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1 15:0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
(教师个体备课表)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备课教师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题 21.大自然的声音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妙、奏”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呢”,会写“妙、演”等13个生字。会写“美妙、音乐家”等15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3.能找到第2、第3、第4自然段的关键词并填写在图表中,借助图表说出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4.能联系生或经验,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生动词句。能仿照课文,围绕一种听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达成评价 1.能识写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能背诵2、3自然段。3.能参照文中句子,仿写几句话。
先行组织:检查预习。课前,老师布置了一项观察活动:留心听一听身边的声音,并简单记录下来。请同学们交流一下,看看谁记录的声音最美妙。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第一课时问题一:初读课文,说一说在美丽的大自然里能听到什么声音呢?活动1:多媒体播放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同学们认真倾听。活动2: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利。活动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随机板书:风 水 动物。活动4:学生说一说在美丽的大自然里能听到什么声音呢?问题二:精读课文,感受风声活动1:齐读第一自然段,了解全文内容。活动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提问风的声音美在哪里?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活动3:自由第一句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作者把风比喻成了一位音乐家,他特别喜欢在森林里演奏手风琴。)那么风用他的手风琴演奏了哪些美妙的乐曲呢?活动4: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读后面三句话,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读读看,读出美妙的感觉来,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活动5:师生交流(1)“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生1:我从“像歌手一样”感受到了风翻动树叶的声音很美妙,像歌声一样。师:把你的感觉带入朗读中,读给我们听听。(生读)生2:我从“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感受到了有许多的声音,十分有趣。师:风果然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呀。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种美妙。(齐读)(2)“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生1:我好像听到柳树叶发出的“沙沙”的声音,梧桐树叶发出的“唰唰”的声音。师:你的想象真美。生2:春天的音乐是轻柔的,冬天的音乐是雄壮的。师:风这个音乐家的手风琴演奏可真美妙哇!齐读这句话,表达出我们的喜爱之情吧!(3)“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生1:当微风拂过的时候十分温柔,而当狂风吹起的时候,让人害怕。师:你最喜欢哪个词语?生2:呢喃细语,因为风好像在轻轻说话一样,很温柔。师:你把这种感觉用朗读来让我们感受一下。(生读)师:你的声音多柔和呀,多舒服哇!当狂风吹过来时,风声越来越大,森林里的小树们都激动起来了,这是一首多么有力量的乐曲呀!谁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狂风吹起的部分?(找一生读)师:“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全班一起读。师:女生读“微风”部分,男生读“狂风”部分。准备好了吗?(生读)师:风真是一位可与贝多芬媲美的音乐家呀!既会演奏舒缓的小夜曲,又能合奏出雄浑的交响曲,大自然的风声原来如此美妙。(4)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自然段,微风的声音,狂风的声音,还有翻动树叶的声音,实际都是围绕这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写的,我们把这样的一句话叫做总起句(课件显示“总起句”)。后面的三句话围绕着这句话,在具体地描写风这位大自然的音乐家用他的手风琴演奏了哪些美妙的乐曲,我们叫它们分述句(课件显示“分述句”)。这种先总起后分述的写法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的构段方式,称为“总分的构段方式”(学生说一遍“总分的构段方式”)。这样写可以让我们的文章的条理更加清晰。(5)下面让我们合作读读这个自然段,老师读第一句总起句,你们读后面的分述句,让我们在读中进一步感受风演奏出的美妙声音。(配乐)问题三:指导书写生字词。活动1:课件出示文字生字、词语。美妙 演奏 呢喃 雄伟 打击乐器 汇聚 叽叽喳喳手风琴 温柔 感受 激动 滴滴答答 敲敲打打 虫鸣活动2:指名读,教师及时纠正错音:读准平舌音“奏”,翘舌音“喳”。着重讲解“敲敲打打”这样的词语,我们叫它AABB式词语,你还知道哪些这种形式的词语?(开开心心、高高兴兴、快快乐乐)课件展示一些AABB式的词语,全班齐读。“琴”字在古代原指拨弦乐器,上面的“”表示琴弦,下面的“今”是后来加进去的,表示字音。活动3: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引导学生认读并组成词语。(1)利用课件演示,将生字放大,并将字的撇捺部分用红色显示,从而让学生发现下面的书写要点:撇捺要舒展、撇捺要放平。(2)教师边范写“奏”字,边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发现这两条规律。(3)放手让学生描红、临写这五个字,亲自感悟字的写法。(4)组织学生在班内展示书写作品,引导学生积极评价。