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一节 城乡空间结构 课件(31页)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一节 城乡空间结构 课件(31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3-01 09:2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一节 城乡空间结构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城镇和乡村概念、特点及土地利用;
2.识记城乡空间结构概况及各功能区的分布与特点;
3.识记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一、预习检测
1.能复述城乡空间结构概况及各功能区的分布与特点;
2.能背出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二、导入
大城市中心区地价昂贵,建筑物高大稠密,“握手楼”就是形象写照。城市为何会呈现出“高大稠密”的特点
中国的十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
辽中南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
海峡西岸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
关中城市群
三、新授内容
知识点一:城乡土地利用
1.城镇和乡村的概念及特点
城镇: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方;
特点:与乡村相比,城镇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各类建筑聚集、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
2.城乡土地类型及土地利用
(1)城乡土地类型
类型 含义 组成 利用主体
农用地 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 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乡村
建设用地 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城镇
未利用地 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2)城乡土地利用
1)城镇土地利用
①含义:指城镇中工业、交通、商业、文教、卫生、居住、绿化等建设用地的状况。
②作用: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
2)乡村土地利用
①作用: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
②特点: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占有较大比重,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相对分散。
【典例1】【考点:土地利用类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车尔臣河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注入台特玛湖,是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的生命线之一。下图示意1990~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面积净变化指数。
(1)简述1990~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状况。
(2)推测2000~2010年车尔臣河流域耕地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
(3)说明车尔臣河流域耕地面积增加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
(1)中覆盖度草地与盐碱地面积先减后增;高覆盖度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先增后减;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呈增长趋势。
(2)未利用地、高覆盖度草地和水域。
(3)伴随着耕地面积增加,导致对水资源需求量增加,从而使水域、草地面积减少,盐碱地面积增加,生态环境恶化。
知识点二:城乡空间结构
1.功能区:根据房屋的使用功能和各共有建筑部位的服务范围而划分的区域,称为功能区。
2.城市空间结构
(1)形成: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
(2)主要类型及作用
类型 作用
居住区 城市居民生活、交往、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
工业区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
商业区 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交易和金融流通的中枢
(3)中心商务区(CBD)——城市核心区域
特征:①高楼大厦林立,公司总部云集;②作为城市经济枢纽和观光购物区域;③商贸服务业发达;④土地利用集约,地价房租甚高;⑤人流汇集,交通繁忙。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形成:不同性质功能区的布局与组合。
(2)表现
较小城市:同心圆状、扇状和条带状
较大城市:多核心状、棋盘格状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政策等。
4.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特点:①乡村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②聚落空间形态与城市明显不同;
③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
(2)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①密集型: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多分布于人口稠密的旱作农业地区。
②分散型:呈点状松散布局,多分布于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地区。
③半聚集型:规模不大、村民住房排列较为松散。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
5.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义
(1)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
(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4)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
【典例2】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图中甲 乙 丙代表城市中常见的三种功能区。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图例丙代表的城市功能区
(2)说出该城市仓储区布局的合理性
(3)图中①②③地中适于修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地,请说明原因
答案:
(1)丙:商业区。
(2)位于城区的边缘,地价低;靠近公路和铁路,交通运输方便;临近工业区,仓储量大
(3)①地 位于城市外缘,靠近绿地,环境质量好;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空气好;靠近公路,交通方便;临近文教区,文化氛围好。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区位于城郊,沿河流、铁路、高速公路分布,是工业区;乙区占地面积最广,是住宅区;丙区位于城市中心,占地面积小,是商业区。
(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仓储区位于城区的边缘地价低;靠近公路和铁路,交通运输方便;临近工业区,仓储量大。
(3)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高级住宅区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低级住宅区一般位于接近工矿区,便于上下班,所以①地应为高级住宅区。
【点拨】
1.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判定方法
(1)面积法:面积最大者是住宅区,最小者是商业区。
(2)位置法:位于市中心的一般是商业区,位于城市边缘或河流下游及下风向的一般是工业区,位于工业区和商业区之间或河流上游及上风向的一般是住宅区。
(3)特征法:根据三大功能区的特征判定。
2.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因素分析
(1)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地租的高低在经济因素中又占据主要地位。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具体分析如下: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②交通便捷程度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交通便捷程度越高,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便捷程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的存在着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2)其他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3.城市地租变化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地租变化的图有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读图方法仔细分析,成为题目解决的关键点所在。常见类型如下表所示:
类型 图形示意 判读方法 总结
坐标图 横坐标表示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纵坐标表示地租水平;曲线上的某点表示在某距离条件下,地租水平的数值 三类图都可以反映出: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内不同区位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立体图 立体图类似于地势图,最为直观地显示了地租水平的高低 三类图都可以反映出: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内不同区位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等值线图 数值越高,地租水平越高 知识点三:城乡区位分析
