黄海沿岸 C.海南岛山区 D.东北平原
2.该传统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 )
A.高寒缺氧 B.潮湿、多虫鼠 C.多火山、地震 D.干旱缺水
答案:1.C;2.B 解析:1.读图可知,该传统民居屋顶呈半圆形,利于排水;底部有30—40厘米中空,可以防湿、防虫鼠,建筑材料主要为竹子,这反映了该地区降水较多,且为林区。选项中,海南岛山区最符合题意。2.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气候潮湿、多虫鼠。
在川西和滇西北横断山区,藏族传统民居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其房屋四周墙壁多用毛石垒砌,最厚处甚至达1米,大多数墙壁上薄下厚,墙壁开窗甚少,整面墙呈梯形,依山而建。单座建筑占地不大,但常为多层建筑,底层可以作牲畜的圈,二层可以做居室、储藏室等。据此回答3-44题。
3.该地房屋墙体厚、开窗少的主要原因是( )
A.石材原料充足 B.防风控温 C.受宗教信仰影响 D.挡雨防水
4.该地民居单座建筑占地不大,但常为多层建筑的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寒冷 B.视线不广,登高望远 C.地质稳定 D.平地少,向垂直方向发展
答案:3.B 4.D 解析:3.石材原料充足是墙体采用石材的原因,与墙体厚度和开窗频率关系不大,A项错误;横断山区高寒、昼夜温差大、风大,该地房屋墙体厚、开窗少是为了防风控温,B项正确;当地传统民居是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不受宗教信仰影响,C项错误;房屋墙体厚度主要受到温度的影响,而受降水影响较小,D项错误。
4.气候寒冷与单座建筑占地不大、建筑层数多没关系,A项错误;该地位于横断山区,海拔高,不需要因登高望远而建造多层建造,B项错误;横断山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不稳定,C项错误;横断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平地少,建筑向垂直方向发展,因此该地形成了单座占地面积小、多层发展的建筑形式,D项正确。
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不仅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还受当地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传统民居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它多位于庭院的( )
A.北侧 B.南侧 C.东侧 D.西侧
6.下列不属于图示民居所在地地理特征的是( )
A.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B.盛产春小麦、棉花,发展旱作农业
C.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以面食为主 D.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推崇儒家文化
答案:5.A 6.B 解析:5.图中民居为我国华北地区的四合院。四合院以北房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物为辅,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该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故它多位于庭院的北侧。A项正确。 6.图示民居所在区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以面食为主;推崇儒家文化。该地位于暖温带,种植冬小麦。故B项正确。
成都平原西部的灌渠众多、水网密布,润泽土地的同时,也影响着聚落的分布。林盘是该区域一种典型的聚落。林盘外是水稻田,林盘内是起居空间,林盘密集种植树竹,形成田—林—宅空间格局,多个林盘形成一个村庄。随田散居是当地的传统居住方式,是四川独特的文化符号。下图为林盘景观图。据此回答7-9题。
7.当地人们采取随田散居的居住方式,主要是为了( )
A.改善环境 B.节约土地 C.减少污染 D.便于耕作
8.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村庄是集聚的,成都平原西部人们采用分散的居住方式,得益于该地区( )
A.水运便利 B.水源广布 C.人口分散 D.气候湿热
9.林盘密集种植树竹环绕宅院可以使宅院( )
A.减轻台风的危害 B.居住环境更舒适 C.合理利用水资源 D.防御外敌的入侵
答案:7.D 8.B 9.B 解析:7.林盘外是水稻田,林盘内是起居空间,当地人们采取随田散居的居住方式主要是为了便于耕作,D项正确。 8.能够实现散居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灌渠众多,水网密布,B项正确。灌渠的主要功能是灌溉,不是水运,A项错误;人口分散是该地区采用分散的居住方式的结果,而不是原因,C项错误;气候湿热并不是散居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 9.该地区位于成都平原,受台风影响较小,A项错误;树竹夏季遮阴,冬季防风,密集种植树竹环绕宅院可以使宅院居住环境更舒适,B项正确;密集种植树竹环绕宅院对合理利用水资源和防御外敌的入侵作用不大,C、D项错误。
