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猫》 教学设计
1.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2.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的情感波澜,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体会“我”同情弱小、勇于自省的精神,学会关爱动物、尊重生命。
1.厘清文章的结构,了解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以及作者及家人在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
2.体会“我”同情弱小、勇于自省的精神,学会关爱动物、尊重生命。
2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一:导入新课
展示猫的图片
师引导:瞧,这些猫真可爱!不仅我们喜爱猫,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也喜爱猫。钱锺书曾经帮猫打架,为猫写诗;季羡林的猫亦步亦趋地随他散步,在他的稿纸上撒尿;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生前为猫立下遗嘱,以保证猫在他的府邸生活无忧……可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养了几只猫后却说“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猫》,去看看为什么他家永不养猫。
◆活动二:梳理内容
1. 限时5分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圈出文中的易错生字,将易误读的生字注上拼音,读不准的字做好标记,集中订正。
污涩 怂恿 一缕 蜷伏 怅然 诅骂 红绫
虐待 屋脊 叮嘱 凝望 惩戒 畏罪潜逃
(2)文章写了什么事?这些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请用一句话概括。
预设:文章讲述了“我”家里三次养猫的经历,表达了“我”的伤感与遗憾之情。
2.三只猫分别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用横线勾画写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和结局的语句,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表格。
来历 外形 性情 地位 结局 情感
第一只猫 (1—2) 从隔壁要来的 花白 很活泼 喜欢 病死 难过、酸辛
第二只猫 (3—14) 从舅舅家要来的 黄色 更活泼,更有趣 宠爱 丢失 愤恨、诅骂,怅然
第三只猫 (15—34) 流浪猫 花白,不好看,很瘦,毛被烧脱 忧郁、懒惰 不喜欢它,若有若无,不注意 死亡 难过,良心受伤
3.结合表格内容,对三只猫进行比较,概括它们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
相似:三只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不同: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因为是要来的,自然显得珍贵,外形好看,性情活泼可爱,在家中备受喜爱,结局不是病死就是丢失,都是外因所致。而第三只猫是捡来的,自然没人拿它当回事,外形难看甚至令人讨厌,性情忧郁懒惰,遭受冷遇,结局是被冤枉后忽然死去。它们的特点、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
4.讨论:同样是猫,为什么前两只猫与第三只猫的命运会截然不同呢?
师引导:由猫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态度方面分析。
明确:前两只猫来历珍贵,长相漂亮,性格活泼可爱,自然惹人喜爱。第三只猫流浪而来,长相丑陋,性格也不讨喜,自然遭受冷遇,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人凭着个人的好恶、偏见对待事物,造成了第三只猫的悲剧。
师小结:作者对三只猫从来历、外形、性情、地位、结局多个方面进行介绍,造成它们命运各异的原因是人们对它们不同的情感态度。
◆活动三:体会情感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文中是怎样描写三只猫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1)第一只小猫:
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猫比作“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猫讨人喜欢的样子。“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相照应,表现出小猫的活泼可爱和“我们” 对它的喜爱。
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赏析:写出了三妹逗猫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小猫的动作、情态,表现了它玩耍时可爱的样子,体现了“我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赏析:“一二小时”这个数量词表示时间有点长,可是“我”“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表达了“我”对第一只猫的宠爱与自己内心的愉悦之情。
经过上面的分析,你们总结出第一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好看,活泼、有趣,很受喜爱
(2)第二只小猫: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赏析:“跑”“爬”“扑”“捉”“跃”的动作描写,描绘出了小猫的活泼、好动、可爱。字里行间透露出“我们”对小猫的喜爱之情。
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把它捉了下来,又极快地爬上去了。
赏析: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小猫,这只小猫也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赏析:表达出“我”对小猫捉到老鼠后的惊喜之情,说明“我”对小猫的喜爱更深了一层。
经过上面的分析,你们总结出第二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太活泼了,不怕人,有本领,非常受喜爱
(3)第三只小猫: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赏析:“蜷伏”表现了小猫虚弱无助的姿态;“并不好看”直接点出了小猫的外貌不受作者喜爱。
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赏析:表明“我们”收养这只猫完全是出于怜悯和无奈。
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
赏析: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第三只猫的可怜与在家中若有若无的地位,表达了对第三只猫的冷漠与厌恶。
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赏析:“钻到火炉底下” 说明小猫虽被收养,但仍然没有被宠爱,从侧面表现出家人对这只猫的态度。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的胖胖的。
赏析:“终日”“胖胖的”表现出这只猫的懒惰与不讨喜的性情。
经过上面的分析,你们总结出第三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长相不美观,性格不讨喜,没有贡献
2.划出描写三只小猫失亡后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①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赏析: “一缕”表现“我”心中的酸辛不是非常强烈,“两月”表现“我们”与第一只猫相处的时间不是很长。这两个数量词表达“我”对第一只猫的亡失有点伤感,但不是很强烈。
②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赏析:写出了“我”对夺猫人的愤恨,表达了“我”对第二只猫的亡失的怅然、难过。
③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对自己残暴行为的后悔,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死去的难过、悔恨。
3.体会心情变化
结合全文思考:对于三只猫,“我”前后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第一只猫 喜爱——酸辛、难过
第二只猫 宠爱——愤恨、难过
第三只猫 冷漠、愤恨——难过、歉疚、自责、悔恨
◆课堂小结
文章讲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表现自己三次的情感波澜,层次渐进,运用对比,突出第三只猫的悲苦命运及其原因,感受到作者“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的哀愁”。
◆板书设计
第一只猫:喜爱——病死——酸辛、难过
第二只猫:宠爱——亡失——怅然、愤恨、诅咒
第三只猫:冷漠、愤恨——被“我”打伤致死——更难过得多,永不养猫
第二课时
◆活动一:探究主旨
过渡:三次养猫,情趣不同,结局不同,心情也不同。对于前两只猫,失之痛,是因为爱之深。对于第三只猫,“我们”一直不曾喜爱过,可是它的死亡让“我”最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1.默读第15—34段,思考:作者冤枉第三只猫的证据是什么?用波浪线勾画有关句子。
(1)案发现场:
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
鸟死了一只 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2)证据:
①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3)推理:
猫会吃鸟→花白猫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凶手是花白猫→它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证据“确凿”。
(4)惩罚:
(我)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
2.芙蓉鸟真的是被第三只猫咬死的吗?证据“确凿”吗?
