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单选题。(30x2=60分。)
读图,完成1-2题。
1.这幅漫画说明了( )
A.骆驼是由羊进化来的 B.草原逐渐演变为沙漠
C.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是其灭绝的主要原因
D.一个物种灭绝后,又有新的物种产生,因此人们不必担心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2.针对漫画中的问题,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保护和改善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进一步恶化
B.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没有影响,所以可任其发展
C.在此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沙漠进一步恶化
D.图示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
答案:1.C; 2.A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生物依托一定的环境而生存,当环境发生变化后,一些物种因此而消失,故选C。 2.生态环境的变化会造成物种的消失,所以我们应当保护和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故选A。
下图为“我国生态问题主要分布省区图”。读图,回答3-5题。
3.下列不同地区及其主要生态问题的组合,正确的是( )
A.A地区—草地退化 B.B地区—土壤侵蚀 C.C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D.D地区—森林破坏
4.目前治理B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不包括( )
A.因地制宜的植树造林 B.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自然植被
C.采取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措施 D.跨流域调水,大力扩大小麦种植面积
5.E地区经济发达,下列有关E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导致酸雨严重 B.因常规能源缺乏,电能需从三峡调入
C.城市用地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 D.珠江径流量丰富,经济发展不需要担心水资源短缺问题
答案:3.B; 4.D; 5.C 解析:3.A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石漠化严重,A错误;B地区为黄土高原,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B正确;C地区处于我国西北,气候干旱,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荒漠化,C错误; D地区为长江流域,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D错误。故选B。 4.读图可知,B地区为黄土高原,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治理该地区水土流失的措施有护坡、打坝淤地,修建梯田;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采取保水、保土的耕作方式;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因此A、B、C项不符合题意。跨流城调水,大力扩大小麦种植面积,会加剧水土流失,不合理,D符合题意。故选D。 5.据图可知,E地区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C正确;珠江三角洲地区有色金属资源缺乏,A错误;该区域常规能源主要是通过西气东输输送天然气,B错误;珠江径流量虽然丰富,但是也要注意合理利用水资源,D错误。故选C。
6.如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指( )
A.土地荒漠化 B.臭氧层空洞 C.水土流失 D.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区域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结合所学的知识由图知:降水集中,会使流水的侵蚀作用强;植被遭到破坏后,土壤易受侵蚀;且该地土质疏松,土壤易被流水侵蚀,所以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故C正确,ABD错误。
读某河流域示意图,完成7-8题。
7.该河流域自然背景是( )
A.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B.植被以草原为主 C.开发历史较长 D.热带多雨气候,雨热充沛
8.该河流域中下游人类活动最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
A.地面沉降 B.荒漠化 C.次生盐碱化 D.海水入侵
答案:7.B;8.C 解析:7.流域的自然背景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故排除C 项;该河流域为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地处大分水岭背风坡, 以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为主,降水少,河流流量小,水能不丰富,植被以草原为主。 8.该河流域中下游发展灌溉农业,由于蒸发旺盛,如果农业用水灌溉不当,易导致当地土地盐碱化。
读以下两个区域略图,据此完成9-10题。
9.两区域共同的特征有( )
A.夏季高温多雨 B.城市化水平高 C.水资源丰富 D.重化工业基地
10.针对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两区域目前采取的共同措施有( )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C.完善交通,建设水运网 D.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
答案:9.D; 10.B 解析:9.为重工业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水土流失较轻,城市化水平高;题中左图所示为山西省,城市化水平不高;两地均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重化工业均为主要工业部门之一。故选D。 10.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为山西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但不适用于德国鲁尔区;建设水运网,对河道较少的山西不适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不能根本解决环境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两地共同的措施。故选B。
