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3-01 09:21:1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姓名: 班 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识记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2.能背出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识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学习重点】
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2.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难点】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易错易混点】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要点导学】
【知识点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类型:根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
主要类型 表现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资源短缺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3.产生的原因
(1)人类对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2)工农业生产排放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典例1】【考点: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人类,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从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到地理环境中,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下图所示为人类与环境相关模式图。
1.说明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
2.人类从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具体表现有哪些?
3.人类将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向环境排放的过程中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具体表现有哪些?
4.下列问题属于图中箭头①②引起的是________,属于箭头③④引起的是________。
A.太湖蓝藻污染 B.海洋渔业产量下降
C.野生华南虎踪迹难觅 D.山西某地儿童铅中毒现象频频发生
E.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枯死 F.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学法指导】环境问题的产生
从产生的机理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并且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知识点二】主要环境问题
1.资源短缺:由于人类长期大规模开采与破坏,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数量锐减、质量下降,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大幅度减少,以致难以满足和保障人类对资源的需求。
2.生态破坏
(1)成因:人类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活动,长时期地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等。
(2)后果: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失衡,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
3.环境污染
(1)概念:指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
(2)主要类型及其危害
主要类型 主要污染物 危害
大气污染 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碳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等 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水污染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等 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
土壤污染 工矿企业排出的废水、烟尘、残渣中所含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农用化学药剂中的有害成分,以及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 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功能失调、质量下降
海洋污染 人类活动引入海洋环境的物质或能量 损害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降低海洋环境质量
【典例2】【考点: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按性质可分为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资源短缺问题。下面几幅漫画表示了部分环境问题。
1.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属于资源短缺问题的是________。
2.图丁中展示了哪些环境污染问题?成因是什么?
3.图乙所示的是哪类环境问题?目前该类环境问题的表现还有哪些?
【学法指导】1.环境问题的表现
(1)资源短缺
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造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的枯竭。
(2)生态破坏
具体内容 产生原因及实例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如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的次生盐碱地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的过度捕猎,如珍稀动物的减少
(3)环境污染
具体内容 产生原因
大气、水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的排放和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生活产生大量垃圾
噪声污染 工矿企业生产、交通工具行驶产生的噪声
放射性污染 核废料处理不当及意外事故的发生
海洋污染 海岸带工业发展、海上石油泄漏
3.环境问题的分布
(1)城市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主要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地区 以环境污染为主,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等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度集中,造成污染物的过度集中
乡村地区 以生态破坏为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主要问题 形成原因
发展中国家 以生态破坏为主 ①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②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以环境污染为主 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能源,同时排放的污染物占世界的75%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 水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增大及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等 华北平原的春旱等
土地资源短缺 生态退耕、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人类不合理利用,造成土地资源退化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等
能源短缺 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经济发展水平高,能源需求量大 “西气东输”东部输入地天然气短缺等
生态破坏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森林面积锐减 巴西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等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滥伐、滥垦、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对表层土壤的保护作用减弱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巴比伦王国的消失等
土地盐碱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合理的灌溉等 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过度捕猎等 物种减少、灭绝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及农药、化肥残留等 伦敦“光化学烟雾”、太湖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大城市郊外的垃圾场
噪声污染 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娱乐、交通 城市噪声污染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日本福岛核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墨西哥湾石油泄漏
3.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表现 原因 典型事例或分布区
全球变暖 自然:气候的变化。 人为: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全球
臭氧层破坏 自然:太阳活动; 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 消耗臭氧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降水较多; 人为: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西欧、北美、日本、中国长江以南地区
【训练检测】
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森林锐减 C.土地荒漠化 D.矿产资源枯竭
