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猫》第二课时【2022-2023统编版七上语文高品备课(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猫》第二课时【2022-2023统编版七上语文高品备课(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31 19:4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七上语文同步高品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导学预习
同步练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作者:郑振铎
◆活动一
探究主旨
任务提示
默读第15—34段,思考:作者冤枉第三只猫的证据是什么?用波浪线勾画有关句子。
案发现场
鸟死了一只 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作案证据
①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②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惩罚方式
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
猫会吃鸟
01
花白猫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02
凶手是花白猫
03
它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04
推理过程
证据“确凿”
05
芙蓉鸟真的是被第三只猫咬死的吗?证据“确凿”吗?
案件真相
①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①“我”凭着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造成无法补救的过失。
②“我”单凭印象,主观臆断,妄下断论。
③“我”有强势话语权,猫不能讲话,没有话语权。“我”是强者,猫是弱者。“我”用自己的强势或强权欺负、冤枉它。
体会心情变化
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任务提示
作者写下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作者名片
郑振铎
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著有短篇小说《家庭的故事》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
(1898—1958)
本文写于1925年,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他深受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猫》这篇作品,正是他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写作背景
文章主旨
作者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通过三只猫的故事,发出深切的悔恨,呼吁社会平等、公道,呼吁人们同情弱小,谴责霸权。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与郑振铎同时代的鲁迅、郁达夫等很多作家都是严于律己,勇于自省,敢于揭开自己心灵的疮疤,呼吁人们勇敢追求平等自由,同情弱小,谴责霸权。
◆活动二
拓展延伸
主人,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奇心,没有一点不轨的图谋。只是您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我一通,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猫,因为不会讲话,没有话语权,有冤不能诉。假如我们就是那只可怜的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
从作者冤枉第三只猫的事件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可以从不同角度谈谈。
A.家人对猫的不同态度;
B.“我”处理事件时的态度;
C.人类与猫的强弱对比;
D.“我”过后的反思。
无论做什么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判断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过失。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妄下断论,应该弄清事实,实事求是,冷静处理。
无论对待谁,都应该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对待比我们弱小的人或事物时,应该平等、友爱,不应该用自己的强势或强权欺负、虐待他们。
生活中,要严于律己,要勇于自省。
◆活动三
写法探究
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买鸟
凝望
被疑
蒙冤
受罚
真相
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写法探究
本文多处设置了伏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
写第二只猫不怕生人、在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
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
所有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反衬
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冷遇的地位,是酿成它的悲剧的直接原因。
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文章以“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收束全文,结构紧凑。文章以猫写人,用猫的世界折射世态人情。作者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三次养猫的经历,表现人物曲折的情感波澜,突出第三只猫的悲惨命运及其原因,告诉我们应该平等待人,尊重生命,不断自省,防止因为私心、偏见造成悲剧。
结束语
1.完成《分层作业》同步练习。
2.运用圈点勾画、做摘录与概括的方法,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并制作读书卡片。
课后作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