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5.2土壤(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5.2土壤(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31 19:0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第 二 节
01
区域认知
不同土壤类型的分布。
04
地理实践力
识别土壤类型。
03
人地协调观
从养护的角度,理解保护土壤的措施。
02
综合思维
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核心素养
1
观察土壤
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概念:
(一)土壤概念和组成
2、组成
(一)土壤概念和组成
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二)土壤观察的内容
假如说在座的同学要在野外判断土壤类型,那么在观察土壤时从哪些方面入手?
土壤颜色
土壤质地
土壤剖面
(二)土壤观察的内容
1、土壤颜色
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红壤
云南东川
黑土
黑龙江垦区
黄土
黄土高原地区
紫色土
四川盆地
中国土壤分布图
我国不同颜色土壤分布图
中国土壤分布图
(二)土壤观察的内容
2、土壤质地
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砾石
沙粒
粉粒
黏粒
矿物质粒径
不同粒径组合
颗粒分析机
壤 土
黏 土
砂 土
(二)土壤观察的内容
2、土壤质地
砂 土
砂土成分以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空隙少。
土壤性能: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于耕作。
壤 土
壤土中所含的砂砾、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
土壤性能: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黏 土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
土壤性能: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与耕作。
主要组成 孔隙 水 肥 气 热
砂土 沙粒 大孔隙多 透水强保水蓄水弱 有机质分解 通气 土温高
壤土 粉砂、粉粒、黏粒 兼有沙土黏土特点 透水保水 透水保水 通气 适中
黏土 黏粒 孔隙少 透水差蓄水保水强 透水差蓄水保水强 通气差 土温低
土壤质地的小结
(二)土壤观察的内容
3、土壤剖面构造
(1)、概念
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
(二)土壤观察的内容
(2)、森林土壤剖面构造
有机层
主要组成为枯枝落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二)土壤观察的内容
(3)、耕作土壤剖面构造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
耕作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养分多、根系密,由原来的土壤经过长期灌溉耕作而成,富含有机质
犁底层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长期耕作中受到农机具的压实而成,可以阻滞水分的下渗,具有保水保肥的功能
耕作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2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生物风化
1、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物理风化(温差风化)
物理风化(冰冻风化)
化学风化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生物——土壤形成的根本因素
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有机质
提供有机质
形成腐殖质
富集营养元素
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
生物残体(动植物)
植物根系吸收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3、气候——影响土壤形成的速度
(1)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2)影响岩石风化的速度和强度(动力因素)
风化强度 风化速度 土壤形成速度 化学风化、淋溶作用 土壤粘性
湿热地区
干冷地区




与温度、降水量 呈正相关






(3)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冷湿地区
干、热地区
微生物分解速度慢
干:植被稀少,生物残体少
热:微生物分解速度快
有机质积累多
有机质积累少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山区降水、气温随高度变化。
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会加速地表物质的迁移,从山顶到低平洼地,颗粒由粗到细。
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
高度、坡度、坡向等影响着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
4、地形——土壤形成的稳定因素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形成时间越长,土壤发育程度越高,土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4、时间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0cm
100---1000年
5、人类活动
改变土壤水分,温度状况
剥夺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
改变土壤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
收割
耕耘
灌溉
施肥
在人类的耕作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合理的土壤改造——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生产能力,比如水稻土;
不合理的土壤改造——破坏土壤的结构与性状,导致土地退化,肥力下降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下面列出的是一些常见的土壤现象。
我国南方山地土壤较厚,而西北高山上的岩石风化层和土壤很薄。
四川盆地的有些地方,岩石和土壤呈紫色。
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
山顶土壤的颗粒较粗,山前平原的颗粒较细。
(1)指出形成上述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
(2)尝试对上述现象作简要解释。
3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一)土壤的功能
处于四大地球圈层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边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一)土壤的功能
(1)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
(2)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3)可以种植农作物,获得食物,人类饲养动物以植物为饲料
山东禹城北丘洼曾经是士盐碱化严重的地区,盐碱化土壤占耕地总面积的91%。这里频繁旱涝。旱季,蒸发强烈,盐分随水沿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表层积累。雨季,土表表层的盐分被雨水淋洗。因此,这里的土壤具有春秋季节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自198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此建立综合试验站,对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实现粮食高产。
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方法
控制耕作
层盐分含量
引淡淋盐
井灌井排
覆盖
农业生物措施
引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根区含盐量
抽取盐水
补充淡水
选择适当覆盖物,抑制蒸发返盐
营造防护林带,果、椿、棉间作等
土体脱盐
咸水淡化
巩固水盐
调节效果
(二)土壤养护
有些土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人们就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
休耕
绿肥
轮作
农家肥
课堂小结
(2021·山东夏季合格考)下图示意森林土壤剖面和草原土壤剖面。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代表腐殖质层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原土壤淋溶作用比较弱
B.草原土壤地上生物量更大
C.森林土壤剖面结构较简单
D.森林土壤枯枝落叶层更薄
B
A
(2020·浙江省1月选考)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1)~(2)题。
(1)下列成土因素中,比较活跃的是(  )
A.气候和地形 B.气候和生物
C.母质和生物 D.地形和母质
(2)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快 D.矿物养分流失快
B
B