船型屋是我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以竹木为屋架,茅草覆顶,底部架空而成的一种民居形式(如下图)。该民居的营造技艺,入选了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此完成10-12题。
10.该传统民居最有可能位于( )
A.海南岛 B.辽东丘陵 C.青藏高原 D.黄土高原
11.该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征是( )
A.炎热潮湿 B.高寒缺氧 C.地表崎岖 D.多滑坡泥石流
12.船形屋采用下空结构可( )
A.防寒、防冻土 B.防雨、防水淹 C.防风、防滑坡 D.防潮、防虫蛇
答案:10.A 11.A 12.D 解析:10.船形屋以竹木为屋架,茅草覆顶,底部架空而成的一种民居形式。以竹子为建材,说明位于南方地区,生长竹子。底部架空,可能是当地气候潮湿,降水多。图片中还有椰树,对湿热环境具有指示性,故该传统民居最有可能位于海南岛,A对。辽东丘陵、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降水少,不是竹子主要产区,B、C、D错。故选A。 11.该民居位于海南岛,底部架空,便于通风、防潮,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征是炎热潮湿,A对。高寒缺氧地区不产竹子,B错。竹木为屋架,茅草为屋顶,说明植被茂密,不能体现地表崎岖、多滑坡泥石流的环境特征,C、D错。故选A。 12.南方气候潮湿,蛇较多,船形屋采用下空结构,可防潮、防蛇,D对。下空结构通风散热,不能防寒、防冻土,A错;防水淹应选择地势高处,B错。房屋结构不能防滑坡,C错。故选D。
13.福建客家土楼建筑造型以圆形、方形最为常见,土楼除了防御盗匪打劫、抵御山中猛兽袭击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通风及采光好的特点,这展示了什么因素在城乡建筑景观上的体现( )
A.社会经济 B.政治因素 C.地域文化 D.地形条件
答案:C 解析:土楼多为举族迁徙的客家人来到他乡建造,可防御盗匪打劫,抵御山中猛兽袭击。同时,为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房屋还具备防震、防火、通风以及采光的特点。这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城乡建筑景观的影响,C正确。这种建筑景观与社会经济、政治因素等关系不大,AB错。地形条件影响了土楼的选址,但对土楼造型呈圆形或方形等影响不大,D错。故选C。
某地理研学小组前往我国某地考察。该地最冷月均温5℃,年均降水量1143毫米,但降水年内分配不均,约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这里有一些奇特的平顶房,屋顶上常年积着满满的“一池水”,房顶四周砌有约30厘米高的矮墙,房顶和矮墙都做了精细的防水处理。请据此回答14-16题。
14.该研学小组考察的地点最可能位于( )
A.川渝山区 B.东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渭河平原
15.推测该民居屋顶夏季积满“一池水”的主要目的最可能是( )
A.平顶屋内保温保暖 B.可借助屋顶水防暑降温 C.增加室内外空气湿度 D.存蓄雨水浇灌农田
16.分析在该民居使用过程中,下列行为或现象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
A.梅雨时节屋顶有渗漏 B.在屋顶养鱼种莲藕 C.屋主有时会向屋顶注水 D.屋顶水冬季一般不结冰
答案:14.A 15.B 16.A 解析:14.东北平原和关中平原位于半湿润地区,年均降水量小于800米,由题干提示“年均降水量为1000~1300米”,可以排除东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珠江角洲距海较近,降水季节变化小,雨季开始较早,故春旱不眀显,而题干提示降水年内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故可以推测该地为距海较远的川渝山区,而非浙闽丘陵。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川渝山区气候湿热,可借助屋顶水防暑降温,B正确。屋内不需要保温保暖,A错。当地空气湿度大,不需要增加室外空气湿度,C错。屋顶的“一池水”的水量有限,不能起到浇灌农田的作用。D错。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梅雨时节细雨绵绵,房顶和矮墙都做了精细的防水处理,屋顶不会渗漏,不可能。屋顶养鱼种莲藕一举两得,防热有收入。屋顶11月份积满“一池水”可以防止冬春干旱季节,强烈的昼夜温度变化导致屋顶开裂,保护屋顶,从而延长使用寿命。当地冬季气温高,一般不结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古徽州地区(今皖、浙、赣三省交界)是古代徽商的发源地,当地山区面积大,居民与区外发展商贸,徽商自南宋初期兴起。下图示意古徽州位置。据此完成17-18题。
17.南宋初期,古徽商对外贸易的主要市场是( )
A.齐鲁地区 B.关中地区 C.吴、楚地区 D.滇、藏地区
18.在古徽商贸易中,运出和运入的主要货物最有可能是( )
A.竹器笔墨 B.茶叶粮食 C.石材药材 D.丝绸盐巴
