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导入
传统的文学观念认为故事情节是小说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小说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节是否曲折生动、扣人心弦。但是,纵观契诃夫的很多小说,你很难从中找到连贯的情节。他一般不遵循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叙事线索,而是拿着他的手术刀,从俄罗斯社会生活的机体上截取一个个片段,摆在你面前,让你在惊惶突兀之后猛然窥见作者优郁的微笑。
(俄)契诃夫
装在
套子
里的
人
契诃夫(1860—1904),19 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 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契诃夫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进行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塑造了众多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形象,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现象。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他的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变色龙》《 小公务员之死》《万卡》等。后期同时致力于小说和戏剧的创作,剧本有《海鸥》《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写作背景。
小说发表于1898年。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老百姓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他(契诃夫)沉默了,他在想点什么,然后,他挥了挥手轻声地说:“我们俄罗斯是一个多么荒谬、多么愚蠢的国家。”深深的忧愁的阴影蒙住了他漂亮的眼睛,皱折的细纹包围着它们,使他的目光更加深邃。
——高尔基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俄国契诃夫
法国莫泊桑
美国欧·亨利
契诃夫是我最喜爱的作家。
——鲁迅
契诃夫是一位无以伦比的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
(l860~1904)
契诃夫
《变色龙》——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的代名词。
《套中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的代名词。
段 落 主 要 情 节
序 幕
尾 声 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
别里科夫的死及其影响
(故事主体)
漫画事件(6——10)
开端
骑车事件(11-17)
发展
与华连卡弟弟的斗争(18-36)
高潮
结局
(1-5)
(6-37)
(38-40)
理清文章思路
婚事失败(37)
套己
套人
套死
怪
自主学习
读文章的第一部分,讨论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
怪相:
穿着:
用具:
出行:
住处: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门紧关着
胆小孤僻
封闭保守 与世隔绝
狭隘惶恐
怪论(思想观念):
(1)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2)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3)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
(4)对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5)口头禅: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现实的逃避者
顽固保守
害怕新事物
维护旧制度的
沙皇卫道士
怪行:
恋爱事件
漫画事件
骑车事件
争吵事件
别理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藏在套子里?(用课本上的话回答)
考
思
(1)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
(2)可以借套子躲避现实生活
害怕惹祸上身
害怕改变现状
害怕新生事物
害怕动摇原有得秩序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套子
?
比喻
束缚、禁锢
旧思想旧生活旧制度
生活套子把别里科夫套“蠢”
思想套子把别里科夫套“坏”
反动套子把别里科夫套“死”
总结
(二)分析第二部分
(漫画事件、骑车事件、争吵事件)
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再识主人公——别理科夫
事件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漫画事件
骑自行车事件
争吵事件
脸色发青,
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这么歹毒的坏人!
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
心神不定
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难堪极了
胆小怕事
惧怕新事物,
保守落后
虚伪保守,
因循守旧
1.如何看待华连卡姐弟这两个人物形象?象征什么?
华连卡:热情奔放
活泼开朗
向往自由
柯瓦连科:向往自由、光明正大、敢作敢为、仇视憎恨反动保守势力,向往自由光明的新势力的代表人物。
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向往自由,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
2.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写别里科夫的恋爱事件?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华连卡是一个开朗乐观热情大方富有朝气的女孩,她是新思想、新事物、新生活的象征。别里科夫与她谈恋爱,
说明别里科夫这类守旧胆小反动的人也试图走出套子,摆脱困境。但思想中旧思想旧观念旧制度根深蒂固,他是不可能走出套子的。
3、全城的人为什么怕他?
4、为什么“别里科夫”能辖制全校甚至全城10至15年之久?
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他像鹰犬一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
你如何看待别里科夫这一文学形象?
在作者笔下,别里科夫已不再是作为单个的人,而是“这类人”,是作为知识界和社会上的一种典型。他孤僻胆怯、因循守旧、敌视新生、维护专制、卑劣虚伪,是旧制度、旧程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沙皇政府的卫道士。
人们害怕他,其实是被那黑暗污浊的政治空气压得喘不过气来。作品通过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将批判的锋芒直指沙皇专制制度。通过别里科夫,作者描绘出一幅当时丑陋的社会生活画卷。
他可憎,却也可怜。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鹰犬,也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既是凶恶可怕的卫道士,又是不堪一击的可怜虫!
思考
5.为什么“埋葬别里科夫”是“大快人心的事”?
6.埋葬别里科夫后我们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而且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
5.别里科夫的死象征着一切反动势力的必然灭亡,使人们看到了摆脱沉闷气氛后即将到来的曙光,因此人们认为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6.虽然死了一个别里科夫,但还有许许多多的“别里科夫”存在着,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因为这是一个僵死、腐朽的社会,恐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
因此必须推翻沙皇的统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这也是契诃夫创造这篇小说想要告诫人们,他用别里科夫这样一个夸张漫画式的人物的悲剧,望能唤起人,们对浑浑噩噩、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恶,从而引起疗救希的注意。
言论和表达的自由
信仰上帝的自由
免于匮乏的自由
免于恐惧的自由
——罗斯福论“人类的四大基本自由”
众口纷纭说套子
我怎么成了别里科夫?
人生而自由,
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社会契约论》
主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描写别里科夫的特征及婚事的失败等情节,刻画了一个封闭保守、害怕变革、极力维护旧秩序的“套中人”形象,揭示了精神的奴役对人心灵的巨大毒害,批判了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呼唤。
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因此,别里科夫的形象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套子”这一物象有何作用?请你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套子”式的生活习惯、思想特征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封闭守旧、胆小多疑、极力维护现行社会秩序的典型形象。
串联故事情节:“套子”是文章的线索,串联起小说主人公的悲剧人生。
反映社会背景:“套子”点出了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从一所学校、一个小城市,影射了一个处处皆有“套子”的社会。
揭示小说主题:“套子” 具有象征意义,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的保守反动。
套子是一种比喻说法,也可以说是规矩,它实际上是限制人的思维、行动的各种观念、纪律、法律、制度和生活环境,它对人的要求是“应该怎样,不该怎样”。
合理的套子,如生活中必要的规章制度、进步的道德规范……
落后的套子,主要是指已经过时的、违反客观实际的套子,如封建社会的繁琐礼仪,旧时代遗留下来的世俗偏见;
反动的套子,是指愚弄人民、压迫人民的法律、制度、观念,如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关于套子的思考
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
虚荣、金钱、名望、考试、升学…… “套子”无处不在。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套子:
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的被套子套住,
人应该有理性,敢于怀疑,善于鉴别,跳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
总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
那么,我们在做学问的时候,就既要学习和遵守前人的结论(“套子”),也应大胆怀疑,打破思维习惯上的“套子”,敢于创新,只有这样,科学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关于套子的思考
寄语:
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无论外界给我们的压力有多大,只要内心还有一线阳光,心灵就不会荒芜。所以希望你们将来无论是功成名就,位高权贵,还是平平淡淡,都是在走出自己设置的“套子”后,踏踏实实拥有这个世界给与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