2.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炎热干燥的气候条件 B.人口激增,素质较低 C.农作侵入牧区 D.土地生产力下降
读“北美洲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物种数量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人类到达后,该地物种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 B.栖息地破坏 C.气候变化 D.小行星撞击
4.按性质分,物种锐减属于(  )
A.生态破坏问题 B.环境污染问题 C.资源短缺问题 D.环境污染演化的问题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如图为“北京空气质量指数播报图”。读图完成5-6题。
5.北京市PM2.5的主要来源是(  )
①固体垃圾 ②汽车尾气 ③沙尘 ④燃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下列可减轻北京市PM2.5污染的合理措施是(  )
A.市中心垃圾外运 B.限制汽车工业发展
C.大量使用洒水车 D.发展燃煤脱尘技术
读我国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 B.臭氧层空洞 C.全球变暖 D.水土流失
8.图示环境问题在我国最严重的地区是( )
A.黄土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 D.长江三角洲
下表是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在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危害程度的相关统计资料(●越多,表示危害越严重),据此回答9-10题。
环境问题 省级行政区 I II III IV
广东 ●● ● ●● ●●●●
四川 ●●● ● ● ●●●
新疆 ● ●●● ●●●●
M ●●●● ●●●● ●● ●
9.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分别对应的类别是( )
A.Ⅰ、Ⅱ、Ⅲ、Ⅳ B.Ⅱ、Ⅰ、Ⅳ、Ⅲ C.Ⅱ、Ⅳ、Ⅰ、Ⅲ D.Ⅳ、Ⅰ、Ⅱ、Ⅲ
10.M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山西 B.安徽 C.西藏 D.黑龙江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蓝藻水华是指淡水水域因氮、磷浓度升高等原因导致蓝藻过度生长的现象。下图为2010-2013年太湖蓝藻水华频率空间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太湖蓝藻水华首先出现在西部、南部沿岸区,在盛行风吹拂下蓝藻会迁移扩散。太湖湖底的淤泥表层大量分布着蓝藻种源。清淤有利于减少蓝藻爆发。
(1)太湖蓝藻水华多发生于_________(填冬季或夏季),其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
(2)分析东太湖蓝藻水华频率低的自然原因。
(3)说出清淤对减少太湖蓝藻爆发的作用。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巢湖是中国重要湖泊之一,位于安徽省合肥、巢湖两市之间,流域面积13000平方千米,因湖呈鸟巢状而得名。
材料二:根据安徽环保局提供的气象卫星最新遥感监测数据显示,近日,巢湖湖区共有约20平方千米蓝藻集聚,占巢湖总面积的2.56%,集中分布于西半湖西北部和东半湖东南部,并有局部爆发的趋势。
材料三:蓝藻发生趋势与气象条件关系表。
项目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气温(℃) 20 25 27
降水(mm) 3 2 0
风速(m/s) 2 1 1
日照(h) 1 5 7
趋势 发生 持续 恶化
(1)按照环境要素划分,蓝藻爆发属于__________污染。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徽巢湖蓝藻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3)请为巢湖蓝藻的防治提出合理的建议。
【预习检测】
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况及我国宏观发展格局的国情及战略;
高一地理 第 3页 (共8页) 高一地理 第 4页 (共8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姓名: 班 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识记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2.能背出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识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学习重点】
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2.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难点】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易错易混点】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要点导学】
【知识点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类型:根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
主要类型 表现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资源短缺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3.产生的原因
(1)人类对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2)工农业生产排放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典例1】【考点: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人类,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从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到地理环境中,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下图所示为人类与环境相关模式图。
1.说明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
答案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①②所示),通过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把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箭头③④所示);人类作用于环境(箭头⑤⑦所示),环境又把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箭头⑥⑧所示)。
2.人类从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具体表现有哪些?
答案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资源短缺具体表现有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生态破坏具体表现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人类将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向环境排放的过程中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具体表现有哪些?
答案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污染。具体表现主要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4.下列问题属于图中箭头①②引起的是________,属于箭头③④引起的是________。
A.太湖蓝藻污染 B.海洋渔业产量下降
C.野生华南虎踪迹难觅 D.山西某地儿童铅中毒现象频频发生
E.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枯死 F.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 B、C、E、F A、D
【学法指导】环境问题的产生
从产生的机理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并且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知识点二】主要环境问题
1.资源短缺:由于人类长期大规模开采与破坏,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数量锐减、质量下降,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大幅度减少,以致难以满足和保障人类对资源的需求。
2.生态破坏
(1)成因:人类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活动,长时期地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等。
(2)后果: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失衡,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
3.环境污染
(1)概念:指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
(2)主要类型及其危害
主要类型 主要污染物 危害
大气污染 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碳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等 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水污染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等 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
土壤污染 工矿企业排出的废水、烟尘、残渣中所含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农用化学药剂中的有害成分,以及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 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功能失调、质量下降
海洋污染 人类活动引入海洋环境的物质或能量 损害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降低海洋环境质量
【典例2】【考点: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按性质可分为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资源短缺问题。下面几幅漫画表示了部分环境问题。
1.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属于资源短缺问题的是________。
答案 图甲
2.图丁中展示了哪些环境污染问题?成因是什么?