(5)引导学生针对评价改改自己的字。(在练习本上把每个字再写两遍。) 第二课时问题一:复习导,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活动1:出示词语,开火车,读词语美妙 演奏 呢喃 雄伟 打击乐器 汇聚 叽叽喳喳 手风琴 温柔 感受 激动 滴滴答答 敲敲打打 虫鸣。活动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学生说出“风、水、动物”的声音,教师相机板书)问题二:自主探究,感悟水声。活动1: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是全文的总起句、中心句,它是哪一句呢?(课件出示: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大家一起读。活动2:上一节课,我们感受到了风声的美妙,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吧,齐读第二自然段。(重点读出两种风声的对比)活动3: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让我们继续走进大自然,用心去聆听吧!自读第三小节,思考,为什么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诵读,读出感情,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活动4:师生交流为什么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你最喜欢哪句话?说说你的感受。问题三:迁移类推,品悟动物声活动1:听了风演奏的手风琴,水玩的打击乐,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多才多艺的动物们,他们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们也来到音乐会上一展歌喉。谁来说说动物的声音怎样美妙?活动2:出示句子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蝈蝈的歌唱。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乐!”(1)指名读。(2)谁想当这些小动物,来演一演?(学生模仿相应动物的叫声)(3)情境互动。师:小鸟(小虫、蝈蝈),你在唱什么呀?学生扮演小动物回答。(4)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动物的叫声,谁来学着叫一叫?(5)这些小动物都在歌唱,它们都很快乐。谁能快快乐乐地读读这段话?(指名读)活动3: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师生评议。问题四:总结全文,感悟美妙活动1:总结全文,大自然的声音用书中一个词来形容,是什么呢?(板书:美妙)活动2:同学们,我们听了风之曲,水之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声音真是太美妙了。那么,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呢?自己练习背一背。活动3:总结——大自然总是慷慨地给予我们各种美妙的东西,我们一定要爱护大自然,做大自然的好朋友。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1.利用多媒体播放大自然的各种声音,让学生来猜听到的声音,可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有更多了解的兴趣。2.能正确的、流利的朗读课文。3.学生会读会写,能对一些重点易错字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加强记忆,能梳理文章的脉络,找准重点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精读风之歌的内容,能让学生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学生能抓住中心句了解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激发阅读兴趣,解读手风琴声如何“美妙”,自主寻找喜欢的语句来品味,从“微风”“狂风”两个不同的角度感知风声的美妙,从而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迁移运用: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当你走进大自然,用心灵去感受那些美妙的声音,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你曾经在大自然中听到过哪些有趣的声音呢?把你有趣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吧!如“青蛙是大自然的歌手……”“火车也是一个音乐家……”配乐诵读欣赏叶圣陶的《瀑布》,生谈感受。
成果集成: 21 大自然的声音 风 手风琴 水 打击乐 美妙 动物 歌 手
作业设计:1.背诵第2、3自然段。2.抄写生字、词语。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备课教师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题 22、读不完的大书
学习目标 1.认识“仅、麻”等11个生字,会写“读、麻”等13个字,会写“高远、沉思”等17个词语。2.能说出从课文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3.能简单地写出自己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并和同学交流。 达成评价 1.能识写生字,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3.能简单地写出自己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并和同学交流。
