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
1.识记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2.能背出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识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一、预习检测
能背出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况及我国宏观发展格局的国情及战略;
二、导入
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臭氧层破坏: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公里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3.酸雨:酸雨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受酸雨危害的地区,出现了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建筑材料、金属结构和文物被腐蚀等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
4.淡水资源危机:地球表面虽然2/3被水覆盖,但是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是淡水,其中又有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在仅有的1%淡水中,25%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用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供饮用和其它生活用途。然而,在这样一个缺水的世界里,水却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
5.资源、能源短缺:当前,世界上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已经在大多数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出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人类无计划、不合理地大规模开采所至。
三、新授内容
【知识点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类型:根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
主要类型 表现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资源短缺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3.产生的原因
(1)人类对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2)工农业生产排放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典例1】【考点: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人类,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从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到地理环境中,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下图所示为人类与环境相关模式图。
1.说明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
2.人类从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具体表现有哪些?
3.人类将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向环境排放的过程中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具体表现有哪些?
4.下列问题属于图中箭头①②引起的是________,属于箭头③④引起的是________。
A.太湖蓝藻污染
B.海洋渔业产量下降
C.野生华南虎踪迹难觅
D.山西某地儿童铅中毒现象频频发生
E.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枯死
F.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1.答案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①②所示),通过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把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箭头③④所示);人类作用于环境(箭头⑤⑦所示),环境又把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箭头⑥⑧所示)。
2.答案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资源短缺具体表现有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生态破坏具体表现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答案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污染。具体表现主要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4.答案 B、C、E、F A、D
【知识点二】主要环境问题
1.资源短缺:由于人类长期大规模开采与破坏,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数量锐减、质量下降,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大幅度减少,以致难以满足和保障人类对资源的需求。
2.生态破坏
(1)成因:人类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活动,长时期地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等。
(2)后果: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失衡,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
3.环境污染
(1)概念:指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
(2)主要类型及其危害
主要类型 主要污染物 危害
大气污染 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碳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等 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水污染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等 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
土壤污染 工矿企业排出的废水、烟尘、残渣中所含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农用化学药剂中的有害成分,以及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 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功能失调、质量下降
海洋污染 人类活动引入海洋环境的物质或能量 损害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降低海洋环境质量
【典例2】【考点: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按性质可分为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资源短缺问题。下面几幅漫画表示了部分环境问题。
1.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属于资源短缺问题的是________。
2.图丁中展示了哪些环境污染问题?成因是什么?
3.图乙所示的是哪类环境问题?目前该类环境问题的表现还有哪些?
1.答案 图甲
2.答案 图丁展示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其成因主要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废气、废水过量排放。
3.答案 图乙所示的是因砍伐森林造成生物栖息地丧失的生态破坏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学法指导】1.环境问题的表现
(1)资源短缺
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造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的枯竭。
(2)生态破坏
具体内容 产生原因及实例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如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的次生盐碱地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的过度捕猎,如珍稀动物的减少
(3)环境污染
具体内容 产生原因
大气、水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的排放和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生活产生大量垃圾
噪声污染 工矿企业生产、交通工具行驶产生的噪声
放射性污染 核废料处理不当及意外事故的发生
海洋污染 海岸带工业发展、海上石油泄漏
3.环境问题的分布
(1)城市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主要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地区 以环境污染为主,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等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度集中,造成污染物的过度集中
乡村地区 以生态破坏为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主要问题 形成原因
发展中国家 以生态破坏为主 ①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②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以环境污染为主 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能源,同时排放的污染物占世界的75%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 水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增大及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等 华北平原的春旱等
土地资源短缺 生态退耕、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人类不合理利用,造成土地资源退化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等
能源短缺 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经济发展水平高,能源需求量大 “西气东输”东部输入地天然气短缺等
生态破坏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森林面积锐减 巴西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等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滥伐、滥垦、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对表层土壤的保护作用减弱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巴比伦王国的消失等
土地盐碱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合理的灌溉等 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过度捕猎等 物种减少、灭绝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及农药、化肥残留等 伦敦“光化学烟雾”、太湖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大城市郊外的垃圾场
噪声污染 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娱乐、交通 城市噪声污染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日本福岛核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墨西哥湾石油泄漏
3.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表现 原因 典型事例或分布区
全球变暖 自然:气候的变化。人为: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全球
臭氧层破坏 自然:太阳活动;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降水较多;人为: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西欧、北美、日本、中国长江以南地区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蓝藻水华是指淡水水域因氮、磷浓度升高等原因导致蓝藻过度生长的现象。下图为2010-2013年太湖蓝藻水华频率空间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太湖蓝藻水华首先出现在西部、南部沿岸区,在盛行风吹拂下蓝藻会迁移扩散。太湖湖底的淤泥表层大量分布着蓝藻种源。清淤有利于减少蓝藻爆发。
(1)太湖蓝藻水华多发生于_________(填冬季或夏季),其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
(2)分析东太湖蓝藻水华频率低的自然原因。(3)说出清淤对减少太湖蓝藻爆发的作用。
答案:(1)夏季; 西北高、东南低(西高东低);
(2) 东太湖泊较封闭,与太湖其他区域水体交换少;夏季盛行东南风,蓝藻向西北漂移。(3)清淤可减少氮、磷等物质;清除蓝藻种
解析:(1)夏季水温高,利于藻类植物生长和繁殖,故太湖蓝藻水华多发生于夏季;读图太湖蓝藻水华发生的频率西部大于5向东部依次降低为2.5、1、0.5、小于0.5,从西向东降低。
(2)影响太湖蓝藻水华频率高低的因素有水温、污染物多少、水体的流动性、水域封闭状况;图示东太湖蓝藻水域较为封闭,水体流动性差、与外界水体交换较少;夏季该地盛行东南季风,将东南部蓝藻吹向西北方向。
(3)根据材料“太湖湖底的淤泥表层大量分布着蓝藻种源”。清除湖底的淤泥可以清除掉蓝藻种源;湖底含有氮、磷等营养物质,所以可以减少氮、磷等物质,从而可以减少蓝藻爆发。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巢湖是中国重要湖泊之一,位于安徽省合肥、巢湖两市之间,流域面积13000平方千米,因湖呈鸟巢状而得名。
材料二:根据安徽环保局提供的气象卫星最新遥感监测数据显示,近日,巢湖湖区共有约20平方千米蓝藻集聚,占巢湖总面积的2.56%,集中分布于西半湖西北部和东半湖东南部,并有局部爆发的趋势。
材料三:蓝藻发生趋势与气象条件关系表。
项目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气温(℃) 20 25 27
降水(mm) 3 2 0
风速(m/s) 2 1 1
日照(h) 1 5 7
趋势 发生 持续 恶化
(1)按照环境要素划分,蓝藻爆发属于__________污染。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徽巢湖蓝藻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3)请为巢湖蓝藻的防治提出合理的建议。
答案:(1)水;
(2)高温;降水少;风力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3)生产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引江济巢,增加入湖流量,促进水体流动和交换;加强监测与管理。
解析:(1)蓝藻暴发属于水污染。(2)从气温、降水、风力的大小、污水的排放等角度分析。(3)污水达标排放、增强水体流动和交换、加强监测与管理是防治蓝藻暴发的合理措施。
五、反思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