答案:17.C;18.B 解析:17.南宋时期,国土以大散关和淮河为界以金分治,现今的关中地区和齐鲁地区都不是南宋的国土,贸易起来难度较大,滇藏地区距离较远,自然环境恶劣,当时的交通条件也不必现代发达,吴楚地区为今天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距离较近,经济较为发达,故选C。
18.古徽州地区山区面积大,运出的应当是产区特有的产品,比如竹子制作的器物或者是茶叶;运入得是山区无法生长和制作的,比如粮食或者是丝绸等。故选B。
乌镇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在傍河的房屋背后,利用木桩或石柱打入河床,上架横梁,搁上木板,悬空建房于河面)、桥梁、石板巷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下图为“乌镇景观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乌镇水阁的作用是( )
A.方便取水、便于行船 B.视野开阔、减小湿度
C.节约土地、利于泄洪 D.空气流通、冬暖夏凉
20.乌镇多采用青石板(表面坚硬而且较粗糙)铺路的原因是( )
A.利于排水,保持路面的干燥和稳定性 B.美观耐磨,具有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
C.抬高地面,防止雨季河水暴涨淹没道路 D.就地取材,减少货物运输中产生的振动
答案:19.D;20.A 解析:17.水阁具有三面临河、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特点,人居其间,凭窗眺望,水上风光一览无遗。夏天天气炎热,人们在水阁里纳凉,休息,河上凉风吹来,十分惬意。冬天则可在水阁里晒太阳,和邻居聊天,不亦乐乎。故乌镇水阁的作用是空气流通、冬暖夏凉,D正确。故选:D。
20.南方水乡的泥土较软、黏性强,相对泥土路,青石板利于排水,保持路面的干燥和稳定性。故选:A。
2016年5月,国土资源部宣布,全国106个重点城市中已有89个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将就此展开专项督察,并重点关注其他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以确保耕地红线,制止各地城市不断“摊大饼”式的扩张。据此完成21-23题。
21.在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建设占用大量优质耕地 B.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C.我国低产农田急剧减少 D.粮食总产量逐年下降
22.确保耕地红线的重要意义是( )
A.解决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问题 B.控制城市规模,降低城市服务等级
C.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D.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壤肥力
23.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举措,对我国城市建设的有利影响是( )
A.促进城市用地集约化,缓解大城市病 B.有效疏散大城市人口,减小城市住房压力
C.将重化工企业搬迁到城市边缘,减轻城市环境污染 D.抑制房价,吸引农民工进城务工
答案:21.A 22.C 23.A 解析:21.城市建设占用大量的优质耕地,使我国中高产农田急剧减少是在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根本原因,A正确;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我国低产农田急剧减少不是在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根本原因,B、C错误;目前我国粮食总产量较为稳定,D错误。
22.确保耕地红线的重要意义是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与解决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问题无关,C正确、A错误;确保耕地红线有利于控制城市规模,但不会降低城市服务等级,B错误;确保耕地红线对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壤肥力影响不大;D错误。
23.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举措,会促进城市用地的集约化,防止城市发展的“摊大饼”现象,缓解大城市病,A正确;不能疏散大城市人口,不会减小城市住房压力,B错误;与将重化工企业搬迁到城市边缘无关,C错误;城市面积扩大受限,房价可能更高,不能抑制房价,D错误。
下图为我国某历史文化名村的内部空间结构示意。该村传统民居多用土坯建造,墙体厚度普遍超过50cm,多数民居建有半地下室作为夏季居室,庭院内常搭建棚架并种植葡萄。读图完成24-25题。
据图可知,该村庄( )
A.公共空间位于村庄中心 B.住宅沿公路呈带状分布
C.农用地环绕在住宅四周 D.以河流为界呈对称分布
25.该村可能位于我国( )
A.华北平原 B.江南丘陵 C.辽东丘陵 D.西北内陆
答案:24.A; 25.D 解析:24.本题考查聚落的空间分布。从图上可以看出,公共用地位于村庄的中心,目的是方便村民进行活动,A正确。根据图可知,住宅沿县级公路分布较少,主要沿河流分布,B错误。农用地主要沿河流两岸分布,灌溉便利,C错误。住宅东岸多,西岸少,并不对称,D错误。故选A。