先行组织:1.出示课件:有关大自然花草树木、飞鸟虫鱼的谜语,让学生猜。如:有头没有颈,身上冷冰冰,有翅不能飞,无脚也能行。(鱼)  团结劳动是模范,全家住在格子里,常到花丛去工作,造出产品比糖甜。(蜜蜂)  身披花棉袄,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虫,丰收立功劳。(青蛙)……2.有位作者也写到了许多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让我们去看一看。(板书课题:读不完的大书)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第一课时问题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活动1:自由朗读,明确要求(把课文读通顺、流畅,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批画圈点,在不懂的地方作标记。活动2:交流学习体会。(1)自由组合,互相交流收获。(2)出示生字卡,联系上下文朗读品味。(第一组含有会写字和“词语表”中的词语,第二组含有会认字):活动3:出示词语第一组读书 长短 栽树 麻雀 蚂蚁 梨树 几寸 温柔  画册 高远 沉思 搬家 井然 精神 趣味 鲜美 如果 倒映 倒影 无穷 无尽 乐趣第二组盘旋 敬佩  姿态 春笋 一副 秋高气爽①指名朗读,师生评价。②你认为哪些词语的读音易读错或较难读,反复读。学生练读。问题二:探究课文,细读领悟。活动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第2~5自然段)活动2:默读第2~5自然段。找出作者具体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初步感受大自然的无穷乐趣。活动3:说说每段的内容。活动4:分组朗读,小组轮读。活动5: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的,是有趣的,它有好多好玩的东西,只要我们有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用心体会,就一定会发现大自然中的无限奥秘,也一定能读懂大自然这本大书! 第二课时问题一:复习导入,大自然里奥秘无穷,你觉得哪个自然段最有趣?。活动1:出示课件读词语,开火车读。浮云飞鸟、走兽昆虫、虾蟹游鱼、展翅滑翔、井然有序、两军对垒、暑寒荣枯、千姿百态活动2:找出自己觉得最有趣的自然段,自由读,用简洁的话概括自然段的内容。问题二:交流有趣的句子,体会生动的语言活动1:出示句子“小麻雀叽叽喳喳、蹦蹦跳跳,叫人愉悦”。(1)“叽叽喳喳”是从叫声描写麻雀的,“蹦蹦跳跳”是从动作描写麻雀的。这两个词语写出了麻雀的什么?(欢快)(2)你听过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吗?见过它蹦蹦跳跳的样子吗?你当时是什么感受?(3)哪个词语表现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愉悦)(4)从作者的心情,可以看出作者对小麻雀怎样的情感?这句话从叫声和动作生动地描写了小麻雀欢快的样子,“愉悦”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对小麻雀的无比喜爱。活动2:出示句子“老鹰在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突然猛扑而下,给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觉”。(1)哪些词语表现出了老鹰的特点?(盘旋、滑翔、猛扑)(2)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从画面中你可以体会到老鹰怎样的特点?这句话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老鹰雄健勇猛的样子。活动3:出示句子“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1)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竹叶声)(2)你读这句话时,有怎样的感受?(3)你听过“竹叶的沙沙声”吗?这种声音像什么?作者把“竹叶的沙沙声”比作“温柔的细语”,既生动又形象,向我们准确地展示出了微风吹来时,竹叶的声响。问题三:总结全文,品读内化活动1:齐读第1~6自然段。活动2: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一部读不完的大书?(联系课文内容)(1)小组讨论,交流。(2)总结:大自然就像一本大书,大自然中除了作者感受到的好玩的东西之外,还有很多很多,是我们永远也发现不完的。活动3:为什么说大自然里有无穷的奥秘,无尽的乐趣?(联系自己生活)指名回答。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能朗读生字,读准读,流利的朗读课文。在读中发现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训练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复习作者笔下大自然的有趣现象,继续让学生感悟大自然的无限乐趣。 学生可以仔细品味作者运用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审美情趣。 通过进一步讨论、总结,学生明白了大自然中好玩的现象是我们永远也发现不完的,大自然就像是一本大书,这本书我们永远也看不完。
迁移运用:1.联系课文内容和平时的生活积累,说说大自然中有哪些奥秘。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开想象,用彩笔画下来。
成果集成:
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词语。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备课教师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题 23、父亲、树林和鸟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朝、雾”等13个生字,会写“父亲、童年”等15个词语。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3.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输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达成 评价 1.能识写生字、词语。2.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3.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输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先行组织:搜集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息资料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第一课时问题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活动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看看能读懂什么。 活动2:检查自读情况(1)大家看,课文里有好多生字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 能和它们做好朋友吗 出示生字 cháo wù ménɡ bí zǒnɡ dǒu lùshī xī朝 雾 蒙 鼻 总 抖 露 湿 吸liè chì bǎnɡ zhòng lí nínɡ chànɡ shùn 猎 翅 膀 重 黎 凝 畅 瞬 自由读,开火车读。(2)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总”,翘舌音“朝、湿、翅、畅、瞬、重”,前鼻音“瞬”,后鼻音“蒙、膀、凝”等。