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课件(30)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课件(30)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3-01 09:2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学习目标
1.能背出城镇化的含义、标志及影响因素;
2.识记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特点及差异;
3.能说出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预习检测
1.能背出城镇化的含义、标志及影响因素;
2.能背出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导入
智慧城市(Smart City)起源于传媒领域,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概念,将城市的系统和服务打通、集成,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中各行各业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并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新加坡在全球首20个智慧城市(Smart City)当中排名第一,超越了英国伦敦、美国纽约、三藩市和韩国首尔。根据研究机构Juniper Research发表最新的2017年全球智慧城市表现指数报告,新加坡在交通、保健、公共安全和生产力四大方面突出,领先其他城市。
三、新授内容
【知识点一】城镇化
1.含义: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3)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4)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5)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发生显著变化。
3.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2)城镇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3)城镇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4.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城 镇 化
农业发展
工业发展
服务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剩余劳动力
【典例1】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到2030年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居民将会居住在城镇中,他们所生产的GDP将占全球GDP总量的80%。下图是世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过程图(含预测)。
1.试从乡村的推力和城镇的拉力两个角度概括城镇化的动力。
2.1800~2025年,世界城镇化水平有什么变化?城镇化速度有什么变化?
3.由图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的差异及成因。
4.据图分析1975年以后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有何变化?为什么?
1.答案:①城镇的拉力:城镇就业机会多;城镇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城镇文化设施齐全;城镇交通便捷。
②乡村的推力:乡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社会服务短缺;乡村收入低;乡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
2.答案 世界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 城镇化速度加快。
3.答案 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较低。成因: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4.答案 1975年以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提高较慢,说明其城镇化速度减缓。 因为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大都进入城镇化后期成熟阶段。
【知识点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1.世界城镇化的发展
(1)阶段和特点
阶段 特点
工业革命前 发展极为缓慢
工业革命后 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趋势:世界级大都市→城市群→大都市带。世界六大都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北美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我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2)差异
1) 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进程来看,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比较
比较事项 发达国家和地区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起步时间 早 晚
目前速度 缓慢甚至停滞 快速发展
城镇化水平高低 高 低
城镇化率 高 低
所处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 加速发展阶段
发展动力 工业革命(工业化)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事业的进步等
2)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和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特点及原因分析
主要特点 主要原因
起步早 工业化开始早
目前速度趋缓 城镇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城镇化率高(超过70%)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大量农村剩余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一些城镇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市中心居住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城市边缘地带发展快,郊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特点及原因分析
主要特点 主要原因
起步晚 工业化开始晚,政治上独立晚
速度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快
水平低,且不均衡 亚非国家和地区水平低。乡村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拉丁美洲国家和地区水平高。城镇化水平超前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城市发展不合理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压力大;工业生产、城市拓展对生态造成破坏;中小城市发展缓慢
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城镇化差异
差异 虚假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
表现 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 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
分布 拉丁美洲国家最为突出 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2.我国城镇化的推进意义
1.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
2.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
3.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4.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e7d195523061f1c0d318120d6aeaf1b6ccceb6ba3da59c0775C5DE19DDDEBC09ED96DBD9900D9848D623ECAD1D4904B78047D0015C22C8BE97228BE8B5BFF08FE7A3AE04126DA07312A96C0F69F9BAB7BD80C4565564AEEC2C5C533DD9183AF9FD21A43FE32BD2EB8FA8A1BD73C843DBB217D569C6F92523D450AB0C0BFF8B5D83D20CE605574F48
结合图表,归纳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项目 特点
城镇化速度 快,呈加速趋势
城镇化动力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人口流动 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城镇建设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首要问题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典例2】【考点: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特点及差异】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受区域发展基础条件、产业发展和体制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读2000年与2005年我国大陆沿海各省(区、市)城市化水平及变化幅度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2000-2005年,我国大陆沿海各省(区、市)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2)图中珠三角地区和辽中南地区的城市化推进动力有何不同 试从工业结构差异入手,分析说明广东省和辽宁省城市化的差异。
(3)简要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先天竞争力排名第一的原因。
答案:
(1)城市化水平较高;各省(区、市)城市化水平差异大;城市化发展速度不均衡。(2)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由外资企业的发展推进的;辽中南地区主要是由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推进的。辽宁省的重工业比重大,产业集中在大中城市,小城镇发展慢;广东省的轻工业比重大,小城镇发展迅速,工业化发展速度快。