25.由材料“该村传统民居多用土坯建造”说明该地降水少,气候干旱;“墙体厚度普遍超过50cm”说明该地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墙体厚可以减小温差;“多数民居建有半地下室作为夏季居室”说明该地夏季气温高,需要在地下室避暑。我国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气候干旱,降水少,与该地传统民居特点相符,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我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据此完成26-27题。
26.关于我国南北方农业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B.主要粮食作物:北方玉米,南方小麦
C.主要糖料作物:北方甘蔗,南方甜菜 D.农业生产规模:北方小,南方大
27.下列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的是( )
A.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B.民居的屋顶坡度 C.室内装饰 D.夏季服饰
答案:26.A 27.B 解析:26.我国南北方农业文化的差异: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南方种植水稻、甘蔗,北方种植小麦、玉米、甜菜;南方因河网密布,耕地地块小,农业生产规模小,北方农业生产规模大。 27.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多,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大,利于雨水流下;城市功能区、室内装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夏季我国南北方普遍高温,服饰差别不大。
川西平原地区分布有很多竹木繁茂、小巧如盘的村庄聚落,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形态独特,历史悠久。下图为该类乡村聚落的土地利用示意图。据此完成28-30题。
28.图示序号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A.甲—菜地 乙—水田 丙—林地 B.甲—水田 乙—菜地 丙—林地
C.甲—菜地 乙—林地 丙—水田 D.甲—林地 乙—菜地 丙—水田
29.图示乡村聚落形成的背景主要有( )
①地形平坦,水网密布 ②气候温和,物种丰富 ③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④人多地少,耕地不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0.发挥该类乡村聚落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有( )
①拆迁合并,扩大林盘的规模 ②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
③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 ④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28.A 29.B 30.D 解析:28.本题考查土地利用类型分析。读图可知,丙分布于该区域最外围,且面积大,最可能为林地,C、D错;甲、乙距离房屋较近,但甲更靠近房屋布局(图中乙有四块土地,只有两块靠近房屋),甲最可能为菜地,便于日常耕作与管理(相比于水田而言,菜地的经营与管理更为频繁),A正确,B错。 29.本题考查聚落形成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川西平原,地形平坦,水网密布,适合水稻的生长,同时,村庄较为小巧,房屋靠近自家菜地和水田,人们精耕细作,自给自足,村庄集生活、生产、生态于一体,①③正确;该地乡村聚落形态的形成与物种丰富度关系不大,②错;该地位于川西平原地区,耕地充足,④错。故选B。 30.本题考查传统聚落的保护措施。注意题干关键词“历史文化价值”。拆迁合并以及集中布局均会对该地的乡村房屋设施造成一定破坏,这种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形态独特的村庄聚落将不复存在,不利于其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①②错;可以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同时将农村休闲与旅游结合起来,发展特色旅游业,既能保护和传承当地历史文化,也能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保护的积极性,③④正确。故选D。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用经海水长期浸泡后盐分较重的海草层层叠压铺盖而成,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这就是我国胶东半岛极富地方特色的民居——海草房(如图所示)。受地形和海岸线影响,海草房聚落多呈紧凑的空间形态。在长期适应北方滨海气候的过程中,当地渔民常选择在海草房向阳面种植绿色植物。胶东半岛现存许多海草房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保存较好。