俄罗斯历史上曾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及哈萨克丘陵北部地区组织大规模的垦荒。在垦荒初期,人们没有考虑垦荒区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特点,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结果导致生态平衡失调。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垦荒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湿地萎缩
12.当地出现该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放牧 B.过度樵采 C.过度开垦 D.过度灌溉
答案:11.C; 12.C 解析:11.该垦荒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较少。不合理的垦荒易导致土地荒漠化,C对;该地降水少,湿地、森林少;水土流失主要在降水较多的地区;其余选项可排除。
12.据材料“垦荒”可知是过度开垦,C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
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①②③④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原始森林破坏、荒漠化、水土流失、酸雨 B.酸雨、水土流失、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
C.荒漠化、酸雨、原始森林破坏、水土流失 D.水土流失、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酸雨
14.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 )
A.建筑工地的扬尘 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放的废气 D.工业排放的废气
答案:13.C 14.A 解析:13.读图可知,①主要分布于中东、北非地区及亚欧大陆中部地区,中东、北非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亚欧大陆中部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较少,气候干旱,主要的环境问题是荒漠化;②主要分布于欧洲西部等工业发达地区,欧洲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大,二氧化硫等酸性废气的排放量较大,主要的环境问题是酸雨;③主要分布于非洲中部热带雨林气候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原始森林破坏;④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可知④反映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该地区的植被破坏比较严重,且降水比较集中,水土流失比较严重。C项正确。 14.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②环境问题是酸雨。酸雨指pH<5.6的雨水。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矿物燃料燃烧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建筑工地的扬尘不是酸雨的诱发因素,而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废气以及工业排放的废气,都和酸雨的发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A项正确。
读漫画,完成15-16题。
15.漫画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环境污染问题 B.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C.土地荒漠化问题 D.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16.该行为不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
A.全球变暖 B.臭氧空洞 C.土地沙化 D.水土流失
答案:15.B; 16.B 解析:15.漫画表面反映的内容是由卖野菜到菜墩、木材到根雕,实质是说明出现了草场、森林资源枯竭的环境问题,B正确。故选B。16.漫画反映的是森林破坏,由于森林面积减小使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导致全球变暖,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减小,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ACD与森林破坏有关,不合题意;臭氧空洞是氟氯烃等制冷剂的使用导致的,与森林破坏无关,B符合题意。故选B。
17.下图中能表示化工厂造成污染的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7.C 解析:化工厂排放废水与废气,造成污染有水体污染与大气污染,符合图中③污染类型。
读下面四幅景观图,完成18-19题。
18.四幅图片描述的地理事象产生的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9.四幅图片描述的地理事象带来的环境问题是由科学技术进步造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8.A; 19.D 解析:18.原生环境问题是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如洪水、旱灾、虫灾、台风、地震、火山爆发等。①是由地震引起的,属于原生环境问题,② ③ ④都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属于次生环境问题。故选A。 19.④图中废弃的显示器是由淘汰电子产品形成的垃圾,是由科学进步造成的环境问题。故选D。
读漫画,完成20-21题。
20.该漫画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 )
A.环境污染 B.生态破坏 C.自然资源枯竭 D.气候变化
21.下列地区图示环境问题最突出的是( )
A.东北平原 B.塔里木盆地 C.亚马孙平原 D.黄土高原
答案:21.B 22.D 解析:21.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读图可知,图示土层不断从手中以水滴状流失,故该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属于生态破坏。 22.本题考查环境问题分布。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我国某县面积1010km2,区内最高点海拔1394m,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12℃,年降水量约1600mm。2018年该县人口35万,人均GDP为5100元。1990—2018年,该县耕地面积扩大了35%,下图为该县1990—2018年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新增耕地来源百分比)。读图回答23-24题。
23.下列关于1990—2018年该县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正确的是( )
A.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林地 B.水域面积减少了10% C.草地和灌丛有减无增 D.居民地增长幅度较大