答案 图丁展示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其成因主要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废气、废水过量排放。
3.图乙所示的是哪类环境问题?目前该类环境问题的表现还有哪些?
答案 图乙所示的是因砍伐森林造成生物栖息地丧失的生态破坏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学法指导】1.环境问题的表现
(1)资源短缺
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造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的枯竭。
(2)生态破坏
具体内容 产生原因及实例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如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的次生盐碱地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的过度捕猎,如珍稀动物的减少
(3)环境污染
具体内容 产生原因
大气、水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的排放和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生活产生大量垃圾
噪声污染 工矿企业生产、交通工具行驶产生的噪声
放射性污染 核废料处理不当及意外事故的发生
海洋污染 海岸带工业发展、海上石油泄漏
3.环境问题的分布
(1)城市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主要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地区 以环境污染为主,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等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度集中,造成污染物的过度集中
乡村地区 以生态破坏为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主要问题 形成原因
发展中国家 以生态破坏为主 ①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②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以环境污染为主 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能源,同时排放的污染物占世界的75%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 水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增大及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等 华北平原的春旱等
土地资源短缺 生态退耕、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人类不合理利用,造成土地资源退化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等
能源短缺 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经济发展水平高,能源需求量大 “西气东输”东部输入地天然气短缺等
生态破坏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森林面积锐减 巴西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等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滥伐、滥垦、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对表层土壤的保护作用减弱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巴比伦王国的消失等
土地盐碱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合理的灌溉等 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过度捕猎等 物种减少、灭绝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及农药、化肥残留等 伦敦“光化学烟雾”、太湖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大城市郊外的垃圾场
噪声污染 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娱乐、交通 城市噪声污染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日本福岛核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墨西哥湾石油泄漏
3.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表现 原因 典型事例或分布区
全球变暖 自然:气候的变化。 人为: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全球
臭氧层破坏 自然:太阳活动; 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 消耗臭氧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降水较多; 人为: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西欧、北美、日本、中国长江以南地区
【训练检测】
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森林锐减 C.土地荒漠化 D.矿产资源枯竭
2.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炎热干燥的气候条件 B.人口激增,素质较低 C.农作侵入牧区 D.土地生产力下降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农作侵入牧区”“草地变成旱地”“牧场超载”“牧场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等信息可知,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草场破坏引起的土地荒漠化。故选C项。第2题,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对粮食的需求增加,导致过度开垦草场,加上人口素质较低,环保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土地荒漠化。故选B项。
(2020·浙江宁波市北仑中学期中)读“北美洲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物种数量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人类到达后,该地物种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 B.栖息地破坏 C.气候变化 D.小行星撞击
4.按性质分,物种锐减属于(  )