(1)从气温角度分析海草房聚落布局紧凑的有利影响。(8分)
(2)推测在海草房向阳面一般种植的植物(自然带)类型及其高度特征,并说明理由。(8分)
(3)从海草房的结构特点,说明其能够保存较好的原因。(6分)
31.答案:(1)夏季,紧凑的布局利于遮阳,产生较大阴影,降低室内温度;冬季,紧凑的布局利于降低街巷内风速,减少热量损失。
(2)植物类型:落叶阔叶植物。理由:夏季为建筑阻挡强烈日晒,冬季叶落后利于街巷接受太阳辐射高度特征:树木高度较矮。理由:当地常年多大风,树木低矮避免被风吹倒。
(3)海草含有大量盐分,能有效防虫蛀防霉烂;屋顶坡度大,夏季便于排水,冬季减少积雪覆盖;海草屋顶层层叠压,并有防风网保护,抗风性好。
解析:(1)我国北方地区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所以紧凑的布局可以在夏季起到遮阴的作用,减少光照,降低室内温度。冬季可以起到挡风的作用,降低空气的流动,减少热量损失。
(2)北方滨海气候冬冷夏热,风力较大,所以种植的植被需要满足夏季遮阳,冬季落叶,并且能够适应大风的环境,植株的高度需要矮小,所以植被为矮小的落叶阔叶植物。
(3)海草房屋顶的坡度大,有利于排水,不利于积雪的保存;屋顶的海草有五六十层之多,并且含盐量高,不易受到虫子的啃食;屋顶的顶部具有防风网,抗风性好。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我国南北方民居主要特征的比较。
北方民居 南方民居
方位观 正南正北方位观强 正南正北方位观弱
墙体特点 墙体严实厚重 墙体轻薄
房顶坡度 坡度较小 坡度较大
房檐 窄 逐渐加宽
房屋进深和高度 小 逐渐加大
建筑成本(同等面积) 比南方高 比北方低
房屋间距 大 较小
材料二 中华美食源远流长,有众多的菜系和各式风味,北方菜以鲜咸入味,南方则以甜香著称。山西人爱喝醋,四川、贵州、湖南的人则以“不怕辣”闻名。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强,墙体严实厚重,反映北方气候__________。房顶坡度由南向北逐渐__________,反映了我国降水__________的分布特点。房屋间距北方大于南方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8分)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川、贵、湘地区,地形__________,气候__________,因而居民多数喜食辣味以驱湿气。(4分)
(3)联系生活再举出几例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影响,并阐述这些习惯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6分)
答案:(1)寒冷; 降低; 南多北少; 北方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正午日影长(南方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正午日影短) (2)崎岖; 秋冬冷湿(潮湿寒冷); (3)例如广东降水多,民居多骑楼,便于居民行走,夏季高温,要求房屋通风好,方便纳凉。南方喜食米饭,北方喜食面食,因为北方干旱少雨,适合种植小麦、高粱等旱作物;南方降水量大,适宜水稻生长。
高一地理 第 1页 高一地理 第 2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城镇与乡村
第2节 城乡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单选题。(30x2=60分。)
中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酷似一艘倒扣的船,因而被称为船形屋(见下图)。据此回答1-2题。
1.该传统民居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 B.黄海沿岸 C.海南岛山区 D.东北平原
2.该传统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 )
A.高寒缺氧 B.潮湿、多虫鼠 C.多火山、地震 D.干旱缺水
在川西和滇西北横断山区,藏族传统民居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其房屋四周墙壁多用毛石垒砌,最厚处甚至达1米,大多数墙壁上薄下厚,墙壁开窗甚少,整面墙呈梯形,依山而建。单座建筑占地不大,但常为多层建筑,底层可以作牲畜的圈,二层可以做居室、储藏室等。据此回答3-44题。
3.该地房屋墙体厚、开窗少的主要原因是( )
A.石材原料充足 B.防风控温 C.受宗教信仰影响 D.挡雨防水
4.该地民居单座建筑占地不大,但常为多层建筑的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寒冷 B.视线不广,登高望远 C.地质稳定 D.平地少,向垂直方向发展
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不仅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还受当地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传统民居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它多位于庭院的( )
A.北侧 B.南侧 C.东侧 D.西侧
6.下列不属于图示民居所在地地理特征的是( )