24.该县可能面临的生态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次生盐碱化 D.酸雨危害
答案:23.D; 24.B 解析:23.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可以从人类活动、生态破坏等方面展开叙述。人类活动方面,人口稠密,人口压力大。24.生态破坏方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洪涝加剧。
“江南丘陵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及“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据此完成25-26小题。
25.该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危害 D.大气污染
26.关于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方式多样化,科学合理 B.主要用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C.主要用作饲料,综合利用率高 D.主要用作生活燃料,使用效率低
答案:25.B; 26.D 解析:25.B项,据图可知,农村生活用能主要依靠秸秆、薪炭。其中大量使用薪炭会砍伐较多的木材,破坏当地的生态植被,加之该地区处于江南丘陵,降水多,易造成水土流失,故B项正确。A项,土地盐碱化主要是受气候干旱、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或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造成的。该地区降水集中,且为丘陵地形,不易造成土地盐碱化,故A项错误。C项,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结合图示,该地区煤炭消费比例小,故C项错误。D项,该地秸秆利用所占比重最大,燃烧秸秆会增加大气中的颗粒物,污染大气,但避免了使用煤炭导致的酸雨危害,因此燃烧秸秆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6.根据该县农场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可知,秸秆主要用作生活燃料,占据50%,而20%的秸秆任其自然腐烂,没有利用,不合理,使用效率低。
读下列表格,完成27-28题。
地区 水土流失 寒潮 土地荒漠化 酸雨
① ☆☆ ☆☆ ☆☆☆☆
② ☆☆☆ ☆ ☆☆☆
③ ☆ ☆☆ ☆☆☆☆
④ ☆☆☆☆ ☆☆☆ ☆ ☆
27.下列四地与表格中四类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对应正确的是( )
A.浙江——④ B.内蒙古——① C.广东——③ D.重庆——②
28.下列措施中对治理①类地区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起积极作用的是( )
A.沿海防护林工程 B.南水北调 C.西电东送 D.青藏铁路
答案:27.D; 28.C; 解析:27.根据表格环境问题发生地区进行判读,①地区,酸雨最严重,但不受寒潮的影响,说明是广东省,故B项错误;②地区酸雨和水土流失较严重,但基本不受寒潮的影响,说明是重庆市,故D项正确;③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最严重,且受寒潮危害较大,不是广东,可能是内蒙古,故C项错误;④受寒潮影响较大,浙江受寒潮影响小,不是浙江,故A项错误。 28.由上题可知,①地区,酸雨最严重,则西电东送有利于减少东部地区煤炭的使用,从而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对減轻酸雨危害有积极作用,故C项正确。
下图表示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读图回答29-30题。
29.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土地荒漠化 ②土壤肥力下降 ③土地次生盐碱化 ④臭氧层空洞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30.改变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 ②营建速生薪炭林 ③推广生活用煤用电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⑤大力发展畜牧业 ⑥加强交通建设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①②③④
答案:29.D; 30.D 解析:29.由图可以看出,该地能源消费以秸秆、薪柴为主,这种能源消晝会加重该地植被破坏,加剧土地荒漠化、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次生盐渍化是不合理用水造成的,与能源使用关系不大;臭氧空洞是氟氯烃气体排放多造成的,与植被破坏无关。选D正确。
30.该地能源消费以秸秆、薪柴为主,这种能源消晝会加重该地植被破坏,加重生态环境恶化;要改变这样的环境问题,可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营建速生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用电,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等;大力发畜牧业及加强交通建设,不能增加该地的能源来源。选D正确。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31.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201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塑战速决”,微塑料的危害已引起全球关注。微塑料粒径从几微米到几毫米,形状多样,海洋中的微塑料被称为“海中PM2.5”。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海洋中分布广泛,从近海到大洋、从表层到深海均有发现。下图示意塑料进入海洋后的演变过程。
(1)分析海洋中微塑料的危害。(8分)
(2)塑料污染治理已成为世界性难题。简述垃圾处理厂处理塑料垃圾面临的困难。(12分)
答案:(1)体积小,数量大,污染面积广,可吸附有毒污染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被海洋生物摄取后,通过食物链,威胁人体健康。
(2)塑料垃圾来源广,类型多,数量大(占地面积广,分拣成本高);燃烧、粉碎或填埋都会造成二次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等);塑料垃圾处理技术尚不成熟,资金投入大。
解析:(1)微塑料粒径从几微米到几毫米,形状多样,海洋中的微塑料被称为海中“PM2.5”。微塑料体积小,数量大,污染面积广,可吸附有毒污染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被海洋生物摄取后,通过食物链,威胁人体健康。
(2)垃圾处理厂对于塑料垃圾处理,面临的困难包括塑料垃圾来源广,类型多,数量大,占地面积广,分拣成本高。燃烧、粉碎或填埋等措施,会造成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等二次污染。目前的塑料垃圾处理技术尚不成熟,资金投入大,收益低。
3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分)
