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归来》优质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大雁归来》优质课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1 14:42:1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大雁归来》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体会本文生动描写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生动描写的特点。
教法学法:学生自学 合作研讨 师点拨
教学准备:课件
一.导入
学生齐读描写大雁的诗句入新课。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二.普及一下大雁的科普知识
课件展示 :脊椎动物,鸟纲,鸭科,雁亚科鸟类的通称。为大型游禽,但善于飞行。大小、外形一般与家鹅相似或较小。嘴宽而厚,嘴甲也较宽阔。啮喙具有较钝的栉状突起。多数种类的体羽以浅灰褐色为主,并布有斑纹。以植物的嫩叶、细根、种子为食,有的也喙食农田谷物。为我国常见的候鸟,如鸿雁、豆雁、白额雁等。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的西伯利亚一带,秋分后又飞往南方。。雁群南飞时,以老雁做头雁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队形,利用上升气流在空中滑翔,以节省体力。变换队形,替换头雁,有利长途飞行。旅途休息时,以鱼、虾、水草等为食,由老雁放哨,以防敌人袭击。约经1~2月,方抵南方热带地区。
三.简介作者及作品
利奥波德:(1887-1947),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著有《沙乡年鉴》。
本文节选自《沙乡年鉴》。
“沙乡” 是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耕种者遗弃的荒芜农场,是利奥波德考察与研究自然生态的一个场所。《沙乡年鉴》是一部被称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是一部关怀人类在自然家园的命运和万物在人类社会中的命运的博爱之书。
二.探寻三大奥秘
(一 ). 探寻文中的数字奥秘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列数字 科学准确具体)
从说明顺序的角度:————————(时间顺序)
从大雁生活习性的角度:—————————(迁徙)
(二)探寻作比较说明方法运用的奥秘
1. 要求学生找出作比较说明方法的
句子或段落并加以分析。
A.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作比较写出大雁是春天的使者。)
B.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作比较写出大雁直线飞行的特点。)
C. 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从早到晚,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作比较从大雁鸣叫的特点写出大雁的机敏。)
D.从数字分析中发现,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多得多。换句话说,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们先前所提出来的那种想像,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孤雁和雁群作比较写出大雁是群居动物。)
2 .得出大雁生活习性的特点。
(飞行 鸣叫 集会 觅食 群居 联合)
(三) 探寻语言的美点
把你认为写得生动优美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认为写得好的原因。(可以从修辞、句意、好词、情感等方面赏析,言之有理即可)
A.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拟人)
B.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拟人 夸张)
C.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比喻 拟人)
D.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排比 拟人).
E.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比喻 拟人)
五.小结
人是大自然中普通的一员,不是优越的征服者。我们不能把自然、动物作为我们征服和榨取的对象,尊重它们,否则我们将失去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不只有我们。
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敬畏生命,关爱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六.作业布置
1.写一篇读后感。
2.课下阅读《沙乡年鉴》。
作业设计: 1.写一篇读后感。
2.课下阅读《沙乡年鉴》。
《被压扁的沙子》集体备课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2.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法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过程
一.旧课导入
《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
二.质疑讨论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 出示问题):
(1)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 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根据又是什么
讨论明确:
“撞击说”和“火山说”。(可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成论据加以证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2.对比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 (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a.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b.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c.说明的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 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d.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三.拓展练习
分组自由讨论:
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
明确:(2)多角度看问题,联想与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时间的脚印》参赛说课稿(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属于事理说明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上课时我主要用诵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完成学习任务。下面是我上课过程:
一 导入
(漫谈时间话题导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特别是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生活时代,我们更要爱惜时间。“成功的人都会利用时间。“”不珍惜时间的人将会被时间抛弃”。
我们来看这幅“钟表图”,(PPT投影图片)我问大家:”时间是什么?”(投影释义) 那人类是怎么记录时间的呢?”古人发明了“沙漏”,现代人有了钟表、日历......孰不知大自然也有许多种时间的记录方式,如躺在山野中的岩石,(展示岩石图片)它就是原始的”钟表“,它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的讲述着自然传奇故事,给我们大量的历史信息,今天,我们跟随作家陶世龙一起来学习一篇科普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本文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重点)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难点)
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 投影介绍作者陶世龙.(投影作者资料,学生齐读了解识记)
四、识记字词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五、阅读课文通过三读课文完成学习目标
1.一读课文,梳理层次,明确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1时间的脚印是什么?导思 2岩石如何记录时间的脚印?导思3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导思4文章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时间的脚印?提示:抓住关键词“时间”“岩石”,读课文时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标出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分析:课文以高士其的诗引出时间话题,由人记录时间的方法引出岩石记录时间,接下来第5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过度说明岩石的记录,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说明岩石记录还不止这些,还有许多记录,到29段,岩石记录才说明完,30段、31段说明了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这样,我们可以给课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4)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说明“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方式中重要的一种”。第二部分(5—29)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部分可分两层,第一层(5-21)详细说明岩石重新形成的过程及岩石的排列方式。第二层(22-29)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第三部分(30—31)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在梳理层次的基础上,顺势总结出课文是按什么记录时间脚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读懂岩石记录有什么意义的思路说明,是按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说明,所以是逻辑顺序。
2二读课文,探究学习,深入理解课文。旨在激发学生求知欲。
自由读1-4自然段,说一说:
(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钟表和日历)
(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铜壶滴漏)
(3)本文中提到的岩石有什么作用?(它是大自然用来记录时间的。
自由读5-21自然段,分组讨论:
提问:1.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提示学生抓关键词“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
2: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 提示学生抓关键词“岩石—石子—砂砾、泥土—重压—胶结”。
3: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重点读第19自然)提示: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判断。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自由读22-29自然段,分组讨论:
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让学生明确:
①地壳的活动;
②气候的变化;
③古代生物的状况;
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细细品味最后一段,说一说:读懂岩石记录有什么重大意义。
明确: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可以探寻地下“宝藏”,更有无穷的大自然奥妙存在。
3 三读课文,明确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品析语言。(由于时间关系,只能让学生在课外学习小组完成)
六、拓展延伸
人们对时间感受的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七,课后作业。
1找一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2课外阅读有关科普读物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