A.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B.盛产春小麦、棉花,发展旱作农业
C.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以面食为主 D.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推崇儒家文化
成都平原西部的灌渠众多、水网密布,润泽土地的同时,也影响着聚落的分布。林盘是该区域一种典型的聚落。林盘外是水稻田,林盘内是起居空间,林盘密集种植树竹,形成田—林—宅空间格局,多个林盘形成一个村庄。随田散居是当地的传统居住方式,是四川独特的文化符号。下图为林盘景观图。据此回答7-9题。
7.当地人们采取随田散居的居住方式,主要是为了( )
A.改善环境 B.节约土地 C.减少污染 D.便于耕作
8.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村庄是集聚的,成都平原西部人们采用分散的居住方式,得益于该地区( )
A.水运便利 B.水源广布 C.人口分散 D.气候湿热
9.林盘密集种植树竹环绕宅院可以使宅院( )
A.减轻台风的危害 B.居住环境更舒适 C.合理利用水资源 D.防御外敌的入侵
船型屋是我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以竹木为屋架,茅草覆顶,底部架空而成的一种民居形式(如下图)。该民居的营造技艺,入选了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此完成10-12题。
10.该传统民居最有可能位于( )
A.海南岛 B.辽东丘陵 C.青藏高原 D.黄土高原
11.该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征是( )
A.炎热潮湿 B.高寒缺氧 C.地表崎岖 D.多滑坡泥石流
12.船形屋采用下空结构可( )
A.防寒、防冻土 B.防雨、防水淹 C.防风、防滑坡 D.防潮、防虫蛇
13.福建客家土楼建筑造型以圆形、方形最为常见,土楼除了防御盗匪打劫、抵御山中猛兽袭击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通风及采光好的特点,这展示了什么因素在城乡建筑景观上的体现( )
A.社会经济 B.政治因素 C.地域文化 D.地形条件
某地理研学小组前往我国某地考察。该地最冷月均温5℃,年均降水量1143毫米,但降水年内分配不均,约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这里有一些奇特的平顶房,屋顶上常年积着满满的“一池水”,房顶四周砌有约30厘米高的矮墙,房顶和矮墙都做了精细的防水处理。请据此回答14-16题。
14.该研学小组考察的地点最可能位于( )
A.川渝山区 B.东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渭河平原
15.推测该民居屋顶夏季积满“一池水”的主要目的最可能是( )
A.平顶屋内保温保暖 B.可借助屋顶水防暑降温 C.增加室内外空气湿度 D.存蓄雨水浇灌农田
16.分析在该民居使用过程中,下列行为或现象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
A.梅雨时节屋顶有渗漏 B.在屋顶养鱼种莲藕 C.屋主有时会向屋顶注水 D.屋顶水冬季一般不结冰
古徽州地区(今皖、浙、赣三省交界)是古代徽商的发源地,当地山区面积大,居民与区外发展商贸,徽商自南宋初期兴起。下图示意古徽州位置。据此完成17-18题。
17.南宋初期,古徽商对外贸易的主要市场是( )
A.齐鲁地区 B.关中地区 C.吴、楚地区 D.滇、藏地区
18.在古徽商贸易中,运出和运入的主要货物最有可能是( )
A.竹器笔墨 B.茶叶粮食 C.石材药材 D.丝绸盐巴
乌镇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在傍河的房屋背后,利用木桩或石柱打入河床,上架横梁,搁上木板,悬空建房于河面)、桥梁、石板巷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下图为“乌镇景观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乌镇水阁的作用是( )
A.方便取水、便于行船 B.视野开阔、减小湿度
C.节约土地、利于泄洪 D.空气流通、冬暖夏凉
20.乌镇多采用青石板(表面坚硬而且较粗糙)铺路的原因是( )
A.利于排水,保持路面的干燥和稳定性 B.美观耐磨,具有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
C.抬高地面,防止雨季河水暴涨淹没道路 D.就地取材,减少货物运输中产生的振动
2016年5月,国土资源部宣布,全国106个重点城市中已有89个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将就此展开专项督察,并重点关注其他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以确保耕地红线,制止各地城市不断“摊大饼”式的扩张。据此完成21-23题。
21.在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建设占用大量优质耕地 B.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C.我国低产农田急剧减少 D.粮食总产量逐年下降
22.确保耕地红线的重要意义是( )
A.解决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问题 B.控制城市规模,降低城市服务等级