材料一 灰霾是指空气中悬浮着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颗粒物,使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大气现象,灰霾天气正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冬春季节的一种常见天气。PM2.5是灰霾的主要成分之一。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来源广,主要成分有硫酸盐、有机碳化合物、硝酸盐、铵盐等。这种颗粒物粒径越小,在空气中滞留的时间越长,可以输送的距离也越远。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解决PM2.5问题成为一个难题。
材料二 据广东省灰霾专家介绍,虽然近年来广州空气质量和其他内陆大城市相比较好,但附着在细颗粒物上面的有毒物质却比北方多,其中含氮有机颗粒物就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而且近十年来一直增长较快。
材料三 PM2.5主要来源漫画。
(1)根据材料分析,我国治理PM2.5将面临哪些困难 (8分)
(2)从自然条件的角度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容易出现灰霾天气的原因。(6分)
(3)为了减少灰霾天气的出现,减轻空气污染,请你提出合理的建议。(6分)
答案:(1)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私家车增长量大,煤炭消耗多;PM2.5来源广,难以从源头控制;PM2.5是一种综合性污染物,单项治理成效不大;PM2.5粒径小,输送距离远,治理需要跨区域协作等。
(2)珠江三角洲地区三面靠山,一面临海,气流不易扩散;冬季北方来的冷空气受南岭山脉的阻挡,风力较弱;冬春季节珠江三角洲地区上空易出现逆温层。
(3)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增加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重;控制机动车数量,汽车尾气要达标排放;工业要实行清洁生产,废气要达标排放;加强绿化、美化建设等。
解析:(1)本题考查环境问题的治理。我国治理PM2.5的困难主要从PM2.5来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灰霾天气的形成主要与大气层结构稳定以及风力小等自然条件有关。本题主要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来分析。
(3)本题考查环境问题治理措施。减轻大气污染的措施,主要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废气的排放量以及加强绿化等方面入手。
高一地理 第 1页 高一地理 第 2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单选题。(30x2=60分。)
读图,完成1-2题。
1.这幅漫画说明了( )
A.骆驼是由羊进化来的 B.草原逐渐演变为沙漠
C.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是其灭绝的主要原因
D.一个物种灭绝后,又有新的物种产生,因此人们不必担心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2.针对漫画中的问题,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保护和改善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进一步恶化
B.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没有影响,所以可任其发展
C.在此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沙漠进一步恶化
D.图示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
下图为“我国生态问题主要分布省区图”。读图,回答3-5题。
3.下列不同地区及其主要生态问题的组合,正确的是( )
A.A地区—草地退化 B.B地区—土壤侵蚀 C.C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D.D地区—森林破坏
4.目前治理B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不包括( )
A.因地制宜的植树造林 B.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自然植被
C.采取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措施 D.跨流域调水,大力扩大小麦种植面积
5.E地区经济发达,下列有关E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导致酸雨严重 B.因常规能源缺乏,电能需从三峡调入
C.城市用地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 D.珠江径流量丰富,经济发展不需要担心水资源短缺问题
6.如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指( )
A.土地荒漠化 B.臭氧层空洞 C.水土流失 D.全球气候变暖
读某河流域示意图,完成7-8题。
7.该河流域自然背景是( )
A.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B.植被以草原为主 C.开发历史较长 D.热带多雨气候,雨热充沛
8.该河流域中下游人类活动最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
A.地面沉降 B.荒漠化 C.次生盐碱化 D.海水入侵
读以下两个区域略图,据此完成9-10题。
9.两区域共同的特征有( )
A.夏季高温多雨 B.城市化水平高 C.水资源丰富 D.重化工业基地
10.针对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两区域目前采取的共同措施有( )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C.完善交通,建设水运网 D.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
俄罗斯历史上曾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及哈萨克丘陵北部地区组织大规模的垦荒。在垦荒初期,人们没有考虑垦荒区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特点,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结果导致生态平衡失调。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垦荒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湿地萎缩
12.当地出现该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放牧 B.过度樵采 C.过度开垦 D.过度灌溉
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①②③④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原始森林破坏、荒漠化、水土流失、酸雨 B.酸雨、水土流失、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