①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预设:“似乎”“好像”表明这只是“我”的猜测,并不能十分肯定这是事实。“我”就是以这些不确定的事实和自己的主观想法作为依据,判定猫吃了鸟。事实也证明我确实冤枉了第三只猫。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3.谈谈你对文中“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的理解。
①“我”凭着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造成无法补救的过失。
②“我”单凭印象,主观臆断,妄下断论。
③“我”有强势话语权,猫不能讲话,没有话语权。“我”是强者,猫是弱者。“我”用自己的强势或强权欺负、冤枉它。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学生仔细读文,讨论分析回答。)
预设: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表达了作者对猫的亡失的失落,对夺人所爱的人的恼恨之情。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猫的想法。
预设: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表达了作者对第三只猫的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的感情,于是才有永不养猫的想法。
5.作者写下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资料助读:
郑振铎 (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本文写于1925年,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他深受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猫》这篇作品,正是他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预设:作者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通过三只猫的故事,发出深切的悔恨,呼吁社会平等、公道,呼吁人们同情弱小,谴责霸权。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与郑振铎同时代的鲁迅、郁达夫等很多作家都是严于律己,勇于自省,敢于揭开自己心灵的疮疤,呼吁人们勇敢追求平等自由,同情弱小,谴责霸权。
预设:对于本文的主旨,一直看法不一。这里举出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文章寄寓作者对当时社会人生的感触,表现一个进步知识分子严于律己的精神与仁爱之心。作者写猫的故事的寓意是:要仁爱,不要残忍;要为人着想,不要损人利己;凡事要实事求是,明白判断,不要不加调查,主观武断。这在旧中国是难以实现的,因此酿成很多悲剧。
第二种观点认为,文章主题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过失。这个寓意和主题包含在“我”对第三只猫冤屈而死所产生的忏悔、负疚的感情之中,并可以通过这一典型事例的联想、归纳,鲜明地揭示出来。“我”对三只猫的不同态度及造成的严重后果(第三只猫蒙冤遭打悲惨死去),正是提炼主题的基础。作者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显示“我”对前两只猫和第三只猫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就此深挖细掘,就会发现:“我”之爱猫,完全是凭感情用事,是从个人利益出发。于是,“我”酿成悲剧,痛悔莫及。作品的主题即蕴含于此。
◆活动二:拓展延伸
1.猫,因为不会讲话,没有话语权,有冤不能诉。假如我们就是那只可怜的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
示例:主人,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奇心,没有一点不轨的图谋。只是您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我一通,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2.从作者冤枉第三只猫的事件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可以从不同角度谈谈。
角度提示:A.家人对猫的不同态度;B.“我”处理事件时的态度;C.人类与猫的强弱对比;D.“我”过后的反思。
(1)无论做什么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判断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过失。
(2)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妄下断论,应该弄清事实,实事求是,冷静处理。
(3)无论对待谁,都应该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4)对待比我们弱小的人或事物时,应该平等、友爱,不应该用自己的强势或强权欺负、虐待他们。
(5)生活中,要严于律己,要勇于自省。
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终于读懂了作者“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那哀愁是一颗勇于自省的心,一颗同情弱小的心,一颗勇敢追求公平公正的心。
3.如果你是第三只猫,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呢?
(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可从“自省”“自强”“完善自我”等角度讨论)
(1)如果我是第三只猫,首先要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哪些方面不够优秀,找到不足,然后不断努力,完善自我。
(2)不能埋怨别人,不能自甘堕落,不能放弃自己。
4.你喜欢文中哪一只猫呢?为什么?(生自由讨论)
(1)喜欢第一只或第二只猫,因为它好看,性情可爱、活泼。
(2)喜欢第三只猫,它更可怜,更需要关爱。
(3)都喜欢,因为生命不分高低贵贱,它们是平等的。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生命。
◆活动三:写法探究
1.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明确: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前五个情节是详细叙述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2.本文多处设置了伏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伏笔的设置表现为: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不怕生人、在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有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3.小组讨论:最让“我”难过的是第三只猫的亡失,为什么还要写前面两只猫呢?有什么好处?
提示:结合前面了解的三只猫的不同特点与命运来思考。
明确: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人喜爱而要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游戏与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结束语
文章以“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收束全文,结构紧凑。文章以猫写人,用猫的世界折射世态人情。作者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三次养猫的经历,表现人物曲折的情感波澜,突出第三只猫的悲惨命运及其原因,告诉我们应该平等待人,尊重生命,不断自省,防止因为私心、偏见造成悲剧。
◆作业设计
1.完成《分层作业》同步练习。
2.运用圈点勾画、做摘录与概括的方法,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并制作读书卡片。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