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1 14:4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了解本文说明方法,赏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优美。
3、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志趣。
学习重点:理清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学习难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给重点字注音。
榆( ) 萌( )发 翩( )然 销声匿( )迹
孕( )育 农谚( ) 海棠( ) 草长莺( )飞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草木荣枯:
花香鸟语:
风雪载途:
年年如是:
3.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
(2)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3)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三、知识积累
1.简介作家
竺可桢( 1890 -1974),中国卓越的科学史家和教育家,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在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3.文体介绍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做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四、合作探究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3.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引导学生逐步思考)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五、拓展延伸
1.划分本文段落层次,理清全文写作思路。
2.课文的四部分内容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3.小组讨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六、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冰雪融化( róng) 孕育(yùn)
翩然归来( piān) 农谚(yán)
B.簌簌落下( shù) 了解(jiě)
销声匿迹( nì) 纬度(wěi)
C.衰草连天( shuāi) 连翘(qiáo)
层峦叠嶂(zhàng) 弋阳(yì)
D.风雪载途(zhài) 隧道(suì)
头晕目眩(xuàn) 窥见(kuī)
2.找出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两项,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A.百感交急B.斤斤记较C.满院狼藉D.昂首阔步( )( )
(2)A.得心应手B.迫不急待C.原型毕露D.令人喷饭( )( )
(3)A.在所不昔B.谈笑风声C.难能可贵D.记忆犹新( )( )
(4)A.哭笑不得B.以物谕人C.入木三分D.花团锦族( )( )
3.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
(2)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是必要的。
A.观察B.观测C.预测D.观望
(3)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 )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A.决定B.制定C.确定D.肯定
(4)影子戏,在这里产生了( )的力量,它战胜了时间和距离,成为我们手中的一个驯服工具,为我们忠实地服务。
A.神圣B.神奇C.神异D.神秘
4.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
(2)物候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七、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物候的农谚。
八、学习反思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一)精读片段,分析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作比较和引用等。你能找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吗?
(二)揣摩语言,品析表达效果。
分析课文内容,说说第1段的语言特点和它的表达效果。
(三)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二、拓展延伸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吧。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合的物候知识。
三、布置作业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写一篇说明文,介绍一则生活中的常识。
四、学习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学习重点
1.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3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根据词语注音。
 连翘( )——翘( )起
衰( )草连天——鬓毛衰( )
落( )叶——丢三落( )四——落( )枕
 观( )测——玄妙观( )
 差( )异—差( )遣—差( )错—参( )差
2、解释下列词语。
【翩然】 【簌簌】
【载途】 【孕育】
【萌发】 【荣枯】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




二、合作探究
(一)初读,感知文意。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二)生默读第二、三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思考一: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思考二: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三、小结本课。
四、课后作业。
 1.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熟读课文,完成《同步练习》基础习题
第 二 课 时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合作探究。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三、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
(结合实际,畅所欲言;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自我设计
五、达标训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翩然( ) 孕育( ) 农谚( ) 簌簌( ) 销声匿迹( )
悬殊( ) 萌发( ) 短促( ) 连翘( ) 风雪载途( )
2、下列选项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孕(yùn)育  簌簌(sù)  农颜 数据
B、纬(wěi)度  连翘(qiáo)  经度  差异
C、物候(hòu) 避免(miǎn) 予报 播种
D、萌(méng发 刺槐(kuí) 短促 土壤
5、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⑴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 )
⑵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⑶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3、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5、 “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习题
《大自然的语言》参赛说课稿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设计: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体会感情。
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教学意在引起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
PAGE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