C.荒漠化、酸雨、原始森林破坏、水土流失 D.水土流失、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酸雨
14.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 )
A.建筑工地的扬尘 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放的废气 D.工业排放的废气
读漫画,完成15-16题。
15.漫画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环境污染问题 B.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C.土地荒漠化问题 D.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16.该行为不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
A.全球变暖 B.臭氧空洞 C.土地沙化 D.水土流失
17.下图中能表示化工厂造成污染的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7.C 解析:化工厂排放废水与废气,造成污染有水体污染与大气污染,符合图中③污染类型。
读下面四幅景观图,完成18-19题。
18.四幅图片描述的地理事象产生的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9.四幅图片描述的地理事象带来的环境问题是由科学技术进步造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漫画,完成20-21题。
20.该漫画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 )
A.环境污染 B.生态破坏 C.自然资源枯竭 D.气候变化
21.下列地区图示环境问题最突出的是( )
A.东北平原 B.塔里木盆地 C.亚马孙平原 D.黄土高原
我国某县面积1010km2,区内最高点海拔1394m,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12℃,年降水量约1600mm。2018年该县人口35万,人均GDP为5100元。1990—2018年,该县耕地面积扩大了35%,下图为该县1990—2018年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新增耕地来源百分比)。读图回答23-24题。
23.下列关于1990—2018年该县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正确的是( )
A.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林地 B.水域面积减少了10% C.草地和灌丛有减无增 D.居民地增长幅度较大
24.该县可能面临的生态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次生盐碱化 D.酸雨危害
“江南丘陵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及“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据此完成25-26小题。
25.该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危害 D.大气污染
26.关于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方式多样化,科学合理 B.主要用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C.主要用作饲料,综合利用率高 D.主要用作生活燃料,使用效率低
读下列表格,完成27-28题。
地区 水土流失 寒潮 土地荒漠化 酸雨
① ☆☆ ☆☆ ☆☆☆☆
② ☆☆☆ ☆ ☆☆☆
③ ☆ ☆☆ ☆☆☆☆
④ ☆☆☆☆ ☆☆☆ ☆ ☆
27.下列四地与表格中四类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对应正确的是( )
A.浙江——④ B.内蒙古——① C.广东——③ D.重庆——②
28.下列措施中对治理①类地区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起积极作用的是( )
A.沿海防护林工程 B.南水北调 C.西电东送 D.青藏铁路
下图表示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读图回答29-30题。
29.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土地荒漠化 ②土壤肥力下降 ③土地次生盐碱化 ④臭氧层空洞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30.改变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 ②营建速生薪炭林 ③推广生活用煤用电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⑤大力发展畜牧业 ⑥加强交通建设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31.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201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塑战速决”,微塑料的危害已引起全球关注。微塑料粒径从几微米到几毫米,形状多样,海洋中的微塑料被称为“海中PM2.5”。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海洋中分布广泛,从近海到大洋、从表层到深海均有发现。下图示意塑料进入海洋后的演变过程。
(1)分析海洋中微塑料的危害。(8分)
(2)塑料污染治理已成为世界性难题。简述垃圾处理厂处理塑料垃圾面临的困难。(1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分)
材料一 灰霾是指空气中悬浮着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颗粒物,使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大气现象,灰霾天气正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冬春季节的一种常见天气。PM2.5是灰霾的主要成分之一。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来源广,主要成分有硫酸盐、有机碳化合物、硝酸盐、铵盐等。这种颗粒物粒径越小,在空气中滞留的时间越长,可以输送的距离也越远。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解决PM2.5问题成为一个难题。
材料二 据广东省灰霾专家介绍,虽然近年来广州空气质量和其他内陆大城市相比较好,但附着在细颗粒物上面的有毒物质却比北方多,其中含氮有机颗粒物就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而且近十年来一直增长较快。
材料三 PM2.5主要来源漫画。
(1)根据材料分析,我国治理PM2.5将面临哪些困难 (8分)
(2)从自然条件的角度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容易出现灰霾天气的原因。(6分)
(3)为了减少灰霾天气的出现,减轻空气污染,请你提出合理的建议。(6分)
高一地理 第 1页 高一地理 第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