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说﹃木叶﹄ 林庚
学习目标
一、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层次。
二、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三、运用文中理论,进行文学鉴赏。
林庚(1910—2006 )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走近作者
词语认读
袅袅
灼灼
涔阳
窸窣
褒寒
砧
言筌
(niǎo)
(zhuó)
(cén)
(xī sū)
照浦
亭皋
万应锭
迢远
(tiáo)
(pǔ)
(gāo)
(dìng)
(bāo)
(zhēn)
(quán)
沈佺期
(quán)
一、学习引导:
理清思路,把文章分成三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发现问题(1—3)
分析问题
(4—6)
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全文思路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二、课内研讨:
请找出文中有关“树”、“叶”、“树叶”、“落叶”、“木”、“木叶”和“落木”的诗句,并根据诗句分析“木叶”和“树叶”的不同。
文中诗句整理
木叶(落木)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辞洞庭兮落木,去岑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树叶(树,叶)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钟爱木叶——树=木,树叶=木叶,——叶(洗练)——木叶——落木(诗歌语言的精妙,差一点差很多)——分析木字(1~3段)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中的诗句(4~6段)
木:空阔、疏朗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树:饱满,繁茂,密密层层、浓荫、绵密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午阴嘉树清圆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树、叶
落叶、木叶
落木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情感)
落叶 木叶 木 落木
树 叶 树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叶子空阔疏朗
枝叶繁茂饱满绵密
绿
干燥
湿润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浓阴
缠绵的情感
黄
填写下表,区别“(落)木(叶)”与“树(叶)”
飘零
缠绵
小结“木叶”的艺术特征:
1、含有落叶的因素。
2、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明确: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502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得到启示
思考.质疑?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 “说‘木叶’” ,若改为 “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你以为如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三、学以致用:
拓展练习一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忧愁情绪
离别之情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脱俗之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圣洁 坚贞
体会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暗示的意义,用连线把它们与各自表达的情感连接起来。
拓展练习二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阅读下列诗句,说说它们的特定文化意味。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月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4.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声声慢》)
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
酒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2、杨柳岸,晓风残月。
3、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柳与留是谐音,有挽留、不舍之意,表送别。
柳
拓展练习三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
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
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体会下列诗句中梅的意象暗示的意义是否相同?
陆诗:
孤傲清高、特立独行、坚贞自守。
毛诗:
豪放乐观、胸襟坦荡、无私奉献。
陆诗:
寂寞凄凉、 孤傲清高、坚贞自守。
毛诗:
豪放乐观、谦逊坦荡、无私奉献。
小结:
在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达想通的情感。但是,这不是绝对的,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可以表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
接轨高考: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答案:
(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