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 影响结果 原因 实例
地形 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节省建设投资 我国城市大多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地区低地湿热,高原地区凉爽 巴西利亚
山区 城市沿河谷谷地或开阔的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 汾河谷地、湟水谷地
气候 气候适宜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纽约、东京、上海等
气候恶劣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 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 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
河流 供水 城市常沿河分布 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长江沿岸城市如南京、重庆等
运输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 货物在此集聚、转运 赣州、宜宾
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 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 重庆、武汉
河口处易形成城市 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 上海、广州
军事防卫 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 利用天然河道进行防卫 伯尔尼、巴黎
(2)经济因素
因素 评价(对区位的影响) 发展变化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典型事例
经济水平 水平越高,城市数目越多、规模越大 推进或制约城市发展 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多,中西部城市较少
资源(矿产) 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产生新兴城市 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或某种矿产资源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发展受影响 ①英国阿伯丁(石油),南非约翰内斯堡(金矿),中国鞍山、包头、攀枝花(铁矿),中国大庆、玉门、东营(石油),中国大同、抚顺、开滦(煤炭);②德国鲁尔区20世纪50~70年代城市的衰落与世界煤炭地位下降有关;③我国的矿业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前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交通 交通便利与否: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线形成城市轴线 ①不同时代的交通运输,对城市区位影响不同;②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对城市产生影响 ①车船时代大多在河流交汇、大道会合处出现城市,现代交通时代在交通枢纽和沿线出现城市;②依据铁路枢纽发展起来的城市有石家庄、蚌埠、宝鸡、株洲等;③以扬州、济宁为代表的运河城市在古代是重要的商贸中心,后来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运、铁路的开通,发展速度放缓
(3)政治文化因素
因素 评价(对区位的影响) 发展变化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典型事例
政治、宗教、历史、军事 ①政治中心使得首都成为大城市;②因宗教兴起城市;③军事要塞兴起城市 政治中心变化会影响城市发展;国家政策的变化影响城市发展;当前宗教、军事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力日益下降 ①许多国家的首都为大城市,有些国家把新建城市作为首都,如巴西首都巴西利亚;②我国的城镇化战略促进了城镇的兴起和发展;③麦加、麦地那、拉萨的兴起都是因为宗教
科技与旅游 ①因科技而兴起科学城;②因旅游而兴起旅游城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与旅游成为新兴城市的区位影响因素 日本的筑波、中国台湾的新竹;中国安徽的黄山、广西的桂林
功能区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特征 占地面积小,人口流量大,土地利用集约,城市的核心区 专业化程度高,竞争协作强,高度集聚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区
位置 市中心、街角路口、交通干线的两侧 市区外缘、交通便捷的地区 中高级住宅区位于城市外缘,文化区、风景区附近;低级住宅区位于内城,工业区附近
原因 ①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②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①交通便利,降低运输成本;②降低对市区的污染 中高级住宅区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低级住宅区租金低,便于工人上下班
【典例3】武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境中央,将武汉中心城区一分为三,形成武汉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下图为武汉地理位置示意。
(1)从地形、气候和河流三个角度分析武汉的自然地理区位。
(2)从资源、交通两个角度分析武汉的经济地理区位。
(3)从政治、科技与旅游三个角度分析武汉的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答案
(1) 地形: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上,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有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
气候:武汉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河流:武汉市地处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市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另一方面,河流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
(2) 资源:武汉市靠近大冶铁矿,便利的交通运输是钢铁工业选址在武汉而不在大冶的主要原因。
交通:武汉市交通发达,位于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同时京广铁路穿过市区,带动了武汉市的发展。
(3) 政治:武汉市是湖北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科技:近年来,武汉市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高科技产业基地之一。
旅游:武汉市的旅游业日趋发达,为武汉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四、训练检测
1.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集聚,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下图为我国某城市规划图。
(1)简要分析A功能区的区位优势。
(2)如果B功能区是高级居住区,请说明该居住区的主要区位优势。
(3)该城市工业区的分布有何特点?有何好处?
(1)答案 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接近消费市场等。
(2)答案 地处盛行风的上风地带,位于河流上游;邻近风景区和大学城,环境优美;位于城市外缘,远离市中心和工业区,环境污染相对较轻;靠近公路干线,交通便利。
(3)答案 分布特点:位于城市外缘,多沿交通线分布;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位于城市河流下游。
好处:地价较低,对市区污染较小,便于企业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
2.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信息,比较A、B、C三地地租高低,并说明地租最高处的判断依据。
(2)请在A、B、C、D四地中,选择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并简析理由。
(3)下表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的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降水量的百分比变化情况。分析该城市降水量百分比变化的原因。
年份 降水量(%) 蒸发量(%)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1960 100 40 12 48
2012 100 27 41 32
答案:(1)A>B>C;A地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好,地租最高。
(2)D地;①靠近文化区;②地势较高;③临近森林公园,处在上风地带,环境优美;④处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⑤交通比较便利。
(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被建筑物覆盖;地表径流量增大,地表水和雨水下渗减少(使地下径流减少);植被减少,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A位于市中心,有高速公路相连接,交通便利,地租较高;B位于近郊区,火车站附近,地租次之;C位于远郊区,地租最低。
(2)高级住宅区最佳建造位置应位于D地,原因可以从图中分析:文化氛围好(靠近文化教育中心);空气清新(位于盛行风向的上风向地带和靠近森林公园);水质较好(位于河流上游)等。
(3)通过读表分析,该城市水量百分比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城市飞速发展使地表大量被硬化,从而导致蒸发量减少(植被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相应减少。
五、反思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