活动2:教师指导“黎、凝、畅、瞬、猎”的识记,继续巩固形声字的造字规律。活动3:词语练习(1)学生运用形声字“雾、抖、膀、翅”等扩词。(2)教师提供词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对字义的理解。(3)仿说词语:雾蒙蒙、热腾腾、茫茫、喃喃活动4:把刚学的生字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活动5: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问题二:指导写字活动1:课件出示“朝 雾 蒙 鼻 总 抖 露 湿 吸 猎 翅 膀 重”说一说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抖、湿、猎、膀”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朝”,左右结构,左右等宽。“雾、蒙、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活动2:看一看关键笔画的写法。(1)“鼻”,上中下结构,但要注意整个字不要写得过长,其中要注意 “自”和“田”的要写得扁一些,按正确笔顺规范书写。(2)“雾”和“蒙”上下结构也要注意不要写得太长,各部分写扁一些。“翅”,半包围结构,“支”的最后一笔写长一些。活动3:老师范写,学生练写。(1)对一对:再和课本对照一遍,写不好看的地方,下一遍及时改正。(2)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3)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第二课时问题一:复习导入,巩固旧知活动1:听写课文生词。 活动2: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我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样的句子是总写,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总的内容分别告诉我们的。 问题二:自读课文,思考从哪儿看出父亲知鸟爱鸟?用“----”画出父亲说的话活动1:自己练习读。活动2:你从父亲说的哪一句话中最能体会到父亲知鸟爱鸟?活动3: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1)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这篇课文有些了解。会读书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成一句话,你能在默读全文后,在文中找一个句子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默读时做到用眼看,用脑思考,用手勾画)(2)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3)指导朗读:既然父亲一辈子都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那你能读出他那种喜欢吗?(生自由朗读)。(4)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问题三:细读探究,体会情感活动1:谈话过渡父亲这么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那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父亲喜欢鸟的句子,快速读读第二到二十三自然段,找找父亲喜欢树林和鸟的句子,勾一勾,读一读,比一比。活动2:父亲是怎样望鸟的?自由地读读课文第3~9自然段,找找描写父亲望的语句?再读一读。出示句子“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提问这是一个怎样的树林?(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树林很大,枝叶繁茂,早晨树林里雾很大,很潮湿。)作为一位喜欢树林的人,通过什么方式,观察树林有没有鸟的?(望了又望,闻了又闻)(2)出示句子“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交流:读了这个句子你觉得父亲是怎么望的?(凝神静气)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语的?(理解的方法有多种:可以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可以做做动作,还可以找找它的近义词……)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使精神凝聚,使心气平和。)谁来像父亲一样望一望?(抽生表演)从父亲的神态中你体会出了什么?(3)父亲在凝神静气地望时,我在干什么?(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我”为什么茫茫然地望着父亲?(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父亲望到什么?(没有风,叶子在动)而我呢,看到这一切了吗?(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板书:看叶知鸟)活动3:谈话过渡父亲只是望了望吗?(闻)(1)那父亲又闻到了什么?是怎样闻的?快快读读课文第10~13自然段,找找答案吧!(生回答,全班交流,师板书:闻到鸟味)(1)读句子,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并造句: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活动4:文中哪句话最能让你了解到小鸟有气味?(课件出示)(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浑身的羽翎,要抖净露水和湿气。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2)指导朗读:读了这句话,哪个词语给你的感受最深?(舒畅)“舒畅”是什么意思?(心情宽舒欢畅)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小鸟的心情宽舒欢畅)怎样读好这句话?(读出小鸟的欢快舒畅)(3)学生自由朗读。(4)交流谁用“舒畅”来说一句话。活动5:父亲对于鸟来说真是个有心人,而喜欢树林和鸟的父亲对鸟的了解仅止于气味吗?默读课文第十四至十九自然段,思考:父亲对鸟还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用读句子——读词语的方法找一找)(1)学生汇报学习结果,随机指导朗读。(2)课件出示:“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是什么时刻?(黎明时)鸟儿们在做什么?(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chàng)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鸟儿们要做什么?