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导学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导学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1 12:5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赓续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
统编选必上第一单元群文导学
一、单元概况
1.本单元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共四组六篇课文,形成了从理论上的阐述到具体革命、建设实践,从革命斗争到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组元线索。
2.本单元课文,分别代表党史的不同阶段,表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
二、学习目标
1.研习政府性和实用性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理解作品丰富的内涵,感受其中洋溢的改造社会的革命豪情和建设新中国的革命热情;
2.体会先行者 的革命情怀与伟大品格,并结合当下思考 其现实意义, 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民族文化自信;
3.把握不同体式作品的风格特点,如政府文中严谨的逻辑、严密的表达,叙事文本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等。
三、群文导学
1.文体概述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开幕词(演讲稿)
《长征胜利万岁》 回忆录
《大战中的插曲》 回忆录
《别了,“不列 尼亚”》 新闻报道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 》 新闻(人物通讯)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新闻(事件通讯)
开幕词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开幕词属于演讲稿的一种。
开幕词的含义及作用  
开幕词是在大型会议或者重要会议上,有关领导人揭开会议帷幕,向会议所作的带有提示性、方向性和指导性的讲话或演说文稿。通常由标题和正文两大部分组成。
  
开幕词对于会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郑重宣布会议开幕,造成隆重、热烈的气氛。  
2.阐明会议的主旨,明确会议指导思想。  
3.说明会议的主要议题,提出开好会议应当注意的事项。  
4提出希望,鼓动与会人员满腔热情地参加会议,努力实现会议的预期目标。
回忆录
回忆录:用文学语言追忆本人或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社会活动、历史事件的散文。回忆录在革命传统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是革命者的自述,比起他人所写的传记、访谈、通讯,见闻更真切,感受更真挚,思考更深刻。
《长》在记叙过程中,运用场面描写、心理描写及侧面描写来表现红军指导员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记叙中融入抒情、议论,更好地表达了长征胜利后作者的喜悦之情及对革命烈士的追思与对革命美好未来的向往。(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大》:第四自然段“我嘱咐医生……喂奶。”这些细节具体展现了聂荣臻元帅对年幼的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心,如此救助敌方子女,更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宽广的胸怀。(细节描写)
1.新闻的定义
新闻,也叫消息,是指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2.新闻的结构
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3.新闻的要素
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因素、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4.新闻的特点
公开性、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
新 闻
人物通讯
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常见的写法有:
(一)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
(二)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消息和通讯都属于新闻体裁,都具有新闻性,强调所报道的人物和事件,要具有新闻价值,都必须真实,不能进行艺术虚构。
要根据报道的目的来选择新闻体裁,同时要注意突出两种体裁各自的特点。
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是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它具体完整地记叙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和过程、原因和结果、意义和影响。事件通讯的题材非常广泛,既可以报道重大事件,又可以叙写“凡人小事”;既可以赞颂先进事物,又可以批评错误倾向。
写作基本要求:
1.深入开掘事件的典型意义,确立一个富于时代感的思想主题;
2.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切忌平均使用笔墨;
3.层次清晰,结构合理;
4.处理好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在叙写事件的同时,注意写好人物。
2.主要内容结构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毛泽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
《长征胜利万岁》 通过三件事,回忆长征胜利
《大战中的插曲》 抗日战争中救助日本小女孩
《别了,“不列 尼亚”》 香港回归 新闻报道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 》 五个方面歌颂焦裕 精神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全面总结回顾武汉抗疫经过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大战中的插曲》
聂荣臻在战火中照料日本孤女
聂荣臻派人送回日本孤女
(聂荣臻的信)
孤女谢恩
《长征胜利万岁》
红四团到达吴起镇
吴起镇伏击战
全军干部会议
(毛主席讲话)
《别了,“不列颠尼亚”》
①2-4段,英国的告别仪式拉开序幕,先举行末代港督离任的降旗仪式。
②5-6段,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③7段,第二次降旗仪式。
④8-9段,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⑤“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独特写作视角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的庄严或庆祝活动的热烈,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香港这个独特的视角,新颖而别致。