(3)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间位置,地处长江入海口,水运便利;平原面积广,经济腹地广阔;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解析:(1)据图可以判断我国大陆沿海各省(区、市)城市化具有水平高、差异大、发展速度不均衡的特点。(2)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是由外资企业推进的,而辽中南地区是由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进的;辽中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工业多集中在大中城市,而珠三角以轻工业为主,工业多分布在小城镇。(3)长三角地区具有位置、交通、市场、人口等优势。
【学法指导】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城镇化 郊区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转向城市,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 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市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城市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图解
联系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市化 1.积极影响: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
2.产生问题
(1)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
(2)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压力,引发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等诸多问题。
3.发展方向
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的目标,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知识点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人口问题。
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失业人数上升,导致部分低收入者陷入贫困。
交通问题。
随着车辆数量增加,交通基础设施不能与之适应时,交通拥堵就容易发生,停车困难也逐渐出现。
住房问题。
城镇面积有限,过多的人口造成住房紧张,出现贫民窟和棚户区。
4.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5.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典例3】【考点: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深圳在1980年(正式设立经济特区)以前,城市人口仅1万人,农村人口为30万人,城区面积仅3.8平方千米,最高建筑为5层楼房。1999年深圳特区建成区面积已达140.59平方千米。2004年深圳全面城镇化正式启动,深圳市最后的宝安、龙岗两区18个镇的27万农村人口全部从“村里人”变成“城里人”。下表示意深圳市土地类型比重变化。
年份 非农业用地面积比重 耕地面积比重
1973年 1.15% 30.37%
1983年 4.92% 27.55%
1995年 34.54% 不足2%
(1)根据材料,简述深圳市城镇化的主要表现。
(2)分析深圳在城镇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3)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深圳的农业生产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桑基、蔗基鱼塘大量减少,果基、花基鱼塘面积明显增加。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答案:(1)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2)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3)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多,市场对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需求增多;由于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生产桑蚕、甘蔗的成本大幅上涨,利润下降。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80年以后,深圳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非农业用地面积比重上升,耕地面积比重下降,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第(2)问,深圳在城镇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第(3)问,改革开放使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发展,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群的出现使当地的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具体从城市人口增多,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等方面分析即可。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________来表示,从图示可看出,________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最高。
(2)在1800—1992年间的六个时间段中,英国和日本城市化水平增幅最快的时段分别在________,________。
(3)目前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________,出现了________现象。
(4)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发达国家________,但城市化水平较________。
(5)过快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有大气污染、________污染、________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四、训练检测
答案:(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英国;
(2)1850—1890年; 1950—1970年;
(3)慢(趋缓甚至停滞); 逆城市化;
(4)快; 低;
(5)水源; 噪声
解析:(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从图示可看出,英国的城市化水平最高。
(2)在1800-1992年间的六个时间段中,英国城市化水平增幅最快的时段在1850-1890年;日本城市化水平增幅最快的时段在1950-1970年。
(3)目前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慢甚至出现停滞,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4)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发达国家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
(5)过快城市化,也反映了经济增长速度快,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有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10.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下图为1800~2050年英国、美国和中国三国城市化进程图。
(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 ______________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在空间上的变化表现为___________ 扩大。 _____________ 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根据上图说明相对于英国,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3)英国和美国城市化进程中,有些大城市由于过度扩张,出现了____________ 和逆城市化现象,说明这些大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4)分析说明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1)产业活动;建设用地规模;经济发展
(2)城市化起步晚,当前城市化速度快,当前城市化水平低
(3)郊区化;中心城区的居住环境逐渐恶化,乡村地区环境较好生活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
(4) 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压力,引发了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等
解析:(1)本题考查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在空间上的变化表现为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其推动了为经济发展。
(2)英国城市化的特点为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发展速度慢。中国和英国相比,其特点为起步晚、水平低、目前发展速度快。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目前处于后期阶段,其随着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的原因可用推拉理论来进行分析。城市的环境污染相对严重,用地紧张,房价较高,交通拥挤等原因是逆城市化的主要推力,而小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私家轿车的普及是逆城市化的拉力。
(4)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自然生态环境及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加剧环境污染,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对社会生产生活:大城市吸引大量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造成就业困难、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社会治安不安定、房价上涨,建设用地紧张等诸多问题。
五、反思归纳
1.城镇化的含义、标志和影响因素;(重点)
2.世界城镇化的发展阶段、特点及差异;(重点)
3.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