C.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D.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壤肥力
23.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举措,对我国城市建设的有利影响是( )
A.促进城市用地集约化,缓解大城市病 B.有效疏散大城市人口,减小城市住房压力
C.将重化工企业搬迁到城市边缘,减轻城市环境污染 D.抑制房价,吸引农民工进城务工
下图为我国某历史文化名村的内部空间结构示意。该村传统民居多用土坯建造,墙体厚度普遍超过50cm,多数民居建有半地下室作为夏季居室,庭院内常搭建棚架并种植葡萄。读图完成24-25题。
据图可知,该村庄( )
A.公共空间位于村庄中心 B.住宅沿公路呈带状分布
C.农用地环绕在住宅四周 D.以河流为界呈对称分布
25.该村可能位于我国( )
A.华北平原 B.江南丘陵 C.辽东丘陵 D.西北内陆
我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据此完成26-27题。
26.关于我国南北方农业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B.主要粮食作物:北方玉米,南方小麦
C.主要糖料作物:北方甘蔗,南方甜菜 D.农业生产规模:北方小,南方大
27.下列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的是( )
A.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B.民居的屋顶坡度 C.室内装饰 D.夏季服饰
川西平原地区分布有很多竹木繁茂、小巧如盘的村庄聚落,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形态独特,历史悠久。下图为该类乡村聚落的土地利用示意图。据此完成28-30题。
28.图示序号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A.甲—菜地 乙—水田 丙—林地 B.甲—水田 乙—菜地 丙—林地
C.甲—菜地 乙—林地 丙—水田 D.甲—林地 乙—菜地 丙—水田
29.图示乡村聚落形成的背景主要有( )
①地形平坦,水网密布 ②气候温和,物种丰富 ③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④人多地少,耕地不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0.发挥该类乡村聚落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有( )
①拆迁合并,扩大林盘的规模 ②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
③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 ④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用经海水长期浸泡后盐分较重的海草层层叠压铺盖而成,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这就是我国胶东半岛极富地方特色的民居——海草房(如图所示)。受地形和海岸线影响,海草房聚落多呈紧凑的空间形态。在长期适应北方滨海气候的过程中,当地渔民常选择在海草房向阳面种植绿色植物。胶东半岛现存许多海草房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保存较好。
(1)从气温角度分析海草房聚落布局紧凑的有利影响。(8分)
(2)推测在海草房向阳面一般种植的植物(自然带)类型及其高度特征,并说明理由。(8分)
(3)从海草房的结构特点,说明其能够保存较好的原因。(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我国南北方民居主要特征的比较。
北方民居 南方民居
方位观 正南正北方位观强 正南正北方位观弱
墙体特点 墙体严实厚重 墙体轻薄
房顶坡度 坡度较小 坡度较大
房檐 窄 逐渐加宽
房屋进深和高度 小 逐渐加大
建筑成本(同等面积) 比南方高 比北方低
房屋间距 大 较小
材料二 中华美食源远流长,有众多的菜系和各式风味,北方菜以鲜咸入味,南方则以甜香著称。山西人爱喝醋,四川、贵州、湖南的人则以“不怕辣”闻名。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强,墙体严实厚重,反映北方气候__________。房顶坡度由南向北逐渐__________,反映了我国降水__________的分布特点。房屋间距北方大于南方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8分)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川、贵、湘地区,地形__________,气候__________,因而居民多数喜食辣味以驱湿气。(4分)
(3)联系生活再举出几例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影响,并阐述这些习惯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6分)
高一地理 第 1页 高一地理 第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