(鸟要准备唱歌了。)(板书:知鸟快活)活动6:课件出示句子“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1)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生答,知道快乐与危险并存)(板书:怕其受害)(2)为什么这时小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呢?(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活动7:是啊!父亲不仅知道鸟儿什么时候唱歌,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最快活、最危险,父亲真了不起啊!这一切都源自于——读第一段中心句。课件出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1)听了父亲的一番话,此时,我的心情如何?(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感到高兴?(师:此时我有什么样的愿望?)问题三:总结全文,学习方法活动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活动2:了解写作方法。(1)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父亲喜欢鸟的?(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归纳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是先写什么,在通过哪些方面来写父亲的爱鸟。(板书:看叶知鸟,闻鸟有味 知其快活 怕其受害)(2)谈收获。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你受到了什么启发?(3)教师小结:鸟儿们常常欢歌笑语,喜欢自由飞翔,它们也有自己的欢喜忧愁,我们应该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关爱鸟儿,让它们和我们一样快乐地生活。(4)难道我仅仅高兴父亲一个人不是猎人吗?我心里还有更大的愿望,希望我身边所有的动物都不要受到伤害,自然和人类能友好相处,和谐相处。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能识写生字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从整体入手,把握文意,避免了机械地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文中找信息的能力。
迁移运用:我们家乡的野生动物也很多,我们小学生要做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好学生,千万不要去捕杀、捕卖它们,要永远爱护和保护它们。
成果集成: 父亲、树林和鸟看叶知鸟闻鸟有味 知鸟爱鸟知其快活 热爱自然怕其受害
作业设计: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抄写生字并组词。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备课教师 课时安排 1 课时
课题 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
学习目标 1.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2.能汇报小组意见,汇报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达成 评价 1.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2.能汇报小组意见,汇报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先行组织:出示课前拍摄的两张照片,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图1:红领巾值日生拉着一年级新生进校门。图2:一个同学乱扔垃圾,把垃圾扔在垃圾桶边上。教师引导: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有一些是令人感到温暖,值得我们学习的,而有一些是不文明的,需要大家去纠正和防范的。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身边的这些“小事”。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问题一:借助图文,交流探讨活动1:请同学们先来观察书本上的四幅插图,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活动2: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选取其中一幅图,首先讲清楚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再结合图说说自己的看法。交流后,选取一名代表来发言。问题二:联系生活,深入探讨活动1: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小事”呢?请和四人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你发现的不文明的行为,或是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再和组内同学谈谈你对这些行为的看法。最后,请推荐一名代表,汇总组内谈到的“小事”,和其他小组交流。对于讲得比较好的小组,老师要奖励你们。(四人小组交流谈论)活动2:首先我们来谈谈身边不文明的行为和你的看法,好吗?活动3: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更有一颗正义的心。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少人像你们一样,有一颗善良正义的心,他们的一些行为经常令人感到温暖,我们要帮他们宣传宣传。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小事”,就能从这些“小事”当中获得一些启示。好的,我们向他们学习;坏的,就告诫自己,以后不要有类似行为,这样,我们自己的品行就会越来越优良,受到身边人的喜爱。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初步的交流使学生对好与坏两种不同的身边的小事有了初步明确的感受。在看、听、说的过程中,学生表达得更加生动了。
迁移运用: 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文明、美丽的心,那么我们随时随地都会在自己身边感受到令人温暖的言行,请你设计一颗“爱心”,加上自己的创意,表达出文明礼仪,携手前进的心意。
成果集成: 清楚表达 身边的“小事” 小组汇报