在这个视角下,作者在简略介绍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回国这一系列事件过程中,穿插对英国人驻港、管治香港的历史的回顾,两相对照,突出了事件的历史意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焦裕禄来到兰考的背景,初到兰考的作为。
第一节:焦裕禄身先士卒,带领县委班子深入一线进行调研。
第二节:兰考县遭遇洪灾,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全力救灾。
第三节:焦裕禄身患肝癌,心中只有人民,不顾自身。
第四节:焦裕禄因肝癌住院,依旧没有忘记关心兰考县的人民。
第五节:焦裕禄的精神永远流传,带给人民无穷的精神力量。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 》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文章主体由七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从国家、人民、精神、理念、应对方法、国际合作等角度,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2020年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历史事件。
三、群文导学
3.研习侧重点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表达方式
《长征胜利万岁》 长征精神
《大战中的插曲》 革命人道主义
《别了,“不列 尼亚”》 标题与报道视角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 》 人物刻画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新闻综述写作
1.写作手法欣赏:毛泽东的这篇演讲,或叙述,或阐释;或加以告诫,或提出期望;或回顾历史,或展望未来。学习中要掌握表达方式的运用;
2.情感体悟:本文既有极强的理性,也有强烈的情感,颇具感染力。要抓住文中的修饰语、重点语句和最后三个“庆贺”独立成段,体会毛泽东讲话时内心的情感。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研习重点
《长征胜利万岁》研习重点
1.学习伟大的长征精神
在艰苦卓绝中红军顽强斗争,不怕困难、牺牲,英勇善战,坚持到底,革命的乐观主义。
2.了解长征的意义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3.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1. 长征精神是治愈当代青年畏难情绪的良药。
长征的路,对于那批热血青年来说,面对的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自然条件的严酷,其前路的不确定性,可以说是远胜于目前青年遇到的困难,想通了为什么要走的道路,那前路会遇到什么就不是青年应该担心的问题。热血青年是为了中国的解放、全国人民的未来而走,即使粉身碎骨、牺牲个人也不在乎,那现在的青年,只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进入社会,自己的奋斗是追求什么样的目的,那即使再困难,也充满动力,勇往直前,以“长征精神”为底气,就不会再有畏难情绪。
2. 长征精神是根治当代青年娇骄二气的利器。
青年只要想想长征的这些青年,他们生活的是什么时代?那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千疮百孔”的社会,他们较之当代青年,运气如何?他们为了改变自身命运,奋勇的冒着枪林弹雨,为光明的前景去努力。
相比现在青年,家庭和社会为之创造的良好学习、工作环境,现在的青年还有什么感到“不公平”的理由,还有什么娇气,还有什么骄傲的呢,和那批热血青年相比,现在的青年只有摆正位置、努力奋斗,迎头赶上,才能不负这些前辈为我们走出的“幸福之路”。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
《大战中的插曲》研习重点
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1.从细节描写中体司感人故事;人性的善良与战争的罪恶;
2.八路军聂荣臻的人道主义精神,日本侵略者的罪恶,正义与罪恶;日本小姑娘的感恩;历史深远影响;
3.细节写人的作用。
《别了,“不列颠尼亚”》研习重点
1.标题赏析
①标题采用主谓倒装的句式,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②运用借代,“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妥帖生动。
③巧用双关,字面意思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深层含意是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④“别了”,委婉的语气中有嘲讽的意味。
2.三次“降旗”的含义
第一次降旗是末代港督离任的降旗仪式。在“日落余音”的号角中降下港督旗帜,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不由港督来管治。
第二次降旗是当天香港岛的每天一次的降旗。这标志着被英国管治了150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是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标志着英国结束了对香港的管治,标志着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小标题探究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亲临一线,身先士卒的精神)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心系群众,忘我工作)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热爱群众,无私奉献)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肉体虽死,精神永存)。
这几个小标题是按照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和品质,按照时间为线索进行安排,每一节中都有一个核心的主题,例如第一节“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通过焦裕禄身先士卒下乡调研,表现他忘我工作的品质。每个标题都是焦裕禄品质的一个侧面,而加起来则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焦裕禄。
《焦裕 》研习重点
1.了解课文主体部分的顺序
由宏观到具体,由内因到外因,突出了我们国家抗疫成功的主要因素。
2.宏大主题的把握
党的领导是抗疫成功的根本保证;四面八方的支援与人民的不屈精神、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以及科学防治效果显著,都是党的正确领导的具体体现。抗疫的成功说明了我们国家的治理模式是成功的。合作抗疫虽是外因,但在战胜疫情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0中国抗疫记》研习重点
2.倒叙手法探究
①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叙述的平板和单调。
②造成悬念,引发读者对文章的思考。
③倒叙打乱事件发展的顺序,使人猝不及防地进入故事发展的紧要关头,使故事更加惊心动魄、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