A.生态破坏问题 B.环境污染问题 C.资源短缺问题 D.环境污染演化的问题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在10 000年前,人类活动主要是采集和狩猎,其对物种的影响主要是占据了原有物种的生活空间,破坏物种的栖息地;而人类到达北美洲后的10 000多年以来,并没有明显的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小行星撞击等大的自然变故,故正确答案为B。第4题,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和草原退化、外来物种入侵等。正确答案为A。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如图为“北京空气质量指数播报图”。读图完成5-6题。
5.北京市PM2.5的主要来源是(  )
①固体垃圾 ②汽车尾气 ③沙尘 ④燃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下列可减轻北京市PM2.5污染的合理措施是(  )
A.市中心垃圾外运 B.限制汽车工业发展
C.大量使用洒水车 D.发展燃煤脱尘技术
答案 5.C 6.D 解析 第5题,图中给出的时间是北半球冬季,北京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需要燃煤取暖;北京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高,小汽车拥有量较大,汽车尾气排放量大,这是北京市PM2.5的主要来源。第6题,由上题可知,北京市PM2.5的主要来源是燃煤和汽车尾气排放,但是限制汽车工业发展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应该提高汽车尾气处理技术,减少尾气排放;发展燃煤脱尘技术,减少煤炭燃烧中粉尘颗粒物的排放。
读我国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 B.臭氧层空洞 C.全球变暖 D.水土流失
8.图示环境问题在我国最严重的地区是( )
A.黄土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 D.长江三角洲
答案:7.D; 8.A 解析:7.图示地区降水集中、植被破坏、土质疏松,易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一般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降水较少;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与降水、土质等因素无关。故D正确,A、B、C错误。 8.图示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为黄土高原。故A正确,B、C、D错误。
下表是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在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危害程度的相关统计资料(●越多,表示危害越严重),据此回答9-10题。
环境问题 省级行政区 I II III IV
广东 ●● ● ●● ●●●●
四川 ●●● ● ● ●●●
新疆 ● ●●● ●●●●
M ●●●● ●●●● ●● ●
9.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分别对应的类别是( )
A.Ⅰ、Ⅱ、Ⅲ、Ⅳ B.Ⅱ、Ⅰ、Ⅳ、Ⅲ C.Ⅱ、Ⅳ、Ⅰ、Ⅲ D.Ⅳ、Ⅰ、Ⅱ、Ⅲ
10.M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山西 B.安徽 C.西藏 D.黑龙江
答案:9.C; 10.A 解析:9.本题考查环境问题。由所学可知,广东和四川位于我国南方地区,酸雨严重,寒潮影响小,可推知,Ⅱ类为寒潮,Ⅳ类为酸雨;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因此,Ⅲ类为土地荒漠化;则Ⅰ类为水土流失。故选C。 10.本题考查中国地理有关知识。结合上题分析可知,M省主要受Ⅰ类水土流失和Ⅱ类寒潮影响较大,可推知,其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可能是山西,A正确。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蓝藻水华是指淡水水域因氮、磷浓度升高等原因导致蓝藻过度生长的现象。下图为2010-2013年太湖蓝藻水华频率空间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太湖蓝藻水华首先出现在西部、南部沿岸区,在盛行风吹拂下蓝藻会迁移扩散。太湖湖底的淤泥表层大量分布着蓝藻种源。清淤有利于减少蓝藻爆发。
(1)太湖蓝藻水华多发生于_________(填冬季或夏季),其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
(2)分析东太湖蓝藻水华频率低的自然原因。
(3)说出清淤对减少太湖蓝藻爆发的作用。
答案:(1)夏季; 西北高、东南低(西高东低);
东太湖泊较封闭,与太湖其他区域水体交换少;夏季盛行东南风,蓝藻向西北漂移。
(3)清淤可减少氮、磷等物质;清除蓝藻种
解析:(1)夏季水温高,利于藻类植物生长和繁殖,故太湖蓝藻水华多发生于夏季;读图太湖蓝藻水华发生的频率西部大于5向东部依次降低为2.5、1、0.5、小于0.5,从西向东降低。
(2)影响太湖蓝藻水华频率高低的因素有水温、污染物多少、水体的流动性、水域封闭状况;图示东太湖蓝藻水域较为封闭,水体流动性差、与外界水体交换较少;夏季该地盛行东南季风,将东南部蓝藻吹向西北方向。
(3)根据材料“太湖湖底的淤泥表层大量分布着蓝藻种源”。清除湖底的淤泥可以清除掉蓝藻种源;湖底含有氮、磷等营养物质,所以可以减少氮、磷等物质,从而可以减少蓝藻爆发。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巢湖是中国重要湖泊之一,位于安徽省合肥、巢湖两市之间,流域面积13000平方千米,因湖呈鸟巢状而得名。
材料二:根据安徽环保局提供的气象卫星最新遥感监测数据显示,近日,巢湖湖区共有约20平方千米蓝藻集聚,占巢湖总面积的2.56%,集中分布于西半湖西北部和东半湖东南部,并有局部爆发的趋势。
材料三:蓝藻发生趋势与气象条件关系表。
项目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气温(℃) 20 25 27
降水(mm) 3 2 0
风速(m/s) 2 1 1
日照(h) 1 5 7
趋势 发生 持续 恶化
(1)按照环境要素划分,蓝藻爆发属于__________污染。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徽巢湖蓝藻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3)请为巢湖蓝藻的防治提出合理的建议。
答案:(1)水;
(2)高温;降水少;风力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3)生产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引江济巢,增加入湖流量,促进水体流动和交换;加强监测与管理。
解析:(1)蓝藻暴发属于水污染。
(2)从气温、降水、风力的大小、污水的排放等角度分析。
(3)污水达标排放、增强水体流动和交换、加强监测与管理是防治蓝藻暴发的合理措施。
【预习检测】
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况及我国宏观发展格局的国情及战略;
高一地理 第 3页 (共8页) 高一地理 第 4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