作业设计: 汇总小组同学谈的“小事”,和其他小组交流。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备课教师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题 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学习目标 1.能清楚地写下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及自己对此的想法。2.能主动用书面的方式与别人交流想法。 达成 评价 1.能清楚地写下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及自己对此的想法。2.能主动用书面的方式与别人交流想法。
先行组织:1.拍摄一些体现美好生活的照片。2.搜集一些生活中需要改进的问题或者现象,并提出改进的建议或办法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第一课时问题一:出示一些生活中美好场景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活动1:同学们交流生活的美好。活动2:生活是美好的,但是,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需要大家改进的地方,你是否发现了呢?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你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吗?今天,让我们一起就“我有一个想法”来谈一谈。问题二:交流探讨,形成共识活动1:出示文中两段样例,哪些内容介绍了生活中的现象?哪些是作者的想法?请你找找看。活动2:学生交流探讨。活动3:你觉得作者介绍得清楚吗?为什么?活动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现在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活动5:学生交流探讨后汇报。小结:同学们很会观察和思考,不但讲述了平时身边的一些问题,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下一步,如何把这些内容变成文章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问题三:听范文,打开思路活动1:教师读范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活动2:指导写作思路。(1)开头:可以用议论来引入,也可以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点明中心。例如: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快乐的事情,当然,也有悲伤的事情、烦恼的事情,如果我们注意到了,改变它了,那么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2)详细介绍自己发现的或同学列举的问题是习作的重点之一,可以介绍清楚问题的大概范围、对象和具体情况。(3)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想法,也可以再谈谈自己对问题的改进办法或建议。(4)最后可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活动3:学生进行习作构思,列写作提纲。活动4:交流写作提纲,同学间进行评议。 第二课时问题一:修改提纲,指导构思活动1:选取好中差三份学生习作提纲,指导学生进行修改。活动2:学生自行修改习作提纲。活动3:阅读范文,打开思路课件出示范文家长会能不能这样开?下周班级要召开家长会,听到这个消息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①哇!那些平时学习好的同学,个个喜笑颜开;而那些平时学习较差,爱调皮的同学,都垂(chuí)头丧(sàng)气,心惊肉跳的。这是我的观察,不知道同学们是否和我的感受一样。②我想:家长会能不能改变点做法?老师可以不在家长面前说同学们的短处,多表扬同学们的一些优点,让同学们在家长面前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让家长会成为全班同学都欢迎的“盛宴会”。③ 这句俗语用在这里太贴切了! 点明了这是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结尾充分表达了看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活动4:学生阅读交流。活动5:教师总评(1)小作者观察到在班级召开家长会前同学们的不同表现,来谈自己的真实感受,一定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2)小作者的文字功底不错,选词用句准确、生动。(3)结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照应了文题。问题二:完善构思,动笔成文活动1: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活动2:利用实物投影展评优秀习作。问题二:交流习作,点评修改活动1:写好后读给同学听,看看他们是否明白你的想法,再问问他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活动2:选取比较优秀的习作,集体点评,进一步指导习作要点。活动3:在互相交流点评后,引导学生再次进行习作修改。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回观看生活的美好,再通过表达交流进一步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进而提醒学生,生活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下面的学习环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互相交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为后面的写作打下了基础。在一步步的交流中,也增强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作后点评十分重要,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先经过互相读评,再挑选优秀习作进行重点评议,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习作要点有更为清晰的了解,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迁移运用: 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找出问题,表达观点,提出建议。
成果集成: 事 例 理 由 我有一个想法 建议或办法
作业设计: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从自己的发现和同学的例举中选择一个写一写。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备课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题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2.能感受“得”的用法 并仿写句子。3.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4.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写好“父、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5.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达成 评价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2.能感受“得”的用法 并仿写句子。3.能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4.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5.背诵古诗《采莲曲》。
先行组织: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第一课时任务一:交流平台活动1:默读书上“交流平台”的内容,有哪些好习惯,思考并圈画。活动2:交流汇报,画出写得好的语句、归类摘抄、经常翻看、写写感受、注明出处等来谈良好的读书做笔记的习惯。活动3:对比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谈谈自己的感受。总结:“好习惯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希望同学们将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真正融入到自己的读书生活中去,帮助自己学得更多,更扎实。任务二:词句段运用活动1:学习“得”的用法,出示下面的句子,复习“的、地、得”的不同用法。(1)这是一只美丽的孔雀。(2)这只孔雀正在慢慢地开屏。(3)这只孔雀长得可美丽了!活动2:学生交流三个字的不同用法。“的”后面一般跟名词,如事物名称;“地”后面一般跟动词,表示做什么;“得”后面跟形容词,表示怎么样。活动3:出示书上3个例句,观察思考为什么用“得”。小家伙摔得怎么样,王老师急得怎么样,他跑得怎么样,三句话都是描写具体的程度的,所以都用“得”活动4:出示习题,学生交流初步了解“首尾相连”的语言形式1.出示例句: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预设:用前面句子结尾的词语或短语做后面分句的开头。)(3)出示:“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你能接着往下说吗?(预设:弯弯的小桥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在漂荡。)3.小结:刚才我们研究了如何把句子写得更加具体生动,我们学会了“得”的用法,学会了“首尾相连”的语言,如果我们以后在具体文章里恰当运用的话,就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更加有趣。任务三:书写提示活动1:出示书本上的八个范字,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字在书写上有什么特点?(都有撇捺笔画)活动2:这些字的撇、捺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写得舒展一些)活动3:老师在黑板上范写“奏、煤、翅”三个字,边写边提示书写要点:(例如“奏”字)我们在书写“奏”字的时候,首先写三横,要注意长短变化,中间一横稍短,三横适当的有一些左低右高;然后写撇、捺,撇、捺一定要舒展一些,可以写得慢一点儿,这样就能把这个字撑开来,给下面的笔画以足够的空间;下面是一个“天”字,最后一笔是一点,不要写成捺。活动4:请同学们在书本上书写这个“奏”字,然后对比,哪里写得好,哪里要改进。(学生书写后教师挑选个别字进行点评)活动5:学生自由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活动6:挑选个别同学的书写作品投影展示,让学生点评后用红笔帮助修订。小结:同学们,当我们遇到类似的撇、捺结合的字时,要把撇、捺书写得要舒展一些,这样我们书写的字将更加优美。第二课时任务:日积月累活动1:猜谜语:“一身粉红装,绿伞绕身旁。”(莲)活动2:作者简介: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活动3:听教师读一遍,学生边听边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活动4:教师简介《采莲曲》是唐代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采莲曲》为乐府旧题,内容多为描绘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采莲女的纯洁活泼及她们真挚甜美的爱情生活。王昌龄的这篇《采莲曲》以民歌般的语言,歌唱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内容健康活泼,如炎炎夏日中的阵阵荷风,给读者带来清新自然的感受。活动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3)芙蓉:指荷花。(4)乱入:杂入、混入。(5)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6)闻歌:听到歌声。(7)始觉:才知道。活动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译文:采莲少女的罗裙和池塘中的荷叶一样颜色,都是那么绿,好像少女的罗裙和荷叶是一起裁剪的,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之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一体,忽然都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知道原来采莲少女仍在这里。活动7:配乐比赛朗读。(1)自由朗读。(2)推荐一名同学来读,同学点评,老师点评。(3)男女生对比读。活动8:尝试背诵。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能感受“得”的用法 并仿写句子。能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能感受作者喜爱自然的感情,能背诵古诗《采莲曲》
迁移运用:搜集其他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句,尝试着背诵一两句。
成果集成: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语文园地七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采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